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运用计算机编程程序及数据库技术,挖掘中医药在辩治皮炎湿疹过程中的客观规律,为提高临床辨证论治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计算机检索和人工检索相结合,对接触性皮炎和急性湿疹的文献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并应用现代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探讨接触性皮炎和急性湿疹使用频率较高的“核心证型”与“核心药物”。结果:基本上能够反应本病的治法及用药规律,对于提高临床疗效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接触性皮炎;急性湿疹;中医;治法;方药
【中图分类号】R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674-01
接触性皮炎和急性湿疹是临床上常见的皮肤病,在病因病机上两者有一定的相似性:由于人体禀赋不耐,湿、热、风等邪性客于肌肤,与气血相搏而发病。二者在临床表现上局部红肿、丘疹、水疱或渗出为主,也有一定相似性,有时难以区别。西医主要以抗组胺、糖皮质激素等治疗,往往容易复发,难以达到满意的疗效。笔者收集近十年临床文献资料,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大量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处理,得到客观的结果,以探讨近十年中医皮肤界对接触性皮炎和急性湿疹的辩证及配伍规律,为提高临床辩证论治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1 文献检索方法 在“中国知网-全文期刊、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学术期刊、维普期刊资源整个服务平台”运用检索项“全部”、关键词“接触性皮炎或湿疹且中医” 年限为1994年~2012 年,进行初步检索。在检索结果中,根据纳入标准和排出标准进行再次人工检索。
1.2 纳入标准 具有明确的关于“接触性皮炎”或“急性湿疹”中医文献,其具有完整的中医辨证和方药。
1.3 排出标准[1] 1) 个案报道( 方药收入时此条除外);2) 文献综述; 3) 个人经验介绍; 4) 重复发表的论文或重复引用的文献内容,仅取1 篇,其余排除; 5) 不符合以上纳入。
1.4 评价与筛选方法 针对计算机检索文献资料,根据纳入及排出标准对每一篇文献的题目、内容、摘要进行仔细阅读,反复对比,剔除不合格及重复文献。
1.5 资料处理及统计分析 1) 中药名称、方剂、治法的规范: 依据新世纪第二版《方剂学》[2]、《中药学》[3]中出现的各种中药、方剂、治法的名称。2) 统计方法: 将原始资料分类处理后,分別统计出中医治法、药物种类及具体药物,使用Excel2003软件系统进行描述各种治法出现的频次和每位中药在总体患者中出现的频次。
2 结果
本项研究收集18篇接触性皮炎和90篇急性湿疹共108篇合格中医文献。这108篇文献共涉及56336例皮炎湿疹患者。总体上性别无明显差异。
2.1 中医治法的频率分布情况共收集到中医治法13种( 兼证治法未统计) ,为了方便统计,对方中类似治法进行了统一并计数,如热盛型、热毒型等,均统一为热毒型;风、湿、热邪等,均统一为湿热夹风。结果占前五位的分别是湿热型(57.72%)、湿热夹风 (12.92%)、湿热、血热(11.37%)、热毒型(4.71%)、风热型(4.17%)。
2.2 总体样本涉及18大类中药,共收集中药120味,不包括随证加减药,频次前16位的中药,见表1。
3 讨论
西医对本病的治疗多能较快缓解症状,但不能改变患者变态反应体质,尤其不能调整内分泌代谢及胃肠功能障碍。现代中医皮肤科医师通过临床验证,对中医药在皮炎湿疹的应用进一步认识。本项研究通过统计软件对文献进行频数描述13种治法。湿热型、湿热夹风、湿热及血热三种主要证型,故在辩证分型中可以优先考虑,作为接触性皮炎和急性湿疹的“核心证型”。其中湿热型占57.72%,为3大证型之首,从中可分析皮炎湿疹的主要病因病机为禀赋不耐,风湿热邪浸淫肌肤。分析单个中药应用最多的前16味(见表1)发现多以清热、燥湿、祛风、凉血为主。接触性皮炎和急性湿疹的临床表现:皮损色红,肿胀,其上为红斑、丘疹甚至糜烂渗出。根据中医辨证:色红多有热或血热,肿胀多有风邪或湿邪,糜烂渗出多为湿毒,故治法用药以清热、燥湿、祛风、凉血为主,与统计数据相符。故可认为最多的前16味可作为治疗接触性皮炎和急性湿疹的“核心药物”,对临床用药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罗瑞静,柴维汉.基于现文献的异位性皮炎中医治法及用药规律研究[J].中医药信息2012,29(5):51-53.
[2] 邓中甲.方剂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
[3] 高学敏.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
【关键词】接触性皮炎;急性湿疹;中医;治法;方药
【中图分类号】R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674-01
接触性皮炎和急性湿疹是临床上常见的皮肤病,在病因病机上两者有一定的相似性:由于人体禀赋不耐,湿、热、风等邪性客于肌肤,与气血相搏而发病。二者在临床表现上局部红肿、丘疹、水疱或渗出为主,也有一定相似性,有时难以区别。西医主要以抗组胺、糖皮质激素等治疗,往往容易复发,难以达到满意的疗效。笔者收集近十年临床文献资料,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大量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处理,得到客观的结果,以探讨近十年中医皮肤界对接触性皮炎和急性湿疹的辩证及配伍规律,为提高临床辩证论治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1 文献检索方法 在“中国知网-全文期刊、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学术期刊、维普期刊资源整个服务平台”运用检索项“全部”、关键词“接触性皮炎或湿疹且中医” 年限为1994年~2012 年,进行初步检索。在检索结果中,根据纳入标准和排出标准进行再次人工检索。
1.2 纳入标准 具有明确的关于“接触性皮炎”或“急性湿疹”中医文献,其具有完整的中医辨证和方药。
1.3 排出标准[1] 1) 个案报道( 方药收入时此条除外);2) 文献综述; 3) 个人经验介绍; 4) 重复发表的论文或重复引用的文献内容,仅取1 篇,其余排除; 5) 不符合以上纳入。
1.4 评价与筛选方法 针对计算机检索文献资料,根据纳入及排出标准对每一篇文献的题目、内容、摘要进行仔细阅读,反复对比,剔除不合格及重复文献。
1.5 资料处理及统计分析 1) 中药名称、方剂、治法的规范: 依据新世纪第二版《方剂学》[2]、《中药学》[3]中出现的各种中药、方剂、治法的名称。2) 统计方法: 将原始资料分类处理后,分別统计出中医治法、药物种类及具体药物,使用Excel2003软件系统进行描述各种治法出现的频次和每位中药在总体患者中出现的频次。
2 结果
本项研究收集18篇接触性皮炎和90篇急性湿疹共108篇合格中医文献。这108篇文献共涉及56336例皮炎湿疹患者。总体上性别无明显差异。
2.1 中医治法的频率分布情况共收集到中医治法13种( 兼证治法未统计) ,为了方便统计,对方中类似治法进行了统一并计数,如热盛型、热毒型等,均统一为热毒型;风、湿、热邪等,均统一为湿热夹风。结果占前五位的分别是湿热型(57.72%)、湿热夹风 (12.92%)、湿热、血热(11.37%)、热毒型(4.71%)、风热型(4.17%)。
2.2 总体样本涉及18大类中药,共收集中药120味,不包括随证加减药,频次前16位的中药,见表1。
3 讨论
西医对本病的治疗多能较快缓解症状,但不能改变患者变态反应体质,尤其不能调整内分泌代谢及胃肠功能障碍。现代中医皮肤科医师通过临床验证,对中医药在皮炎湿疹的应用进一步认识。本项研究通过统计软件对文献进行频数描述13种治法。湿热型、湿热夹风、湿热及血热三种主要证型,故在辩证分型中可以优先考虑,作为接触性皮炎和急性湿疹的“核心证型”。其中湿热型占57.72%,为3大证型之首,从中可分析皮炎湿疹的主要病因病机为禀赋不耐,风湿热邪浸淫肌肤。分析单个中药应用最多的前16味(见表1)发现多以清热、燥湿、祛风、凉血为主。接触性皮炎和急性湿疹的临床表现:皮损色红,肿胀,其上为红斑、丘疹甚至糜烂渗出。根据中医辨证:色红多有热或血热,肿胀多有风邪或湿邪,糜烂渗出多为湿毒,故治法用药以清热、燥湿、祛风、凉血为主,与统计数据相符。故可认为最多的前16味可作为治疗接触性皮炎和急性湿疹的“核心药物”,对临床用药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罗瑞静,柴维汉.基于现文献的异位性皮炎中医治法及用药规律研究[J].中医药信息2012,29(5):51-53.
[2] 邓中甲.方剂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
[3] 高学敏.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