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的期待,可以使学生产生积极学习的欲望,克服自卑感,提高自信心,形成对学习成绩的期待。它是激发学习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手段,影响着学生个人行为的选择。作为一位语文教师怎样通过心理期待促进学习后进生的转化呢?
1.以心理暗示法促使后进生转化,形成角色期待
心理暗示是指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他人的心理和行动产生影响的一种做法。在语文教学中,老师通过自己的语言、表情、态度等方面的暗示、影响来改变学生对学习的态度,消除对语文学科的畏难心理,提高学习成绩,就是这种心理暗示法的应用。具体做法如下:
1.1 给学生“吃偏食”,形成心理暗示,促使成绩提高。学习差的学生,上课大都不爱发言,老师也很不爱叫他们发言,(因为他们的发言质量不高)因此这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往往被人遗忘。为此,我在布置作业之后,专门找班内的几个差生给予指导,并鼓励他们积极回答。另外,我还根据他们的特点,在一些教学活动中,有意识让差生参与。如在讲授《变色龙》时排演小话剧,专门找了班内两个语文学习最差的男生,让他们分别扮演奥楚篾洛夫和赫留金,使这两个人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调动了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1.2 允许学生不断修改语文成绩,表明教师的期待,对学生心理形成暗示。对于语文成绩,如平时的作文、小测验的成绩,我采用了不固定成绩的方法,对于你认为不满意的成绩可以重写或重测,分数由此也可以改。这表明老师并未将学生“看死”,期待着他们哪里跌倒了就在哪里爬起来。
这样做,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不少学生作文做了三遍,才得到满意分数。学期结束记分册上虽然多数人平时成绩十分好,可这其中凝聚着学生的多少辛勤的汗水啊!
2.以目标激励法调动内在动因,启发学生形成正确期待
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必须调动内在动因,面目标的确立为学习提供了强大的动力。这是因为,目标在未实现的时候,对人们的学习来说,是一种期望值。这种期待本身就是一种激励因素,它激励每一个学生为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而努力奋斗。主要做法如下:
2.1 确立赶超目标,明确竞争对手。要求学生明确自己在语文学习上的奋斗目标,并将它具体化。具体为在班内赶超某个同学,并在行动上处处以其为榜样,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向。如班内有个叫王云的学生,学习处在班内下等水平,初二第一学期,他给自己确定了赶超对手,并将对手名字写在文具盒里,等期中、期末考试后,再看与这些同学的差距,超过一个划去一个人的名字,一年之后,靠着这股韧劲,终于超过了班内所有对手,由班内30名跃居为班内第一。语文成绩也由倒数几名跃居为班上第五名。
2.2 给自己制定不同阶段的“座右铭”,以不断进行自我暗示。实施中,可采用不断告诫自己,进行自我反省,并给自己制定不同阶段的“座右铭”的方法。如上文提到的王云,在他取得了成功之后,总结道:“当我在学习上有些不用功时,我就记起了我的竞争目标,问自己‘不用功,学习能超过他吗?’于是我又打起了精神,更加刻苦地学习了。”他给自己制定不同的“座右铭”,放在文具盒内,每当自己出现毛病时,就翻开笔盒,看看座右铭,通过口头命令组织自身的心理活动,获得了精神力量。后来他在初三中考时语文为93分,中考成绩为582,考入了北京师院附中。
3.创造积极的课堂气氛,给学生以成功的体验,以实现期待
3.1 优化课堂环境。要打破课堂上中上等学生“一统天下”的局面,要为差生的发言,留有“一席之地”。为此,要求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差生回答不理想也要让他把话说完,给予耐心的指导。另外,要将差生安排到学习的最佳位置上,并将好学生与差生混排在一起,使好学生成为角色榜样,对差生产生间接影响。这是因为,只有良好的学习环境,才能使学生学习减少干扰,提高注意力,而只有在课堂上有成功的体验,才能在全班同学面前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3.2 创设情境,使学生乐学。
兴趣是成功的先导。实践证明,单调、呆板的教学程式会使学生产生厌烦、乏味的感觉。生理心理学认为:“长时间在一个单调的环境中,肯定有有害的影响,个人的思维损害了,他显示出孩子气的情绪反应,他的视觉变得混乱了;……他的脑电波模式改变了。”“如果感觉剌激被限制为一种不变的环境的重复,单调的刺激,它们就很快失去了这样做的能力,在这些环境下,皮层的活动受损,因而大脑的活动就不正常了。”
采用“内驱力故意受阻”原理,在课文教学中当学生有了强烈的阅读欲望时,故意“馋着他”而不让他读,只有当这种愿望积聚到一定时间才让它实现,这时这种强烈的阅读欲望就变成了一种迫切学习的行动。
通过运用期待的理论对初中语文学习中的后进生进行实验研究,收到了较好的成效。仅以八班为例,语文中考分最低为79分。就是这个学生(张超),其他科的成绩仅为2—30分,我一问他语文成绩,他还认为没有发挥出正常水平呢。
经过实验研究,我深深体会到,对于学习后进生,教师决不能抱以成见,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而应以满腔热忱给予真挚的期待,这样才能激起后进生感情的“回流”,形成对自己学习进步的期待,这正是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结果。
收稿日期:2012-07-12
1.以心理暗示法促使后进生转化,形成角色期待
心理暗示是指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他人的心理和行动产生影响的一种做法。在语文教学中,老师通过自己的语言、表情、态度等方面的暗示、影响来改变学生对学习的态度,消除对语文学科的畏难心理,提高学习成绩,就是这种心理暗示法的应用。具体做法如下:
1.1 给学生“吃偏食”,形成心理暗示,促使成绩提高。学习差的学生,上课大都不爱发言,老师也很不爱叫他们发言,(因为他们的发言质量不高)因此这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往往被人遗忘。为此,我在布置作业之后,专门找班内的几个差生给予指导,并鼓励他们积极回答。另外,我还根据他们的特点,在一些教学活动中,有意识让差生参与。如在讲授《变色龙》时排演小话剧,专门找了班内两个语文学习最差的男生,让他们分别扮演奥楚篾洛夫和赫留金,使这两个人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调动了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1.2 允许学生不断修改语文成绩,表明教师的期待,对学生心理形成暗示。对于语文成绩,如平时的作文、小测验的成绩,我采用了不固定成绩的方法,对于你认为不满意的成绩可以重写或重测,分数由此也可以改。这表明老师并未将学生“看死”,期待着他们哪里跌倒了就在哪里爬起来。
这样做,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不少学生作文做了三遍,才得到满意分数。学期结束记分册上虽然多数人平时成绩十分好,可这其中凝聚着学生的多少辛勤的汗水啊!
2.以目标激励法调动内在动因,启发学生形成正确期待
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必须调动内在动因,面目标的确立为学习提供了强大的动力。这是因为,目标在未实现的时候,对人们的学习来说,是一种期望值。这种期待本身就是一种激励因素,它激励每一个学生为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而努力奋斗。主要做法如下:
2.1 确立赶超目标,明确竞争对手。要求学生明确自己在语文学习上的奋斗目标,并将它具体化。具体为在班内赶超某个同学,并在行动上处处以其为榜样,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向。如班内有个叫王云的学生,学习处在班内下等水平,初二第一学期,他给自己确定了赶超对手,并将对手名字写在文具盒里,等期中、期末考试后,再看与这些同学的差距,超过一个划去一个人的名字,一年之后,靠着这股韧劲,终于超过了班内所有对手,由班内30名跃居为班内第一。语文成绩也由倒数几名跃居为班上第五名。
2.2 给自己制定不同阶段的“座右铭”,以不断进行自我暗示。实施中,可采用不断告诫自己,进行自我反省,并给自己制定不同阶段的“座右铭”的方法。如上文提到的王云,在他取得了成功之后,总结道:“当我在学习上有些不用功时,我就记起了我的竞争目标,问自己‘不用功,学习能超过他吗?’于是我又打起了精神,更加刻苦地学习了。”他给自己制定不同的“座右铭”,放在文具盒内,每当自己出现毛病时,就翻开笔盒,看看座右铭,通过口头命令组织自身的心理活动,获得了精神力量。后来他在初三中考时语文为93分,中考成绩为582,考入了北京师院附中。
3.创造积极的课堂气氛,给学生以成功的体验,以实现期待
3.1 优化课堂环境。要打破课堂上中上等学生“一统天下”的局面,要为差生的发言,留有“一席之地”。为此,要求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差生回答不理想也要让他把话说完,给予耐心的指导。另外,要将差生安排到学习的最佳位置上,并将好学生与差生混排在一起,使好学生成为角色榜样,对差生产生间接影响。这是因为,只有良好的学习环境,才能使学生学习减少干扰,提高注意力,而只有在课堂上有成功的体验,才能在全班同学面前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3.2 创设情境,使学生乐学。
兴趣是成功的先导。实践证明,单调、呆板的教学程式会使学生产生厌烦、乏味的感觉。生理心理学认为:“长时间在一个单调的环境中,肯定有有害的影响,个人的思维损害了,他显示出孩子气的情绪反应,他的视觉变得混乱了;……他的脑电波模式改变了。”“如果感觉剌激被限制为一种不变的环境的重复,单调的刺激,它们就很快失去了这样做的能力,在这些环境下,皮层的活动受损,因而大脑的活动就不正常了。”
采用“内驱力故意受阻”原理,在课文教学中当学生有了强烈的阅读欲望时,故意“馋着他”而不让他读,只有当这种愿望积聚到一定时间才让它实现,这时这种强烈的阅读欲望就变成了一种迫切学习的行动。
通过运用期待的理论对初中语文学习中的后进生进行实验研究,收到了较好的成效。仅以八班为例,语文中考分最低为79分。就是这个学生(张超),其他科的成绩仅为2—30分,我一问他语文成绩,他还认为没有发挥出正常水平呢。
经过实验研究,我深深体会到,对于学习后进生,教师决不能抱以成见,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而应以满腔热忱给予真挚的期待,这样才能激起后进生感情的“回流”,形成对自己学习进步的期待,这正是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结果。
收稿日期:2012-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