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交河故城是新疆吐鲁番地区的一处景点,其独特之处是它的建筑方式。它曾经是重要的军事堡垒,也曾是辉煌的佛教中心,但最终毁于战火,沦为荒凉的残墙破壁。这片土地上发生过许多曲折动人的故事,令人唏嘘不已。它还成就了许多永垂青史的英雄,他们为中华民族的团结兴旺立下了永世的功勋。如何向更多的人介绍交河故城,保护好历史的遗产,是我们亟待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交河故城;下挖;佛教;战争
交河故城是吐鲁番一处著名旅游景点,经过多次开发和维护,交河故城景点初具现代景点特征。但是交河故城景区给人们展示的主要是生土街巷,以及下挖式生土房屋的残骸。关于交河故城的前世今生,它所蕴藏的历史文化内涵,则交代不多。每当游人踏上这块土地,就想探索故城历史的尘埃,感受故城的沧桑岁月。
1 交河故城的形制布局
整个交河城犹如一只巨舰,昂立着舰首向东南行驶。它又像一片柳叶,漂流于交河之间。交河城的形成,是因雅尔乃孜沟上游的河水不断冲刷,从两侧冲出了两条河流,绕过故城又汇集到一起,于是形成了一座柳叶状的孤岛。全城以一条南北大道为中轴线,城中有一座面积5000多平方米的大寺院,似乎是交河故城的“中心”。它东依居民区,西靠小寺院,南傍官署区,北临墓葬区,街巷清楚,院落分明。
交河故城有三个“门”即南门、东门和西门。南门的用途是运送粮草,建有吊桥,战时收起,与对岸隔绝,粮草进入时放下吊桥,这是交河城的“陆路”。东门建在崖壁之上,是进入河谷东岸的取水之门。西门因为是建在西侧的断崖隐蔽处,最近几年才被发现,据说是古代凯旋将士们的进入之门,这是交河城的“水路”。
交河故城令人惊叹的地方有两个,一是因为其独一无二的建筑方式。整座城主要是靠“挖”出来的,类似于窑洞又不同于窑洞,窑洞都是侧挖,而交河城多是顶挖。窑洞只是挖“洞”,但交河城的路也都是挖出来的。二是故城的规划。故城的规划初始于公元前3世纪的姑师,形成于9世纪的唐朝。全城的大部分建筑物不论大小高低,都经过一致的规划,寺庙、官署、集市、民宅等都规划得很严密。
交河故城的建筑方式在世界上独一无二,其建筑构筑工艺有压地夯土法、起凸法和垛泥法等,显示了建筑功能的不同及时代特色。其中减地留墙(压地起凸)法使用最多,就是在原来的生土台地上向下挖掘。先挖出墙与台基,再挖出宅院房屋、街巷大道等,这种方法主要用来建筑民居。
交河城遗址的形制和规模,与唐代中原城市结构相仿。较之唐代以前,改变主要是围绕道路、街巷区和寺庙区来展开。唐代以前的交河城中轴偏东,之后中心西移。由于用“减地留墙法”建筑的墙无法拆除重建,街巷区的改建是在原有基础上继续下挖。但是对寺院的改建却是拆墙重建,当然不能再“减地留墙”了,而是改用“垛泥法”。唐代以前,交河城基本以皇宫为中心,寺院偏少,交河故城的主要作用是作为军事堡垒。唐代之后,以寺庙、中央大道为中心,居民增加,寺庙发达,在中轴大道北端的佛教寺院区,规模就占全城的三分之二大小。可见,唐代后交河故城逐渐成为宗教圣地。
2 交河故城的兴衰
交河城原来是一块天然的、地势险要的黄土台地,约在公元前3世纪左右,姑师人在这里定居下来,自此起交河城经历了6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公元前3世纪到张骞出使西域(前140),交河城是车师前国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汉书》记载:“车师前国,王治交河城。户七百,口六千五十,胜兵八百六十五人。”
第二阶段从公元前140年(张骞初到车师)到公元450年(车师前国灭亡)。在此阶段,汉朝与匈奴在交河城進行了5次大的战役,史称“五争车师”。战争对交河城造成了相当严重的破坏,胜利的天平逐渐向汉王朝倾斜,在公元前60年,汉在西域设置了西域都护,交河城第一次归属于中央王朝的管理。此阶段结束时,车师(前)国灭亡,车师国余部并入高昌国。第三阶段从公元450年到魏晋南北朝(约640),交河城成为高昌国一个陪都。第四阶段从公元640年开始的到公元840年,是交河城建设的最重要时期。此阶段高昌不再是一个国家,而是唐朝的一个县。此阶段汉人的建筑方法应用到交河城,重新规划设计了交河城,并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现存的交河城遗址,就是这个时代留下来的,这个阶段也是交河城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第五阶段从公元840年到13世纪。公元840年,居住在漠北的一支回鹘人西迁到了高昌,建立了高昌回鹘国,交河城被设立为回鹘国的一个州,交河城又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军事重镇。回鹘人就是今天的维吾尔人。第六阶段,从13世纪至今。1269年,蒙古贵族发动叛乱,已归顺蒙古的高昌回鹘国被其攻破,交河城也未能幸免。蒙古人强迫当地人信奉伊斯兰教,放弃传统的佛教。元末,连年的战火彻底毁灭了交河城。从此,交河故城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3 交河城著名的人物和事件
与交河故城有关的名人首数张骞。张骞,字子文,西汉成固(今陕西省城固县)人。建元二年(前139),为联合大月氏共同抗击匈奴,张骞率队经河西走廊前往西域。不料中途被匈奴所俘,滞留匈奴10年之久。后张骞逃出匈奴,不忘使命,继续西行,来到车师,然后辗转前往大月氏。张骞是第一个将车师介绍给中原的汉人。
对交河故城影响更大的汉人是赵破奴。赵破奴,西汉太原人。汉武帝元封三年(前108),赵破奴和王恢率兵攻破姑师,改其国名为车师。赵破奴改写了车师国的历史。
与交河故城渊源更深的汉人是郑吉。郑吉,西汉会稽(今浙江绍兴)人,郑吉打垮车师,拆分车师国,召降匈奴日逐王,威震西域。郑吉先屯田于渠犁,后在交河故城任西域都护,行使对西域的镇抚。汉朝号令于西域的宏图,开始于张骞,而成功于郑吉。
发生在交河故城的事件,首推“五争车师”。从赵破奴改“姑师国”为“车师国”的公元前108年开始,到公元前62年,这50多年里,在车师国发生了五场汉匈战争。
一争车师:公元前99年,汉武帝征召楼兰国军队攻打车师。匈奴右贤王率数万骑兵前来救援,汉兵人少不敌,引兵后撤。 二争车师:公元前89年,汉武帝发重兵进攻匈奴,同时征楼兰等六个国家的军队攻打车师。车师王投降,臣服于汉朝。到了汉昭帝时,匈奴派出四千骑兵来到车师,赶走原车师王另立了一个新车师王,并且向汉人学习,屯田种地,驻军不走了。
三争车师:宣帝即位后,于公元前71年派五路大军围攻车师,仅西路乌孙军队就有五万之众,在车师种地的匈奴骑兵望风而逃。
四争车师:匈奴人扶持的车师国太子乌贵继承王位之后,娶匈奴人为妻,并和匈奴人一起与汉人为敌。公元前68年,郑吉征发车师周边国家一万多联军,攻下交河城,乌贵投降。之后由于粮草用尽,郑吉又撤军回渠犁屯田种地去了。汉军撤退,匈奴再入,乌贵逃入乌孙。匈奴人另立乌贵的弟弟兜莫为车师王,率领部分逃难出来的车师人向东迁入匈奴地盘。
五争车师:公元前64年,匈奴派六千兵马,攻击在车师种地的汉军。郑吉闻讯后,率领全部1500人马增援车师。匈奴这边也派出大量援军,见敌军势大,郑吉退入交河城凭险死守。最艰难的时候,汉军仅剩30余人,吃棉絮喝马尿,宁与交河城共存亡!并一直坚持到第二年。汉宣帝派遣常惠援兵杀至车师以北,见后路被断,匈奴只好撤出围困交河城的大军,交河城顺利解围。
4 交河故城的宗教
交河城始建为军事堡垒,历经几百年战乱,逐渐成为佛教中心。前凉建兴年间(约327),高昌设郡,佛教开始传入交河城,唐朝时达到鼎盛,在历经1000多年后,终于元末。中央大道的尽头是规模宏大的大佛寺院,以它为中心,东北小佛寺、西北小佛寺、塔林等形成北部寺院区,交河城现存佛教遗址共53余处之多。
交河城虽然整体上采用“减地留墙法”修筑房屋,但大佛寺高耸的围墙采用的却是“垛泥法”修筑,垛泥法是从潮湿的地上挖出类似于城砖大小的泥块,将这些泥块一层层堆砌并夯实,达到所需高度并半干后,再进行铲削形成平整的墙面。这种建筑方式简单方便,至今还有地方在使用,这种建筑普遍存在于交河城的寺院、佛塔等宗教建筑中。
同为回鹘人的喀喇汗王朝在灭亡于阗王国后不久,就发动了对高昌回鹘的“圣战”,称信仰佛教的高昌回鹘人是“最凶恶的敌人”。《突厥语词典》里描写伊斯兰进军高昌时写道:“我们如潮水而至,攻陷了大小城池,佛像庙宇全捣毁,给菩萨拉屎撒尿。”交河城自然也不能幸免。但随后同样信奉佛教的西辽攻打并灭了西喀喇汗王朝,暂时遏制了伊斯兰教在高昌传播的势头。
14世纪末,黑的儿火者发动圣战,占领了交河故城,强迫居民信奉伊斯兰教,伊斯兰教从此进入交河城。到了15世纪中叶,最后一批回鹘居民被迫信奉伊斯兰教,交河城千年佛教信仰灭绝,为伊斯兰教所替代。
5 交河故城的几点思考
5.1 冲刷交河城的水源
据资料介绍说交河城是河水冲刷而成,吐鲁番地区年降雨量只有30多毫米,怎么会有如此大水呢?
交河城确实是水冲刷出来的。冲刷交河城的洪水并不是来自交河城地区的降雨,而是来自东天山。天山的降水和雪融形成了洪水,通过大河沿、塔尔朗两道河沟冲至环绕交河的雅尔乃孜沟。据吐鲁番水文资料初步统计,自1955年起的40年间,大河沿地区较大的洪水就发生过19次。每年夏季7、8月间交河故城的河谷里都要发生几次不同程度的洪水,其中1958年的洪水水量达80立方米/秒。
洪水不仅冲刷形成了交河城,也给交河城带来了破坏。洪水冲走了河谷的树木,冲塌了交河城崖体的泥土。由于围绕交河城东西两边的河道走向和深浅不同,导致只有城东河道洪水頻繁,而城西河道却未发生过洪水。游览交河城时,可以看到城西河道是干涸的,还被种上了农作物。
5.2 交河故城战乱的原因
首先因为交河故城是重要的交通枢纽,是吐鲁番盆地的门户。它处于盐山与火焰山交界处,控扼着两山之间的天然豁口。它向南经托克逊通达焉耆,向西去往乌鲁木齐,北上可抵吉米萨尔,东面为吐鲁番盆地腹地,这是连接内地与西域的门户。
其次,交河城是一个重要的军事堡垒。它四面环水,是天然的护城河。它高耸的陡峭崖壁,在冷兵器时代是难以逾越的障碍。它水源充足,只要备足粮草,就是一个攻不破的要塞。
5.3 交河故城的数字化保护建议
无论怎样保护,交河故城上的黄土遗物都会逐步消失。游客即使步行在交河故城里,也不能清楚了解交河城的一切一切。向世人展示故城的全貌,包括它的历史,与它有关的故事,一个比较好的办法就是把交河故城数字化。类似于敦煌莫高窟保护那样,把它做成数字化图像,建设交河故城数字网络,让没去过交河城的人也能很好地了解它。
还可以把它拍成高清纪录片,游客在踏上交河故城前,必须先观看此影片,先系统的了解交河城。对那些不能亲往参观的人,也可以通过影片“游览”交河故城。
参考文献
[1]班固.汉书.西域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3.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中国代表处,新疆文物事业管理局,新疆文物考古.交河故城:1993、1994年度考古发掘报告[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
[3]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吐鲁番交河故城沟北1号台地墓葬发掘简报[J].文物,1999(06).
[4]孟凡人.交河故城形制布局特点研究[J].考古学报,2001(04).
[5]孙满力,王旭东.交河故城衰落的原因分析[J].敦煌研究,2005(06).
[6]周君秋.浅谈高昌地区佛教与伊斯兰教[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2).
[7]古丽拜克热·买明.共同保护交河故城——交河故城国家和民间保护的民族志记录[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2013.
[8]于沙沙.吐鲁番车师人经济发展研究[D].石河子:石河子大学,2013.
关键词:交河故城;下挖;佛教;战争
交河故城是吐鲁番一处著名旅游景点,经过多次开发和维护,交河故城景点初具现代景点特征。但是交河故城景区给人们展示的主要是生土街巷,以及下挖式生土房屋的残骸。关于交河故城的前世今生,它所蕴藏的历史文化内涵,则交代不多。每当游人踏上这块土地,就想探索故城历史的尘埃,感受故城的沧桑岁月。
1 交河故城的形制布局
整个交河城犹如一只巨舰,昂立着舰首向东南行驶。它又像一片柳叶,漂流于交河之间。交河城的形成,是因雅尔乃孜沟上游的河水不断冲刷,从两侧冲出了两条河流,绕过故城又汇集到一起,于是形成了一座柳叶状的孤岛。全城以一条南北大道为中轴线,城中有一座面积5000多平方米的大寺院,似乎是交河故城的“中心”。它东依居民区,西靠小寺院,南傍官署区,北临墓葬区,街巷清楚,院落分明。
交河故城有三个“门”即南门、东门和西门。南门的用途是运送粮草,建有吊桥,战时收起,与对岸隔绝,粮草进入时放下吊桥,这是交河城的“陆路”。东门建在崖壁之上,是进入河谷东岸的取水之门。西门因为是建在西侧的断崖隐蔽处,最近几年才被发现,据说是古代凯旋将士们的进入之门,这是交河城的“水路”。
交河故城令人惊叹的地方有两个,一是因为其独一无二的建筑方式。整座城主要是靠“挖”出来的,类似于窑洞又不同于窑洞,窑洞都是侧挖,而交河城多是顶挖。窑洞只是挖“洞”,但交河城的路也都是挖出来的。二是故城的规划。故城的规划初始于公元前3世纪的姑师,形成于9世纪的唐朝。全城的大部分建筑物不论大小高低,都经过一致的规划,寺庙、官署、集市、民宅等都规划得很严密。
交河故城的建筑方式在世界上独一无二,其建筑构筑工艺有压地夯土法、起凸法和垛泥法等,显示了建筑功能的不同及时代特色。其中减地留墙(压地起凸)法使用最多,就是在原来的生土台地上向下挖掘。先挖出墙与台基,再挖出宅院房屋、街巷大道等,这种方法主要用来建筑民居。
交河城遗址的形制和规模,与唐代中原城市结构相仿。较之唐代以前,改变主要是围绕道路、街巷区和寺庙区来展开。唐代以前的交河城中轴偏东,之后中心西移。由于用“减地留墙法”建筑的墙无法拆除重建,街巷区的改建是在原有基础上继续下挖。但是对寺院的改建却是拆墙重建,当然不能再“减地留墙”了,而是改用“垛泥法”。唐代以前,交河城基本以皇宫为中心,寺院偏少,交河故城的主要作用是作为军事堡垒。唐代之后,以寺庙、中央大道为中心,居民增加,寺庙发达,在中轴大道北端的佛教寺院区,规模就占全城的三分之二大小。可见,唐代后交河故城逐渐成为宗教圣地。
2 交河故城的兴衰
交河城原来是一块天然的、地势险要的黄土台地,约在公元前3世纪左右,姑师人在这里定居下来,自此起交河城经历了6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公元前3世纪到张骞出使西域(前140),交河城是车师前国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汉书》记载:“车师前国,王治交河城。户七百,口六千五十,胜兵八百六十五人。”
第二阶段从公元前140年(张骞初到车师)到公元450年(车师前国灭亡)。在此阶段,汉朝与匈奴在交河城進行了5次大的战役,史称“五争车师”。战争对交河城造成了相当严重的破坏,胜利的天平逐渐向汉王朝倾斜,在公元前60年,汉在西域设置了西域都护,交河城第一次归属于中央王朝的管理。此阶段结束时,车师(前)国灭亡,车师国余部并入高昌国。第三阶段从公元450年到魏晋南北朝(约640),交河城成为高昌国一个陪都。第四阶段从公元640年开始的到公元840年,是交河城建设的最重要时期。此阶段高昌不再是一个国家,而是唐朝的一个县。此阶段汉人的建筑方法应用到交河城,重新规划设计了交河城,并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现存的交河城遗址,就是这个时代留下来的,这个阶段也是交河城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第五阶段从公元840年到13世纪。公元840年,居住在漠北的一支回鹘人西迁到了高昌,建立了高昌回鹘国,交河城被设立为回鹘国的一个州,交河城又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军事重镇。回鹘人就是今天的维吾尔人。第六阶段,从13世纪至今。1269年,蒙古贵族发动叛乱,已归顺蒙古的高昌回鹘国被其攻破,交河城也未能幸免。蒙古人强迫当地人信奉伊斯兰教,放弃传统的佛教。元末,连年的战火彻底毁灭了交河城。从此,交河故城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3 交河城著名的人物和事件
与交河故城有关的名人首数张骞。张骞,字子文,西汉成固(今陕西省城固县)人。建元二年(前139),为联合大月氏共同抗击匈奴,张骞率队经河西走廊前往西域。不料中途被匈奴所俘,滞留匈奴10年之久。后张骞逃出匈奴,不忘使命,继续西行,来到车师,然后辗转前往大月氏。张骞是第一个将车师介绍给中原的汉人。
对交河故城影响更大的汉人是赵破奴。赵破奴,西汉太原人。汉武帝元封三年(前108),赵破奴和王恢率兵攻破姑师,改其国名为车师。赵破奴改写了车师国的历史。
与交河故城渊源更深的汉人是郑吉。郑吉,西汉会稽(今浙江绍兴)人,郑吉打垮车师,拆分车师国,召降匈奴日逐王,威震西域。郑吉先屯田于渠犁,后在交河故城任西域都护,行使对西域的镇抚。汉朝号令于西域的宏图,开始于张骞,而成功于郑吉。
发生在交河故城的事件,首推“五争车师”。从赵破奴改“姑师国”为“车师国”的公元前108年开始,到公元前62年,这50多年里,在车师国发生了五场汉匈战争。
一争车师:公元前99年,汉武帝征召楼兰国军队攻打车师。匈奴右贤王率数万骑兵前来救援,汉兵人少不敌,引兵后撤。 二争车师:公元前89年,汉武帝发重兵进攻匈奴,同时征楼兰等六个国家的军队攻打车师。车师王投降,臣服于汉朝。到了汉昭帝时,匈奴派出四千骑兵来到车师,赶走原车师王另立了一个新车师王,并且向汉人学习,屯田种地,驻军不走了。
三争车师:宣帝即位后,于公元前71年派五路大军围攻车师,仅西路乌孙军队就有五万之众,在车师种地的匈奴骑兵望风而逃。
四争车师:匈奴人扶持的车师国太子乌贵继承王位之后,娶匈奴人为妻,并和匈奴人一起与汉人为敌。公元前68年,郑吉征发车师周边国家一万多联军,攻下交河城,乌贵投降。之后由于粮草用尽,郑吉又撤军回渠犁屯田种地去了。汉军撤退,匈奴再入,乌贵逃入乌孙。匈奴人另立乌贵的弟弟兜莫为车师王,率领部分逃难出来的车师人向东迁入匈奴地盘。
五争车师:公元前64年,匈奴派六千兵马,攻击在车师种地的汉军。郑吉闻讯后,率领全部1500人马增援车师。匈奴这边也派出大量援军,见敌军势大,郑吉退入交河城凭险死守。最艰难的时候,汉军仅剩30余人,吃棉絮喝马尿,宁与交河城共存亡!并一直坚持到第二年。汉宣帝派遣常惠援兵杀至车师以北,见后路被断,匈奴只好撤出围困交河城的大军,交河城顺利解围。
4 交河故城的宗教
交河城始建为军事堡垒,历经几百年战乱,逐渐成为佛教中心。前凉建兴年间(约327),高昌设郡,佛教开始传入交河城,唐朝时达到鼎盛,在历经1000多年后,终于元末。中央大道的尽头是规模宏大的大佛寺院,以它为中心,东北小佛寺、西北小佛寺、塔林等形成北部寺院区,交河城现存佛教遗址共53余处之多。
交河城虽然整体上采用“减地留墙法”修筑房屋,但大佛寺高耸的围墙采用的却是“垛泥法”修筑,垛泥法是从潮湿的地上挖出类似于城砖大小的泥块,将这些泥块一层层堆砌并夯实,达到所需高度并半干后,再进行铲削形成平整的墙面。这种建筑方式简单方便,至今还有地方在使用,这种建筑普遍存在于交河城的寺院、佛塔等宗教建筑中。
同为回鹘人的喀喇汗王朝在灭亡于阗王国后不久,就发动了对高昌回鹘的“圣战”,称信仰佛教的高昌回鹘人是“最凶恶的敌人”。《突厥语词典》里描写伊斯兰进军高昌时写道:“我们如潮水而至,攻陷了大小城池,佛像庙宇全捣毁,给菩萨拉屎撒尿。”交河城自然也不能幸免。但随后同样信奉佛教的西辽攻打并灭了西喀喇汗王朝,暂时遏制了伊斯兰教在高昌传播的势头。
14世纪末,黑的儿火者发动圣战,占领了交河故城,强迫居民信奉伊斯兰教,伊斯兰教从此进入交河城。到了15世纪中叶,最后一批回鹘居民被迫信奉伊斯兰教,交河城千年佛教信仰灭绝,为伊斯兰教所替代。
5 交河故城的几点思考
5.1 冲刷交河城的水源
据资料介绍说交河城是河水冲刷而成,吐鲁番地区年降雨量只有30多毫米,怎么会有如此大水呢?
交河城确实是水冲刷出来的。冲刷交河城的洪水并不是来自交河城地区的降雨,而是来自东天山。天山的降水和雪融形成了洪水,通过大河沿、塔尔朗两道河沟冲至环绕交河的雅尔乃孜沟。据吐鲁番水文资料初步统计,自1955年起的40年间,大河沿地区较大的洪水就发生过19次。每年夏季7、8月间交河故城的河谷里都要发生几次不同程度的洪水,其中1958年的洪水水量达80立方米/秒。
洪水不仅冲刷形成了交河城,也给交河城带来了破坏。洪水冲走了河谷的树木,冲塌了交河城崖体的泥土。由于围绕交河城东西两边的河道走向和深浅不同,导致只有城东河道洪水頻繁,而城西河道却未发生过洪水。游览交河城时,可以看到城西河道是干涸的,还被种上了农作物。
5.2 交河故城战乱的原因
首先因为交河故城是重要的交通枢纽,是吐鲁番盆地的门户。它处于盐山与火焰山交界处,控扼着两山之间的天然豁口。它向南经托克逊通达焉耆,向西去往乌鲁木齐,北上可抵吉米萨尔,东面为吐鲁番盆地腹地,这是连接内地与西域的门户。
其次,交河城是一个重要的军事堡垒。它四面环水,是天然的护城河。它高耸的陡峭崖壁,在冷兵器时代是难以逾越的障碍。它水源充足,只要备足粮草,就是一个攻不破的要塞。
5.3 交河故城的数字化保护建议
无论怎样保护,交河故城上的黄土遗物都会逐步消失。游客即使步行在交河故城里,也不能清楚了解交河城的一切一切。向世人展示故城的全貌,包括它的历史,与它有关的故事,一个比较好的办法就是把交河故城数字化。类似于敦煌莫高窟保护那样,把它做成数字化图像,建设交河故城数字网络,让没去过交河城的人也能很好地了解它。
还可以把它拍成高清纪录片,游客在踏上交河故城前,必须先观看此影片,先系统的了解交河城。对那些不能亲往参观的人,也可以通过影片“游览”交河故城。
参考文献
[1]班固.汉书.西域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3.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中国代表处,新疆文物事业管理局,新疆文物考古.交河故城:1993、1994年度考古发掘报告[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
[3]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吐鲁番交河故城沟北1号台地墓葬发掘简报[J].文物,1999(06).
[4]孟凡人.交河故城形制布局特点研究[J].考古学报,2001(04).
[5]孙满力,王旭东.交河故城衰落的原因分析[J].敦煌研究,2005(06).
[6]周君秋.浅谈高昌地区佛教与伊斯兰教[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2).
[7]古丽拜克热·买明.共同保护交河故城——交河故城国家和民间保护的民族志记录[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2013.
[8]于沙沙.吐鲁番车师人经济发展研究[D].石河子:石河子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