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部门对农村中小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落实素质教育,而且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携手家校共育,帮助学生完善其人格。中小学生是一类特殊的群体,寄宿制学生缺乏家庭教育,部分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仅仅停留在基础知识的教育上,未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在“互联网+”背景下,农村寄宿学校要注重家校共育,在教师与家长的共同努力下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关键词:“互联网+”;寄宿学校;家校共育;策略
农村的教学条件相对落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思想也比较落后,不注重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特别是在寄宿学校,部分学生缺乏家庭教育,加之教师关注度不高,学生容易有各种心理问题。现阶段,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育部门对农村中小学生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主张教师与学生家长建立沟通,共同商讨育人计划。
一、现阶段农村寄宿制学校家校共育现状
(一)学校因素
学校与家庭为两个互不相同的机构,学校不能完全取代家长的教育工作,家长也不能完全取代学校的教育工作。现阶段,部分学校未做好家校共育工作的宣传,使育人成为学校的主要责任。此外,农村寄宿制从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家庭教育功能,多数孩子缺乏家庭教育,容易出现各种极端心理,如自卑、恐惧等,缺乏安全感。在教育工作中,学校把握着主导权,家长处于弱势地位,不利于家校共育模式的开展。
(二)家长因素
多数农村家长的文化水平比较低,对家校共育工作不重视,虽然部分家长了解家校共育工作,但参与力度比较低,只有少数文化素质比较高的家长参与,关注学生成长,其他家长流于形式,没有为家校共育献计献策,导致家校共育制度未完善,针对性不高。
此外,家长与教师沟通比较少,沟通内容也比较单一,过于关注学生的成绩,忽略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导致一些“问题孩子”的问题没有及时被发现,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很大影响。还有部分家长认为教育孩子是教师的责任,对孩子的教育不上心,导致家校共育工作难以开展。
(三)教师因素
部分教师教学理念落后,不注重家长在整个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受部分家长文化水平的影响,教师与家长沟通存在障碍,不愿意与家长交流。此外,部分家长不配合教师的教育工作,学生在校成绩差把责任推卸给教师,对教师有“报复”心理,不支持教师的教学工作,严重影响教师的教学工作。此外,教师与家长沟通模式太单一,一般为电话交流,交流的内容也很单一,对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不能清楚地表达出来,导致部分家长对教师的教育工作不理解。教师在向家长介绍家校共育工作时,不但不能获得家长支持,而且这些家长还会认为教师推卸责任,甚至“为难”教师,不利于开展家校共育工作。
二、“互联网+”背景下建立农村寄宿制中小学家校共育模式的对策
(一)学校要加强家校共育模式的宣传
互联网背景下,学校要进一步加强家校共育模式的宣传。在“互联网+”背景下,学校可利用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等方式宣传家校共育工作,使家长对这项工作有新的认识,能够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目前来看,现阶段农村寄宿制学校家校共育的主要障碍为家长的参与度不高,针对这种问题,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改善。
第一,提高家长的参与意识,学校要充分利用网络,搭建公开的教育平台,要求每个家长关注学校教育平台,定期推送家校共育模式的相关文章。第二,学校要恢复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地位,倾听他們的意见,并引导家长参与相关教育工作,进一步完善教育制度。第三,定期开展家长会议,学校可利用教育平台,在线与家长连线,通过视频会议方式收集各个家长的意见,同时还要邀请家长参与学生管理,在平台上发布学生上课以及生活中的视频,也能使家长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在校表现,能够改善家长的管理方式。
(二)重视对家长家校共育能力的培养
多数农村家长的文化水平比较低,开展家校共育的难度也比较大。特别是教师与家长的思想存在较大差异。
对此,要注重对家长家校共育能力的培养。首先根据家长的问题采取不同的培训措施,主要包括家校共育基础知识、实践措施两个内容,结合培训内容,家长互相探讨现阶段培育学生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其次,要根据家长的文化水平将家长分组,实施分层培训,一般情况下,将同个村或者有亲属关系的家长分为一组,将在校表现不良的学生家长分为一组,在校表现良好的学生家长分为一组,先让相同组的家长之间相互交流,分析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也能极大程度上减轻教师负担。家长之间相互解决问题,再由教师对家长讨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和总结,集中处理问题。
(三)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服务意识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育人理念,提高自身的服务意识,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时还要保留家长对学校教育的知情权,给家长讲述教学计划与实际教学进程,家长也能了解学生在校的学习情况。此外,教师可组建微信群,要求每个学生家长进群,定期给学生家长发学生上课时的照片,提高家长的信任。同时还要总结每个学生的课堂表现,并邀请家长参与管理,采纳家长有利的建议。在家校共育制度制定方面,要组织家长参与,在教师与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完善相关制度。
三、结语
农村寄宿制学校从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家庭的教育功能,不利于家长参与学生管理。在“互联网+”背景下,实施家校共育能够提高家长对该工作的重视力度,使家长积极参与学生的管理,与教师相互配合,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减少学生的心理问题。
注:本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农村寄宿制小学‘互联网+’背景下家校共育策略研究”(课题立项号:GS[2018]GHB2461)成果之一;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2018年度重点课题“农村寄宿制学校‘互联网+’背景下家校共育创新研究”(课题立项号:186220004)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杨启光,陈燕.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欧洲家庭与学校关系[J]. 世界教育信息,2017(16).
[2]邱琦.互联网+时代家校共育新模式探索[J].才智,2019(34).
(责编 吴 娟)
关键词:“互联网+”;寄宿学校;家校共育;策略
农村的教学条件相对落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思想也比较落后,不注重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特别是在寄宿学校,部分学生缺乏家庭教育,加之教师关注度不高,学生容易有各种心理问题。现阶段,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育部门对农村中小学生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主张教师与学生家长建立沟通,共同商讨育人计划。
一、现阶段农村寄宿制学校家校共育现状
(一)学校因素
学校与家庭为两个互不相同的机构,学校不能完全取代家长的教育工作,家长也不能完全取代学校的教育工作。现阶段,部分学校未做好家校共育工作的宣传,使育人成为学校的主要责任。此外,农村寄宿制从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家庭教育功能,多数孩子缺乏家庭教育,容易出现各种极端心理,如自卑、恐惧等,缺乏安全感。在教育工作中,学校把握着主导权,家长处于弱势地位,不利于家校共育模式的开展。
(二)家长因素
多数农村家长的文化水平比较低,对家校共育工作不重视,虽然部分家长了解家校共育工作,但参与力度比较低,只有少数文化素质比较高的家长参与,关注学生成长,其他家长流于形式,没有为家校共育献计献策,导致家校共育制度未完善,针对性不高。
此外,家长与教师沟通比较少,沟通内容也比较单一,过于关注学生的成绩,忽略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导致一些“问题孩子”的问题没有及时被发现,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很大影响。还有部分家长认为教育孩子是教师的责任,对孩子的教育不上心,导致家校共育工作难以开展。
(三)教师因素
部分教师教学理念落后,不注重家长在整个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受部分家长文化水平的影响,教师与家长沟通存在障碍,不愿意与家长交流。此外,部分家长不配合教师的教育工作,学生在校成绩差把责任推卸给教师,对教师有“报复”心理,不支持教师的教学工作,严重影响教师的教学工作。此外,教师与家长沟通模式太单一,一般为电话交流,交流的内容也很单一,对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不能清楚地表达出来,导致部分家长对教师的教育工作不理解。教师在向家长介绍家校共育工作时,不但不能获得家长支持,而且这些家长还会认为教师推卸责任,甚至“为难”教师,不利于开展家校共育工作。
二、“互联网+”背景下建立农村寄宿制中小学家校共育模式的对策
(一)学校要加强家校共育模式的宣传
互联网背景下,学校要进一步加强家校共育模式的宣传。在“互联网+”背景下,学校可利用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等方式宣传家校共育工作,使家长对这项工作有新的认识,能够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目前来看,现阶段农村寄宿制学校家校共育的主要障碍为家长的参与度不高,针对这种问题,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改善。
第一,提高家长的参与意识,学校要充分利用网络,搭建公开的教育平台,要求每个家长关注学校教育平台,定期推送家校共育模式的相关文章。第二,学校要恢复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地位,倾听他們的意见,并引导家长参与相关教育工作,进一步完善教育制度。第三,定期开展家长会议,学校可利用教育平台,在线与家长连线,通过视频会议方式收集各个家长的意见,同时还要邀请家长参与学生管理,在平台上发布学生上课以及生活中的视频,也能使家长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在校表现,能够改善家长的管理方式。
(二)重视对家长家校共育能力的培养
多数农村家长的文化水平比较低,开展家校共育的难度也比较大。特别是教师与家长的思想存在较大差异。
对此,要注重对家长家校共育能力的培养。首先根据家长的问题采取不同的培训措施,主要包括家校共育基础知识、实践措施两个内容,结合培训内容,家长互相探讨现阶段培育学生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其次,要根据家长的文化水平将家长分组,实施分层培训,一般情况下,将同个村或者有亲属关系的家长分为一组,将在校表现不良的学生家长分为一组,在校表现良好的学生家长分为一组,先让相同组的家长之间相互交流,分析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也能极大程度上减轻教师负担。家长之间相互解决问题,再由教师对家长讨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和总结,集中处理问题。
(三)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服务意识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育人理念,提高自身的服务意识,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时还要保留家长对学校教育的知情权,给家长讲述教学计划与实际教学进程,家长也能了解学生在校的学习情况。此外,教师可组建微信群,要求每个学生家长进群,定期给学生家长发学生上课时的照片,提高家长的信任。同时还要总结每个学生的课堂表现,并邀请家长参与管理,采纳家长有利的建议。在家校共育制度制定方面,要组织家长参与,在教师与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完善相关制度。
三、结语
农村寄宿制学校从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家庭的教育功能,不利于家长参与学生管理。在“互联网+”背景下,实施家校共育能够提高家长对该工作的重视力度,使家长积极参与学生的管理,与教师相互配合,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减少学生的心理问题。
注:本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农村寄宿制小学‘互联网+’背景下家校共育策略研究”(课题立项号:GS[2018]GHB2461)成果之一;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2018年度重点课题“农村寄宿制学校‘互联网+’背景下家校共育创新研究”(课题立项号:186220004)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杨启光,陈燕.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欧洲家庭与学校关系[J]. 世界教育信息,2017(16).
[2]邱琦.互联网+时代家校共育新模式探索[J].才智,2019(34).
(责编 吴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