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采用测钎监测方法对华能宝龙山风电场二期49.5mw工程从项目建设期至方案设计水平年实施风力监测。结果表明:①天然草地经风电工程建设扰动后,根据各施工区域施工强度及扰动特点的不同,风力侵蚀模数将增大到原地貌风力侵蚀模数的2~4倍。②测钎法监测风力侵蚀具有操作简单,制作成本较低,制作材料较少,劳动强度低等特点,便于开发建设项目风力监测推广应用。
关键词: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测钎法风力监测
风能是一种洁净、可再生能源,风力发电不消耗矿物质能源、不污染环境,具有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近年来,随着国家“多能互补”,大力发展“可再生清洁能源”战略的实施。内蒙古自治区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风力资源,大力发展风力发电项目,改善能源利用结构,将自然可再生资源优势转化为区域经济优势,对推动自治区经济发展及解决资源匮乏等具有重要意义。但是,随着风电建设项目的发展,在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风力侵蚀区,工程建设为风力侵蚀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人为扰动加剧了区域水土流失量的发生,给当地草地建设及保护带来了极大的压力。本文通过对华能宝龙山风电场工程实施风力监测,明确风电项目程建设过程中风力侵蚀发生的重点时段和重点单元,为有效防治工程建设新增水土流失提供理论依据。
1、项目及项目区概况
华能宝龙山风电场三期工程地处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宝龙山镇风电场总体规划装机150MW,本期装机49.5MW,安装33台单机容量1500kW的风力发电机组,全部由35kV箱式变压器经10kV电缆送出。
项目区属于内蒙古自治区划定的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根据土壤侵蚀分类标准及项目区自然条件及侵蚀现状,确定项目区原地貌风力侵蚀模数为2040t/km2·a。土壤容许流失量为500t/km2·a。
2、监测点位布设
依据工程建设特点、新增水土流失分布、类型、强度和方案批复的水土流失预测的结果。选择风机及箱式变压器区、输电及通讯线路区及施工生产生活区为水土流失重点监测区域。在选定的监测区域内根据工程建设施工特点、扰动方式、破坏程度及防治措施布设情况分别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地段、部位布设监测观测点位,并在项目区周边空地布设一处对照。监测点位布设情况见下表。
表一 监测点位、监测内容及频次
3、测钎法监测方法
(1)监测样区设计:根据工程建设批准的水土保持监测实施方案和《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SL277-2002)中对开发建设项目检测指标的要求,在工程建设区针对土方工程量大、扰动地表面积广、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采用GPS定位,分别布设水土流失固定监测点和临时监测点,在固定监测点分别设置3个4×3m的长方形工程扰动样区和一个4×3m的长方形未经扰动的对照区,样区内一般埋设3排测钎。每排测钎间距1m,每排4根,每根间距为1m,共计埋设3排12根测钎,组成一个长方形样区。每次监测时,通过测量这12根测钎底部土壤侵蚀量的变化,确定该地区的水土流失量。
(2)测钎技术要求:测钎采用钢钎,直径在0.5~1.0mm之间,测钎底部埋设深度在地面以下50cm。
(3)监测技术要求。针对工程建设特点及项目区自然条件,风蚀监测时期主要安排在冬末春初,即当年的12月至次年5月之间,监测频率每15d一次,遇大风(≧17m/s)及时监测。监测期内对样区内埋设的测钎采用逐一测量的方法进行全面监测,监测时,通过测量样区内每根测钎任意两个相邻侧面底部土壤侵蚀量的变化,计算该地区的水土流失量。
4、结果分析
通辽市水土保持局于2009年4月至2010年10月对华能宝龙山风电场二期49.5MW工程施工期及植被恢复期内风机及箱式变压器区、输电及通讯线路区以及施工生产生活区等区域通过定点连续观测进了风蚀量的监测。观测指标主要有:土壤侵蚀厚度、自然沉降高度等,测量指标为土壤容重。共取得观测数据6组。采用公式(1-1)计算样区风力侵蚀量。
5、结果与讨论
(1)对于华能宝龙山风电场二期49.5MW工程建设,天然草地经工程建设扰动后,风力侵蚀模数分别为:风机及箱变基础施工区为5860t/km??a、7660t/km??a通讯及输电线路施工区为5166t/km??a,施工生产生活区为4400 t/km??a,与项目区原地貌风力侵蚀轻度(原地貌为2040 t/km??a)相比,增加了2-4倍。
(2)测钎法用于开发建设项目风力侵蚀监测具有操作简单,制作成本较低,劳动强度低等特点。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难题。,一是,由于建设期施工活动面的不稳定性,造成建设的监测小区难以保存。二是,在实施连续观测时,由于为人为观测,对监测小区扰动较大。
关键词: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测钎法风力监测
风能是一种洁净、可再生能源,风力发电不消耗矿物质能源、不污染环境,具有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近年来,随着国家“多能互补”,大力发展“可再生清洁能源”战略的实施。内蒙古自治区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风力资源,大力发展风力发电项目,改善能源利用结构,将自然可再生资源优势转化为区域经济优势,对推动自治区经济发展及解决资源匮乏等具有重要意义。但是,随着风电建设项目的发展,在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风力侵蚀区,工程建设为风力侵蚀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人为扰动加剧了区域水土流失量的发生,给当地草地建设及保护带来了极大的压力。本文通过对华能宝龙山风电场工程实施风力监测,明确风电项目程建设过程中风力侵蚀发生的重点时段和重点单元,为有效防治工程建设新增水土流失提供理论依据。
1、项目及项目区概况
华能宝龙山风电场三期工程地处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宝龙山镇风电场总体规划装机150MW,本期装机49.5MW,安装33台单机容量1500kW的风力发电机组,全部由35kV箱式变压器经10kV电缆送出。
项目区属于内蒙古自治区划定的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根据土壤侵蚀分类标准及项目区自然条件及侵蚀现状,确定项目区原地貌风力侵蚀模数为2040t/km2·a。土壤容许流失量为500t/km2·a。
2、监测点位布设
依据工程建设特点、新增水土流失分布、类型、强度和方案批复的水土流失预测的结果。选择风机及箱式变压器区、输电及通讯线路区及施工生产生活区为水土流失重点监测区域。在选定的监测区域内根据工程建设施工特点、扰动方式、破坏程度及防治措施布设情况分别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地段、部位布设监测观测点位,并在项目区周边空地布设一处对照。监测点位布设情况见下表。
表一 监测点位、监测内容及频次
3、测钎法监测方法
(1)监测样区设计:根据工程建设批准的水土保持监测实施方案和《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SL277-2002)中对开发建设项目检测指标的要求,在工程建设区针对土方工程量大、扰动地表面积广、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采用GPS定位,分别布设水土流失固定监测点和临时监测点,在固定监测点分别设置3个4×3m的长方形工程扰动样区和一个4×3m的长方形未经扰动的对照区,样区内一般埋设3排测钎。每排测钎间距1m,每排4根,每根间距为1m,共计埋设3排12根测钎,组成一个长方形样区。每次监测时,通过测量这12根测钎底部土壤侵蚀量的变化,确定该地区的水土流失量。
(2)测钎技术要求:测钎采用钢钎,直径在0.5~1.0mm之间,测钎底部埋设深度在地面以下50cm。
(3)监测技术要求。针对工程建设特点及项目区自然条件,风蚀监测时期主要安排在冬末春初,即当年的12月至次年5月之间,监测频率每15d一次,遇大风(≧17m/s)及时监测。监测期内对样区内埋设的测钎采用逐一测量的方法进行全面监测,监测时,通过测量样区内每根测钎任意两个相邻侧面底部土壤侵蚀量的变化,计算该地区的水土流失量。
4、结果分析
通辽市水土保持局于2009年4月至2010年10月对华能宝龙山风电场二期49.5MW工程施工期及植被恢复期内风机及箱式变压器区、输电及通讯线路区以及施工生产生活区等区域通过定点连续观测进了风蚀量的监测。观测指标主要有:土壤侵蚀厚度、自然沉降高度等,测量指标为土壤容重。共取得观测数据6组。采用公式(1-1)计算样区风力侵蚀量。
5、结果与讨论
(1)对于华能宝龙山风电场二期49.5MW工程建设,天然草地经工程建设扰动后,风力侵蚀模数分别为:风机及箱变基础施工区为5860t/km??a、7660t/km??a通讯及输电线路施工区为5166t/km??a,施工生产生活区为4400 t/km??a,与项目区原地貌风力侵蚀轻度(原地貌为2040 t/km??a)相比,增加了2-4倍。
(2)测钎法用于开发建设项目风力侵蚀监测具有操作简单,制作成本较低,劳动强度低等特点。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难题。,一是,由于建设期施工活动面的不稳定性,造成建设的监测小区难以保存。二是,在实施连续观测时,由于为人为观测,对监测小区扰动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