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民检察院作为启动再审程序主体的思考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hun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事诉讼法》第185条第l款规定:“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各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上级人民检察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一)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不足的;(二)原判决、裁定适用法律确有错误的;(三)人民法院违反法定程序,可能影响案件正确判决、裁定的;(四)审判人员在审理该案件时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第2款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对同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有前款规定情形之一的,应当提请上级人民检察院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逐步的深入,在民事法律领域更加重视公民权利的行使和保护,而现行的《民事诉讼法》颁行于计划经济时代,其所反映的诉讼观念,已明显不适应市场经济民主、法治的需求,尤其是民事再审启动制度的相关规定非常简单笼统,缺乏可操作性,体现了检察院对民事权利纠纷过度干涉的职权主义色彩。违背了私权自治,程序自由等现代民事诉讼的法治理念。
  民事再审是纠正错误生效判决、裁定的法律制度,民事再审启动作为民事再审制度重要组成部分,是指能够引发民事再审程序开始的制度,包括民事再审启动事由、再审启动主体、再审启动时限和再审启动次数等具体内容。
  我国检察机关与西方国家属性不同,不能以当事人身份参加诉讼。西方国家实行三权分立的国家体制,国家权力划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分别由国会(议会)、政府和法院独立行使。三家机构通过分权相互制衡,不存在专门的监督机构。检察机关隶属于政府机构,可以代表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以当事人身份参加诉讼,其当事人身份也不会影响法官的独立地位。我国实行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产生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人民政府是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行使行政权力。人民法院是审判机关行使审判权。人民检察院是法律监督机关,行使法律监督权力。检察机关不隶属于政府机关,而是专司法律监督职责的司法机关,我国与西方国家不同之处在于各国家机构不是通过分权制约达到互相监督的目的,而是,具有纯粹的国家监督机制。因此我国国家机构之间的监督不具有西方国家的互动性,即互相监督,只具有单向性,即只有检察机关监督行政机关和审判机关,相反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却不能监督检察机关。正是由于检察机关拥有单向的法律监督的职权性质,检察机关所代表的只能是法律,决定了第一检察机关不能作为国家利益或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因为这种代表权隶属于行政权范围;第二,检察机关不能作为当事人介入诉讼活动,因为一边是当事人身份。一边又是法官的监督者,本身就是一无法克服的矛盾。
  检察机关以法律监督者的身份启动民事再审程序又违背民事诉讼的基本规律。
  第一,民事再审属于民事诉讼程序的一部分,其程序的启动应符合诉权理论的基本要求,而检察机关不具备诉权。根据诉权理论,诉源于纠纷,无纠纷便无诉,诉是指发生纠纷后,当事人向裁判者提出的保护法律权益的请求。诉权是当事人基于诉讼而享有的基本权利。
  因此诉权的享有者一定是特定民事纠纷的特定利益主体,对案件没有直接利益关系的其他主体,不享有诉权,不能启动民事诉讼程序。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检察机关介人民事再审程序是以国家法律监督者的身份出现的。其本身与案件没有任何利害关系,其启动再审程序的权力是法律赋予的公权力,但是这种启动权不符合诉权理论的基本要求,因此这种启动权仅仅是一种实然性的法律规定,而不具有理论上的应然性。
  第二,当事人对民事权利享有实体上和程序上的处分权,检察机关启动再审程序,是对当事人处分权的不当干预。“权利之所以成其为权利,根本一点在于它的可处分性,不能自主处分的权利其实与义务无异。”民事诉讼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民事实体权利纠纷,民事实体权利属于私权,权利主体拥有自主处分权,这种实体处分权延伸至程序领域,就是当事人有权决定起诉、撤诉或和解,有权在一定范围选择解决纠纷的途径、方式,决定如何取舍自己的程序利益和实体利益,以避免因使用该解决纠纷的途径、方式的不同而导致不必要费用的增加和系争实体利益的减损、消耗。可以这么说,当事人的处分权是“私法自治向民事纠纷解决领域的直接延伸,保障了当事人的意思自由、独立和自主。”检察机关依职权启动再审程序,忽视了当事人行使处分权所要考虑的各种因素,是对当事人程序性处分权的不当干预。
  第三,检察机关依职权启动民事再审程序的目的是纠正错案,发现事实真相。民事诉讼作为解决民事权利纠纷的一种方式,与科学研究不同,其目的并不在于发现真相,并不在于发现全部真相,并不纯粹在于发现真相。这不但代价过高,而且往往与解决争执的目的不沾边。可以说利益争端的解决,诉讼目的的完成,有时完全可以与事实真相是否得到查明毫不相干,而直接体现出裁判者对法律的理解和法律价值的选择,取决于当事人对诉讼事实的合意选择。简而言之,民事诉讼的目的是尽当事人之能,借国家的公权,有效的解决纠纷,而非尽国家公权之能,借当事人之诉权,追求客观真实。
  第四,检察机关依职权启动民事再审程序与民事诉讼的程序价值相冲突。程序公正和程序效益是民事诉讼的两大价值目标,现代民事诉讼的程序设置、具体制度安排不应偏离对这两大价值目标的追求。
  诉讼公正是诉讼制度永恒的生命所在,是诉讼程序追求的首要价值。诉讼公正价值包含双方当事人受到公平对待。检察机关启动民事再程序目的是认为法院的裁判有错误,要求法院修改裁判、纠正错误。修改裁判的实质是重新配置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这就意味着一方当事人权利减少,而义务增加,另一方当事人则正好相反。权力减少而义务增加的一方当事人,必然会把主张和极力促成这一结果的抗诉人一一检察机关作为其对立面,尽可能地提出事实依据和法律理由,避免这一结果的出现。即要求保持原来的权利、义务关系,甚至增加其权利。众所周知,在民事诉讼中与一方当事人对抗的只能是另一方当事人,因此检察机关完全站在了对方当事人的立场上,这就完全违背了现代民事诉讼的基本规律一一当事人平等抗辩原理,远离了程序公正的价值目标。笔者多次听到并感受到检察机关出席再审法庭与被申诉方当面明枪暗箭地进行对抗,严重地影响了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者在法庭上应保持的中立形象。
  另外,虽然诉讼公正是程序的第一要义,但诉讼效益也是不能不考虑的另一重要价值因素,因为无论审判能够怎样完美地实现正义,如果付出的代价过于昂贵,应到的正义迟迟不能到来,则人们往往只能放弃通过审判来实现正义的希望。检察机关依职权启动民事再审程序往往不受再审时限和再审次数的限制。
  综上,民事诉讼是解决平等当事人之间的民事权利纠纷的程序,检察机关所具有的法律监督的属性,决定了其不能代表任何一方当事人,不能以当事人的身份参加民事诉讼,包括民事再审程序。同时,以法律监督者的身份启动民事再审程序也有悖现代民事诉讼的基本规律。因此鉴于法律监督的职权性质,检察机关既不应以当事人身份参加民事诉讼,也不应依职权启动民事再审程序,只能以一种超然的法律地位对民事审判进行法律监督。根据我国人民检察院法律监督者的属性和诉权等相关理论,人民检察院作为再审启动主体,一方面有悖于本身法律监督的职权性质,另一方面又违背了民事诉讼的有关诉权理论的基本要求,是对事人处分权的不当干预,同时又违背了民事诉讼的真正目的及程序公正的效益价值,因此,主张完全取消人民检察院作为再审启动主体的规定;最后根据诉权理论,认为只有当事人基于民事权利纠纷,才拥有要求人民法院进行裁判的权利,才真正是启动再审之诉的法律主体。
其他文献
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各级政法机关要善于运用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最大限度地遏制、预防和减少犯罪”。即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核心和落脚点,是最大限度地遏制、预防和减少犯罪。监所检察部门具体承担着对刑罚执行和监管活动的法律监督职责,当然肩负着既要保护在押人员依法得到“从宽”处理,也要监督监管机关依法“从严”处置监管场所内严重违法犯罪行为以保证刑罚执行正确实施、维护法律尊严、维
期刊
近几年来,在我院反贪部门立案查处的数十起职务经济犯罪案件中,涉及到“小金库”和利用“小金库”实施犯罪行为的案件占有很大比重,这种现象很令人深思。  案例一:旅顺某国有供热公司私分国有资产案  2004年初该公司经理王某某指令会计葛某数次虚开工程支出发票报销套出现金24、6余元入账外,以发奖金名义分掉16、79万元,余款用于招待、送礼花销;2006年1月该公司经理王某某又指令会计王某某虚开工程支出发
期刊
在刑事案件中,精神病人犯罪是较为特殊的一类犯罪,由于其嫌疑人是精神病患者,在精神不正常的情况下犯罪不负刑事责任,这一类犯罪很容易被人们忽视。但是,近年来精神病人犯罪越来越多,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据统计,2007年以来,沛县检察院办理精神病人犯罪案件10件10人,特别是今年以来,精神病人暴力型犯罪呈高发趋势。应该引起家庭、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精神病患者是典型的社会弱势群体,处于社会地位底层,由
期刊
摘要:虚假诉讼,是指当事人出于不合法的动机和目的,虚构事实,隐瞒真相,利用法律赋予的诉讼权利,采取虚假的诉讼主体、事实或证据提起民事诉讼,使法院作出错误判决或者裁定的行为,俗称“打假官司”。在虚假诉讼越演越烈的趋势下,如不尽快拿出行之有效的法律手段,那么将使更多的公民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也将影响我们建立会正高效权威的司法制度。主要从虚假诉讼存在的形式、原因和法律对虚假诉讼的对策上予以阐述,并明确提
期刊
普通程序简化审是一种创新,是对我国现有普通程序的一种完善。所谓刑事案件普通程序简化审,就是指对部分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刑事案件,简化审理程序,快速审结案件的一种审理方式。它的目的是节约诉讼成本,提高诉讼效率,实现诉讼经济原则。作为高检院2000年度公诉工作六项改革的内容之一,经过几年的试点,它有针对性地解决了庭审重点不突出,庭审质量与效率不高等现状,突出了控辩色彩,强化了庭审功能。最高人民法院、最高
期刊
摘要:随着市场化、工业化及城市化的发展,我国将有越来越多的农民从农业转到非农业,从农村转到城镇,流动农民及农民工子女的数量将不断增加。农民工子是一个数量庞大且不断增加的群体,其权益保护不容忽视。本文主要分析非政府组织对保护农民工子女平等受教育权的现状与作用。  关键词:非政府组织;农民工;教育平等    实施义务教育是现代文明国家的重要责任,接受义务教育既是受教育者的义务也是受教育者的权利。如果仅
期刊
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是党中央从改革发展稳定全局出发,着眼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而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党中央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政法工作的部署和要求。因此,做好这三项重点工作,就抓住了当前检察工作的根本,也就抓住了检察机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服务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实现自身科学发展的关键和基础。全国检察机关8
期刊
摘要:民事纠纷很难用大是大非的标准来简单地判断对与错,通常涉及到情、理、法的“碰撞”,也是社会不和谐因素的易发地带。亲戚、朋友或邻里时有打官司打成了路人的情况,甚至还有“一场官司三代仇”的现象出现。民事行政检察如何不偏不倚地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最大化地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本文笔者通过自己办理的一起“父债子还”婚姻家庭纠纷案件以及对冲突碰撞的析理决断,最终促成案件再审改判,以个案分析了善解情理法
期刊
为了充分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创新未成年人检察工作,佛山市检察机关设立了专门的未成年人案件检察部门办理未成年人案件。未成年入案件检察部门,即在检察系统中专门负责办理涉未成年人案件的部门,主要负责所有涉及未成年人(包括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害人、申诉人)的侦查监督、审查起诉、民事行政检察、监所检察、控告申诉等案件,并负责对在校学生和校外未成年人开展法制教育,同时运用心理学专业知识对未成年犯罪嫌
期刊
直接言词原则是大陆法系各国刑事审判中普遍确立的基本原则。英美法系国家虽然没有明确规定直接言词原则,但其传闻证据规则却与直接言词原则具有极为相似的功能。不仅如此,这种传闻证据规则在诸多方面甚至体现出了比直接言词原则更为严格的要求。从这一意义上来说,直接言词原则又是一项世界性的刑事审判原则。  直接言词原则实际上包含着两项原则即直接原则和言词原则。直接原则是指办理案件的法官、陪审员必须与诉讼当事人和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