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一个土地辽阔、资源丰富、历史悠久的大国。我国人民是一个勤劳勇敢、团结奋进、充满智慧的民族。这样的国家和人们创造了灿烂丰富的中华文化,孕育出无数传统美德和文化艺术的大树。正是这些灿烂的传统文化铸就了我华夏民族之魂,使我们的民族浩浩荡荡走过五千年的文明历程,而且愈走愈强大,正健步走向世界强国之林。
古诗是传统文化大树上结出的一朵小小的奇皅。它艳丽无比,光辉四射。它不仅是古代文化精髓的沉淀,更是一个时代盛衰的见证与标志。小小一首诗,蕴含着太多的传统文化元素。仔细研读,你会惊叹不已,真是小诗映出大世界。
《清明》是唐代诗人杜牧写的一首七言绝句,一直被选在小学课本上。但凡有一点文化的人都能口背手写。“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短短的二十八个字,蕴含了许多传统文化,令人百读不厌。
此诗是写:诗人清明时节到郊外游春,当春雨下大时,诗人寻找酒家问路。整首诗清新秀丽,引人遐想。那么,透过这首诗,我们还会发现它自身所折射出来的许多风俗习惯和传统美德。
农耕文化:“清明”是一个节气,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劳动人民特别重视自然现象和气候的关系,以此来安排农事,于是有了二十四节气的说法。农谚说:“清明前后,种瓜种豆”,又云“春雨贵如油”。从此诗首句可以看出那又是一个风调雨顺的年头,是国泰民安的征兆。作者的喜悦,读者的欣喜荡漾其中。
踏春风俗:清明前后,山花盛开,杨柳轻摆,春风拂面,浅草嫩绿,娇莺轻啼,迎春花鹅黄,一切都昭示着生命的鲜活与蓬勃,于是我国便有了踏春的风俗。人们呼朋引伴,三五成群,荡秋千,赏美景,放飞心情,陶冶情操。白居易的《丽人行》就是对这种风俗的生动写照。诗人正是因为踏春遇雨,寻找酒家,以抒心中愉悦之情,才有了这首传世经典之作。
谒陵祭祖之风俗:首句“路上行人欲断魂”,表明行人之多,这么多人都是踏春的?不,更多的是谒陵祭祖的。中华民族是一个懂得感恩的民族,所以对亡者的追思贯穿岁月的始终,清明就是一个重要的节日。按照我国风俗,清明这天子孙后代要到祖坟上拜祭祖先,同时只有在这一天才能立碑、动土修坟、栽树等,以示对先祖的感激和怀念之情。而作为女儿,在这一天要为亡者送去遮阴的“花树”,告诉死者,天越来越热,到花树下乘凉。尤其对我们黄陵人来说,清明更是一个非同寻常的日子,因为我们的桥山之巅,长眠着华夏人文初祖——轩辕黄帝。所以,可以这样说,一座桥山就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一座黄陵就是一条华夏民族的根,一种黄帝精神就是华夏民族的魂。有地才能生根,有根才能枝繁叶茂。于是,这一天,全世界华夏儿女从四面八方,千里迢迢,漂洋过海,汇聚桥山,祭拜我们华夏民族共同的始祖。桥山巍巍,泪水荡荡,情思悠悠。黄帝,一个功德盖世、勇于开拓、自强不息的巨人。黄帝精神,一条浩浩荡荡、生生不息、勇往直前的长河。她孕育了华夏文化,养育了华夏民族,强大了华夏民族。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洗涤和感召下,世界华夏儿女众志成城,踏过万水千山,走过坎坷泥泞,创造出了一个灿烂无比的辉煌盛世。
礼仪文化:“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一“问”一“指”相映成趣,令人愉悦。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历来重视人的礼仪之举。谦谦君子,温文尔雅,知书达理,为人礼貌,做人诚实等。诗人彬彬有礼的一问,牧童温和可爱的一指,古人的文明修养,社会风气的和谐尽在其中。
源远流长的酒文化:中国是礼仪之邦,也是诗的国度,但礼仪与诗都离不开酒,酒文化成了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自从杜牧这首诗问世,后人常以“杏花村”作为酒家的代称。山西杏花村所产的汾酒,扬名天下。由此追溯酒文化的源头,真是多彩多姿,目不暇接啊。酒祖杜康发明了酒,从此酒与文人、与礼仪、与百姓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由此浇灌的文化一下子醉倒了无数文人墨客,而且至今酒香不散,还在不断向外溢散,飘荡。曹操“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李白“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真是欢也酒来悲也酒,盛也酒来衰也酒。百姓过日子,逢年过节酒更是离不了。酒代表了一种生活的水准,生活的品位。一个“酒”字,渗透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个“酒”字,荡漾了多少生活。
一副意境优美的水墨画:中国诗自古讲究诗情画意,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你看,一川雨雾,细密的春雨,轻拂的柳枝,浅浅的嫩草,匆匆的行人,温和问路的诗人,纯朴可爱的牧童,这一切构成了一副多么幽雅、宁静、温馨、清新的图画啊。观之令人神清气爽,品之令人爱不释手,思之令人心绪飞扬。
这就是《清明》,一首短小的诗,其中却蕴含了如此丰富的传统文化,真是小诗大世界。
古诗文是语文教学的一个传统必留内容,从小学就学习,一直到大学。古诗文除了自身的诗文化外,它更多蕴含了许多人生哲理、生活情趣等,它对人的文化素养、道德修养、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巨大作用。作为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古诗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传统文化,正确健康地引导学生,以一种健康的心态、长远的目光、向上的姿态去赏析古诗,去发觉古诗中蕴藏的美,让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得到熏陶,体现在言行上,并能将其传承、发扬。而不仅仅是支离破碎的肢解理解,味同嚼蜡的赏析,麻木迷茫的记诵。让学生抛开枷锁,以真情真性真心去赏析古诗,品位古诗,实践古诗的内涵。
各位同仁,小小诗里乾坤大,而古诗只是传统文化大树上的一个小枝。传统文化的根已深入到语文教学的四面八方。作为文化传承者的我们,只有站在培养人才的高度上,以理智的态度正确对待人的健康成长,以科学的态度正确对待语文教学。那么,在传统文化这条根的滋养下,一定会生长出繁茂的人才林。
作者单位:陕西黄陵桥山中学
古诗是传统文化大树上结出的一朵小小的奇皅。它艳丽无比,光辉四射。它不仅是古代文化精髓的沉淀,更是一个时代盛衰的见证与标志。小小一首诗,蕴含着太多的传统文化元素。仔细研读,你会惊叹不已,真是小诗映出大世界。
《清明》是唐代诗人杜牧写的一首七言绝句,一直被选在小学课本上。但凡有一点文化的人都能口背手写。“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短短的二十八个字,蕴含了许多传统文化,令人百读不厌。
此诗是写:诗人清明时节到郊外游春,当春雨下大时,诗人寻找酒家问路。整首诗清新秀丽,引人遐想。那么,透过这首诗,我们还会发现它自身所折射出来的许多风俗习惯和传统美德。
农耕文化:“清明”是一个节气,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劳动人民特别重视自然现象和气候的关系,以此来安排农事,于是有了二十四节气的说法。农谚说:“清明前后,种瓜种豆”,又云“春雨贵如油”。从此诗首句可以看出那又是一个风调雨顺的年头,是国泰民安的征兆。作者的喜悦,读者的欣喜荡漾其中。
踏春风俗:清明前后,山花盛开,杨柳轻摆,春风拂面,浅草嫩绿,娇莺轻啼,迎春花鹅黄,一切都昭示着生命的鲜活与蓬勃,于是我国便有了踏春的风俗。人们呼朋引伴,三五成群,荡秋千,赏美景,放飞心情,陶冶情操。白居易的《丽人行》就是对这种风俗的生动写照。诗人正是因为踏春遇雨,寻找酒家,以抒心中愉悦之情,才有了这首传世经典之作。
谒陵祭祖之风俗:首句“路上行人欲断魂”,表明行人之多,这么多人都是踏春的?不,更多的是谒陵祭祖的。中华民族是一个懂得感恩的民族,所以对亡者的追思贯穿岁月的始终,清明就是一个重要的节日。按照我国风俗,清明这天子孙后代要到祖坟上拜祭祖先,同时只有在这一天才能立碑、动土修坟、栽树等,以示对先祖的感激和怀念之情。而作为女儿,在这一天要为亡者送去遮阴的“花树”,告诉死者,天越来越热,到花树下乘凉。尤其对我们黄陵人来说,清明更是一个非同寻常的日子,因为我们的桥山之巅,长眠着华夏人文初祖——轩辕黄帝。所以,可以这样说,一座桥山就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一座黄陵就是一条华夏民族的根,一种黄帝精神就是华夏民族的魂。有地才能生根,有根才能枝繁叶茂。于是,这一天,全世界华夏儿女从四面八方,千里迢迢,漂洋过海,汇聚桥山,祭拜我们华夏民族共同的始祖。桥山巍巍,泪水荡荡,情思悠悠。黄帝,一个功德盖世、勇于开拓、自强不息的巨人。黄帝精神,一条浩浩荡荡、生生不息、勇往直前的长河。她孕育了华夏文化,养育了华夏民族,强大了华夏民族。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洗涤和感召下,世界华夏儿女众志成城,踏过万水千山,走过坎坷泥泞,创造出了一个灿烂无比的辉煌盛世。
礼仪文化:“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一“问”一“指”相映成趣,令人愉悦。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历来重视人的礼仪之举。谦谦君子,温文尔雅,知书达理,为人礼貌,做人诚实等。诗人彬彬有礼的一问,牧童温和可爱的一指,古人的文明修养,社会风气的和谐尽在其中。
源远流长的酒文化:中国是礼仪之邦,也是诗的国度,但礼仪与诗都离不开酒,酒文化成了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自从杜牧这首诗问世,后人常以“杏花村”作为酒家的代称。山西杏花村所产的汾酒,扬名天下。由此追溯酒文化的源头,真是多彩多姿,目不暇接啊。酒祖杜康发明了酒,从此酒与文人、与礼仪、与百姓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由此浇灌的文化一下子醉倒了无数文人墨客,而且至今酒香不散,还在不断向外溢散,飘荡。曹操“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李白“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真是欢也酒来悲也酒,盛也酒来衰也酒。百姓过日子,逢年过节酒更是离不了。酒代表了一种生活的水准,生活的品位。一个“酒”字,渗透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个“酒”字,荡漾了多少生活。
一副意境优美的水墨画:中国诗自古讲究诗情画意,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你看,一川雨雾,细密的春雨,轻拂的柳枝,浅浅的嫩草,匆匆的行人,温和问路的诗人,纯朴可爱的牧童,这一切构成了一副多么幽雅、宁静、温馨、清新的图画啊。观之令人神清气爽,品之令人爱不释手,思之令人心绪飞扬。
这就是《清明》,一首短小的诗,其中却蕴含了如此丰富的传统文化,真是小诗大世界。
古诗文是语文教学的一个传统必留内容,从小学就学习,一直到大学。古诗文除了自身的诗文化外,它更多蕴含了许多人生哲理、生活情趣等,它对人的文化素养、道德修养、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巨大作用。作为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古诗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传统文化,正确健康地引导学生,以一种健康的心态、长远的目光、向上的姿态去赏析古诗,去发觉古诗中蕴藏的美,让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得到熏陶,体现在言行上,并能将其传承、发扬。而不仅仅是支离破碎的肢解理解,味同嚼蜡的赏析,麻木迷茫的记诵。让学生抛开枷锁,以真情真性真心去赏析古诗,品位古诗,实践古诗的内涵。
各位同仁,小小诗里乾坤大,而古诗只是传统文化大树上的一个小枝。传统文化的根已深入到语文教学的四面八方。作为文化传承者的我们,只有站在培养人才的高度上,以理智的态度正确对待人的健康成长,以科学的态度正确对待语文教学。那么,在传统文化这条根的滋养下,一定会生长出繁茂的人才林。
作者单位:陕西黄陵桥山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