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证券报》记者张曙东日前撰文指出,国内信贷连续数月大幅增长,今年1月份新增额超过1.6万亿元,给经济尤其是近期股票市场带来了积极影响。但观察人士指出,热信贷的背后至少存在着两大不确定性,一是信贷高速增长到底能延续多久,二是未来几年金融机构不良贷款是否会大幅增加,前者将决定未来经济的复苏态势,后者则事关整个金融改革的成败。
首先,来看信贷高速增长能延续多久的问题。从近几个月的贷款投放结构来看,大部分新增信贷投向了中长期贷款和票据融资。其中,根据住房贷款增长缓慢来判断,绝大部分中长期贷款应该是投向了政府主导的扩张性财政政策项目;而票据融资则具有期限短、风险低、流动性好的特点,因而受到青睐。从这个角度来看,金融机构的“惜贷”情绪并没有根本改变。因此,虽然信贷市场热火朝天,但实体经济中的所谓“弱势群体”如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等并不能直接享受信贷“甘霖”,尽管他们在经济活力、解决就业等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其次,针对不良贷款是否会大规模爆发的问题,可以说,信贷飙升为未来银行业的健康发展埋下了隐患。一方面,信贷大幅增长对银行的资本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股权融资渠道不畅,近期有不少银行拟通过发债来补充资本金。另一方面,经济景气下行阶段,企业盈利状况恶化,不良贷款率会反弹,加上信贷总量扩张,金融业不良资产量将会上升。上世纪末银行坏账率陡升乃为前车之鉴。
回顾此次全球金融危机,次贷危机引致的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恶化是危机蔓延和恶化的关键一环。如果我国金融机构在此轮信贷冲锋中再次出现大量不良贷款,未来几年,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也将面临严重考验。如果说大型银行尚有政府救援可以依赖的话,部分中小金融机构由于各方面原因将面临生存困境。即使有政府救援,从上一轮金融改革的经验来看,成本和舆论压力也将是巨大的。
更为重要的是,金融机构体制健康是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未来几年,西方金融机构将从此次危机中逐步康复,对经济的支持力度逐渐提升,而我国若再次出现大规模的问题金融资产,势必将影响我国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的地位。
点评:1.6万亿元,这个数额相当于2006年全年银行信贷投放总量的一半,而联想到2008年的信贷紧缩状况,如今的快速增长确实让人感到几分意外。而细究下去才发现,这些信贷的主要走向并非民营和中小企业等最急需资金的去处,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而对不良贷款的担忧,也许也不是杞人忧天。
陈联科:产品下乡并非急农民所最急
《京华时报》房产家居主编陈联科日前发表文章指出,时下各行各业的产品下乡活动搞得异常火热。应当说,产品下乡本身没有什么可被非议之处。但是,在城乡二元结构、城乡户籍制度及社会保障差异长期存在的情况下,在农产品价格偏低而工业产品价格偏高的背景下,仅靠产品下乡并不能真正促进农村的现代化,消弭城乡差别。它真正的意义只有两种可能,要么是对企业落后和过剩生产力所致库存的消化,要么是对农民的一种优惠和扶助。
如果说产品下乡是为了消化库存,那是否意味着我们把拉动内需的重任放到了最缺乏消费能力、最没有社会保障的农民身上?鼓励农民消费是否会降低农民未来的抗风险能力?如果说产品下乡体现的是对农民的优惠和扶助,也需要详细分析。拿家电来说,在江浙和珠三角地区,农村的富裕程度不亚于城市,当地农民消费的产品与城市几无差别,产品下乡也就毫无意义;在全国很多农村地区,农民现在使用的产品也不见得一定有更新换代的必要;在山区和西部边远贫困地区,补贴式的家电下乡更是没有多少吸引力,也许只有无偿赠送才能真正体现社会对农民的扶助。总而言之,产品下乡并非一个完全没有副作用的拉动内需药方,而且也不是急农民所最急。与产品下乡相比,农民现在更需要能促进种粮积极性的农产品价格、更多进入城市工作的机会以及和城市居民一样的医疗和社会保障。如果有充分的保障,可能不等产品下乡,他们自己就去城里把各种产品买回家了。
点评:诚如陈联科所言,产品下乡算不上“急农民所最急”,因为比它更急的还有产权、社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问题——然而改革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些问题在短期内是很难解决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笔者倒是觉得,产品下,的实惠是实实在在的,值得肯定,只是在具体实践中还需要做一些功课,比如,相关企业因地制宜地实施产品“差异化”策略。
编辑:张小玲
首先,来看信贷高速增长能延续多久的问题。从近几个月的贷款投放结构来看,大部分新增信贷投向了中长期贷款和票据融资。其中,根据住房贷款增长缓慢来判断,绝大部分中长期贷款应该是投向了政府主导的扩张性财政政策项目;而票据融资则具有期限短、风险低、流动性好的特点,因而受到青睐。从这个角度来看,金融机构的“惜贷”情绪并没有根本改变。因此,虽然信贷市场热火朝天,但实体经济中的所谓“弱势群体”如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等并不能直接享受信贷“甘霖”,尽管他们在经济活力、解决就业等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其次,针对不良贷款是否会大规模爆发的问题,可以说,信贷飙升为未来银行业的健康发展埋下了隐患。一方面,信贷大幅增长对银行的资本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股权融资渠道不畅,近期有不少银行拟通过发债来补充资本金。另一方面,经济景气下行阶段,企业盈利状况恶化,不良贷款率会反弹,加上信贷总量扩张,金融业不良资产量将会上升。上世纪末银行坏账率陡升乃为前车之鉴。
回顾此次全球金融危机,次贷危机引致的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恶化是危机蔓延和恶化的关键一环。如果我国金融机构在此轮信贷冲锋中再次出现大量不良贷款,未来几年,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也将面临严重考验。如果说大型银行尚有政府救援可以依赖的话,部分中小金融机构由于各方面原因将面临生存困境。即使有政府救援,从上一轮金融改革的经验来看,成本和舆论压力也将是巨大的。
更为重要的是,金融机构体制健康是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未来几年,西方金融机构将从此次危机中逐步康复,对经济的支持力度逐渐提升,而我国若再次出现大规模的问题金融资产,势必将影响我国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的地位。
点评:1.6万亿元,这个数额相当于2006年全年银行信贷投放总量的一半,而联想到2008年的信贷紧缩状况,如今的快速增长确实让人感到几分意外。而细究下去才发现,这些信贷的主要走向并非民营和中小企业等最急需资金的去处,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而对不良贷款的担忧,也许也不是杞人忧天。
陈联科:产品下乡并非急农民所最急
《京华时报》房产家居主编陈联科日前发表文章指出,时下各行各业的产品下乡活动搞得异常火热。应当说,产品下乡本身没有什么可被非议之处。但是,在城乡二元结构、城乡户籍制度及社会保障差异长期存在的情况下,在农产品价格偏低而工业产品价格偏高的背景下,仅靠产品下乡并不能真正促进农村的现代化,消弭城乡差别。它真正的意义只有两种可能,要么是对企业落后和过剩生产力所致库存的消化,要么是对农民的一种优惠和扶助。
如果说产品下乡是为了消化库存,那是否意味着我们把拉动内需的重任放到了最缺乏消费能力、最没有社会保障的农民身上?鼓励农民消费是否会降低农民未来的抗风险能力?如果说产品下乡体现的是对农民的优惠和扶助,也需要详细分析。拿家电来说,在江浙和珠三角地区,农村的富裕程度不亚于城市,当地农民消费的产品与城市几无差别,产品下乡也就毫无意义;在全国很多农村地区,农民现在使用的产品也不见得一定有更新换代的必要;在山区和西部边远贫困地区,补贴式的家电下乡更是没有多少吸引力,也许只有无偿赠送才能真正体现社会对农民的扶助。总而言之,产品下乡并非一个完全没有副作用的拉动内需药方,而且也不是急农民所最急。与产品下乡相比,农民现在更需要能促进种粮积极性的农产品价格、更多进入城市工作的机会以及和城市居民一样的医疗和社会保障。如果有充分的保障,可能不等产品下乡,他们自己就去城里把各种产品买回家了。
点评:诚如陈联科所言,产品下乡算不上“急农民所最急”,因为比它更急的还有产权、社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问题——然而改革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些问题在短期内是很难解决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笔者倒是觉得,产品下,的实惠是实实在在的,值得肯定,只是在具体实践中还需要做一些功课,比如,相关企业因地制宜地实施产品“差异化”策略。
编辑:张小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