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欣赏课常常出现令人尴尬的局面:音乐是美妙的,但学生们却有说话的,有看课外书的,有做作业的,也有打瞌睡的。如何让学生们对音乐产生真正的激情和投入,在完成我们的音乐课程时,能在心灵深处留下音乐精品美妙的旋律印象,从而成为具有一定音乐审美修养和艺术创造激情的人。
1 学会用心聆听
每个人都有天生敏锐的听觉,都有感受音乐的潜能,但却不一定有良好的听觉习惯。美妙的音乐不时在我们耳边响起,但我们或许很少仔细地倾听,任其擦肩而过。一位音乐教育家曾经说过:“谁有音乐才能呢?当乐声响起来的时候,在聆听的一群中间,那个眼睛发亮的孩子肯定是未来的音乐天才”。是的,因为有了兴趣,有了投入,他的大脑兴奋,思维活跃,所以决定着他的音乐天赋与专长可能。因此要让学生学会聆听,主动进入到音乐这个真正丰富多彩的世界里,这是前提,也是必须的。
2 学会体验音乐
其实体验音乐并不复杂,当音乐出现时需要的只是放松,让内心自己融入音乐的情感和节奏,只是千万不要立刻要求,想在音乐中去寻找什么概念,不要让头脑中太多杂念来干扰学生们的体会能力。音乐是袒露的灵魂,需要的仅仅是心心相印。鉴于此,在欣赏一些古典音乐时,我常让学生闭上眼睛静心欣赏,这时,总能让我感觉到学生一副陶醉样子的乐趣。而当我轻声讲述相关故事和情景,学生们则常常报以会心的微笑。
3 学会理解音乐
理解音乐应该是积极地参与音乐,在音乐中投入情感,让音乐融入自己的生活。教学者要始终牢记,音乐永远离不开情感的投入与充满想象力的参与。一些音乐本身蕴涵着内在的情绪情感,无须更多的解释,你即能感到或深沉、或平静、或热烈,她直接侵入你的内心;一些音乐给我们展现了一个神奇的意境,她把你带到了特定的场景,她既有自己的内在情绪又有感受的对象,就象抑扬顿挫的语言音调,当它强烈时,你感受到的更多是情感的力度,而当它微弱时,你体会到的是它对远方的呼唤。比如,《二泉映月》开端便是一句短短的引子,它仿佛是一声深沉痛苦的叹息,仿佛作者在用一种难以抑制的感情向我们讲述他一生的苦难遭遇。
4 任由学生随音乐做肢体反应
《诗·大序》曰:“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听到音乐即手舞足蹈,是人类不分年龄的自然反应。音乐欣赏教学时,应运用人们这种天性让听赏者闻乐起舞。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认为:“在音乐上,凡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节奏的长短,声音的高低等各种变化的动感,均可以用身体的动作给以表现”。凡有节奏就有律动,凡律动均有节奏,个体对音乐的身体反应是直觉的,自然的,即兴的。所以听赏音乐时,需要老师耐心引导学生去感觉音乐的强弱,快慢,高低,长短,音色,曲式,让学生发自内在对音乐直觉的动作反应。如欣赏到《春节序曲》第二部分B段主旋律时,我常一边口唱曲调,一边招呼学生们一起跳起秧歌舞。或者让善于跳舞的女生手拿红手巾到台上伴着我的钢琴声跳一段舞蹈。
5 哼唱主题,演奏曲调
以民歌、名曲为主题的乐曲,最好的欣赏方式就是让学生在乐曲中发现他们所熟悉的歌曲从而引起兴趣,然后配合音乐哼唱或是演奏主题,学生从回忆旧经验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认识了伟大的名曲。例如小提琴独奏曲《思乡曲》,是马思聪于1937年创作的管弦乐曲《内蒙组曲》中的第二乐章,音乐素材选自于内蒙民歌《城墙上跑马》的旋律。熟悉民歌中的充满思乡情怀的歌词和哀愁的音调,便能更深切理解小提琴奏出的优柔动人、扣人心弦旋律。有的乐曲,其主题虽然不是取自民歌,名曲,但本身具有歌曲的形式,令听者印象深刻,老师可将曲调编配歌词,让学生一边聆听一边歌唱,使学生参与到音乐中,进而喜欢这首乐曲。如果有学生具备了演奏乐器的能力,更可以配合音乐演奏曲调,把陌生的音乐拉到学生跟前。
6 配合音乐表演戏剧
戏剧与音乐是一体的,是音乐、舞蹈、美术等各种艺术整合的体现,歌剧更是戏剧与音乐的结合。在音乐欣赏的同时,配合音乐表演戏剧。凡是标题音乐、音乐故事或是歌剧都是现成的教材。例如:我在教学《阳关三叠》时,让学生根据歌曲里的故事情节找几个同学相互合作,共同演绎一场小小音乐剧,学生有的扮演杨柳,有的扮演王维,有的扮演元三。他们唱起了苏格兰民歌《友谊地久天长》,郭峰的《永远》,田震的《朋友,干杯》……。通过一场小小音乐剧,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既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让学生对歌曲的寓意有了更深切的理解。
7 只有个性能够影响个性
音乐是一门纯粹的听觉艺术,是用音响来表达思想、情感的。为了让学生更加明了地认识音乐、了解作品,教师的课堂教态、语言、举止等无疑是至关重要的,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只有个性能够影响个性”。几句幽默风趣的语言,几句简练而新颖的短语,可以调动学生的情绪,活跃课堂气氛,能够把学生带到特定的音乐意境中去,让他们置身于音乐的氛围中,进而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优秀的教师还利用身体语言、人格力量、幽雅教态等,让学生喜欢他、爱戴他、信任他,双方一起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教学活动中去。他们认真倾听、积极思考、大胆参与,借助教师的点拨来展开想象的翅膀,遨游于艺术的天堂。作为一个音乐老师,千万要记住,当乐声响起的时候,在学生眼里,你就是这音乐的演奏者,尽管你仅仅打打拍子,甚至不哼一声,你的一个眼神,一丝微笑或是一个手势,都是对这音乐最重要的阐释和注解,更不用说一小段你对这音乐的亲身体会。
当然,一堂欣赏课并不是要搞得很花哨,但是也不能一潭死水。所以我始终认为,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在音乐的环境中学习音乐、理解音乐、感悟音乐、表现音乐。真正给学生一个展示的舞台,一个锻炼的机会,一个成功的体验。让学生由教育教学的“被动角色”跃为“主动角色”,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是作为一个音乐教师应当孜孜以求的目标,也避免了文前所说的无奈的现象。
1 学会用心聆听
每个人都有天生敏锐的听觉,都有感受音乐的潜能,但却不一定有良好的听觉习惯。美妙的音乐不时在我们耳边响起,但我们或许很少仔细地倾听,任其擦肩而过。一位音乐教育家曾经说过:“谁有音乐才能呢?当乐声响起来的时候,在聆听的一群中间,那个眼睛发亮的孩子肯定是未来的音乐天才”。是的,因为有了兴趣,有了投入,他的大脑兴奋,思维活跃,所以决定着他的音乐天赋与专长可能。因此要让学生学会聆听,主动进入到音乐这个真正丰富多彩的世界里,这是前提,也是必须的。
2 学会体验音乐
其实体验音乐并不复杂,当音乐出现时需要的只是放松,让内心自己融入音乐的情感和节奏,只是千万不要立刻要求,想在音乐中去寻找什么概念,不要让头脑中太多杂念来干扰学生们的体会能力。音乐是袒露的灵魂,需要的仅仅是心心相印。鉴于此,在欣赏一些古典音乐时,我常让学生闭上眼睛静心欣赏,这时,总能让我感觉到学生一副陶醉样子的乐趣。而当我轻声讲述相关故事和情景,学生们则常常报以会心的微笑。
3 学会理解音乐
理解音乐应该是积极地参与音乐,在音乐中投入情感,让音乐融入自己的生活。教学者要始终牢记,音乐永远离不开情感的投入与充满想象力的参与。一些音乐本身蕴涵着内在的情绪情感,无须更多的解释,你即能感到或深沉、或平静、或热烈,她直接侵入你的内心;一些音乐给我们展现了一个神奇的意境,她把你带到了特定的场景,她既有自己的内在情绪又有感受的对象,就象抑扬顿挫的语言音调,当它强烈时,你感受到的更多是情感的力度,而当它微弱时,你体会到的是它对远方的呼唤。比如,《二泉映月》开端便是一句短短的引子,它仿佛是一声深沉痛苦的叹息,仿佛作者在用一种难以抑制的感情向我们讲述他一生的苦难遭遇。
4 任由学生随音乐做肢体反应
《诗·大序》曰:“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听到音乐即手舞足蹈,是人类不分年龄的自然反应。音乐欣赏教学时,应运用人们这种天性让听赏者闻乐起舞。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认为:“在音乐上,凡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节奏的长短,声音的高低等各种变化的动感,均可以用身体的动作给以表现”。凡有节奏就有律动,凡律动均有节奏,个体对音乐的身体反应是直觉的,自然的,即兴的。所以听赏音乐时,需要老师耐心引导学生去感觉音乐的强弱,快慢,高低,长短,音色,曲式,让学生发自内在对音乐直觉的动作反应。如欣赏到《春节序曲》第二部分B段主旋律时,我常一边口唱曲调,一边招呼学生们一起跳起秧歌舞。或者让善于跳舞的女生手拿红手巾到台上伴着我的钢琴声跳一段舞蹈。
5 哼唱主题,演奏曲调
以民歌、名曲为主题的乐曲,最好的欣赏方式就是让学生在乐曲中发现他们所熟悉的歌曲从而引起兴趣,然后配合音乐哼唱或是演奏主题,学生从回忆旧经验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认识了伟大的名曲。例如小提琴独奏曲《思乡曲》,是马思聪于1937年创作的管弦乐曲《内蒙组曲》中的第二乐章,音乐素材选自于内蒙民歌《城墙上跑马》的旋律。熟悉民歌中的充满思乡情怀的歌词和哀愁的音调,便能更深切理解小提琴奏出的优柔动人、扣人心弦旋律。有的乐曲,其主题虽然不是取自民歌,名曲,但本身具有歌曲的形式,令听者印象深刻,老师可将曲调编配歌词,让学生一边聆听一边歌唱,使学生参与到音乐中,进而喜欢这首乐曲。如果有学生具备了演奏乐器的能力,更可以配合音乐演奏曲调,把陌生的音乐拉到学生跟前。
6 配合音乐表演戏剧
戏剧与音乐是一体的,是音乐、舞蹈、美术等各种艺术整合的体现,歌剧更是戏剧与音乐的结合。在音乐欣赏的同时,配合音乐表演戏剧。凡是标题音乐、音乐故事或是歌剧都是现成的教材。例如:我在教学《阳关三叠》时,让学生根据歌曲里的故事情节找几个同学相互合作,共同演绎一场小小音乐剧,学生有的扮演杨柳,有的扮演王维,有的扮演元三。他们唱起了苏格兰民歌《友谊地久天长》,郭峰的《永远》,田震的《朋友,干杯》……。通过一场小小音乐剧,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既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让学生对歌曲的寓意有了更深切的理解。
7 只有个性能够影响个性
音乐是一门纯粹的听觉艺术,是用音响来表达思想、情感的。为了让学生更加明了地认识音乐、了解作品,教师的课堂教态、语言、举止等无疑是至关重要的,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只有个性能够影响个性”。几句幽默风趣的语言,几句简练而新颖的短语,可以调动学生的情绪,活跃课堂气氛,能够把学生带到特定的音乐意境中去,让他们置身于音乐的氛围中,进而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优秀的教师还利用身体语言、人格力量、幽雅教态等,让学生喜欢他、爱戴他、信任他,双方一起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教学活动中去。他们认真倾听、积极思考、大胆参与,借助教师的点拨来展开想象的翅膀,遨游于艺术的天堂。作为一个音乐老师,千万要记住,当乐声响起的时候,在学生眼里,你就是这音乐的演奏者,尽管你仅仅打打拍子,甚至不哼一声,你的一个眼神,一丝微笑或是一个手势,都是对这音乐最重要的阐释和注解,更不用说一小段你对这音乐的亲身体会。
当然,一堂欣赏课并不是要搞得很花哨,但是也不能一潭死水。所以我始终认为,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在音乐的环境中学习音乐、理解音乐、感悟音乐、表现音乐。真正给学生一个展示的舞台,一个锻炼的机会,一个成功的体验。让学生由教育教学的“被动角色”跃为“主动角色”,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是作为一个音乐教师应当孜孜以求的目标,也避免了文前所说的无奈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