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是教育的根本。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事,更要教会他们如何做人。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如何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经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与探索,笔者觉得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在谈一谈自己的一些具体做法和心得。
一、在思想上,帮助学生树立起健康的信息意识
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方便了人们的交流,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但给社会带来的不利影响也不容忽视,比如信息泛滥、信息污染、信息犯罪等。如何正确引导中学生文明上网,树立健康的信息意识?
一方面,笔者通过介绍有关中小学生因沉迷于网络游戏而酿成悲剧的事实报道,警示学生尽量少进行网络聊天,少玩网络游戏,避免上网成瘾,影响学习与生活,甚至引发更为严重的后果。另一方面,笔者通过向学生推荐一些符合他们年龄特点的健康网站,让学生逐渐明确网络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帮助他们提高甄别信息的能力,真正做到文明上网,不沉溺于虚拟网络,避免给自己的身心带来不利影响。
二、在教学常规上,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人一生的根基和资本。因此,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笔者特别注重抓好教学常规。一是每学期第一节课,笔者都将微机室座次表投放到大屏幕上,要求学生对号入座,做到人机对应,任命每排的第一位学生为小组长,协助教师维持课堂秩序,使每节课都能井然有序,培养了學生遵守纪律的良好习惯。二是要求学生按正确的操作规程开机,检查机器运行状况,认真填写上机使用记录,敲击键盘、鼠标要适度,爱惜机器,下课后,自觉放好键盘、鼠标和凳子,任何垃圾都不要留到微机室,培养学生爱护公物、爱护环境的好习惯。三是要求学生规范操作。笔者通常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定的磁盘上建立自己的文件夹,将自己本学期学习过程中所有的文件存放到自己的文件夹中,任何学生不得随意改动、删除别人的文件,逐渐培养学生规范使用电脑的习惯。
三、在教学内容上,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识和道德习惯
教材是德育渗透的主要载体。信息技术学科教师不仅要提高自身的德育意识,还要认真钻研教材,学会从教材中挖掘德育因素,把握教育契机,自觉地将德育渗透到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
1. 把握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自我保护意识教育和信息使用道德教育。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保护意识和信息使用道德的重要途径。课堂上,笔者通常要求学生把作品通过网络提交给教师。有一次,笔者发现有几位学生上课偷懒,将其他学生的作品复制了一份,改变文件名,作为自己的作业提交上来,笔者趁机给大家讲述《著作权法》和《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中的相关知识,引导他们了解到在没有征求对方同意后就自作主张拿来用的做法是不对的,是侵权行为,这几位学生感到很惭愧。通过这件事,也让其他学生明白了知识产权的意义。
在“网络交流”教学中,不少学生在注册邮箱时,把自己的手机号码或生日设置为邮箱密码,笔者发现这一问题后,便立刻教育学生要不断增强保护意识,不能随意泄露自己的个人信息,不要随意和陌生人聊天,不要把家庭地址、电话号码等个人信息随便告知别人,更不能随便和网友约会。
2. 构建和谐课堂,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现在的初中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较强,不太会与人分享、合作。在教学中,遇到学习任务相对综合、内容比较复杂的课程时,笔者通常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通过小组内和小组间的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到团队力量的巨大,懂得与人合作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 关注课堂学习实况,提升学生的意志品质。在课堂教学中,笔者经常发现有的学生懒得动脑,遇到问题就向同学求助,主动学习的意识较差。针对这种现象,笔者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及时巩固所学知识,通过网上搜索扩大知识面,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善于思考、勤于动手的良好意志品质。
四、密切联系实际,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意识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笔者注重在传授信息技术知识的同时,联系实际,加强对学生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合作意识等良好的道德意识的培养。
在学习“编辑个性化文集”后,笔者通常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自己制作电子贺卡,与同学分享自己的作品,或者打印出来赠送给亲人或朋友。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也节约了零花钱,帮助学生逐渐树立节约意识。
在学习“探寻网络信息交流的方式”后,笔者让学生计算通过网络传输文件每年可以节省多少纸张和碳粉,又可以挽救多少森林,少制造多少空气污染物等。这样,在不知不觉中给学生渗透了环保的意识。
在“保护珍稀动物”等难度较大的主题制作活动中,单凭一个人的力量在短时间内很难完成,也不可能面面俱到。这时,笔者通常采用分组教学,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逐渐培养了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
总之,信息技术学科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育契机,充分发挥学科特长,不断增强德育渗透的实效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使他们学有所成、学有所长。
一、在思想上,帮助学生树立起健康的信息意识
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方便了人们的交流,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但给社会带来的不利影响也不容忽视,比如信息泛滥、信息污染、信息犯罪等。如何正确引导中学生文明上网,树立健康的信息意识?
一方面,笔者通过介绍有关中小学生因沉迷于网络游戏而酿成悲剧的事实报道,警示学生尽量少进行网络聊天,少玩网络游戏,避免上网成瘾,影响学习与生活,甚至引发更为严重的后果。另一方面,笔者通过向学生推荐一些符合他们年龄特点的健康网站,让学生逐渐明确网络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帮助他们提高甄别信息的能力,真正做到文明上网,不沉溺于虚拟网络,避免给自己的身心带来不利影响。
二、在教学常规上,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人一生的根基和资本。因此,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笔者特别注重抓好教学常规。一是每学期第一节课,笔者都将微机室座次表投放到大屏幕上,要求学生对号入座,做到人机对应,任命每排的第一位学生为小组长,协助教师维持课堂秩序,使每节课都能井然有序,培养了學生遵守纪律的良好习惯。二是要求学生按正确的操作规程开机,检查机器运行状况,认真填写上机使用记录,敲击键盘、鼠标要适度,爱惜机器,下课后,自觉放好键盘、鼠标和凳子,任何垃圾都不要留到微机室,培养学生爱护公物、爱护环境的好习惯。三是要求学生规范操作。笔者通常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定的磁盘上建立自己的文件夹,将自己本学期学习过程中所有的文件存放到自己的文件夹中,任何学生不得随意改动、删除别人的文件,逐渐培养学生规范使用电脑的习惯。
三、在教学内容上,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识和道德习惯
教材是德育渗透的主要载体。信息技术学科教师不仅要提高自身的德育意识,还要认真钻研教材,学会从教材中挖掘德育因素,把握教育契机,自觉地将德育渗透到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
1. 把握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自我保护意识教育和信息使用道德教育。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保护意识和信息使用道德的重要途径。课堂上,笔者通常要求学生把作品通过网络提交给教师。有一次,笔者发现有几位学生上课偷懒,将其他学生的作品复制了一份,改变文件名,作为自己的作业提交上来,笔者趁机给大家讲述《著作权法》和《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中的相关知识,引导他们了解到在没有征求对方同意后就自作主张拿来用的做法是不对的,是侵权行为,这几位学生感到很惭愧。通过这件事,也让其他学生明白了知识产权的意义。
在“网络交流”教学中,不少学生在注册邮箱时,把自己的手机号码或生日设置为邮箱密码,笔者发现这一问题后,便立刻教育学生要不断增强保护意识,不能随意泄露自己的个人信息,不要随意和陌生人聊天,不要把家庭地址、电话号码等个人信息随便告知别人,更不能随便和网友约会。
2. 构建和谐课堂,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现在的初中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较强,不太会与人分享、合作。在教学中,遇到学习任务相对综合、内容比较复杂的课程时,笔者通常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通过小组内和小组间的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到团队力量的巨大,懂得与人合作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 关注课堂学习实况,提升学生的意志品质。在课堂教学中,笔者经常发现有的学生懒得动脑,遇到问题就向同学求助,主动学习的意识较差。针对这种现象,笔者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及时巩固所学知识,通过网上搜索扩大知识面,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善于思考、勤于动手的良好意志品质。
四、密切联系实际,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意识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笔者注重在传授信息技术知识的同时,联系实际,加强对学生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合作意识等良好的道德意识的培养。
在学习“编辑个性化文集”后,笔者通常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自己制作电子贺卡,与同学分享自己的作品,或者打印出来赠送给亲人或朋友。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也节约了零花钱,帮助学生逐渐树立节约意识。
在学习“探寻网络信息交流的方式”后,笔者让学生计算通过网络传输文件每年可以节省多少纸张和碳粉,又可以挽救多少森林,少制造多少空气污染物等。这样,在不知不觉中给学生渗透了环保的意识。
在“保护珍稀动物”等难度较大的主题制作活动中,单凭一个人的力量在短时间内很难完成,也不可能面面俱到。这时,笔者通常采用分组教学,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逐渐培养了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
总之,信息技术学科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育契机,充分发挥学科特长,不断增强德育渗透的实效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使他们学有所成、学有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