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突出强调了“整本书阅读”,它位于18个任务群之首,毫无疑问是值得我们重视的。该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构建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1]“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还贯串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个阶段。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教师应当开发科学的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积极有效地引导学生实践这一学习任务。《红楼梦》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3“名著导读”部分的指定阅读书目之一,也是我国古代小说中一个空前绝后的小说艺术高峰。从内容上看,它主要讲述了在贾府这个钟鸣鼎食的诗礼之家“树倒猢狲散”的没落过程的背景下,贾宝玉與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悲剧,唱出了一曲封建社会走向衰亡和青春生命遭摧残的时代悲歌。从艺术成就来看,曹雪芹善于刻画人物,塑造了不少典型人物形象;并将叙事和抒情完美结合,从细微的生活细节中挖掘诗意。这使《红楼梦》也堪称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但《红楼梦》在中学生中的阅读现状却不容乐观,具体有以下几种表现:一、鸿篇巨制,令人望而却步。目下中学生课业负担沉重,课余时间有限,面对《红楼梦》120回这样的大部头名著,时间精力都很成问题。
二、生活细节,难以夺人眼球。现在的中学生一般更喜欢读时下流行的仙侠玄幻小说,或比较肤浅的言情小说,而《红楼梦》的含蓄蕴藉、诗意抒情很难吸引学生的兴趣,他们往往没有耐心去长期阅读。三、碎片阅读时代,功利化阅读占据主流。学生更多的是浏览手机等电子设备上的小文章,或是阅读为考试服务,很难沉浸在《红楼梦》的艺术世界里,更有甚者认为《红楼梦》是封建时代遗留下来的糟粕,和当下社会时代严重脱轨等。为了贯彻新课标的理念,更为了培养学生整本书的阅读能力和习惯,以下将介绍笔者通过实践教学所总结出的“《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阅读目标]
1.通过“主题·探究·交流”的形式,指导学生学会总结阅读与研讨整本书的经验与方法。
2.指导学生学会合理利用时间安排整本书阅读活动,扩大阅读量。
3.使学生学会抓住长篇小说的脉络,把握作品的丰富内涵和高超的艺术成就,滋养心灵。
[阅读活动设计]
1.阅读主题:确定一个最喜欢的《红楼梦》中人物,以他的命运发展变化为线索,在阅读的过程中,搜集积累他的生平事迹,整理成一个人物传记。
2.阅读探究:试着寻找该人物命运发展变化的前因后果、时代社会原因、个人际遇、外部环境等因素,并结合书中内容进行整理归纳。
3.阅读交流:开展读书交流会,每月一次,分享自己的阅读收获。
[教学时间安排]
由于《红楼梦》是120回的鸿篇巨制,理论上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阅读完一遍。其实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其“化整为零”,分散阅读时间,用“最笨的办法”来化解没时间阅读这一难题:规定学生每天阅读一章,这样共需4个月时间就可完整地读过一遍,刚好是一学期的时长。“一天一章”阅读法看似缓慢、呆板,但当面对《红楼梦》时可以说“慢就是快”。试想。如果不给学生充足的时长去阅读,这一阅读任务是不可能完成的,即使有个别学生坚持读完,其阅读效果也不会理想,因为根本没有时间去消化其内涵,实质是浪费时间又毫无收获。.
“一天一章”阅读法可能又引来另一个问题,即“后边读前边忘”,读到最后能记住的内容很少,而且支离破碎。针对这个问题,笔者设计上述“阅读活动设计”这一环节,就是通过“你最喜爱的人物的命运轨迹”这一线索,将整本书的脉络廓清,使学生获得一个典型人物的整体印象。这也为他们完整系统地研究某一个人物提:供了很好的契机,容易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或可收获更好的阅读果实。
[具体阅读活动安排]
第一阶段:3月(或9月),阅读前30回,以某个人物的命运发展为线索,进行读书笔记的整理,可以自行总结划分。例如:人物出身、人物出场、人物有代表性的事迹、人物言语、人物性格、人物思想、人物结局等板块。随着阅读的逐渐深人,不断丰富充实所选人物的命运发展,直到该人物大结局。
第二阶段:4月(或10月),阅读30-60回,理清该人物与其他人物的关系,以及他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地位。
第三阶段:5月(或11月),阅读60-90回,分析该人物的性格特点、艺术形象的精妙处,并学会与相近的相反的人物进行人物对照。
第四阶段:6月(或12月),阅读90-120回,将人物命运轨迹进行整体的整理和分析。主要要通过人物的悲欢离合来揭示当时社会的黑暗和矛盾,从中得到精神上的升华和心灵的丰富和滋养。
在每一个月末,组织一次班级读书交流会,将自己这一个月的读书收获在会上交流,同时交流自己的读书心得,使学生吸取他人的读书经验,促进自己的阅读能力的提升,形成更好的阅读习惯,以便在以后的阅读中有更大的收获。将形成的阅读成果以墙板等形式展出,便于学生经常翻阅以及同学之间相互借鉴吸收。
[整理总结]
在本环节,要引导学生将自己感性的阅读经验上升到理性的阅读理论上,要学会从丰富的细节中抽象出一般规律;同时,也要重视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和思维发展,抓住在阅读中一闪而过的各种思维火花,鼓励学生去查阅相关资料,并将自己的感悟写下来,优秀的可以组织发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避免学生对这类大部头名著产生厌恶或不耐烦的阅读情绪,使他们爱上《红楼梦》,折服于它伟大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同时对其他的长篇小说能够静下来、读进去、提上来,获得良好的阅读经验和审美体验。同时这样读完整本书,学生也能体会到积累的魅力,获得极大的阅读充实感,使他们学会合理利用和科学分配时间,去读更多的书,走进艺术世界,获得更多精神享受。
在目下应试教育仍占主流的时代,“整本书阅读”看似是个“老大难”问题,在学生有限的学习时间内似乎很难完成,但实际上,只要方法得当,具体书目具体分析,找到合宜的阅读方法,科学地分配时间,我们不仅能完成新课标规定的学习任务,更能为学生和教师发掘出宝贵的学习资源和精神养料。到那时,学生和教师便可以自觉自愿地与书为伴为友,我们也可以实现“全民阅读”,慢慢把社会打造成一个学习型、读书型的社会。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11.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教师应当开发科学的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积极有效地引导学生实践这一学习任务。《红楼梦》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3“名著导读”部分的指定阅读书目之一,也是我国古代小说中一个空前绝后的小说艺术高峰。从内容上看,它主要讲述了在贾府这个钟鸣鼎食的诗礼之家“树倒猢狲散”的没落过程的背景下,贾宝玉與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悲剧,唱出了一曲封建社会走向衰亡和青春生命遭摧残的时代悲歌。从艺术成就来看,曹雪芹善于刻画人物,塑造了不少典型人物形象;并将叙事和抒情完美结合,从细微的生活细节中挖掘诗意。这使《红楼梦》也堪称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但《红楼梦》在中学生中的阅读现状却不容乐观,具体有以下几种表现:一、鸿篇巨制,令人望而却步。目下中学生课业负担沉重,课余时间有限,面对《红楼梦》120回这样的大部头名著,时间精力都很成问题。
二、生活细节,难以夺人眼球。现在的中学生一般更喜欢读时下流行的仙侠玄幻小说,或比较肤浅的言情小说,而《红楼梦》的含蓄蕴藉、诗意抒情很难吸引学生的兴趣,他们往往没有耐心去长期阅读。三、碎片阅读时代,功利化阅读占据主流。学生更多的是浏览手机等电子设备上的小文章,或是阅读为考试服务,很难沉浸在《红楼梦》的艺术世界里,更有甚者认为《红楼梦》是封建时代遗留下来的糟粕,和当下社会时代严重脱轨等。为了贯彻新课标的理念,更为了培养学生整本书的阅读能力和习惯,以下将介绍笔者通过实践教学所总结出的“《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阅读目标]
1.通过“主题·探究·交流”的形式,指导学生学会总结阅读与研讨整本书的经验与方法。
2.指导学生学会合理利用时间安排整本书阅读活动,扩大阅读量。
3.使学生学会抓住长篇小说的脉络,把握作品的丰富内涵和高超的艺术成就,滋养心灵。
[阅读活动设计]
1.阅读主题:确定一个最喜欢的《红楼梦》中人物,以他的命运发展变化为线索,在阅读的过程中,搜集积累他的生平事迹,整理成一个人物传记。
2.阅读探究:试着寻找该人物命运发展变化的前因后果、时代社会原因、个人际遇、外部环境等因素,并结合书中内容进行整理归纳。
3.阅读交流:开展读书交流会,每月一次,分享自己的阅读收获。
[教学时间安排]
由于《红楼梦》是120回的鸿篇巨制,理论上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阅读完一遍。其实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其“化整为零”,分散阅读时间,用“最笨的办法”来化解没时间阅读这一难题:规定学生每天阅读一章,这样共需4个月时间就可完整地读过一遍,刚好是一学期的时长。“一天一章”阅读法看似缓慢、呆板,但当面对《红楼梦》时可以说“慢就是快”。试想。如果不给学生充足的时长去阅读,这一阅读任务是不可能完成的,即使有个别学生坚持读完,其阅读效果也不会理想,因为根本没有时间去消化其内涵,实质是浪费时间又毫无收获。.
“一天一章”阅读法可能又引来另一个问题,即“后边读前边忘”,读到最后能记住的内容很少,而且支离破碎。针对这个问题,笔者设计上述“阅读活动设计”这一环节,就是通过“你最喜爱的人物的命运轨迹”这一线索,将整本书的脉络廓清,使学生获得一个典型人物的整体印象。这也为他们完整系统地研究某一个人物提:供了很好的契机,容易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或可收获更好的阅读果实。
[具体阅读活动安排]
第一阶段:3月(或9月),阅读前30回,以某个人物的命运发展为线索,进行读书笔记的整理,可以自行总结划分。例如:人物出身、人物出场、人物有代表性的事迹、人物言语、人物性格、人物思想、人物结局等板块。随着阅读的逐渐深人,不断丰富充实所选人物的命运发展,直到该人物大结局。
第二阶段:4月(或10月),阅读30-60回,理清该人物与其他人物的关系,以及他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地位。
第三阶段:5月(或11月),阅读60-90回,分析该人物的性格特点、艺术形象的精妙处,并学会与相近的相反的人物进行人物对照。
第四阶段:6月(或12月),阅读90-120回,将人物命运轨迹进行整体的整理和分析。主要要通过人物的悲欢离合来揭示当时社会的黑暗和矛盾,从中得到精神上的升华和心灵的丰富和滋养。
在每一个月末,组织一次班级读书交流会,将自己这一个月的读书收获在会上交流,同时交流自己的读书心得,使学生吸取他人的读书经验,促进自己的阅读能力的提升,形成更好的阅读习惯,以便在以后的阅读中有更大的收获。将形成的阅读成果以墙板等形式展出,便于学生经常翻阅以及同学之间相互借鉴吸收。
[整理总结]
在本环节,要引导学生将自己感性的阅读经验上升到理性的阅读理论上,要学会从丰富的细节中抽象出一般规律;同时,也要重视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和思维发展,抓住在阅读中一闪而过的各种思维火花,鼓励学生去查阅相关资料,并将自己的感悟写下来,优秀的可以组织发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避免学生对这类大部头名著产生厌恶或不耐烦的阅读情绪,使他们爱上《红楼梦》,折服于它伟大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同时对其他的长篇小说能够静下来、读进去、提上来,获得良好的阅读经验和审美体验。同时这样读完整本书,学生也能体会到积累的魅力,获得极大的阅读充实感,使他们学会合理利用和科学分配时间,去读更多的书,走进艺术世界,获得更多精神享受。
在目下应试教育仍占主流的时代,“整本书阅读”看似是个“老大难”问题,在学生有限的学习时间内似乎很难完成,但实际上,只要方法得当,具体书目具体分析,找到合宜的阅读方法,科学地分配时间,我们不仅能完成新课标规定的学习任务,更能为学生和教师发掘出宝贵的学习资源和精神养料。到那时,学生和教师便可以自觉自愿地与书为伴为友,我们也可以实现“全民阅读”,慢慢把社会打造成一个学习型、读书型的社会。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