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字教学“三关注”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yd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识字是阅读与习作的基础,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但是,在识字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视字音、字形、字义教学,轻自主识字、文化渗透以及运用的现象。要想改变这种教学现状,教师就要把准识字教学的关注点,以促进学生的自主识字,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关注自主识字
  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自主识字的习惯,以提升学生的识字能力。
  以《小青蛙》(统编本一下)一文为例,生字主要有“青、情、清、晴、请”等等,这些生字多数是形声字,教学时,教师可以采取以形旁带声旁的形式帮助学生们认识汉字。在学生们了解这些生字音、形、义、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把学生关注的焦点引向自主识字方面,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还认识哪些跟竖心旁、三点水、言字旁等有关的生字,这些生字的读音是什么,字的意思是什么,等等。这样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识字的举一反三,而且还可以使学生的自主识字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在引领学生们识字时,不应仅仅就字学字,而要注重对学生生字认识情况的整合梳理,以及学生们自主识字兴趣的激发。这样教学,符合学生的识字规律,识字效果显著。
  二、关注文化渗透
  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它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每个汉字的背后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韵味。教师要善于对汉字背后的文化意蕴进行挖掘,以使中华文化传承不断得以发扬光大。
  如《天地人》(统编本一上)编排在第一课,整篇识字课只有“天、地、人、你、我、他”六个生字,教学这一课的生字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认识生字,还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汉字文化的渗透。《三字经》里面有一句“三才者,天地人”,意思是说整个世界是由天、地、人组成的,天覆盖万物,地承载万物,人在天地之间,不卑不亢,独立自主等等。从“天”字的甲骨文来看,就像是一个人顶着一个方形的脑袋。同样,对于“地”和“人”也凝聚着古人最初的看法,蕴含着深厚的文化韵味。
  在学生们认识汉字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汉字文化的渗透,是希望学生们能够从这些简单的汉字中了解中华文化的深邃内涵,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亲近之感,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继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关注词语运用
  在低年级识字单元中,许多生字都是以词语的形式出现的,在常态的识字教学中,基本上对这些词语停留在认识生字、理解词语的层面,要想让学生获得对词语的深刻理解与认知,教师还要从运用的角度帮助学生学习生字词语。
  《操场上》(统编本一下)中有这样几个词语:打球、拔河、拍皮球、跳高、跑步、踢足球。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课文插图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说说对这些词语的理解与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从这些词语中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进行说话练习。在教师的启发下,诸如“我每天和爸爸一起跑步”“我喜歡拍皮球”“我们班拔河比赛得了第一名”“我喜欢踢足球”等句子学生就会脱口而出,活化了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读准字音、了解生字的意思,还要鼓励学生运用词语进行说话练习,这样由认识转向运用,学生们对生字词语的理解认识也更加深刻。
  (作者单位:江苏盐城市第一小学教育集团)
  责任编辑 张 艳
其他文献
大侦探找找看  十一只小熊端着手,一只小狗积木上走,雪白的兔子竖耳朵,顽皮的海豹顶皮球。  红色瓶子圆圆身,工艺木棒圆圆头,组成HAND的字母分散开,黄色橡皮筋扭一扭。  3.图中有多少小人?说说看,他们分别是什么人。你能将他们编成一个有趣的故事吗?
统编本教材中每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是编者基于语文能力生长体系,结合单元文本特质,精心提炼、编排的语文训练要点,是引领语文教学的重要方向,更是促进学生语言能力提升的重要载体。但从当下的教学实践来看,很多教师对语文要素的处理都陷入了一心为之但又机械生硬的泥潭。关于语文要素的训练究竟该刻意为之还是自然落地呢?怎样才能让语文要素真正为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助力呢?  一、明要求:集中整理,了解语文要素“是什么”
统编本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共编排了四篇课文,以“走近中国古典名著”为主题,也是小学阶段第一次集中安排古典名著的学习。四篇课文中,《草船借箭》是根据原文改写以通俗易懂的现代白话文形式呈现,剩下三篇均选自原著,略有删改,所以,学生在内容理解上会出现一定难度。但本单元课文编者在编排上十分用心,从根据名著改写的现代文到原著节选,体现了由易到难的循序渐进原则。“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为本单元的语文要素。
【关键词】质量发展;服务人民;结构优化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44-0023-05  随着教育“十二五”规划的圆满收官,我国教育进入促进公平、提高质量、优化结构的新阶段。面对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新目标,职业教育如何应对新挑战、抓住新机遇、开拓新境界、完成新任务、实现新发展,《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国发〔2017〕4号)(以下简
个案简介与描述  1.孩子说:“你是谁呀?”  家豪3周岁,刚上小班,性格内向,喜欢看动画片和玩建构类的游戏,对角色游戏等交往型游戏从不主动参与。入团前,家里给他换过几任保姆,还让他上过寄宿制托儿所。一天,家豪妈妈通知老师,原来经常接孩子的保姆被换了,以后由新保姆接送。家豪发现保姆被换后,对新保姆说:“你是谁呀?我不认识你。你走!”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孩子渐渐变得不太爱说话、脾气暴躁,对成人的话常常
儿童诗是以儿童为主要接受对象,适合儿童听赏、吟诵、阅读的诗歌。它包括成人为儿童创作的诗,以及儿童自己抒怀创作的诗。其实,不少儿童诗来自于儿童。  以创编“秋天的小诗”为例,我让学生观察生活、对话生活、表现生活,在富有情趣的探究中儿童的诗意表达水到渠成。  一、童眼看世界,积累诗的意象  板块一:找秋天  1.上课前,老师请同学们到小区、公园、田野里去寻找秋天,你们找到秋天了吗?你在谁的身上发现了秋
语文教学的关键在于通过精确妥帖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语用实践。然而,以阅读实践来看,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语用实践时,更多的还是流于形式,很多教师仅以“蜻蜓点水”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所以,教师需要具有解读教材的能力,基于教材努力探寻文本中的有效语用训练点,并从中挖掘出能够和学生
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而人文性常常体现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许多精彩的课堂也是将文本解读作为重点,从而实现师生共同学习,推动情感共鸣。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笔者在听课中发现,学生初读课文时所流露出的情感也是一个有价值的教学内容,这种情感是学生认知基础与文本相互作用的结果,也是人文解读的基础,但常常被教师忽略。本文试以苏教版六年级上册
在语文知识的教学中,许多教师总是采取传统的教法让学生死记硬背,这样教学枯燥,很容易让学生感到乏味,继而失去学习的兴趣。那么,如何教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才能更有效呢?  一、陈述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也就是指描述性知识,这类知识主要是以“是什么”或者“怎么样”的问题形式来区别事物。对于这类知识的学习,教师不能单纯地让学生读、记,而要为学生创设出独立探究的情境,让学生主动思考,真正经历知识获得的过程。  如
教学完“b、p、d、q”四个声母后,能准确无误地说出读音的学生,约占班级人数的三分之一。到了三年级,学生出错率仍然很高,教师复习这四个声母很有必要。  一、在游戏中熟记音形  1.儿歌先打头  统编本教材在编写上特别重视儿童学习的趣味性,几乎每个声母的学习都配上朗朗上口的儿歌。当遇到读起来模糊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运用儿歌来让学生回味,课前准备一些课件,反色突出这四个声母,带领学生加深记忆。  “四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