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利用学生经验 尽享灵动高效课堂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zhisui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在上课时都会尽力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一个平台,但在教学过程中时常出现这样的问题:有时情境导入时兴趣盎然,探究过程热情尽失;有时学生对探究产生惧怕心理。我认为其中的一个原因是教师不能有效地利用学生生活经验来探究数学问题。那教师应如何有效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尽享灵动高效课堂呢?
  一、 找准认知起点,建构知识平台
  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是以旧知识为基础的。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不能用教师的生活经验,不能用教师眼中的“学生经验”,更不能教师一开始就规定好“前进的路线”,而应通过教学前测、学前谈话等方式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并以此为教学支点,进行深度设计,这样才能激起学生内心深处的探究“火种”。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可能性》一课时,我先出示不透明的袋子,袋子里装着个数不等的黄球,让学生小组合作猜一猜,再摸一摸的游戏。师:“哪个同学先来汇报一下,你猜可能摸到什么颜色的球,实际摸的又是什么颜色球。”(生略)教师:“哪组来汇报摸出球的情况?”学生汇报摸出的都是黄球,教师接着问:“各小组都一样吗?为什么摸出的都是黄球?是不是袋子里有什么秘密?”学生取下黑色外袋,发现里面的透明袋子里装的全是黄球。教师接着追问:“如果让你再摸一次,你现在有把握吗?为什么?”学生:“一定是黄球!因为袋子里装的全是黄球。”教师:“哎,奇怪,怎么每组摸出的全是黄球?每个袋子里装的个数可不一样啊!”学生:“只要装的全是黄球,摸出的就一定是黄球,和黄球的个数无关。”
  其实,学生对判断“事件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还是有着丰富经验的,如让他在透明的袋子里摸,那他们“都看见了,也没什么好摸的了”。这样我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简单的教材不用简单的教法,让学生的思考走在活动前头,有效组织学生进行思考,真正让学生带着问题参与探究,让学生经历了一个“激疑—释疑—再激疑—再释疑”的逐步深入的过程。
  二、分析生活素材,提炼数学问题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基于教材,超越教材,要让师生的生活经验进入教学过程,让教学“活起来”。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分析学生的这些生活素材,从中选取利于学生学习的材料,把生活常识提炼为数学问题,使生活材料数学化,从而使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
  如在教学一年级《认识物体》一课时,师问:“老师知道你们最喜欢看《奥特曼》,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一个机器人模型,一起来看看吧!”接着,师出示实物奥特曼机器人。 “哇,奥特曼!”全班一阵骚动,很多人在小声议论:“这个奥特曼我好喜欢哦!” “我家里的奥特曼比这个大,也比这个贵。”……师提高声音:“我知道大家都喜欢奥特曼,那能说说奥特曼是什么组成的吗?”有些学生还在小声议论,教室静不下来。教师只能停下来组织教学。(有的学生还在窃窃私语,有着说不完的话;有的学生虽然静下来,可是显得很不愿意。)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这个教师用奥特曼机器人导入新课,学生非常熟悉,有着说不完的话。他们的关注点不在奥特曼机器人里蕴含的数学知识,而在于它的外在表象,导致学生过于兴奋,教师音量再大也不能阻止学生对奥特曼机器人外在表象的关注,因而不能从数学的角度来分析问题并进行深入的思考,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对少年的脑力劳动进行的观察使我们得出一条结论:如果滥用那些有趣的、形象的、鲜明的、花花绿绿的东西,就会导致学生过于兴奋……这种兴奋可能使学生一连几节课安不下心来。”
  三、甄别生活经验,防止经验负迁移
  我们应当看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数学现象会大量地毫无阻挡地进入学生的认知视野,在活动中形成他们“自己的活动经验”,这种“自己的活动经验”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原始的、粗浅的、零散的,有些是不准确甚至不科学的,这就要求教师要比较、分析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看看哪些经验对学习有价值,哪些材料对学生的学习会产生负迁移,认真甄别,有所选择,防止对学习的干扰。
  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我设计了一道判断题: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份一定是这个圆的1/2。全班同学产生了不同意见,我没有表态,而是让同学分成不同的两个阵营合作商量,再让各队推选出代表进行辩论。反方代表把圆形纸片上撕下一小片纸,指着其中的一份问:这是圆的二分之一吗?正方由于底气不足到服气地站到了反方的队伍里。老师紧紧地握着反方同学的手说:“祝贺你们,你们精彩的发言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样的设计,我让学生把不准确甚至不科学的知识充分暴露出来,加强甄别,有所选择,防止了对学习的干扰。
  总之,有效利用学生生活经验,就要从学生的数学现实出发,找准认知起点,竭力为学生寻找他们进行思考的“食物”,使他们能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探究问题,这样才能真正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尽享灵动高效的课堂。
其他文献
运用“三三制教学法”进行班务教学管理,班级(四年级三班共78名学生,男生41名,女生37名)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过去多次检测中始终处于全年级中等水平的普通班,转化成了全年级数学成绩最好的班级,学生的变化令人惊叹。 “三三制教学法”再一次印证了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老先生“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一教育理念。笔者通过对本学年所做的工作进行了回顾性思考,再探“三三制教学法”。  一、
应用题在小学数学中所占比例很高,特别是小学高年级,应用题出现的频次更是逐步增高,成为数学学科中最为常见 的一种题型。强化小学数学高段应用题解题思路能够让学生找到解决
【正】 一、搞活企业是深化改革的中心环节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其根本目是的为了迅速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国营大中型企业是社会生产力的基本构成单位,是国民经济
人民本位的人权主体性本是客观存在的。但从奴隶制、封建制直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制度、等级特权都阻碍了人民本位人权的实现。只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才
审美价值是对审美活动的评价,是在审美主客体的关系中产生的.因此研究审美价值的构成形式对于理解审美价值的本质是非常必要的.作者认为,审美价值是由作为客体人的审美价值、作为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人类社会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那么,现代教育如何发掘每一个孩子蕴藏的无限潜能呢?如何造就一个创造之人,使之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作为教师,教育是关键。教育工作的全部意义就在于唤醒每一颗善良的童心,使每一位学生都接受阳光的照射,雨露滋润,茁壮成长。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用“心”育人,对待学生要有爱心、耐心、诚心。我在班级管理中注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字词的掌握是儿童由口头语言过渡到书面语言的基本环节,也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由于汉字是方块字,数量很多,有些字形体相似,而读音和意义完全不同,有些字笔画繁杂,不容易记住它们的字形,因此,学会书写汉字是学生识字的难点。但不少学生是在老师的带领下分析字形,如教“磨”,半包围结构,广字头下面是“林”,下面是“石”。一节课下来,学生口干舌燥,课后还要进行机械重复的抄写,学生
近年来,财政性存款流失越来越严重,据《1996河南金融年鉴》统计,全省财政性存款占各项存款的比重已由“七五”初(1986)年)的11.51%下降到“八五”初(1991年)的6.87%,到“八五
抗日战争胜利前后,接连不断的天灾人祸造成河南地区大量民众背井离乡,四处逃亡。难民当中,儿童所占比重为三分之一。抗战胜利后,以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河南分署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