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好的公司治理结构被当作增强经济活力,提高经济绩效的基本手段,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系统中的核心子系统,又存在和运行于公司治理结构框架中。公司的治理结构决定着公司进行财务决策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本文就深刻理解公司治理结构这一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确定正确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进行阐述。对正确认识公司治理的内在逻辑,于优化公司理财行为,提高经营绩效,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公司治理结构;财务管理;目标选择
1.综述
1.1公司治理结构的含义
公司治理结构包括两个层次。第一层是外部治理机制, 第二层是企业内部治理机制,我们主要讨论内部治理结构,也就是狭义上的公司治理结构。公司治理结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治理主体;二是治理客体或治理对象;三是治理手段。治理结构是一种契约(合约)制度,它通过一定的治理手段,合理配置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以形成科学的自我约束机制,其目的是协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责权利关系,促使他们进行长期合作,以形成效率和公平的合理统一。
1.2公司治理的内容及方式
公司治理的核心在于公司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的配置。剩余索取权即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对合作收益或剩余的求偿权,它构成利益相关者相互之间的利益关系;剩余控制权即利益相关者为确保自身利益的取得,所擁有的对其他利益相关者的监督、约束即奖惩权,该权力表现为以资源配置的控制权为核心的一系列权力。
公司治理的方式目前主要有两种:一是外部治理机制,所有者通过市场定价以“用脚投票”方式,以及产品和经理人的市场竞争等方式约束经营者行为。二是内部治理机制,主要通过进入企业的多元的利益相关者集团代表组成剩余索取权联盟(如股东大会、债权人会议、经理会、职代会等)制约企业的剩余控制权,通过多元的董事会代表制约公司的决策权,通过多元的监事会代表制约公司的监督权,甚至还可以通过董事会下设多种委员会(如财务委员会、经营委员会、任免委员会、红利分配委员会等)制约总经理的执行权。
2.财务管理目标与公司治理的关系的因素分析
作为企业赖以运行的经济环境的一个最直接部分,治理结构确定了企业的目标,并提供了实现目标和监督运营的手段。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服务于企业的目标,当然也是由治理结构确定。财务管理目标制约着财务运行的基本方向,如果看不到公司治理结构的发展变化,不能适时调整公司财务管理的目标,财务运行机制就不可能合理,进而影响公司治理的效率。财务管理是企业资金运作与财务关系的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管理工作。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理财活动所希望实现的结果,是评价企业理财活动是否合理的基本标准。确立合理的财务管理目标,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有重要的意义。要想确立科学的财务管理目标,必须分析究竟哪些利益关系人会对企业理财产生重要影响。与企业有关的利益集团很多,但不一定都对企业理财产生重要影响。影响财务管理目标的利益集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企业所有者因素
所有者对企业理财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股东大会和董事会来进行的。从理论上讲,企业重大的财务决策必须通过股东大会或董事会的表决,企业经理和财务经理的任免也由董事会决定。因此,企业所有者对企业财务管理有重大影响。
2.2企业债权人因素
债权人把资金借给企业后,一般都会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以便按时收取利息,到期收回本金。因此,债权人必然要求企业按着借款合同规定用途使用资金,并要求企业保持良好的资金结构和适当的偿债能力。当然,债权人权利的大小在各个国家有所不同。在日本,债权人尤其是银行对企业财务决策会产生重大影响。
2.3企业职工因素
企业职工包括一般的员工和企业经理人员,他们为企业提供了智力和体力的劳动,必然要求取得合理的报酬。职工是企业财富的创造者,他们有权分享收益,职工的利益与企业的利益紧密相连,当企业失败时,他们要承担重大风险,有时甚至比股东承担的风险还大。因此,在确立财务管理目标时,必须考虑职工的利益。
2.4政府因素
政府为企业提供了各种公共方面的服务,因此要分享企业收益,要求企业依法纳税,对企业财务决策也会产生影响。政府经常通过诱导的方式影响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3.“共同治理”模式下,财务管理目标的选择
3.1“共同治理”模式
我国正处于转轨经济时期, 公司治理的最大问题是内部人控制, 即在法律体系缺乏和执行力度微弱的情况下, 经理层利用计划经济解体后留下的真空对企业实行强有力的控制, 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实际的企业所有者, 国有股权虚置。我国应选择能有效解问题的治理模式。我国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 采用的是“股东至上”的治理模式, 使改革的着眼点单纯地落在改进政府对企业的控制和激励上, 即政府拥有企业经理人的任免权,控制企业的重大决策, 监督经营者的行为等。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的目标并非惟一地追求所有者的资本收益最大化。因此, 企业不仅要重视股东的利益, 而且要重视其他利益相关者对经营者的监控;不仅要强调经营者的权威, 还要强调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实际参与。这样的公司治理逻辑就是“共同治理”模式。
我国在“共同治理”方面已有诸多实践, 如在公司董事会和监事会中引入职工董事和职工监事, 债权人参与企业行为的监控, 实行利润分享制度和员工持股制度等。我国《公司法》还明确规定监事会中应有适当比例的公司职工代表; 公司研究决定生产经营的重大问题、制定重要的规章制度时, 应当听取公司工会和职工的意见等, 这些都有助于改善企业的治理结构, 采用共同治理模式, 保护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共同治理”模式也是全球公司治理发展的趋势。
3.2“共同治理”结构下的财务管理目标
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进行财务活动所希望达到的根本结果,它是财务活动的主体通过对财务活动的客体的有意识的作用所要达到的目的,它决定着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方向、内容和方法, 正确的财务管理目标必须符合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制度要求。在现代企业制度的大环境下, 企业不只是股东的企业, 股东利益的最大化并不能带来整个社会财富的最大化, 企业的理财行为也决不能企图通过损害一方或者其他几方的利益, 来满足某一方的利益, 财务活动的效率只能建立在利益相关者平等的基础之上。财务管理目标应随公司治理结构的发展而变化,建立一个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可以激励企业更有效地利用资源, 以便更好地实现公司的目标。
在“共同治理”的逻辑下,财务管理的目标就是要通过财务上的合理经营,利益相关者财富最大化。这一目标要求企业的理财活动围绕着均衡各利益相关者的财务利益展开,既要考虑出资人的利益,又要兼顾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要求和企业的社会责任;既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又体现可持续发展财务的特征。
在“共同治理”的逻辑下, 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企业价值最大化, 也就是要通过企业财务上的合理经营, 采用最优的财务政策, 充分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与报酬的关系, 在保证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上, 使企业总价值达到最大。企业价值最大化考虑了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 注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或长期稳定发展。 [科]
【参考文献】
[1]胡凤斌.资本结构及治理优化[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
[2]秦岭.财务管理目标再认识[J].经济师,2011(05).
[3]朱立花.试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现实选择[J].财会研究,2006(7).
【关键词】公司治理结构;财务管理;目标选择
1.综述
1.1公司治理结构的含义
公司治理结构包括两个层次。第一层是外部治理机制, 第二层是企业内部治理机制,我们主要讨论内部治理结构,也就是狭义上的公司治理结构。公司治理结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治理主体;二是治理客体或治理对象;三是治理手段。治理结构是一种契约(合约)制度,它通过一定的治理手段,合理配置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以形成科学的自我约束机制,其目的是协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责权利关系,促使他们进行长期合作,以形成效率和公平的合理统一。
1.2公司治理的内容及方式
公司治理的核心在于公司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的配置。剩余索取权即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对合作收益或剩余的求偿权,它构成利益相关者相互之间的利益关系;剩余控制权即利益相关者为确保自身利益的取得,所擁有的对其他利益相关者的监督、约束即奖惩权,该权力表现为以资源配置的控制权为核心的一系列权力。
公司治理的方式目前主要有两种:一是外部治理机制,所有者通过市场定价以“用脚投票”方式,以及产品和经理人的市场竞争等方式约束经营者行为。二是内部治理机制,主要通过进入企业的多元的利益相关者集团代表组成剩余索取权联盟(如股东大会、债权人会议、经理会、职代会等)制约企业的剩余控制权,通过多元的董事会代表制约公司的决策权,通过多元的监事会代表制约公司的监督权,甚至还可以通过董事会下设多种委员会(如财务委员会、经营委员会、任免委员会、红利分配委员会等)制约总经理的执行权。
2.财务管理目标与公司治理的关系的因素分析
作为企业赖以运行的经济环境的一个最直接部分,治理结构确定了企业的目标,并提供了实现目标和监督运营的手段。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服务于企业的目标,当然也是由治理结构确定。财务管理目标制约着财务运行的基本方向,如果看不到公司治理结构的发展变化,不能适时调整公司财务管理的目标,财务运行机制就不可能合理,进而影响公司治理的效率。财务管理是企业资金运作与财务关系的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管理工作。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理财活动所希望实现的结果,是评价企业理财活动是否合理的基本标准。确立合理的财务管理目标,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有重要的意义。要想确立科学的财务管理目标,必须分析究竟哪些利益关系人会对企业理财产生重要影响。与企业有关的利益集团很多,但不一定都对企业理财产生重要影响。影响财务管理目标的利益集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企业所有者因素
所有者对企业理财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股东大会和董事会来进行的。从理论上讲,企业重大的财务决策必须通过股东大会或董事会的表决,企业经理和财务经理的任免也由董事会决定。因此,企业所有者对企业财务管理有重大影响。
2.2企业债权人因素
债权人把资金借给企业后,一般都会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以便按时收取利息,到期收回本金。因此,债权人必然要求企业按着借款合同规定用途使用资金,并要求企业保持良好的资金结构和适当的偿债能力。当然,债权人权利的大小在各个国家有所不同。在日本,债权人尤其是银行对企业财务决策会产生重大影响。
2.3企业职工因素
企业职工包括一般的员工和企业经理人员,他们为企业提供了智力和体力的劳动,必然要求取得合理的报酬。职工是企业财富的创造者,他们有权分享收益,职工的利益与企业的利益紧密相连,当企业失败时,他们要承担重大风险,有时甚至比股东承担的风险还大。因此,在确立财务管理目标时,必须考虑职工的利益。
2.4政府因素
政府为企业提供了各种公共方面的服务,因此要分享企业收益,要求企业依法纳税,对企业财务决策也会产生影响。政府经常通过诱导的方式影响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3.“共同治理”模式下,财务管理目标的选择
3.1“共同治理”模式
我国正处于转轨经济时期, 公司治理的最大问题是内部人控制, 即在法律体系缺乏和执行力度微弱的情况下, 经理层利用计划经济解体后留下的真空对企业实行强有力的控制, 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实际的企业所有者, 国有股权虚置。我国应选择能有效解问题的治理模式。我国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 采用的是“股东至上”的治理模式, 使改革的着眼点单纯地落在改进政府对企业的控制和激励上, 即政府拥有企业经理人的任免权,控制企业的重大决策, 监督经营者的行为等。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的目标并非惟一地追求所有者的资本收益最大化。因此, 企业不仅要重视股东的利益, 而且要重视其他利益相关者对经营者的监控;不仅要强调经营者的权威, 还要强调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实际参与。这样的公司治理逻辑就是“共同治理”模式。
我国在“共同治理”方面已有诸多实践, 如在公司董事会和监事会中引入职工董事和职工监事, 债权人参与企业行为的监控, 实行利润分享制度和员工持股制度等。我国《公司法》还明确规定监事会中应有适当比例的公司职工代表; 公司研究决定生产经营的重大问题、制定重要的规章制度时, 应当听取公司工会和职工的意见等, 这些都有助于改善企业的治理结构, 采用共同治理模式, 保护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共同治理”模式也是全球公司治理发展的趋势。
3.2“共同治理”结构下的财务管理目标
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进行财务活动所希望达到的根本结果,它是财务活动的主体通过对财务活动的客体的有意识的作用所要达到的目的,它决定着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方向、内容和方法, 正确的财务管理目标必须符合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制度要求。在现代企业制度的大环境下, 企业不只是股东的企业, 股东利益的最大化并不能带来整个社会财富的最大化, 企业的理财行为也决不能企图通过损害一方或者其他几方的利益, 来满足某一方的利益, 财务活动的效率只能建立在利益相关者平等的基础之上。财务管理目标应随公司治理结构的发展而变化,建立一个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可以激励企业更有效地利用资源, 以便更好地实现公司的目标。
在“共同治理”的逻辑下,财务管理的目标就是要通过财务上的合理经营,利益相关者财富最大化。这一目标要求企业的理财活动围绕着均衡各利益相关者的财务利益展开,既要考虑出资人的利益,又要兼顾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要求和企业的社会责任;既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又体现可持续发展财务的特征。
在“共同治理”的逻辑下, 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企业价值最大化, 也就是要通过企业财务上的合理经营, 采用最优的财务政策, 充分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与报酬的关系, 在保证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上, 使企业总价值达到最大。企业价值最大化考虑了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 注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或长期稳定发展。 [科]
【参考文献】
[1]胡凤斌.资本结构及治理优化[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
[2]秦岭.财务管理目标再认识[J].经济师,2011(05).
[3]朱立花.试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现实选择[J].财会研究,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