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评估后综合症”正在高校悄悄蔓延,它对巩固评估成果,促进高校的良性发展造成直接损害。“评估后”本科教学质量可持续保障,有赖于投入、制度、管理、机制诸要素的共同作用。基于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生源质量和资源状况,集中精力,想方设法,优先抓好并稳住课堂教学质量,因其成本低、操作易、意义大,可以成为质量保障工程建设的突破口。
关键词:“评估后综合症”;长效机制;课堂教学
一、“评估后综合症”及其警示
“评估后综合症”是笔者设定的一个概念,大意是指,评估结束后,各高校出现的投入减少、管理松懈、动力不足、精神松弛现象。这种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具有愈后愈明显的迹象。具体表现为:
(1)经费投入大幅减少。与评估前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评估一旦结束,“银根”立马紧缩:裁项目,压比例,学校财务预算总盘子愈收愈紧。用于维持正常教学秩序的“四项经费”也程度不等地开始打折扣,用于事业拓展、提升、发展类的建设经费,则基本上是按照“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的原则处理。钱越来越多地成为制约学校良性运行可持续发展的“瓶颈”。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省属地方高校、家底本就比较薄弱而欠账较多的高校,问题尤其突出。甚至可以这样说,假如没有政府注资、企业社会捐赠等直接赠予型的资金投入,又得不到银行及时贷款,那么一部分高校可能存在现实的生存危机,更遑论“良性运行与可持续发展”了。近两年来,地方政府开始为高校化债,可以大大缓解高校的债务负担。但人们一般认为这不过是应急之策,还没能形成一定之规。高校的发展总是为钱所累,质量保障就成问题。
(2)教学管理趋于松懈。有些规矩,原本就限定严苛,标准偏高,不免有些脱离实际。有些管理举措,则完全是为“迎评”而出台的应景、应急之举,压根儿就没打算持久;常规教学管理,为了规范,迎评期间大多采取“轮番轰炸”式的阵地战、攻坚战,教师及校、院(系)两级管理人员无不疲惫之极,苦不堪言。正像高考后的“准大学生”们一样,紧张至于极限,需要有意放松神经,进行必要的状态调整。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但驰之太过,便有可能流于松懈难以收紧并恢复原样。
(3)发展动力不足。压力产生动力。压力一旦减除,动力便感不足。评估给高校带来的压力是巨大的、深重的。压力之下,各高校无不咬紧牙关,排除万难,使出浑身解数,硬件软件一起抓,最终普遍赢得了高校面貌大变化,评估获得好收成。也许正是因为评建的目标追求太功利,“优秀”结果一经拿到,便以为万事大吉。找不到奋斗的新目标,安于现状、维持现状的思想便占上风。即使有新一轮评估启动,士气重振也是比较难的。
(4)精神状态萎靡而趋于保守。这一条与前一个问题相联系,形成某种程度上的因果关系。要客观评价现今高校人的精神面貌,当然是评估后不如评估前、评估中。高校是一块非常特殊的地方,运动式的大轰大嗡一片喧闹,肯定不好,因为它与大学的主流风格及教育规律不相吻合;但大学突然趋于沉寂,精神休眠,则大学的活力不再,同样是令人忧心的。
“评估后综合症”的出现,是由政策、环境、心理多方面因素共同促成的:
(1)寅吃卯粮,借债还钱,这是办学经费锐减的主要原因。众所周知,长久以来,普通高校的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太多,远未达到部颁标准的要求。评建期间,各高校纷纷大兴土木,突击修建。集中修建了一批教学、实验用房或学生公寓等生活用房,购置了一大批教学实验设备及图书资料。建设所需大笔资金从何而来?无非是银行贷款,拆东墙补西墙。虽然我们未曾进行实地调研,缺乏准确可信的统计数据,但大体可以推定,高校的贷款总额峰值已达数千亿(一说2000多亿,一说逼近5000亿)!普通本科院校平均贷款4~5个亿。这部分贷款的主要去向,一是新校区建设,一是迎评促建活动。由于债务包袱过于沉重,众多地方性大学往往寅吃卯粮,东挪西借,债台高筑,普遍遭遇严重的财政困难。有人自嘲说,世界金融危机,中国受冲击最大的不是虚拟经济,也不是实际经济,而是高校经济。其实,高校的“经济危机”恐怕早就先于此而悄悄地发生了,只不过是并未引起外部世界的足够注意罢了。
(2)张后之弛,自我解除武装。这属于常见的社会心理现象,无可厚非。现在回想起来,整个评建过程,是个全校动员,人人参与,吃大苦,流大汗,脱皮掉肉拼命干的过程,是多少年来高校少有的师生参与度最高、牵涉面最广、影响力最大的一次建设活动。由于评估结果与太多的实际利益相关联,所以没有哪一所学校敢于漫不经心敷衍塞责。事实上,上自书记校长,下至普通员工,无不绷紧了神经,严阵以待。也正是由于弦绷得太紧,评估一结束,“评估疲劳症”就像瞌睡犯困一样向每个人袭来,抵抗不住。可以断言,每一所被评高校,都经历过这样一种精神心理高度松弛的心理过程:评估终于过去了,实在应该歇息歇息了!所不同的仅仅是,有的较快地得以调整,重新振作了起来;有的则矫枉过正,持续时间较长,老是提不起神来,对评估后的常规工作带来损害。
(3)作为公办大学,政府控制干预过多,实际资助不足。大学求助无果,抱怨情绪增长,工作态度渐趋消极。既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大学校长这匹瘦马,越来越跑不动了。尤其是办学经费的严重短缺,往往捉襟见肘,入不敷出。校长为了搞钱,每每上蹿下跳焦头烂额尊严尽失。好不容易拉了一笔企业赞助,但要挂名立碑,立刻遭到社会一片责难非议。在这样一种政策环境、社会环境下经营一所大学,并且要按照“规范标准”持久地经营好一所大学,实属不易!大学管理者的“心理疲劳”,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到了大学的健康发展。
“评估后综合症”是一种客观存在。我们之所以正视它、研究它,是因为它对巩固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成果,促进本科教学质量的可持续发展形成阻碍因素和消极影响:
(1)“评估后综合症”的滋长与蔓延,会消解评估所取得的成果,动摇本来就不很牢固的评建工程的根基。
(2)此症如不及时抑制,会涣散民心,削弱团体凝聚力、战斗力,使消极懈怠情绪占上风,最终影响整个学校及教职工的士气和精神面貌。 (3)尤其严重的是,假使整改措施不得力,后续支持跟不上,质量保障的长效机制不健全,教职工对评估的要义不认同,那么评估就可能沦为名副其实的造势运动,并在更大程度上遭人诟病。倘若如此,则有可能对新一轮乃至今后的常规质量评估形成本能的心理抵触。
二、评估后本科教学质量可持续保障的几个要件
大学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问题是什么?2008年5月4日,北大110周年校庆之际,19位国内外知名大学的校长曾就此问题进行过专题研讨。朱清时院士的感言,给人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讨论评估后本科教学质量可持续保障问题,本质上与上述议题是同一个问题。
朱清时先生主政中科大10年,他对大学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与理解是逐步加深,愈后愈明显。刚做大学校长时的理解是经营,“一定要有足够多的经费,因为没有钱,什么事都不用谈。”后来逐渐领悟到:大学要办好,比经费更重要的是人才,“一定要有很好的人才”。又过了几年,朱校长明白了一点:大学要发展,除了经费、人才之外,还要有硬件设施,比如也要有大楼,也要有各种设备。直到他行将卸任之际,他才突然醒悟:以上那些东西都有了之后还是不行,大学最根本的问题是要让大家静下心来读书想问题。“10年之间,我们满怀豪情地去争经费、争人才、争硬件,猛然回头一看,一些学校正慢慢地失去它最根本的东西,一些大学校园里的人已经静不下心来读书想问题了。”朱校长认为,这可能是我们这一代大学校长思维上的一个失误[1]。一所大学要持续发展,一定要在社会关注之下,在各个方面都要评估你的情况下,保持自身的安静,让我们的老师、学生坐下来好好看书、想问题。他基于10年治校经历,坚持认为,大学发展的基本问题是让人安心读书,而越来越多的评审把大学逐渐推向了泡沫化。
上海大学“评估后”建设的基本经验是,坚持对教学质量状态信息实行定期发布、长期积累、常态运作;研究和提炼教育教学质量因子,抓住主要矛盾:依据教学质量《白皮书》进行考评,实现教学评估常态化。[2]
有人提出,评估后教学质量保障必须坚持三大原则,即以内为主,以外促内:制度为先,过程为重;目标明确,手段多元[3]。此见甚当。要而言之,“评估后”教学质量的可持续保障,必须依赖以下几个要素的共同作用:
(1)经费保障。对大多数地方高校而言,钱的确是高校生存与发展的硬道理。现在的问题,不是高校舍不得往教学上花钱,关键是总盘子里缺钱。有人建议,应调整政府对高校的基础性财政拨款政策,由按照学生规模拨款转变为基于学生规模,同时辅以学生在高校能够修读课程和促进进步的相关活动的完成情况等综合因素来确定拨款[4]。笔者认为,解决高校的财政困难,已经成为制约高校健康良性发展的最大障碍之一,必须引起政府的足够重视。措施应包括:核减债务、增加投入、改进拨款方式、体现激励奖罚要素等。如果不能在“开源”上把收入的蛋糕做大,那么教学质量的提升计划很可能就是一句空话。目前,这个问题已经提上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议事日程。至2009年底,陕西省40所公办高校负债102.68亿元,债务问题已成为制约陕西高校发展的瓶颈。2011年陕西省政府安排16.5亿元支持高校化债;计划至2012年前,化解省属高校债务基数的70%以上[5]。山东省计划今明两年为全省49所公办高校化债120.5亿元[6]。这些消息令人欣喜。只是人们期望步子迈得更快些,核减的幅度更大些。
(2)制度完善。总体上说,目前高校不缺乏制度,而是缺乏对制度的遵守、改进和落实。这里所强调的制度完善,主要是指与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直接相关的几对重要关系的约束性制度。包括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数量与质量、数量与结构的关系,晋职、提拔、奖励的标准与导向的关系等等,需要进一步修订、改进、完善,使之更趋科学、合理、实用。学术的浮夸、虚假、泡沫化,与我们的各项考评制度密切相关。学术评价标准,等于导向标准。不从制度上动手术,教学与科研失衡现象必将进一步加剧,学术腐败、学风堕落的势头还将难以有效遏制。突如其来的高校评估,某种程度上促成高校“群体性造假行为”的出现。如不趁着这个机会及时拨乱反正,过正矫枉,其负面效应还将继续产生影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必须以制度形式规范教授为本科生授课问题。正如哈佛大学校长博克所说,大学教师对科研有自发的驱动力,而本科教学必须由学校采取措施来不断地推动。高职称教师如果不能坚持本科教学一线授课,那么要保证本科教学质量就是一句空话。
(3)科学管理。“向管理要质量”,其实说易做难。怎样的管理才是科学的管理?当然人们会说,高效率、低成本的管理便是科学的管理。问题在于,高校作为一个承担特殊使命的教学科研机构,科学管理理应有其特定内涵。一大堆文字条文不等于科学管理,一长串统计数字不等于科学管理。虽然这些定性的规章制度和定量的数据分析对于科学有效的管理是十分重要的、必不可少的。大学的管理,本质上应突出两个特点:一是服务,为老师服务,为学生服务;二是引导,引导教师认真执教,潜心研究;引导学生心无旁骛,静下心来读书。评估期间,各高校无不互相效仿,集中炮制出大大小小一大堆规章制度,旨在规范教学秩序。对那些行之有效的好的制度,还是要狠抓落实,坚持到底。但最值得注意的是要自觉抵制管理中的两种倾向:劳民伤财性质的形式主义表面文章;以乡镇干部式的思维方式与管理手段料理大学内部事务。前者无益,后者则有害。
(4)激活机制。高校的办学活力,源自同样富有活力的办学机制。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包括:职称晋升及人才评价机制,各级领导岗位上的干部选拔机制,薪资、津贴分配机制等。这些机制搞不活,必然是平均主义、论资排辈之风盛行,优秀人才因为得不到及时奖掖而难以脱颖而出。
三、优先抓好课堂教学质量:实践经验与理论意义
自2007年9月接受教育部专家组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之后,延安大学的领导班子曾就如何巩固评估成果及教学质量的可持续保障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讨与积极的实践探索。由教务处、评估处、督导团等部门人员为主体所组成的课题组,曾就此问题进行了为期两年多的摸索探讨。在已经形成的多项共识中,意见最集中、最一致的一条共识是:评估后,当我们的各项后续整改措施及保障条件还难以充分满足的前提下,集中精力,优先抓好本科课堂教学质量,确保最基础的一线教学水平不滑坡。这既是当前及长远质量工作所必需,又是成本较低、操作容易的一件事。总结我校的实践,我们认为,作为评价本科教学质量的核心指标之一,课堂教学质量的巩固与提升,需要以下诸环节的联动配合,并最终形成一组要素相对稳定的长效机制框架。 (1)严格的岗前培训。强调这一问题的迫切性在于,为了迎接评估,各高校大多在短时间内集中补充了一批青年教师。这些青年教师学缘结构复杂,许多人是来自综合大学,未曾经过专门的师范教育技能训练。加之用人单位师资紧缺,几乎来不及系统培训,也未经过见习助教、教学观摩学习等基础性实践环节调教便匆忙走上讲台。当然,也不排除另外一种情况,即扩招后的研究生队伍中,确有一部分人专业功底欠扎实,知识掌握不系统,要很好地履行教学职责,确有些力不从心。再加上最近几年,遭遇高校教师队伍换代的高峰期。七八级以前的一批教师将陆续到龄退休。因此,对新教师的岗前培训与在岗帮带,显得格外紧急。这项入门起步阶段的基础性工作如做不到位,做不扎实,一旦陋习形成,误入旁门左道,改也难。岗前培训不应仅仅满足于例行公事地讲一讲“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教育法规与教师职业道德”等几门课,完成“规定动作”。更重要的是,应请德高望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教学名师现身说法,从怎样编写教案、怎样设计课件、怎样与学生互动、怎样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等方面,为青年教师进行“实弹演习”、手把手地调教。
(2)导师制。青年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导师的指导帮助。过去,给助教配导师,或给教授配助教,是再平常不过的事。它的好处不言而喻。这个优良传统的中断或丢失,很可能是高校扩招以后的事。今天我们重提对青年教师实行导师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一所学校、一个院(系),经过几十年、上百年的办学历程,必定日积月累,形成一些属于自己的、独具特色的风格与传统。好的个性化的办学传统,需要一种制度化的手段予以传承,导师制可以看作其中的一种。那些著名学者、教学团队的领头人等优秀教师,应当在培育新人方面承担更多责任,发挥更大作用。关于这一条,不同的教学单位,做法不尽相同,但整体状况不尽如人意,亟须加强。
(3)督导听课制。坚持这一制度,让教学经验丰富的老督导跟踪了解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的动态信息,并及时肯定优长,指出不足,帮其改进,可收一举多得之效。事实上,教学督导的督查、反馈、指导、调研、推广和评价等六大职能,在青年教师这个群体身上可以发挥得淋漓尽致。这方面的工作,既要加强,也要改进。改进的基本思路应该是实现从“教学督导”向“教学导督”的转型,淡化“督”的分量,强化“导”的功能。大力发掘和宣传先进典型,大力推行以引导、倡导、指导为重要内容的“前瞻性督导”、“榜样式督导”[7],有效提高被督导对象内因的变化,变“要我变”为“我要变”,以此来全面提升教学督导效益。
(4)学生评课。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建立学生信息员制度,每个班级一名学生信息员,身份隐匿,其职责是随时、直接以不同的方式,就教师上课各环节的基本情况、突出问题、同学们的意见、建议等,向学校有关管理部门进行信息反馈,目的在于“教中改”,不要等到问题成堆,影响扩大后再行整改。二是期末学生评课。过去实行手工发表问卷调查,现在已改进为网上评教,且将评教内容进一步简明化,力求科学化、准确化。对于学生评教结果,一向褒贬不一。但实践证明,学生对教师的授课水平和质量,最有发言权;歪曲事实恶意捣乱者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同学还是能够实事求是对老师作出客观评价的。这是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的好办法,应当坚持下去。需要加以改进的,一是在操作程序上进一步增强其科学性,以求评价结果的准确性;二是在评价结果的运用上再花心思,以扩大评教的影响力及信度、效度。如职称评审中的“教学效果一票否决制”的真正实施,必须和学生评教结果挂起钩来。
(5)赛讲促教。自评估前开始,延大已坚持数年,每年进行一次全校性的教师讲课比赛,在此期间还搞过专门针对教授组织的“教授风采”讲课比赛。对获奖教师以多种形式进行大张旗鼓地表彰奖励。我们的总体感受是:意义重大,收效显著,一年更比一年强。通过赛教活动,把广大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注意力吸引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上来了,使他们意识到,认认真真搞好课堂教学,不仅是担当合格大学教师职责所必需,而且照样可以出人头地并赢得人们的尊重。通过这个比拼平台,让那些讲课能手崭露头角脱颖而出,我们发现了一批素质过硬,很有发展潜力和培养前途的优秀青年教师,十分令人鼓舞。
参考文献:
[1] 李斌. 多种评估把大学推向泡沫化[N]. 中国青年报,2008-05-07.
[2] 叶子明,宋少沪. 重在建立教学质量的长效保障机制[N]. 中国教育报,2008-04-21.
[3] 贺祖斌. “评估后”时期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障长效机制的建立[J]. 中国大学教学,2009,(3).
[4] 周海涛. 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政策保障[N]. 中国教育报,2008-10-18.
[5] 柯万昌. 陕西三年基本化解高校债务风险[N]. 中国教育报,2011-07-04.
[6] 张兴华. 山东49所高校签化债军令状[N]. 中国教育报,2011-10- 31.
[7] 郭学东. 建立科学的高校内部教学督导体系[N]. 中国教育报,2007-08-10.
[本文系陕西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重点攻关研究项目“评估后地方高校本科教育质量可持续保障长效机制研究”(项目编号:09BG13)阶段性成果之一]
[责任编辑:陈立民]
关键词:“评估后综合症”;长效机制;课堂教学
一、“评估后综合症”及其警示
“评估后综合症”是笔者设定的一个概念,大意是指,评估结束后,各高校出现的投入减少、管理松懈、动力不足、精神松弛现象。这种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具有愈后愈明显的迹象。具体表现为:
(1)经费投入大幅减少。与评估前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评估一旦结束,“银根”立马紧缩:裁项目,压比例,学校财务预算总盘子愈收愈紧。用于维持正常教学秩序的“四项经费”也程度不等地开始打折扣,用于事业拓展、提升、发展类的建设经费,则基本上是按照“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的原则处理。钱越来越多地成为制约学校良性运行可持续发展的“瓶颈”。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省属地方高校、家底本就比较薄弱而欠账较多的高校,问题尤其突出。甚至可以这样说,假如没有政府注资、企业社会捐赠等直接赠予型的资金投入,又得不到银行及时贷款,那么一部分高校可能存在现实的生存危机,更遑论“良性运行与可持续发展”了。近两年来,地方政府开始为高校化债,可以大大缓解高校的债务负担。但人们一般认为这不过是应急之策,还没能形成一定之规。高校的发展总是为钱所累,质量保障就成问题。
(2)教学管理趋于松懈。有些规矩,原本就限定严苛,标准偏高,不免有些脱离实际。有些管理举措,则完全是为“迎评”而出台的应景、应急之举,压根儿就没打算持久;常规教学管理,为了规范,迎评期间大多采取“轮番轰炸”式的阵地战、攻坚战,教师及校、院(系)两级管理人员无不疲惫之极,苦不堪言。正像高考后的“准大学生”们一样,紧张至于极限,需要有意放松神经,进行必要的状态调整。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但驰之太过,便有可能流于松懈难以收紧并恢复原样。
(3)发展动力不足。压力产生动力。压力一旦减除,动力便感不足。评估给高校带来的压力是巨大的、深重的。压力之下,各高校无不咬紧牙关,排除万难,使出浑身解数,硬件软件一起抓,最终普遍赢得了高校面貌大变化,评估获得好收成。也许正是因为评建的目标追求太功利,“优秀”结果一经拿到,便以为万事大吉。找不到奋斗的新目标,安于现状、维持现状的思想便占上风。即使有新一轮评估启动,士气重振也是比较难的。
(4)精神状态萎靡而趋于保守。这一条与前一个问题相联系,形成某种程度上的因果关系。要客观评价现今高校人的精神面貌,当然是评估后不如评估前、评估中。高校是一块非常特殊的地方,运动式的大轰大嗡一片喧闹,肯定不好,因为它与大学的主流风格及教育规律不相吻合;但大学突然趋于沉寂,精神休眠,则大学的活力不再,同样是令人忧心的。
“评估后综合症”的出现,是由政策、环境、心理多方面因素共同促成的:
(1)寅吃卯粮,借债还钱,这是办学经费锐减的主要原因。众所周知,长久以来,普通高校的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太多,远未达到部颁标准的要求。评建期间,各高校纷纷大兴土木,突击修建。集中修建了一批教学、实验用房或学生公寓等生活用房,购置了一大批教学实验设备及图书资料。建设所需大笔资金从何而来?无非是银行贷款,拆东墙补西墙。虽然我们未曾进行实地调研,缺乏准确可信的统计数据,但大体可以推定,高校的贷款总额峰值已达数千亿(一说2000多亿,一说逼近5000亿)!普通本科院校平均贷款4~5个亿。这部分贷款的主要去向,一是新校区建设,一是迎评促建活动。由于债务包袱过于沉重,众多地方性大学往往寅吃卯粮,东挪西借,债台高筑,普遍遭遇严重的财政困难。有人自嘲说,世界金融危机,中国受冲击最大的不是虚拟经济,也不是实际经济,而是高校经济。其实,高校的“经济危机”恐怕早就先于此而悄悄地发生了,只不过是并未引起外部世界的足够注意罢了。
(2)张后之弛,自我解除武装。这属于常见的社会心理现象,无可厚非。现在回想起来,整个评建过程,是个全校动员,人人参与,吃大苦,流大汗,脱皮掉肉拼命干的过程,是多少年来高校少有的师生参与度最高、牵涉面最广、影响力最大的一次建设活动。由于评估结果与太多的实际利益相关联,所以没有哪一所学校敢于漫不经心敷衍塞责。事实上,上自书记校长,下至普通员工,无不绷紧了神经,严阵以待。也正是由于弦绷得太紧,评估一结束,“评估疲劳症”就像瞌睡犯困一样向每个人袭来,抵抗不住。可以断言,每一所被评高校,都经历过这样一种精神心理高度松弛的心理过程:评估终于过去了,实在应该歇息歇息了!所不同的仅仅是,有的较快地得以调整,重新振作了起来;有的则矫枉过正,持续时间较长,老是提不起神来,对评估后的常规工作带来损害。
(3)作为公办大学,政府控制干预过多,实际资助不足。大学求助无果,抱怨情绪增长,工作态度渐趋消极。既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大学校长这匹瘦马,越来越跑不动了。尤其是办学经费的严重短缺,往往捉襟见肘,入不敷出。校长为了搞钱,每每上蹿下跳焦头烂额尊严尽失。好不容易拉了一笔企业赞助,但要挂名立碑,立刻遭到社会一片责难非议。在这样一种政策环境、社会环境下经营一所大学,并且要按照“规范标准”持久地经营好一所大学,实属不易!大学管理者的“心理疲劳”,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到了大学的健康发展。
“评估后综合症”是一种客观存在。我们之所以正视它、研究它,是因为它对巩固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成果,促进本科教学质量的可持续发展形成阻碍因素和消极影响:
(1)“评估后综合症”的滋长与蔓延,会消解评估所取得的成果,动摇本来就不很牢固的评建工程的根基。
(2)此症如不及时抑制,会涣散民心,削弱团体凝聚力、战斗力,使消极懈怠情绪占上风,最终影响整个学校及教职工的士气和精神面貌。 (3)尤其严重的是,假使整改措施不得力,后续支持跟不上,质量保障的长效机制不健全,教职工对评估的要义不认同,那么评估就可能沦为名副其实的造势运动,并在更大程度上遭人诟病。倘若如此,则有可能对新一轮乃至今后的常规质量评估形成本能的心理抵触。
二、评估后本科教学质量可持续保障的几个要件
大学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问题是什么?2008年5月4日,北大110周年校庆之际,19位国内外知名大学的校长曾就此问题进行过专题研讨。朱清时院士的感言,给人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讨论评估后本科教学质量可持续保障问题,本质上与上述议题是同一个问题。
朱清时先生主政中科大10年,他对大学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与理解是逐步加深,愈后愈明显。刚做大学校长时的理解是经营,“一定要有足够多的经费,因为没有钱,什么事都不用谈。”后来逐渐领悟到:大学要办好,比经费更重要的是人才,“一定要有很好的人才”。又过了几年,朱校长明白了一点:大学要发展,除了经费、人才之外,还要有硬件设施,比如也要有大楼,也要有各种设备。直到他行将卸任之际,他才突然醒悟:以上那些东西都有了之后还是不行,大学最根本的问题是要让大家静下心来读书想问题。“10年之间,我们满怀豪情地去争经费、争人才、争硬件,猛然回头一看,一些学校正慢慢地失去它最根本的东西,一些大学校园里的人已经静不下心来读书想问题了。”朱校长认为,这可能是我们这一代大学校长思维上的一个失误[1]。一所大学要持续发展,一定要在社会关注之下,在各个方面都要评估你的情况下,保持自身的安静,让我们的老师、学生坐下来好好看书、想问题。他基于10年治校经历,坚持认为,大学发展的基本问题是让人安心读书,而越来越多的评审把大学逐渐推向了泡沫化。
上海大学“评估后”建设的基本经验是,坚持对教学质量状态信息实行定期发布、长期积累、常态运作;研究和提炼教育教学质量因子,抓住主要矛盾:依据教学质量《白皮书》进行考评,实现教学评估常态化。[2]
有人提出,评估后教学质量保障必须坚持三大原则,即以内为主,以外促内:制度为先,过程为重;目标明确,手段多元[3]。此见甚当。要而言之,“评估后”教学质量的可持续保障,必须依赖以下几个要素的共同作用:
(1)经费保障。对大多数地方高校而言,钱的确是高校生存与发展的硬道理。现在的问题,不是高校舍不得往教学上花钱,关键是总盘子里缺钱。有人建议,应调整政府对高校的基础性财政拨款政策,由按照学生规模拨款转变为基于学生规模,同时辅以学生在高校能够修读课程和促进进步的相关活动的完成情况等综合因素来确定拨款[4]。笔者认为,解决高校的财政困难,已经成为制约高校健康良性发展的最大障碍之一,必须引起政府的足够重视。措施应包括:核减债务、增加投入、改进拨款方式、体现激励奖罚要素等。如果不能在“开源”上把收入的蛋糕做大,那么教学质量的提升计划很可能就是一句空话。目前,这个问题已经提上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议事日程。至2009年底,陕西省40所公办高校负债102.68亿元,债务问题已成为制约陕西高校发展的瓶颈。2011年陕西省政府安排16.5亿元支持高校化债;计划至2012年前,化解省属高校债务基数的70%以上[5]。山东省计划今明两年为全省49所公办高校化债120.5亿元[6]。这些消息令人欣喜。只是人们期望步子迈得更快些,核减的幅度更大些。
(2)制度完善。总体上说,目前高校不缺乏制度,而是缺乏对制度的遵守、改进和落实。这里所强调的制度完善,主要是指与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直接相关的几对重要关系的约束性制度。包括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数量与质量、数量与结构的关系,晋职、提拔、奖励的标准与导向的关系等等,需要进一步修订、改进、完善,使之更趋科学、合理、实用。学术的浮夸、虚假、泡沫化,与我们的各项考评制度密切相关。学术评价标准,等于导向标准。不从制度上动手术,教学与科研失衡现象必将进一步加剧,学术腐败、学风堕落的势头还将难以有效遏制。突如其来的高校评估,某种程度上促成高校“群体性造假行为”的出现。如不趁着这个机会及时拨乱反正,过正矫枉,其负面效应还将继续产生影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必须以制度形式规范教授为本科生授课问题。正如哈佛大学校长博克所说,大学教师对科研有自发的驱动力,而本科教学必须由学校采取措施来不断地推动。高职称教师如果不能坚持本科教学一线授课,那么要保证本科教学质量就是一句空话。
(3)科学管理。“向管理要质量”,其实说易做难。怎样的管理才是科学的管理?当然人们会说,高效率、低成本的管理便是科学的管理。问题在于,高校作为一个承担特殊使命的教学科研机构,科学管理理应有其特定内涵。一大堆文字条文不等于科学管理,一长串统计数字不等于科学管理。虽然这些定性的规章制度和定量的数据分析对于科学有效的管理是十分重要的、必不可少的。大学的管理,本质上应突出两个特点:一是服务,为老师服务,为学生服务;二是引导,引导教师认真执教,潜心研究;引导学生心无旁骛,静下心来读书。评估期间,各高校无不互相效仿,集中炮制出大大小小一大堆规章制度,旨在规范教学秩序。对那些行之有效的好的制度,还是要狠抓落实,坚持到底。但最值得注意的是要自觉抵制管理中的两种倾向:劳民伤财性质的形式主义表面文章;以乡镇干部式的思维方式与管理手段料理大学内部事务。前者无益,后者则有害。
(4)激活机制。高校的办学活力,源自同样富有活力的办学机制。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包括:职称晋升及人才评价机制,各级领导岗位上的干部选拔机制,薪资、津贴分配机制等。这些机制搞不活,必然是平均主义、论资排辈之风盛行,优秀人才因为得不到及时奖掖而难以脱颖而出。
三、优先抓好课堂教学质量:实践经验与理论意义
自2007年9月接受教育部专家组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之后,延安大学的领导班子曾就如何巩固评估成果及教学质量的可持续保障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讨与积极的实践探索。由教务处、评估处、督导团等部门人员为主体所组成的课题组,曾就此问题进行了为期两年多的摸索探讨。在已经形成的多项共识中,意见最集中、最一致的一条共识是:评估后,当我们的各项后续整改措施及保障条件还难以充分满足的前提下,集中精力,优先抓好本科课堂教学质量,确保最基础的一线教学水平不滑坡。这既是当前及长远质量工作所必需,又是成本较低、操作容易的一件事。总结我校的实践,我们认为,作为评价本科教学质量的核心指标之一,课堂教学质量的巩固与提升,需要以下诸环节的联动配合,并最终形成一组要素相对稳定的长效机制框架。 (1)严格的岗前培训。强调这一问题的迫切性在于,为了迎接评估,各高校大多在短时间内集中补充了一批青年教师。这些青年教师学缘结构复杂,许多人是来自综合大学,未曾经过专门的师范教育技能训练。加之用人单位师资紧缺,几乎来不及系统培训,也未经过见习助教、教学观摩学习等基础性实践环节调教便匆忙走上讲台。当然,也不排除另外一种情况,即扩招后的研究生队伍中,确有一部分人专业功底欠扎实,知识掌握不系统,要很好地履行教学职责,确有些力不从心。再加上最近几年,遭遇高校教师队伍换代的高峰期。七八级以前的一批教师将陆续到龄退休。因此,对新教师的岗前培训与在岗帮带,显得格外紧急。这项入门起步阶段的基础性工作如做不到位,做不扎实,一旦陋习形成,误入旁门左道,改也难。岗前培训不应仅仅满足于例行公事地讲一讲“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教育法规与教师职业道德”等几门课,完成“规定动作”。更重要的是,应请德高望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教学名师现身说法,从怎样编写教案、怎样设计课件、怎样与学生互动、怎样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等方面,为青年教师进行“实弹演习”、手把手地调教。
(2)导师制。青年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导师的指导帮助。过去,给助教配导师,或给教授配助教,是再平常不过的事。它的好处不言而喻。这个优良传统的中断或丢失,很可能是高校扩招以后的事。今天我们重提对青年教师实行导师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一所学校、一个院(系),经过几十年、上百年的办学历程,必定日积月累,形成一些属于自己的、独具特色的风格与传统。好的个性化的办学传统,需要一种制度化的手段予以传承,导师制可以看作其中的一种。那些著名学者、教学团队的领头人等优秀教师,应当在培育新人方面承担更多责任,发挥更大作用。关于这一条,不同的教学单位,做法不尽相同,但整体状况不尽如人意,亟须加强。
(3)督导听课制。坚持这一制度,让教学经验丰富的老督导跟踪了解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的动态信息,并及时肯定优长,指出不足,帮其改进,可收一举多得之效。事实上,教学督导的督查、反馈、指导、调研、推广和评价等六大职能,在青年教师这个群体身上可以发挥得淋漓尽致。这方面的工作,既要加强,也要改进。改进的基本思路应该是实现从“教学督导”向“教学导督”的转型,淡化“督”的分量,强化“导”的功能。大力发掘和宣传先进典型,大力推行以引导、倡导、指导为重要内容的“前瞻性督导”、“榜样式督导”[7],有效提高被督导对象内因的变化,变“要我变”为“我要变”,以此来全面提升教学督导效益。
(4)学生评课。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建立学生信息员制度,每个班级一名学生信息员,身份隐匿,其职责是随时、直接以不同的方式,就教师上课各环节的基本情况、突出问题、同学们的意见、建议等,向学校有关管理部门进行信息反馈,目的在于“教中改”,不要等到问题成堆,影响扩大后再行整改。二是期末学生评课。过去实行手工发表问卷调查,现在已改进为网上评教,且将评教内容进一步简明化,力求科学化、准确化。对于学生评教结果,一向褒贬不一。但实践证明,学生对教师的授课水平和质量,最有发言权;歪曲事实恶意捣乱者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同学还是能够实事求是对老师作出客观评价的。这是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的好办法,应当坚持下去。需要加以改进的,一是在操作程序上进一步增强其科学性,以求评价结果的准确性;二是在评价结果的运用上再花心思,以扩大评教的影响力及信度、效度。如职称评审中的“教学效果一票否决制”的真正实施,必须和学生评教结果挂起钩来。
(5)赛讲促教。自评估前开始,延大已坚持数年,每年进行一次全校性的教师讲课比赛,在此期间还搞过专门针对教授组织的“教授风采”讲课比赛。对获奖教师以多种形式进行大张旗鼓地表彰奖励。我们的总体感受是:意义重大,收效显著,一年更比一年强。通过赛教活动,把广大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注意力吸引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上来了,使他们意识到,认认真真搞好课堂教学,不仅是担当合格大学教师职责所必需,而且照样可以出人头地并赢得人们的尊重。通过这个比拼平台,让那些讲课能手崭露头角脱颖而出,我们发现了一批素质过硬,很有发展潜力和培养前途的优秀青年教师,十分令人鼓舞。
参考文献:
[1] 李斌. 多种评估把大学推向泡沫化[N]. 中国青年报,2008-05-07.
[2] 叶子明,宋少沪. 重在建立教学质量的长效保障机制[N]. 中国教育报,2008-04-21.
[3] 贺祖斌. “评估后”时期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障长效机制的建立[J]. 中国大学教学,2009,(3).
[4] 周海涛. 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政策保障[N]. 中国教育报,2008-10-18.
[5] 柯万昌. 陕西三年基本化解高校债务风险[N]. 中国教育报,2011-07-04.
[6] 张兴华. 山东49所高校签化债军令状[N]. 中国教育报,2011-10- 31.
[7] 郭学东. 建立科学的高校内部教学督导体系[N]. 中国教育报,2007-08-10.
[本文系陕西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重点攻关研究项目“评估后地方高校本科教育质量可持续保障长效机制研究”(项目编号:09BG13)阶段性成果之一]
[责任编辑:陈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