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言
文化是一个共同信念(宗教、意识形态)、价值观念、风俗习惯、行为和工件(工具、房屋、艺术作品),一个社会成员用来应付他们的世界,然后,我们通过学习一代又一代的传递下来。文化可分为物质文化方面(人的艺术和技术)和非物质方面(一个人的习俗、信仰、价值观和交流模式) 。问候语作为日常交际的一部分在各国文化中都占据着重要地位。是人们社会生活中最为普遍的语言表达,在各国文化中都具有建立和延续各种人际关系的作用。然而,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各民族文化背景的差异,人们在使用问候语时经常会产生一些交际失误。英汉问候语的功能和使用是相似的,但其在内容、语义、句型结构等方面却是大有区别的。中职英语教学中往往对于文化背景这块研究的不是很多。既然书本中对于我们的学生有这方面的要求,那我们就来做一个中西问候语的对比与分析。
正文
1.话语语言的问候
当你想和别人交流的时候,首先,你必须找到一个共同的你们两个都有兴趣的话题, ,然后你可以自由地交谈。这样的话题有很多,如天气、人物、地点、就业、业余爱好、兴趣等。
中英文招呼语的重要区别之一就是问候语内容的差异。从古至今,中国人不仅把食物作为人的第一需求,而且还将其作为聊天的中心,中国人民的观点,那就是,“吃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顾&易2002:33-34)所以人们一见面通常使用“吃了吗?”(Have you had your meal?)作为问候语。显示了他们关心你。在英语国家,对西方人来说,他们不喜欢问别人谈论这些问题,他们也不喜欢别人问他们这些问题。人们通常将谈论天气作为问候语,(董孙俐2003:3)如,“Lovely day.isn’t it?”(天气挺好,是吧!),“It’s s0 cold today,isn’t it?”(今天真冷,对吧?),“It’s extremely windy today,isn’t it?”(风真大。不是吗?)。这种语言现象主要归因于英国多变的天气。由于英语和汉语一些习惯性的问候语在内容方面存在差别,所以在使用时应考虑文化差异,以免产生不必要的尴尬。例如。在英语中“你吃了吗?”并不是一种问候语,而是男士向女士发出的邀请。如果你不知道西方国家的习俗和文化,当你和他们交流,他们会觉得不舒服,而不知道做什么,他们甚至可能误解了你,你可能误会,他们也是如此。
汉文化中习惯使用诸如“你在忙什么?”或“你去哪?”等传统的问候语。这类问候语的目的不是询问,而是表达说话人的关心。听话人可以用一些模糊的字眼如,“瞎忙”、“出去”、“有事”,作为回答。在英语文化中,一些个人信息被视作隐私,当西方人听到这个问题时,他们会感到很惊讶,甚至生气。他们可能会想,我所去的地方是我个人的事情,又不关你的事,你为什么这么关心我的私事?。西方人非常小心的对待他们的隐私。他们从不谈论别人的私事,如别人的婚姻和他们的家庭成员,除了把他们的希望朋友的家庭成员,更不用说对别人的年龄、工资,尤其是当你跟一个女人,如果你问女士的年龄,她会审判你作为一个不懂礼貌的人,甚至是一个粗鲁无礼的人。只有和非常亲密的朋友在一起时才会说起。而且英语问候语的内容也有很大的约束性。汉语中的“你在忙什么?”或“你去哪?”在英语文化中就会被作为一种对个人隐私的侵犯。曾经有一位外籍教师向学校领导抱怨经常会有人询问他要去哪里,要做什么,甚至陌生人也会这样发问。他认为他在中国没有人身自由。直到外事人员给他做出解释才罢休。由此可见一种语言中的问候语在其他语言中可能并不适合。
在中国,当你遇到一个好朋友,你会跟他或她“你看起来比以前胖了很多。”或跟他或她与担心“你变得越来越瘦,瘦的这些日子里,有什么事了吗?你必须照顾好自己。”当他们听到这些, 他们非但不会生气,甚至会感到高兴,因为你担心他们。而在西方国家,情况有很大的不同。如果你问一个西方人说“你胖”或“你这么瘦”,你就会使他或她生气,他们不知道如何回答。即使你是很好的朋友。因为在西方国家,祝福他们这样的话是不礼貌的,有时,它似乎很野蛮。
其次,中西问候语中的称谓也是区别很大的地方,在中国双方见面的时候,我们可能会叫出对方的名字。比如说:成龙,张丽舒等。这样的直呼其名表达的意思是“我和成龙,张丽舒很熟哦”再比如说“老”是汉语中常用的称谓前缀,用在姓氏前表示对被称呼人的尊敬。人们在称呼地位较高或者年龄较长的人时,多用“老”。如,“张老”,“李老”等。但是在英语中相应的翻译就变成了“Old Zhang”,“Old Li”,失去了尊敬的意味。因为在国外称呼对方“老”是很不礼貌的。在使用问候语时,直接称呼对方“先生”、“小姐”或“女士”即可。
其次,在中国,一个人的职业或头衔可以直接被用来当作称谓,如。赵经理、李校长、王工程师、张老师等。但是我们很少听到英语中有这样的称呼“Director Smith”,“Manager Black”,“Principal Brown”,等。在英语中,只有少数职业名称可以作为称谓使用,像“Doctor”,“Governor”,“Mayor”,“Professor”等,但后面均不加姓氏。
2. 身体语言的问候
在日常生活中,当人们相遇, 通常有两种方式可以用来表示问候,一个是语言的问候;二是肢体语言问候。他们用一些肢体语言来彼此问候。
握手,是中西文化中都存有的问候方式。在西方,它经常被用在一些正式的地方,不是什么人什么地方都能握手的。他们会用拥抱或亲吻来代替握手的过程,表达与握手的相同含义。在公共场所,为了表示自己的熟悉,女人能吻对方的脸;男人可以搂对方的肩膀,男人和女人可以触摸到彼此的脸亲吻对方的额头或脸;而受人尊敬的女人,男人可以吻他们手。
在中国,很难看到人们打招呼的时候接吻或拥抱。中国人不喜欢摸别人的身上,也不喜欢别人摸他们的身体。中国人不喜欢在公共场合展示他们的情感,所以即使是夫妇也不会在公共场合互相亲吻。在中国,握手往往表示友好,是一种交流,可以沟通原本隔膜的情感,可以加深双方的理解、信任,可以表示一方的尊敬、景仰、祝贺、鼓励,也能传达出一些人的淡漠、敷衍、逢迎、虚假、傲慢。任何人只要双方都愿意,随时都可以通过握手来表达上述的感情。
结论
中西方的问候语有很多,不外乎语言和肢体两种形式。当两个不同的文化相遇时,有三种方式,他们可以去。(当两个不同的文化相遇时,有三种方式可以用来交流。(乐 et al 1998:83)第一个是征服。一种文化征服其他的文化,另一个文化消亡;第二个是抢劫。它不同于征服,雖然最后,只有一种文化离开了。抢劫意味着一个文化吸收其他的文化,最后,这两种文化联合起来。第三个是交流。两种文化互相交流,共谋发展,他们互相学习。这是最受欢迎的,并且是世界上最有用的方式。在过去的几年里, 为了使与他们的交流更容易,我们努力学习其他国家的文化。我们现在知道,和别人交流时,我们应该说什么,我们不应该说。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要继续学习其他文化,并把这种学习的积累作为知识长寿给我们的学生,让他们今后可以成功地与人交流,尤其是那些来自不同文化的国家的外国友人们。
文化是一个共同信念(宗教、意识形态)、价值观念、风俗习惯、行为和工件(工具、房屋、艺术作品),一个社会成员用来应付他们的世界,然后,我们通过学习一代又一代的传递下来。文化可分为物质文化方面(人的艺术和技术)和非物质方面(一个人的习俗、信仰、价值观和交流模式) 。问候语作为日常交际的一部分在各国文化中都占据着重要地位。是人们社会生活中最为普遍的语言表达,在各国文化中都具有建立和延续各种人际关系的作用。然而,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各民族文化背景的差异,人们在使用问候语时经常会产生一些交际失误。英汉问候语的功能和使用是相似的,但其在内容、语义、句型结构等方面却是大有区别的。中职英语教学中往往对于文化背景这块研究的不是很多。既然书本中对于我们的学生有这方面的要求,那我们就来做一个中西问候语的对比与分析。
正文
1.话语语言的问候
当你想和别人交流的时候,首先,你必须找到一个共同的你们两个都有兴趣的话题, ,然后你可以自由地交谈。这样的话题有很多,如天气、人物、地点、就业、业余爱好、兴趣等。
中英文招呼语的重要区别之一就是问候语内容的差异。从古至今,中国人不仅把食物作为人的第一需求,而且还将其作为聊天的中心,中国人民的观点,那就是,“吃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顾&易2002:33-34)所以人们一见面通常使用“吃了吗?”(Have you had your meal?)作为问候语。显示了他们关心你。在英语国家,对西方人来说,他们不喜欢问别人谈论这些问题,他们也不喜欢别人问他们这些问题。人们通常将谈论天气作为问候语,(董孙俐2003:3)如,“Lovely day.isn’t it?”(天气挺好,是吧!),“It’s s0 cold today,isn’t it?”(今天真冷,对吧?),“It’s extremely windy today,isn’t it?”(风真大。不是吗?)。这种语言现象主要归因于英国多变的天气。由于英语和汉语一些习惯性的问候语在内容方面存在差别,所以在使用时应考虑文化差异,以免产生不必要的尴尬。例如。在英语中“你吃了吗?”并不是一种问候语,而是男士向女士发出的邀请。如果你不知道西方国家的习俗和文化,当你和他们交流,他们会觉得不舒服,而不知道做什么,他们甚至可能误解了你,你可能误会,他们也是如此。
汉文化中习惯使用诸如“你在忙什么?”或“你去哪?”等传统的问候语。这类问候语的目的不是询问,而是表达说话人的关心。听话人可以用一些模糊的字眼如,“瞎忙”、“出去”、“有事”,作为回答。在英语文化中,一些个人信息被视作隐私,当西方人听到这个问题时,他们会感到很惊讶,甚至生气。他们可能会想,我所去的地方是我个人的事情,又不关你的事,你为什么这么关心我的私事?。西方人非常小心的对待他们的隐私。他们从不谈论别人的私事,如别人的婚姻和他们的家庭成员,除了把他们的希望朋友的家庭成员,更不用说对别人的年龄、工资,尤其是当你跟一个女人,如果你问女士的年龄,她会审判你作为一个不懂礼貌的人,甚至是一个粗鲁无礼的人。只有和非常亲密的朋友在一起时才会说起。而且英语问候语的内容也有很大的约束性。汉语中的“你在忙什么?”或“你去哪?”在英语文化中就会被作为一种对个人隐私的侵犯。曾经有一位外籍教师向学校领导抱怨经常会有人询问他要去哪里,要做什么,甚至陌生人也会这样发问。他认为他在中国没有人身自由。直到外事人员给他做出解释才罢休。由此可见一种语言中的问候语在其他语言中可能并不适合。
在中国,当你遇到一个好朋友,你会跟他或她“你看起来比以前胖了很多。”或跟他或她与担心“你变得越来越瘦,瘦的这些日子里,有什么事了吗?你必须照顾好自己。”当他们听到这些, 他们非但不会生气,甚至会感到高兴,因为你担心他们。而在西方国家,情况有很大的不同。如果你问一个西方人说“你胖”或“你这么瘦”,你就会使他或她生气,他们不知道如何回答。即使你是很好的朋友。因为在西方国家,祝福他们这样的话是不礼貌的,有时,它似乎很野蛮。
其次,中西问候语中的称谓也是区别很大的地方,在中国双方见面的时候,我们可能会叫出对方的名字。比如说:成龙,张丽舒等。这样的直呼其名表达的意思是“我和成龙,张丽舒很熟哦”再比如说“老”是汉语中常用的称谓前缀,用在姓氏前表示对被称呼人的尊敬。人们在称呼地位较高或者年龄较长的人时,多用“老”。如,“张老”,“李老”等。但是在英语中相应的翻译就变成了“Old Zhang”,“Old Li”,失去了尊敬的意味。因为在国外称呼对方“老”是很不礼貌的。在使用问候语时,直接称呼对方“先生”、“小姐”或“女士”即可。
其次,在中国,一个人的职业或头衔可以直接被用来当作称谓,如。赵经理、李校长、王工程师、张老师等。但是我们很少听到英语中有这样的称呼“Director Smith”,“Manager Black”,“Principal Brown”,等。在英语中,只有少数职业名称可以作为称谓使用,像“Doctor”,“Governor”,“Mayor”,“Professor”等,但后面均不加姓氏。
2. 身体语言的问候
在日常生活中,当人们相遇, 通常有两种方式可以用来表示问候,一个是语言的问候;二是肢体语言问候。他们用一些肢体语言来彼此问候。
握手,是中西文化中都存有的问候方式。在西方,它经常被用在一些正式的地方,不是什么人什么地方都能握手的。他们会用拥抱或亲吻来代替握手的过程,表达与握手的相同含义。在公共场所,为了表示自己的熟悉,女人能吻对方的脸;男人可以搂对方的肩膀,男人和女人可以触摸到彼此的脸亲吻对方的额头或脸;而受人尊敬的女人,男人可以吻他们手。
在中国,很难看到人们打招呼的时候接吻或拥抱。中国人不喜欢摸别人的身上,也不喜欢别人摸他们的身体。中国人不喜欢在公共场合展示他们的情感,所以即使是夫妇也不会在公共场合互相亲吻。在中国,握手往往表示友好,是一种交流,可以沟通原本隔膜的情感,可以加深双方的理解、信任,可以表示一方的尊敬、景仰、祝贺、鼓励,也能传达出一些人的淡漠、敷衍、逢迎、虚假、傲慢。任何人只要双方都愿意,随时都可以通过握手来表达上述的感情。
结论
中西方的问候语有很多,不外乎语言和肢体两种形式。当两个不同的文化相遇时,有三种方式,他们可以去。(当两个不同的文化相遇时,有三种方式可以用来交流。(乐 et al 1998:83)第一个是征服。一种文化征服其他的文化,另一个文化消亡;第二个是抢劫。它不同于征服,雖然最后,只有一种文化离开了。抢劫意味着一个文化吸收其他的文化,最后,这两种文化联合起来。第三个是交流。两种文化互相交流,共谋发展,他们互相学习。这是最受欢迎的,并且是世界上最有用的方式。在过去的几年里, 为了使与他们的交流更容易,我们努力学习其他国家的文化。我们现在知道,和别人交流时,我们应该说什么,我们不应该说。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要继续学习其他文化,并把这种学习的积累作为知识长寿给我们的学生,让他们今后可以成功地与人交流,尤其是那些来自不同文化的国家的外国友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