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毛泽东同志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理论家、思想家,而且是造诣颇深的文学家和诗人。毛泽东诗词博大精深,绚烂多彩,是今天乃至将来永远值得世人诵读的佳作,同时也是当代中国历史的风云实录,是一部革命的史诗,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在中国革命史教学中,教师若能恰当运用,对深化教学内容、理清历史线索会起到很好的效果。下面我根据多年的历史教学实践,举例来谈一谈体会。
一、1927年,随着“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的发生,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失败了,革命处于低潮,全国上下一片白色恐怖,面对中国向何处去,不少人迷惑了。怎样才能帮助学生理解我党在这个革命低潮中迅速作出调整,掀起新一轮的革命高潮呢?可穿插介绍毛泽东的《菩萨蛮·黄鹤楼》一词:“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莾苍苍,龟蛇锁大江。黄鹤知何处?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通过对写作背景和全词的分析,让学生了解形势虽然严峻,但当时像毛泽东同志这样的革命者并未消沉,而是对革命前途充满了希望,他们从血泊中爬起来,擦干血迹,掩埋同伴的尸体,又投入了新的斗争。尤其是末句,表达了共产党人的心潮比长江波浪还要高,决心比长江还要长,正热血沸腾,准备迎接新的战斗,因而才有1927年的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新的革命高潮到来。
二、在讲述秋收起义和保卫井冈山根据地的斗争时,可穿插引用《西江月·秋收起义》和《西江月·井冈山》两词,通过“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頭”一句,帮助学生掌握当时参加秋收起义的部队并不称呼“红军”,而是“工农革命军”,让学生对党领导的军队名称演变有一个清楚的理解;通过“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一句,把学生引入到井冈山保卫战的最前线;“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使学生了解虽然当时敌人有四个团,我方只有一个营,两军对战,形势相当严峻,但是我第一块红色根据地却坚不可摧,也充分体现了毛泽东同志这个根据地的创建者的雄才大略和“胸中自有百万兵”的超人胆识;“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表明根据地是代表人民利益的,因而得到人民的支持,体现了毛泽东思想的无穷威力,充分说明了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最终才会有“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的胜利战果。通过这首词,学生深刻体会那个战争年代斗争的艰苦和我党制定的路线方针的正确,更加深了对农村包围城市这条适合中国国情道路的理解。
三、中国革命在20年代末30年代初,全国各地出现大大小小十多块根据地。为了让学生更好了解这段历史的蓬勃发展,最好给学生利用多媒体播放出毛泽东同志的《清平乐·蒋桂战争》、《如梦令·元旦》、《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蝶恋花·从汀洲向长沙》等几首词,从文中摘出“红旗越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宁行、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此行何去,赣江风雪迷漫处。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等句来说明革命根据地之花在浙江、福建、江西、湖南、湖北等南中国地区绽放,革命局势一片大好,革命力量急剧壮大。
四、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错误导致我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8万余人被迫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在讲述这段历史时,可由《七律·长征》导入。通过多媒体播放:“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全诗首联即指出长征要突破敌人的围追堵截,要战胜自然界的种种困难,也点明了长征是伟大的战略转移这一重大意义;“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表明红军沿途虽遇围追堵截,但最终突破了四道封锁线;至于长征途中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翻越夹金山等充满凶险艰难之旅在诗人笔下通过“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一笔写过。这样历时一年,横跨11省,行程两万五千里的长征,通过一首诗就完全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红军敢于拼搏、敢于胜利的精神,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艰苦奋斗的精神等是值得他们学习的。
五、1949年,蒋介石再耍和平阴谋,妄图以求和平换时间来负隅顽抗,为此,毛泽东同志和朱德同志于4月21日向中国人民解放军下达进军的命令,我军展开渡江作战。教师可播放多媒体《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特别点出“宜江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用今古对照来深化对当时革命形势的理解,即三大战役后国民党精锐部队丧失殆尽,敌我力量对比发生根本的变化,国民党反动派早已丧失民心,其将士也决不会再拼死卖命,若不乘胜追击就会纵虎遗患。从而使学生了解渡江作战时机的成熟和毛泽东同志这一号召的英明正确。
实践证明,运用毛泽东诗词在历史教学中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智力也得到了开发,思维想象力得到了训练,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并完成教学任务。
一、1927年,随着“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的发生,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失败了,革命处于低潮,全国上下一片白色恐怖,面对中国向何处去,不少人迷惑了。怎样才能帮助学生理解我党在这个革命低潮中迅速作出调整,掀起新一轮的革命高潮呢?可穿插介绍毛泽东的《菩萨蛮·黄鹤楼》一词:“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莾苍苍,龟蛇锁大江。黄鹤知何处?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通过对写作背景和全词的分析,让学生了解形势虽然严峻,但当时像毛泽东同志这样的革命者并未消沉,而是对革命前途充满了希望,他们从血泊中爬起来,擦干血迹,掩埋同伴的尸体,又投入了新的斗争。尤其是末句,表达了共产党人的心潮比长江波浪还要高,决心比长江还要长,正热血沸腾,准备迎接新的战斗,因而才有1927年的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新的革命高潮到来。
二、在讲述秋收起义和保卫井冈山根据地的斗争时,可穿插引用《西江月·秋收起义》和《西江月·井冈山》两词,通过“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頭”一句,帮助学生掌握当时参加秋收起义的部队并不称呼“红军”,而是“工农革命军”,让学生对党领导的军队名称演变有一个清楚的理解;通过“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一句,把学生引入到井冈山保卫战的最前线;“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使学生了解虽然当时敌人有四个团,我方只有一个营,两军对战,形势相当严峻,但是我第一块红色根据地却坚不可摧,也充分体现了毛泽东同志这个根据地的创建者的雄才大略和“胸中自有百万兵”的超人胆识;“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表明根据地是代表人民利益的,因而得到人民的支持,体现了毛泽东思想的无穷威力,充分说明了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最终才会有“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的胜利战果。通过这首词,学生深刻体会那个战争年代斗争的艰苦和我党制定的路线方针的正确,更加深了对农村包围城市这条适合中国国情道路的理解。
三、中国革命在20年代末30年代初,全国各地出现大大小小十多块根据地。为了让学生更好了解这段历史的蓬勃发展,最好给学生利用多媒体播放出毛泽东同志的《清平乐·蒋桂战争》、《如梦令·元旦》、《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蝶恋花·从汀洲向长沙》等几首词,从文中摘出“红旗越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宁行、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此行何去,赣江风雪迷漫处。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等句来说明革命根据地之花在浙江、福建、江西、湖南、湖北等南中国地区绽放,革命局势一片大好,革命力量急剧壮大。
四、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错误导致我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8万余人被迫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在讲述这段历史时,可由《七律·长征》导入。通过多媒体播放:“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全诗首联即指出长征要突破敌人的围追堵截,要战胜自然界的种种困难,也点明了长征是伟大的战略转移这一重大意义;“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表明红军沿途虽遇围追堵截,但最终突破了四道封锁线;至于长征途中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翻越夹金山等充满凶险艰难之旅在诗人笔下通过“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一笔写过。这样历时一年,横跨11省,行程两万五千里的长征,通过一首诗就完全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红军敢于拼搏、敢于胜利的精神,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艰苦奋斗的精神等是值得他们学习的。
五、1949年,蒋介石再耍和平阴谋,妄图以求和平换时间来负隅顽抗,为此,毛泽东同志和朱德同志于4月21日向中国人民解放军下达进军的命令,我军展开渡江作战。教师可播放多媒体《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特别点出“宜江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用今古对照来深化对当时革命形势的理解,即三大战役后国民党精锐部队丧失殆尽,敌我力量对比发生根本的变化,国民党反动派早已丧失民心,其将士也决不会再拼死卖命,若不乘胜追击就会纵虎遗患。从而使学生了解渡江作战时机的成熟和毛泽东同志这一号召的英明正确。
实践证明,运用毛泽东诗词在历史教学中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智力也得到了开发,思维想象力得到了训练,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并完成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