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基础写作》课程必须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加强实践,必须从教学观念、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方式四个方面加强教学改革,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院校 《基础写作》 实践教学与改革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21世纪初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目标。写作课在推进素质教育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具备写作能力是现代社会对大学生的一种基本要求。对于中文专业学生而言,写作能力是一项必备技能,是检验其专业素养的重要标尺。
我校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其中中文专业的基础写作课程在大一开设,时间为一学期或者两学期。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拥有这种基础写作能力,配合我校的实践教学改革,笔者从教学观念、教材、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方式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希望能加强和改进基础写作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就业竞争力。
一、教学观念的转变
教师首先要转变课堂教学目标。学校教育的内涵是塑造人,以人为本,立足于人的终身发展,“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因而课堂教学的目标应该由“知识的传授”转变为“学生技能的培养”。这就要求基础写作课程的教学把写作理论融入写作实践中,通过教学改革,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写作教学的对象,作为大学生,作为社会成员,其写作的目的不仅仅局限于宣泄情感,更可以交流思想,传播信息,让别人接纳你的情感,接受你的思想,引起更多人的关注,这就是把写作当做一种真正实用的工作和生活技能。
其次,写作教师应该树立相应的职业理想。高校中文专业的写作教师固然不能只当教书匠,但是不能像文学类、语言类教师那样,止步于做学者型教师。高校写作教师除了学者的身份之外,还必须具备相当强的写作技能,成为一个作家型教师。教师必须勤奋写作,散文、诗歌、小说、新闻等各文种都必须涉猎,从而对学生言传身教,对写作理论有深刻的理解,对课程具有较强的驾驭能力。
二、教材建设
在推进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材建设是不可忽视的关键。回顾现代写作教材的编写,20世纪80年代之前立足于文章要素论,用八大板块拼接的方式完成文章的制作。80年代中期之后,写作研究借鉴了多种学科的理论成果,注重“人本”思想,将静态组合转变为动态过程。90年代中期以来,写作学的研究进入了静态和动态平衡的阶段,将文章要素和动态过程统一起来,具体文本和抽象理论结合起来,因此,基于欧美现当代文学理论大师M.H.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的文学活动应由世界、作者、作品、读者四个要素构成的写作四体理论的教材就成为我们目前选用的教材。我们选用的教材具有较高的理论层次,学术性比较强,对于大学一年级本科生而言,示范性和操作性稍显不足,因而要求写作教师在使用教材的时候,具有“举重若轻”的能力,不能拘泥于抽象的理论,而是将理论与写作实践或者作品结合起来。
这就要求我们对原有的教材进行补充,目前我们课题组针对当前学生阅读能力不强、阅读方法陈旧、写作主体性普遍缺失、写作水平一般等问题,编写了《写作例文选》作为辅助教学资料,列入散文、小说、诗歌、消息、通讯、报告文学、随笔、文艺评论、社会评论、杂文共十种当前社会上和学生写作实践中常用、易练的文种类别,将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精选适合学生特点的时文或经典作品,突出时代性、审美性、实用性等特点,加强对写作主体基本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和训练,以具体的文体为模块,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
我们的目的是通过阅读例文,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加强各种正规文体的创作训练。每一部分后面编写了简要的“思考与训练”,从文体和写作过程的角度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加深学生对写作理论的理解。我们编写的辅助性教材训练了学生对各文种的解读方法,提高了其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力和文学鉴赏力。
三、教学方法
基础写作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写作技能,因此除了讲授必要的基础理论之外,更重要的是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与训练。
1.写作与生活同步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写作是生活的镜子。离开了生活,写作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门课往往从大一第一学期开始开设,很多学生离开家乡,异地求学,来到陌生的环境,因此,教师可以以“家乡美”为主题,让学生介绍家乡,因为和家乡拉开了空间距离,学生的心态更为平和、客观,写作往往是成功的。五月的母亲节和六月的父亲节,可以让学生写关于母亲和父亲的作文,学生感情真挚,心理越来越成熟,学会了思考人生,在写作中往往对生活有独特的发现,并且能够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在教学实践中,不少学生的作品获得公开发表。写作教学,不再局限于狭小的课堂。
2.讲练、读写相结合
讲练结合,即写作理论与写作实践紧密结合,理论是抽象的,实践是具体的,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坚持淡化理论,强化训练。理论是为了指导实践的,在课堂写作训练中,精辟的理论实际上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豁然开朗。另外,每一次课的开始三至五分钟,我们组织学生进行讲读活动,上台讲读自选的文学作品,可以是一篇,也可以是一部,只要学生能够从写作的角度(比如主题、构思、选材、语言或者人物形象、环境交代、情节讲述等方面)有自己的理解即可,通过这种活动,学生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也加深了对写作理论的理解。
阅读对于大学生的写作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阅读的过程,是唤醒已有生活经验、已有知识、已有认识的过程。阅读不仅可以促使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社会的问题,培养对世界的反思能力,而且对学生积累素材、学习语言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比如散文可以借鉴其结构,小说可以模仿其技法。通过阅读,可以刺激学生的写作欲望,激发写作热情。 3.给学生提供发表机会
有的课程,课堂上老师的批评会增强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促使学生改正缺点,但是,写作课堂上老师对学生作文的批评往往适得其反,这是写作课和其他课程一个微妙的区别。因此,写作教师对待学生的写作行为与写作成果,应该采取鼓励的态度,赞扬与肯定可以为学生插上翅膀,扬起风帆,刺激学生的写作行为,形成良性循环。
获得公开发表是学生这门课程中获得的最重要的肯定方式,而学生们往往缺乏公开发表的途径,老师可以挑选学生的优秀作品,为学生推荐一些报纸或者杂志,鼓励或者推荐学生投稿。大学一般都有校报和文学社团,教师可以经常提醒学生向其投稿。同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讲评学生的优秀作品,课堂范围虽然不大,但其激励氛围是公开发表的刊物不能取代的,因而对学生写作的良性刺激不可小觑。
四、教学评价方式
目前,我们建立了开放性的教学评价体系,对学生的考核包括课堂表现、课后作业、课外作品三个方面。课堂表现包括学生的读讲活动、口头作文、课堂回答问题情况,课后作业是指每学期五至六次的书面作文情况,课外作品指学生课余写作,由教师学期末对学生公开发表作品进行统计。综合以上三方面,教师对学生写作情况进行质和量的评价。
对书面作业具体的评改方式,除教师评改、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常规方式外,笔者还结合采用了面批的评改方式。教师提出存在的具体问题,帮助学生分析原因,使学生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从工作量考虑,每次训练可面批部分习作。利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比较彼此作品的优劣,增强教学效果。
在学期末的考核方式上,我们配合学校的有关要求,在考核方面采用两大板块: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平时成绩包括学生平时的出勤、课堂讨论及表现、完成作业的质和量、参加各类相关比赛及作品的发表、获奖等。平时成绩占学期总成绩的30%,每学期开始即向学生宣布此项规定,以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练笔环境。期末考核分为理论知识考核和操作能力考核两大块,期末考核成绩占学期成绩的70%。在市级及以上报刊上公开发表两篇及以上作品的学生,给予免考的奖励。
基础写作教学借鉴了其他学科有益的经验,在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实际写作能力方面取得了较显著的教学效果。
总之,只有构建基础写作新的教学体系,加大基础写作实践教学改革力度,突出实践性特点,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和实际生活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实现应用型本科中文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董小玉,刘海涛.现代写作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67-269.
[2]赵琴玉.写作不可以让我们迷失[J].常州工学院学报,2011(2):115-117.
本文为江苏省品牌专业资助项目,项目编号:PPZY 2015C208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院校 《基础写作》 实践教学与改革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21世纪初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目标。写作课在推进素质教育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具备写作能力是现代社会对大学生的一种基本要求。对于中文专业学生而言,写作能力是一项必备技能,是检验其专业素养的重要标尺。
我校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其中中文专业的基础写作课程在大一开设,时间为一学期或者两学期。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拥有这种基础写作能力,配合我校的实践教学改革,笔者从教学观念、教材、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方式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希望能加强和改进基础写作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就业竞争力。
一、教学观念的转变
教师首先要转变课堂教学目标。学校教育的内涵是塑造人,以人为本,立足于人的终身发展,“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因而课堂教学的目标应该由“知识的传授”转变为“学生技能的培养”。这就要求基础写作课程的教学把写作理论融入写作实践中,通过教学改革,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写作教学的对象,作为大学生,作为社会成员,其写作的目的不仅仅局限于宣泄情感,更可以交流思想,传播信息,让别人接纳你的情感,接受你的思想,引起更多人的关注,这就是把写作当做一种真正实用的工作和生活技能。
其次,写作教师应该树立相应的职业理想。高校中文专业的写作教师固然不能只当教书匠,但是不能像文学类、语言类教师那样,止步于做学者型教师。高校写作教师除了学者的身份之外,还必须具备相当强的写作技能,成为一个作家型教师。教师必须勤奋写作,散文、诗歌、小说、新闻等各文种都必须涉猎,从而对学生言传身教,对写作理论有深刻的理解,对课程具有较强的驾驭能力。
二、教材建设
在推进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材建设是不可忽视的关键。回顾现代写作教材的编写,20世纪80年代之前立足于文章要素论,用八大板块拼接的方式完成文章的制作。80年代中期之后,写作研究借鉴了多种学科的理论成果,注重“人本”思想,将静态组合转变为动态过程。90年代中期以来,写作学的研究进入了静态和动态平衡的阶段,将文章要素和动态过程统一起来,具体文本和抽象理论结合起来,因此,基于欧美现当代文学理论大师M.H.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的文学活动应由世界、作者、作品、读者四个要素构成的写作四体理论的教材就成为我们目前选用的教材。我们选用的教材具有较高的理论层次,学术性比较强,对于大学一年级本科生而言,示范性和操作性稍显不足,因而要求写作教师在使用教材的时候,具有“举重若轻”的能力,不能拘泥于抽象的理论,而是将理论与写作实践或者作品结合起来。
这就要求我们对原有的教材进行补充,目前我们课题组针对当前学生阅读能力不强、阅读方法陈旧、写作主体性普遍缺失、写作水平一般等问题,编写了《写作例文选》作为辅助教学资料,列入散文、小说、诗歌、消息、通讯、报告文学、随笔、文艺评论、社会评论、杂文共十种当前社会上和学生写作实践中常用、易练的文种类别,将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精选适合学生特点的时文或经典作品,突出时代性、审美性、实用性等特点,加强对写作主体基本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和训练,以具体的文体为模块,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
我们的目的是通过阅读例文,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加强各种正规文体的创作训练。每一部分后面编写了简要的“思考与训练”,从文体和写作过程的角度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加深学生对写作理论的理解。我们编写的辅助性教材训练了学生对各文种的解读方法,提高了其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力和文学鉴赏力。
三、教学方法
基础写作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写作技能,因此除了讲授必要的基础理论之外,更重要的是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与训练。
1.写作与生活同步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写作是生活的镜子。离开了生活,写作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门课往往从大一第一学期开始开设,很多学生离开家乡,异地求学,来到陌生的环境,因此,教师可以以“家乡美”为主题,让学生介绍家乡,因为和家乡拉开了空间距离,学生的心态更为平和、客观,写作往往是成功的。五月的母亲节和六月的父亲节,可以让学生写关于母亲和父亲的作文,学生感情真挚,心理越来越成熟,学会了思考人生,在写作中往往对生活有独特的发现,并且能够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在教学实践中,不少学生的作品获得公开发表。写作教学,不再局限于狭小的课堂。
2.讲练、读写相结合
讲练结合,即写作理论与写作实践紧密结合,理论是抽象的,实践是具体的,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坚持淡化理论,强化训练。理论是为了指导实践的,在课堂写作训练中,精辟的理论实际上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豁然开朗。另外,每一次课的开始三至五分钟,我们组织学生进行讲读活动,上台讲读自选的文学作品,可以是一篇,也可以是一部,只要学生能够从写作的角度(比如主题、构思、选材、语言或者人物形象、环境交代、情节讲述等方面)有自己的理解即可,通过这种活动,学生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也加深了对写作理论的理解。
阅读对于大学生的写作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阅读的过程,是唤醒已有生活经验、已有知识、已有认识的过程。阅读不仅可以促使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社会的问题,培养对世界的反思能力,而且对学生积累素材、学习语言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比如散文可以借鉴其结构,小说可以模仿其技法。通过阅读,可以刺激学生的写作欲望,激发写作热情。 3.给学生提供发表机会
有的课程,课堂上老师的批评会增强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促使学生改正缺点,但是,写作课堂上老师对学生作文的批评往往适得其反,这是写作课和其他课程一个微妙的区别。因此,写作教师对待学生的写作行为与写作成果,应该采取鼓励的态度,赞扬与肯定可以为学生插上翅膀,扬起风帆,刺激学生的写作行为,形成良性循环。
获得公开发表是学生这门课程中获得的最重要的肯定方式,而学生们往往缺乏公开发表的途径,老师可以挑选学生的优秀作品,为学生推荐一些报纸或者杂志,鼓励或者推荐学生投稿。大学一般都有校报和文学社团,教师可以经常提醒学生向其投稿。同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讲评学生的优秀作品,课堂范围虽然不大,但其激励氛围是公开发表的刊物不能取代的,因而对学生写作的良性刺激不可小觑。
四、教学评价方式
目前,我们建立了开放性的教学评价体系,对学生的考核包括课堂表现、课后作业、课外作品三个方面。课堂表现包括学生的读讲活动、口头作文、课堂回答问题情况,课后作业是指每学期五至六次的书面作文情况,课外作品指学生课余写作,由教师学期末对学生公开发表作品进行统计。综合以上三方面,教师对学生写作情况进行质和量的评价。
对书面作业具体的评改方式,除教师评改、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常规方式外,笔者还结合采用了面批的评改方式。教师提出存在的具体问题,帮助学生分析原因,使学生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从工作量考虑,每次训练可面批部分习作。利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比较彼此作品的优劣,增强教学效果。
在学期末的考核方式上,我们配合学校的有关要求,在考核方面采用两大板块: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平时成绩包括学生平时的出勤、课堂讨论及表现、完成作业的质和量、参加各类相关比赛及作品的发表、获奖等。平时成绩占学期总成绩的30%,每学期开始即向学生宣布此项规定,以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练笔环境。期末考核分为理论知识考核和操作能力考核两大块,期末考核成绩占学期成绩的70%。在市级及以上报刊上公开发表两篇及以上作品的学生,给予免考的奖励。
基础写作教学借鉴了其他学科有益的经验,在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实际写作能力方面取得了较显著的教学效果。
总之,只有构建基础写作新的教学体系,加大基础写作实践教学改革力度,突出实践性特点,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和实际生活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实现应用型本科中文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董小玉,刘海涛.现代写作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67-269.
[2]赵琴玉.写作不可以让我们迷失[J].常州工学院学报,2011(2):115-117.
本文为江苏省品牌专业资助项目,项目编号:PPZY 2015C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