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交流——感悟”教学模式探究课题是济宁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自2007年9月开题研究,历经三年的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顺利通过济宁市教育科学规划办组织的专家鉴定。研究使我深深体会到:历史教学要敢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转变教育理念,构建以学生亲身参与体验与感悟、以学生为主体的多维互动的“阅读——交流——感悟”教学模式和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独创性与思变性。让学生真正进入历史,探索历史,感悟历史,构建历史,从中获取基本的历史知识,形成学习历史的能力。
一、在“阅读——交流——感悟”教学模式下创设情景问题
创设历史教学情境问题,使学生身临其境,引起感情共鸣,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求知欲,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例如,讲人教版中国历史第三册第14课《“难忘九一八”》这节课前,我利用多媒体播放《松花江上》这首歌,作为背景音乐,营造“九一八事变”后,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导致东北沦亡,东北人民无家可归,只能流浪的悲惨情境氛围;同时,大屏幕则显示铭刻“九一八事变”的巨大日历浮雕,让这块国耻碑,课前就溶入学生的思维,在学生脑中形成印象,产生疑问,这就使学生直观感知到本课将学习的内容是什么。这一课前准备设计有效的让学生心随情动,思随歌飞,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
再如讲“九一八事变”这一历史事件时,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九一八事变”的影像资料。让学生亲眼目睹事变经过,直观感知历史真实,形成理性认识: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蓄谋已久的阴谋。这是日本帝国主义大规模侵华行动的开始,这也是日本帝国主义抹在中国人脸上的耻辱,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愫。同时,大屏幕显示当前日本极右势力的反动言论:把侵略中国说成是进入中国、说成是解放中国,以此培养学生爱憎分明的情感,教育学生前世不忘后世之师,让学自己感悟出“居安思危,忽忘国耻”。
二、在“阅读——交流——感悟”教学模式下合作探究疑难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如果每个学生的探究疑难的欲望被激发起来,作为教师就可以驾熟就轻地将学生引领到知识疑难的国度,给学生插上合作的翅膀,让学生共同指点疑难话题,激扬文字,放飞奇思妙想。
例如讲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7课 《“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中,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文化大革命”的性质及危害是什么?我让学生自己组织加工知识信息。学生经过合作探究后,展示成果时,出现了不同的结论:(1)性质——“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危害——“文化大革命”时期,国家政权遭到严重削弱,民族与法制被肆意践踏,国民经济发展缓慢,全国大批工矿交通企业长期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人民生活水平基本没有提高。“文化大革命”对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严重摧残,阻滞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了。(2)既答出了“文化大革命” 的性质及危害,又答出了下面一部分内容:即对于“文化大革命”,邓小平说:“那件事,看起来是坏事,但归根到底也是好事”。“文革十年”,促使人们思考,促使人们认识我们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的弊端在哪里。它为我们党和国家在新时期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反面的教训。这样课堂气氛顿时就激活了,全班同学立即陷入了大讨论之中。最终经过同学们讨论通过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谁能为这个同学的话设计一个问题?这无疑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设计真是各有不同:(1)我们怎样看待“文化大革命”?(2)“文化大革命”的评价。(3)“文化大革命”的影响。等等。同学们在自己组织加工知识信息中合作探究疑难,在合作探究解疑中又提出疑难,学生再接着继续合作探究疑难。这让学生在自己组织加工知识信息合作探究疑难中,出现了一个滚动的、流动的、生成的过程。这就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他们变被动为主动,变苦学为乐学,从而在充满激情的课堂活动中,既增长了知识,又提高了教学情趣。学生达到了变学会为会学的目的。
三、在“阅读——交流——感悟”教学模式下相互交流促进
学生的认知发展,需要独立思考,更需要合作交流。从学生的智力发展上讲,每个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这恰恰是一种宝贵的交流促进的智力资源——学生思维彼此之间的“最近发展区”。在课堂活动中运用“阅读——交流——感悟”教学模式,在生生之间、小组之间、师生之间进行多种形式的交流,使学生的观点与学生的观点发生碰撞、交织,在交流中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增长。
例如,讲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课《“贞观之治”》一课,在讲“女皇武则天”时,有学生由于受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的影响,认为武则天是一个政治野心家、权谋者或幸运的漂亮女人,为当上皇帝心狠手辣而不择手段;有的认为武则天作为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政治清明、任人唯贤、国运昌盛,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其历史功绩不容抹杀。我及时抓住这一最佳切入点,于是我迅速采用“阅读——交流——感悟”教学模式,针对我设计的问题:我们应该如何正确评价武则天?组织学生进行编制知识信息→发现收集知识信息→组织加工知识信息→吸收储存知识信息。让不同意见的学生互相争辩,在学生相互交流后,学生形成比较一致的看法:武则天从皇后到皇帝及皇位的巩固,是一个不断斗争的过程,这其中与武则天的个人能力有关系,也是当时政治斗争的需要。武则天在打击旧官僚大贵族的政策中,虽然也有滥杀无辜之实,统治后期也有不妥之处等,但总体来说,武则天不失为唐代有作为的皇帝、女政治家,她执政期间,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起到了桥梁作用,奠定了坚实的政治经济基础。紧接着,我继续进行检测提取知识信息环节:我们应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同学们在经历了刚才的争辩交流后,学生的思维就比较流畅的达到共识:对历史人物的功过评价要看他是否推进了历史的发展进步,是否顺应了历史的发展趋势。“阅读——交流——感悟”教学模式在无形中起到了引领作用,使问题迎刃而解,水到渠成,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彼此促进,课堂活动自然而然的变成了动态的、生成的过程。
四、在“阅读——交流——感悟”教学模式下综合归纳拓展
有关元认知与自我调节的研究表明:大部分的发展性成长和学习经验上的改进发生在有效反思之中。“阅读——交流——感悟”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探究学习成果进行综合归纳,有利于学生对所研究的问题达成共识,教师只对知识疑点难点作必要的说明、补充、或纠正,学生就能愉快形成知识拓展,自然完成该教学法的最后一环:检测提取知识信息。
例如,讲人教版中国历史第三册第14课《“难忘九一八”》这节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学习本課后,你有什么感悟?生:正视历史;勿忘历史;居安思危;落后就要挨打;好好学习决不让历史重演等等。这是学生探究历史过程后的知识拓展深化过程,让学生试着去想、去说、去写,探寻历史背后的历史,用心去感悟潜藏在史实背后的真谛。让学生由观望历史,变为感触历史,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去追溯历史、再现历史、反省历史、感悟历史,同时培养了学生对中国近代苦难历史的悲情意识。
一、在“阅读——交流——感悟”教学模式下创设情景问题
创设历史教学情境问题,使学生身临其境,引起感情共鸣,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求知欲,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例如,讲人教版中国历史第三册第14课《“难忘九一八”》这节课前,我利用多媒体播放《松花江上》这首歌,作为背景音乐,营造“九一八事变”后,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导致东北沦亡,东北人民无家可归,只能流浪的悲惨情境氛围;同时,大屏幕则显示铭刻“九一八事变”的巨大日历浮雕,让这块国耻碑,课前就溶入学生的思维,在学生脑中形成印象,产生疑问,这就使学生直观感知到本课将学习的内容是什么。这一课前准备设计有效的让学生心随情动,思随歌飞,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
再如讲“九一八事变”这一历史事件时,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九一八事变”的影像资料。让学生亲眼目睹事变经过,直观感知历史真实,形成理性认识: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蓄谋已久的阴谋。这是日本帝国主义大规模侵华行动的开始,这也是日本帝国主义抹在中国人脸上的耻辱,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愫。同时,大屏幕显示当前日本极右势力的反动言论:把侵略中国说成是进入中国、说成是解放中国,以此培养学生爱憎分明的情感,教育学生前世不忘后世之师,让学自己感悟出“居安思危,忽忘国耻”。
二、在“阅读——交流——感悟”教学模式下合作探究疑难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如果每个学生的探究疑难的欲望被激发起来,作为教师就可以驾熟就轻地将学生引领到知识疑难的国度,给学生插上合作的翅膀,让学生共同指点疑难话题,激扬文字,放飞奇思妙想。
例如讲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7课 《“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中,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文化大革命”的性质及危害是什么?我让学生自己组织加工知识信息。学生经过合作探究后,展示成果时,出现了不同的结论:(1)性质——“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危害——“文化大革命”时期,国家政权遭到严重削弱,民族与法制被肆意践踏,国民经济发展缓慢,全国大批工矿交通企业长期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人民生活水平基本没有提高。“文化大革命”对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严重摧残,阻滞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了。(2)既答出了“文化大革命” 的性质及危害,又答出了下面一部分内容:即对于“文化大革命”,邓小平说:“那件事,看起来是坏事,但归根到底也是好事”。“文革十年”,促使人们思考,促使人们认识我们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的弊端在哪里。它为我们党和国家在新时期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反面的教训。这样课堂气氛顿时就激活了,全班同学立即陷入了大讨论之中。最终经过同学们讨论通过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谁能为这个同学的话设计一个问题?这无疑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设计真是各有不同:(1)我们怎样看待“文化大革命”?(2)“文化大革命”的评价。(3)“文化大革命”的影响。等等。同学们在自己组织加工知识信息中合作探究疑难,在合作探究解疑中又提出疑难,学生再接着继续合作探究疑难。这让学生在自己组织加工知识信息合作探究疑难中,出现了一个滚动的、流动的、生成的过程。这就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他们变被动为主动,变苦学为乐学,从而在充满激情的课堂活动中,既增长了知识,又提高了教学情趣。学生达到了变学会为会学的目的。
三、在“阅读——交流——感悟”教学模式下相互交流促进
学生的认知发展,需要独立思考,更需要合作交流。从学生的智力发展上讲,每个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这恰恰是一种宝贵的交流促进的智力资源——学生思维彼此之间的“最近发展区”。在课堂活动中运用“阅读——交流——感悟”教学模式,在生生之间、小组之间、师生之间进行多种形式的交流,使学生的观点与学生的观点发生碰撞、交织,在交流中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增长。
例如,讲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课《“贞观之治”》一课,在讲“女皇武则天”时,有学生由于受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的影响,认为武则天是一个政治野心家、权谋者或幸运的漂亮女人,为当上皇帝心狠手辣而不择手段;有的认为武则天作为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政治清明、任人唯贤、国运昌盛,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其历史功绩不容抹杀。我及时抓住这一最佳切入点,于是我迅速采用“阅读——交流——感悟”教学模式,针对我设计的问题:我们应该如何正确评价武则天?组织学生进行编制知识信息→发现收集知识信息→组织加工知识信息→吸收储存知识信息。让不同意见的学生互相争辩,在学生相互交流后,学生形成比较一致的看法:武则天从皇后到皇帝及皇位的巩固,是一个不断斗争的过程,这其中与武则天的个人能力有关系,也是当时政治斗争的需要。武则天在打击旧官僚大贵族的政策中,虽然也有滥杀无辜之实,统治后期也有不妥之处等,但总体来说,武则天不失为唐代有作为的皇帝、女政治家,她执政期间,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起到了桥梁作用,奠定了坚实的政治经济基础。紧接着,我继续进行检测提取知识信息环节:我们应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同学们在经历了刚才的争辩交流后,学生的思维就比较流畅的达到共识:对历史人物的功过评价要看他是否推进了历史的发展进步,是否顺应了历史的发展趋势。“阅读——交流——感悟”教学模式在无形中起到了引领作用,使问题迎刃而解,水到渠成,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彼此促进,课堂活动自然而然的变成了动态的、生成的过程。
四、在“阅读——交流——感悟”教学模式下综合归纳拓展
有关元认知与自我调节的研究表明:大部分的发展性成长和学习经验上的改进发生在有效反思之中。“阅读——交流——感悟”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探究学习成果进行综合归纳,有利于学生对所研究的问题达成共识,教师只对知识疑点难点作必要的说明、补充、或纠正,学生就能愉快形成知识拓展,自然完成该教学法的最后一环:检测提取知识信息。
例如,讲人教版中国历史第三册第14课《“难忘九一八”》这节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学习本課后,你有什么感悟?生:正视历史;勿忘历史;居安思危;落后就要挨打;好好学习决不让历史重演等等。这是学生探究历史过程后的知识拓展深化过程,让学生试着去想、去说、去写,探寻历史背后的历史,用心去感悟潜藏在史实背后的真谛。让学生由观望历史,变为感触历史,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去追溯历史、再现历史、反省历史、感悟历史,同时培养了学生对中国近代苦难历史的悲情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