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研究生基于校际合作的产学研多元化联合培养方式探讨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fskldafkl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了充分利用高校外部优质资源,缓解校内科研资源的不足,探索富有弹性的、多元化的工科研究生培养方式,提出了校际合作产学研联合培养的主要任务,通过在部分研究生中实施联合培养方式的初步实践,探讨基于校际合作产学研多元化联合培养方式在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上的优势和有效性。实践表明,校际合作产学研多元化联合培养方式是实现地方院校研究出成果、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提升、导师队伍得到建设等多赢目标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校际合作;产学研联合培养
  作者简介:潘志宏(1970-),男,湖北武汉人,江苏科技大学船舶与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江苏 张家港 215600)谢凌燕(1973-),女,湖南洞口人,江苏科技大学南徐学院,编辑。(江苏镇江212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科技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4-0028-02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以每年10%左右的速度扩大规模,在这种快速扩张的形势下,出现了高校研究生教学资源紧张和硕士生就业不如本科生的状况。[1]从高校的教学资源来看,导师人数、科研经费、设备条件等一时无法充分满足研究生培养的需要,教育资源短缺成为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瓶颈,尤其是师资力量的瓶颈不是短期内能够解决的。如何解决规模迅速扩大与资源缓慢增长的矛盾?如何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这些不仅是研究生教育和改革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当前高等教育进入以内涵建设提高质量的发展背景下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研究生培养模式多样化是世界研究生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重要趋势,它是研究生培养模式自身完善的结果。[2]与此同时,创新型大学的建设对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也提出了新的挑战。[3]国内在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上开展了较多研究,作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提出了新形势下研究生培养的学术沙龙、产学研合作、课题制、导师组等新型模式。[4]在各种模式探索中,普遍认为采取与行业合作联合培养研究生不但使研究生教育由高校得以向社会延伸,还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尤其是有利于培养行业需要的创新型应用人才,达到产学研三赢目标。产学研联合培养是解决高校研究生培养资源瓶颈的有效方法和必由之路。[5,6]
  目前,国际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主要有以项目为依托联合培养研究生、联合设立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建立经济实体培养研究生、引进企业人才兼任大学研究生导师、校企联合开办专业培养研究生、创业大学科技园联合培养研究生等模式。[7]国内在政产学研合作平台模式、联合培养复合型研究生的典型模式[8]、校企产学研联动培养机制、培养基地建设[9]、研究生培养质量控制、导师队伍建设[10]等方面展开了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不少成果和共识。在立体交叉培养新模式中,研究生的纵向培养(基础理论知识、实验研究技能)和横向培养(工程技术创新实践)并举、内涵(道德品质和行为修养)和外延(管理才能和社会应变能力)兼修的综合素质培养。[2]实践证明,在研究生教育超常规发展的新形势下,它对提高研究生培养的综合质量起到了很好的保证作用,是利用社会资源和社会力量合作培养研究生的一种好模式。
  工科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为相关生产和技术领域培养从事设计、制造、技术开发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产学研合作对工科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得到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地方高校在地域上处于地方经济建设的前沿阵地,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基层组织联系密切,贴近生产、生活实际,在地方经济建设中能起到更直接的作用。区域经济发展对地方高校工科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已由学术型转变为工程应用复合型,[11,12]以硕士学位作为工程师职业的入门水准已成为一种趋势。然而,地方院校由其特点决定,对于优势尚不明显的学科在如何建设和发展上,在如何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上面临的困难大、任务重,这些已不仅仅是单纯的教学改革问题,同时也是事关地方院校全面发展、整体上水平的核心难题。当前在研究生教育改革中关于校际合作联合培养的研究课题不多,特别是地方院校在这方面的探索较少;多元化培养主要停留在概念层面,可操作层次的研究不多,实践探索很少。因而,立足于应用型工科为主地方院校的特点,基于校际合作进行产学研多元化联合培养方式研究和实践具有一定意义。
  一、校际合作产学研多元化联合培养方式的主要任务
  笔者承担了江苏科技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进行了校际合作的产学研多元化联合培养方式的探索,指导思想是充分利用学校外部优质资源、缓解校内科研资源不足、探索富有弹性的、多元化的工科研究生培养方式。经过论证明确了以下主要任务:结合校际和校企之间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的探索,以具有互补性的地方院校为主要合作对象,初步形成具有应用型工科地方院校特点的校际合作模式;结合教改实践,探索基于校际合作、以项目为依托的工科研究生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和方法;多元化培养的实现过程包括产学研各方互动机制和责任的明确、学研合作指导中多师型的导师团队的建立和协作方式等关键问题和构建研究生的管理和激励办法等。
  二、校际合作产学研多元化联合培养的实施
  1.实施思路
  通过实际的大型工程或技术创新研究项目强化对研究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拓宽了企业技术创新的深度和广度,拉近校内导师及研究生与优势高校、企业的距离,为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开辟新路。
  产学研联合能够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也能满足企业对科研人员的需求,这种开放的研究生培养新模式能够促进合作,充分发挥各方优势,促进研究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2.实施中的重点问题
  (1)校际合作基础上,以合作发展为核心的产学研联合对地方高校科研条件的改善和科研环境的优化作用。
  (2)加强与同层次具有互补性高校的校际合作,形成高校间、校企间、导师组联合的对研究生的多元化培养,激发灵感和创新。
  (3)重点研究以项目为依托和培养基地为平台的多元化培养模式,突出地方高校工科研究生培养的特色。
  (4)通过产学研合作,加强工科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5)开展校际合作,进行多元化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实践。
  3.以合作发展为核心,以项目为依托的校际合作方式的实施过程
  (1)通过校际合作的指导教师进行联系沟通,探索以合作发展为核心、以项目为依托的校际合作方式。
  (2)通过与优秀企业进行沟通,不仅把企业作为学习与研究的平台,还要为他们提供较好的科技服务,使企业实实在在感觉到研究生的价值,真心实意地参与合作,学校从中获得进一步的研究机会,企业从获益中为校方提供支持,形成一种良性发展的前景。研究基于校际合作的产学研联合培养的互动机制,对联合培养方案进行优化,明确各方责任,形成校企合作互动的办法。
  (3)采用“高校课程—基地研究—校基答辩”三段式培养进程,对课程学习、中期检查、开题、论文答辩培养全环节进行规范化管理。探索建立创新奖学金、研究生科研成果突出奖等方式,提升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
  (4)基于校际合作的产学研联合在合作、交流和实践中研究提高导师专业素质特别是专业实践指导能力的方法。探索改变导师重学术、轻实践的倾向,形成考评对导师专业实践水平和研究生培养水平的评价办法。
  (5)建立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措施,引入质量控制的方法,在联合培养教改实践中对联合培养质量全过程进行跟踪和控制,并对研究生的研究内容进行产学研三方联合评估。
  三、校际合作产学研多元化联合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的优势和有效性
  笔者课题组指导的研究生通过校际合作联合培养的方式进入大型企业,参加和完成了多个工程检(监)测鉴定项目,参加了抗震加固工程设计,与国家大型综合勘察设计单位合作,完成了某大型风洞工程技术攻关中的节点关键技术试验研究。通过初步探索,校际合作产学研多元化联合培养方式是实现地方院校研究出成果、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提升、导师队伍得到建设等多赢目标的有效途径。
  加强联合、优势互补是实现科技创新最有效的途径。校际合作能使得高校间优势资源互补;合理利用地方高校的科技资源及地理优势、企业的行业优势,有利于缓解高校资源限制的瓶颈;校际、校企之间的互动可以同时解决“找米下锅”和“有米无锅”的问题,充分利用了高校外部优质资源,拓展办学空间,扩大培养规模,通过服务区域经济以体现自身的学科特色。
  以项目为依托的联合培养中,通过加强对研究生的指导、监督和管理,并为研究生创造好的研究条件,在完成研究成果的同时又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突破传统的单一导师负责制培养方式,发展导师团队负责制。导师联合指导组就是利用指导教师团队成员间的学缘结构、学术背景的异质性和思想上的差别,发挥导师集体培养研究生的辅助作用,使团队成员共享其团队的智力结构和知识结构。研究生在团队指导下可以学到不同学者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想,利于实现研究生由学习者到创造者的转变。此外,由于企业导师的引入,可以充分融合兼职导师的社会资源,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提供可能。
  有利于面向社会需求培养科研人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应用能力,提高培养质量,获得竞争优势,实现研究生教育、课题研究和就业三过程的顺畅衔接和过渡;有利于研究生知识的转化和知识的发展;有利于研究生人际交往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培养。
  四、结语
  目前研究生教育的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师资组成及与科研机构的关系等都存在于学校这个“小社会”系统之中,高校在与社会的合作、与同行的交流上呈现出一定的半封闭性。应探索富有弹性的、多元的研究生培养方式是本文研究的特色,其主要特点有:
  区别于地方高校与强校合作的常见方式,本文重点研究同层次具有互补性的地方高校的校际合作,在校际合作的基础上发挥跨学校导师团队、跨地区产学研的多元耦合作用,进行研究生联合培养方式的研究和实践具有创新性。
  校际合作、校企合作使得本文研究能成为“走出去”的研究。
  在本校导师为第一指导人的基础上,将来自不同高校和企业中不同学术背景、知识结构、研究方向的导师组成导师组共同指导研究生,提倡导师个体指导与集体培养相结合,强调校际、校企师资共享,突破了目前我国传统的以导师个人培养为主导的培养模式,能克服其不利于研究生学术思路的开阔、不利于合理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形成以及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的缺点。
  
  参考文献:
  [1]张新厂,钟珊珊.“产学研”联合培养复合型研究生模式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1):57-60.
  [2]肖劲,李劫,赖延清,等.立体交叉模式培养创新型研究生的实践探讨[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1):191-193.
  [3]张勇,邵松林.走出象牙塔开辟研究生教育新天地[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32(9):113-115.
  [4]杨晓丽.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22(3):22-24.
  [5]莫建文,张顺岚,林基明.产学研合作提高工科研究生自主创新能力[J].中国西部科技,2010,(9):70-71.
  [6]陈舜蓬.地方综合性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管理的现状调查与建议[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24(6):47-49.
  [7]刘娟.国外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主要模式及策略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9,30(28):84-87.
  [8]丁芸,鲍燕宁.关于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与复合型应用性人才的探讨[J].法制与社会,2008,(9):300-301.
  [9]许斌,高才,牛玉超,等.新形势下硕士研究生校外培养基地建设的几点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09,(1):86-90.
  [10]王玲玲,赵君,蔡翔.基于产学研合作的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六题[J].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9,29(4):363-365.
  [11]陈山,王弘.产学研合作与地方院校工科研究生的培养[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2(9):436-440.
  [12]魏进平.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9):65-68.
  (责任编辑:王祝萍)
其他文献
摘要:学部是独立学院学部制管理模式下的实体教学管理单位,学部教学管理质量直接影响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以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为研究对象,调查研究独立学院学部教学管理的情况及问题,提出从规章制度建设、岗位职责建设、管理服务建设、监控评估建设等方面入手,探索一种适合独立学院学部制发展的教学管理模式。  关键词:独立学院;学部制;教学管理  作者简介:杨惠麟(1981-),女,湖南洪江人,湖南农业
期刊
万希在《对加快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电力人力资源2011年第3期)文章中指出,加快我国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有五方面:(1)“内培外引”构筑领先优势。一方面需立足国内进行人才资源开发,坚持自力更生培养人才,另一方面也要采取多种方式引进人才,重点引进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战略科学家和创新创业领军人才。(2)健全评价机制,激发深层活力。根据科
期刊
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及东北电力大学“272工程”的建设,利用“热力发电厂”课程实践教学改革平台,分析了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培养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创新性人才,从而达到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综合分析实际问题能力及更好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关键词:实践能力;创新性;双师型;热能与动力工程  作者简介:赵星海(1977-),男,黑龙江佳木斯人,东北电力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副教授;周振起
期刊
摘要:加入博洛尼亚进程是俄罗斯参与欧洲一体化建设的重要举措,以改革教育系统为突破口,进而带动俄罗斯各领域获得欧洲认同。在加入博洛尼亚进程后,俄罗斯对各级教育系统进行了改革。在高等教育领域,国际化建设问题成为了一项重要课题。在俄罗斯高等教育国家化的进程中,为了摆脱一系列困境,俄联邦教育科学部也出台了一些相应的措施,针对欧洲、独联体国家、远东地区国家及世界其他地区分别采用不同的国际化合作方式,为体系相
期刊
摘要:广西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广西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规模小、生源相对短缺、导师结构不够合理、培养特色不突出以及质量保障体系不完善等几个方面。问题产生的缘由主要是社会用人单位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偏见,同时造成导师对其重视不够;再加上基础薄弱等因素,影响了广西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广西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作者
期刊
摘要:柳州市在促进高职教育发展的综合改革过程中开展了大量的实践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目前柳州市高职教育仍然存在着发展的制度环境亟需优化、统筹发展机制需进一步完善、社会认可度有待提高等问题。柳州市政府应采取加强制度体系建设、优化高职教育发展的制度环境、完善统筹发展机制、提升高职教育发展的适应性、构建多元投入长效机制、夯实高职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加强舆论引导、增强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可度等措施促进高职教育
期刊
摘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高等教育担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使命。教育质量的保证是当前各国所关注的焦点问题。将经济管理学中的价值链与质量周期原理运用到高等教育当中。通过剖析价值链和质量周期原理在高等教育中的具体运行,从全局的高度把握人才培养过程,将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细化为具体的过程和阶段。结合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现状制订适合我国发展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不但对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完
期刊
摘要:高素质创新型军事人才是未来最宝贵的战略资源,而创新能力是其核心素质。围绕新形势下如何提高军校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展开研究,从多个角度对制约创新能力培养的“瓶颈”问题进行剖析,并在校园文化、人际关系、学术交流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旨在为新型军事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军校研究生;创新能力;校园文化;学术交流;人才队伍建设  作者简介:李加勇(1968-),男,四川南部人,军械工程学院研
期刊
摘要:“卓越计划”下,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强调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从我国物流工程专业教学中的现存问题出发,结合卓越计划的培养特点,提出“标准化”、“创新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法”与“校企合作”等一系列具体改革建议,对本科高校物流工程专业的教学与改革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关键词:卓越计划;物流工程;项目教学;校企合作  作者简介:朱莉(1983-),
期刊
摘要:指出了碳化硅器件是电力电子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提出在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内容中增加碳化硅电力电子器件的介绍,同时,讲授以碳化硅为功率器件的电力电子装置的设计与优化;然后提出在课堂教学中引入讨论式教学方法,并通过研究型教学和加强实践环节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电力电子技术;教学改革;创新;实践  作者简介:于晶荣(1981-),女,辽宁丹东人,中南大学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