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今天,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推行教育教学改革时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教育教学的重中之重。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1 培养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不同的学科具有不同的特点,对学生来说有不同的兴趣点。在教育教学中把握住学生的兴趣就是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所以教师应把握住学科特点,找出学生对所授学科、章节的兴趣点。兴趣是学习的最强动力,也是一切创新发明的源头。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浓厚的兴趣,想不让他们探究、创新都难。这意味着只要有创新的意识、创新的行动,就会取得创新的成果。为此,教师应该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对所授学科的兴趣,为学生自觉主动探求知识,自觉创新打下基础。例如:我们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让学生凭借已有知识报出一些3的倍数的数,然后把这些数的数字交换位置,如567→576、675→657、756→765,让学生检验变换后的各个数还是不是3的倍数。学生会惊奇地发现:“奇怪!怎么和原来的一样,个个都是3的倍数呢?这里面有什么奥秘?”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巧妙地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对知识充满强烈的求知欲。这时组织学生讨论变换后的数字是否是3的倍数,学生根据讨论的结果总结出“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这样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诱发了创新欲望。
2 加强参与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去掌握规律,让学生去体验获取知识这一过程的酸甜苦辣。例如:在教一节“面积和面积单位”的课上,在学生认识了平方厘米这个面积单位后,用1平方厘米去量黑板面积,并问学生有更好的方法吗?以激发学生寻求更大的面积单位的欲望。“这个比平方厘米大一些的面积单位由同学们自己来创造,哪个愿意来试一试?”顿时,学生情趣高涨,马上有许多学生说:“平方分米”。这时,马上给予“了不起,你们创造了一个面积单位”的赞扬。接着把学生的思维领向新的高点:“谁能说说刚才你创造的1平方分米有多大吗?能在空间比划一下吗?”这时学生的思维特别活跃,很快有同学演示出来了。趁热打铁:“谁能说一下1平方分米是怎样得来的?”在这一探索过程中,学生自主地参与、观察、起疑、比较、争辩、归纳……终于得到发现。
3 鼓励标新立异,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支柱
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曾经说过:“人之所以可贵,在于能创造性地思维”。教师应该支持、鼓励学生思考问题时能打破常规,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见解,从而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提高思维的独创性。例如:当学生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后,给学生留了这样一道习题:“一根铁丝,正好可以围成边长为4厘米的正方形,如果用它围成长为6厘米的长方形,长方形的宽是多少?”学生按一般思路分析,列出(4×4-6×2)÷2;4×4÷2-6等算式,然后又引导学生找出长方形的长与宽和正方形的边长的关系,于是有学生想出了“正方形两条边的和减去长方形的长就得到了长方形的宽:4×2-6。”这种思路摆脱了思维的保守状态,鼓励了标新立异,发展了创新思维。
4 锻炼实践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保障
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知识,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生活实际与数学知识本身就是融为一体的。因此笔者在实际教学中,把培养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放在第一位,和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内容先让学生去实践去探索去创新。例如:教学“长方形面积”一课,先布置学生回家测量家里客厅的长和宽,再测量一块地砖的长和宽,客厅里铺这样的地砖需要多少块?如果一块地砖8元钱,最后算一算一共需要多少钱?又如:面对低年级的学生,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今年几岁啦?身高多少?体重多少?启发引导他们去量一量,称一称,算一算,又如生活中常用的各种知识。计算储蓄利息,日常购物等问题均发生在我们身边。我们买东西加工布料制衣,外出旅游等都离不开数学,体会数学就在身边,从实践中悟出生活离不开数学,在生活中学习、实践、创新。
5 指导学习方法,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捷径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学习方法显得尤为重要,虽然我们强调学生自觉主动学习,但正确的学习方法不仅可以让学生少走弯路,而且可以让学生对学习充满信心,提高对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应随时注意对学生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引导他们慢慢理解、使用正确的学习方法,间接的纠正他们不规范、不正确的学法。这样学生就少走弯路,能尽快的掌握所学知识,发现问题,提高创新能力。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必须优化课堂教学,必须千方百计地把数学教学融入生活情境,着手于再发现、再创造的实践,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1 培养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不同的学科具有不同的特点,对学生来说有不同的兴趣点。在教育教学中把握住学生的兴趣就是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所以教师应把握住学科特点,找出学生对所授学科、章节的兴趣点。兴趣是学习的最强动力,也是一切创新发明的源头。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浓厚的兴趣,想不让他们探究、创新都难。这意味着只要有创新的意识、创新的行动,就会取得创新的成果。为此,教师应该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对所授学科的兴趣,为学生自觉主动探求知识,自觉创新打下基础。例如:我们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让学生凭借已有知识报出一些3的倍数的数,然后把这些数的数字交换位置,如567→576、675→657、756→765,让学生检验变换后的各个数还是不是3的倍数。学生会惊奇地发现:“奇怪!怎么和原来的一样,个个都是3的倍数呢?这里面有什么奥秘?”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巧妙地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对知识充满强烈的求知欲。这时组织学生讨论变换后的数字是否是3的倍数,学生根据讨论的结果总结出“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这样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诱发了创新欲望。
2 加强参与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去掌握规律,让学生去体验获取知识这一过程的酸甜苦辣。例如:在教一节“面积和面积单位”的课上,在学生认识了平方厘米这个面积单位后,用1平方厘米去量黑板面积,并问学生有更好的方法吗?以激发学生寻求更大的面积单位的欲望。“这个比平方厘米大一些的面积单位由同学们自己来创造,哪个愿意来试一试?”顿时,学生情趣高涨,马上有许多学生说:“平方分米”。这时,马上给予“了不起,你们创造了一个面积单位”的赞扬。接着把学生的思维领向新的高点:“谁能说说刚才你创造的1平方分米有多大吗?能在空间比划一下吗?”这时学生的思维特别活跃,很快有同学演示出来了。趁热打铁:“谁能说一下1平方分米是怎样得来的?”在这一探索过程中,学生自主地参与、观察、起疑、比较、争辩、归纳……终于得到发现。
3 鼓励标新立异,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支柱
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曾经说过:“人之所以可贵,在于能创造性地思维”。教师应该支持、鼓励学生思考问题时能打破常规,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见解,从而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提高思维的独创性。例如:当学生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后,给学生留了这样一道习题:“一根铁丝,正好可以围成边长为4厘米的正方形,如果用它围成长为6厘米的长方形,长方形的宽是多少?”学生按一般思路分析,列出(4×4-6×2)÷2;4×4÷2-6等算式,然后又引导学生找出长方形的长与宽和正方形的边长的关系,于是有学生想出了“正方形两条边的和减去长方形的长就得到了长方形的宽:4×2-6。”这种思路摆脱了思维的保守状态,鼓励了标新立异,发展了创新思维。
4 锻炼实践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保障
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知识,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生活实际与数学知识本身就是融为一体的。因此笔者在实际教学中,把培养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放在第一位,和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内容先让学生去实践去探索去创新。例如:教学“长方形面积”一课,先布置学生回家测量家里客厅的长和宽,再测量一块地砖的长和宽,客厅里铺这样的地砖需要多少块?如果一块地砖8元钱,最后算一算一共需要多少钱?又如:面对低年级的学生,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今年几岁啦?身高多少?体重多少?启发引导他们去量一量,称一称,算一算,又如生活中常用的各种知识。计算储蓄利息,日常购物等问题均发生在我们身边。我们买东西加工布料制衣,外出旅游等都离不开数学,体会数学就在身边,从实践中悟出生活离不开数学,在生活中学习、实践、创新。
5 指导学习方法,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捷径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学习方法显得尤为重要,虽然我们强调学生自觉主动学习,但正确的学习方法不仅可以让学生少走弯路,而且可以让学生对学习充满信心,提高对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应随时注意对学生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引导他们慢慢理解、使用正确的学习方法,间接的纠正他们不规范、不正确的学法。这样学生就少走弯路,能尽快的掌握所学知识,发现问题,提高创新能力。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必须优化课堂教学,必须千方百计地把数学教学融入生活情境,着手于再发现、再创造的实践,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