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情至性徐志摩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xin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徐志摩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集中体现了他“爱、美、自由”的单纯信仰和人生追求,向我们袒露了至情至性的纯美人格和人性。
  胡适对徐志摩这样评价:“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的信仰’: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1]徐志摩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中流淌的诗意与美好,让我们在享受华美艺术盛宴的同时,又一次领略到这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对爱、美和自由的单纯信仰和执著追寻。
  一、唯美画面中,纯美的人生追求
  如果说康桥是一幅画的话,徐志摩就是一位在画前驻足流连,沉迷忘返的稚子。你看那“苍白的石壁上春夏间满缀着艳色的蔷薇在和风中摇头”,你看那康河两岸“最葱翠的草坪”,那草场上“黄牛与白马……从容地咬嚼,星星的黄花在风中动荡,应和着它们尾鬃的扫拂”,那“斜倚的垂柳”和清澄的水,那怯伶伶的小雪球,窈窕的莲馨,玲珑的石水仙……那村舍与茂林,那朝雾与炊烟,那平坦的原野和初青的麦田……在这仿佛与世隔绝的清丽画卷中,我们永远会看见一位执著赏景寻美的身影,他把春天在康河边过一个黄昏看作“一服灵魂的补剂”,他“凝神地看着”,“更凝神地看着”,魂灵早已被康河的美景“魔术似的摄住”。
  如果说康桥是一首动听的乐曲的话,徐志摩就是一位悉心追寻这美妙乐声的游子。有谁听过那星光下的水声?那“近村晚钟”和“河畔倦牛刍草声”?有谁听过那“鱼群的唼喋声在你的耳边挑逗”?“那水底翻的音乐在静定的河上描写梦意与春光”?那清晨的第一声鸟语?那周遭静寂中点缀着的“远处牛奶车的铃声”和“那晓钟和缓的清音”?这神灵性的天籁,这“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的”淹入了他的性灵。
  徐志摩不仅听到了康桥的有声音乐,而且在那如画的美景中感受到了“它那脱尽尘埃气的一种清澈秀逸的意境可说是超出了画图而化生了音乐的神味”。他情不自禁地感叹:“论音乐,可比的许只有肖班的夜曲。”
  在康河美丽如画,又“化生了音乐的神味”的意境中,渗透了徐志摩一心寻美、终身尚美的诗意魂灵,我们不仅从文中读出了康河的自然之美,更触摸到了徐志摩对美的单纯向往与执著追寻。徐志摩和他的散文一样,都是一首清丽脱俗的纯美诗歌。
  二、闲适图景中,自由的生活向往
  在康河岸边四季常青的葱翠的草坪上,你是否看见无数个清晨和傍晚,他在这织锦的草地上读书、看水,“有时仰卧着看天空的行云,有时反扑着搂抱大地的温软”?他兴致盎然地跑到康河边租“长形的撑篙船”,手脚狼狈地把康河“一段段腰斩了去”。那种快乐无忧的生活体验,试问谁不神往,谁不陶醉?他在“初夏阳光渐暖时买上一只小船,划去桥边荫下读书、做梦”,他独自冒冷去薄霜铺地的林子里闲步,他“一晚又一晚的”“出神似的倚在桥阑上向西天凝望”。他不仅徒步赏玩,更是骑着自行车领略这自由闲暇之趣。“带一卷书,走十里路,选一块清净地,看云、听鸟、读书,倦了时,和身在草绵绵处寻梦去——你能想象更适情更适性的消遣吗?”他完全忘却了俗世的烦扰,去“关心水草的滋长,关心天上的云霞,关心新来的鸟语”——春光已烂漫在人间,春光已烂漫在徐志摩的心胸,使他尽享“那蜜甜的单独”,“蜜甜的闲暇”。
  徐志摩不仅在闲雅清新的大自然中获得自身心灵的安慰,而且企望自然界的美景与闲适能使人们停下奔忙的步履,摆脱世俗的羁绊,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恢复本性中的纯真与美好。在徐志摩慢赏闲游的图景中飞扬着他不受羁绊的洒脱性灵。
  三、痴迷执著中,单纯的情感信仰
  徐志摩充沛旺盛的情感勃发,让我们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中,看不到一条脉络分明的写作线索,他似乎是顺着自己的情感和思绪的灵光为我们描绘了充满自身审美情感的康桥。
  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中,徐志摩直抒胸臆,他说自己这一辈子,就只那一春,“算是不曾虚度”,“就只那一春”,他的生活“是自然的,是真愉快的”,他“不曾知道过更大的愉快”。他那“快活的灵魂”在康桥的春光中“回响”。
  徐志摩在康桥时风华正茂,他说自己一生中最美的时光是在康桥度过的,这不仅因为他在康桥受到了西方文化的熏陶和精神的指引,明确了他追求“爱、美、自由”的人生理想,或许还因为他在这里遇到了“人艳如花”的林徽因,在神圣爱情的洗礼中,他像是第一次重新认识了这个世界,第一次“辨认了星月的光明,草的青,花的香,流水的殷勤”。
  对康桥的神圣情感,使徐志摩“怕”写康桥,“怕描坏了它”,“怕说过分了恼了它”,“怕说谨慎了辜负了它”,一个“怕”字细致入微地描画出徐志摩对康桥的深情。“那些清晨,那些黄昏”,徐志摩“一个人发痴似的在康桥”。那万缕金辉映照的乡村夕照美景,让他“心头顿时感着神异性的压迫”,“对着这冉冉渐翳的金光”,他“真的跪下了”……这是何等虔诚的信仰,这是何等的痴爱与深情。
  “志摩走了,我们这个世界里被他带走了不少的云彩,他在我们这些朋友之中,真是一片最可爱的云彩,永远是温暖的颜色,永远是美的花样,永远是可爱。”[2]这是熟悉徐志摩的人给予他的公允评价。而我们这些读者,从他的诗文中同样能读出他单纯美好的人生追求和可爱人格。
  
  参考文献:
  [1][2]追悼志摩[J].新月·志摩纪念号,1932,4,(1).
其他文献
每次培训,我都怀着前所未有的热情与谦卑,以高度认真与执著的态度观看视频、聆听指导。经过近十天的培训、讨论、交流、分享,收获很多很多:有对近似我校“271”课堂模式的惊讶,有对课堂驾驭与灵活处理的启示,有对学生活动趋向更自主的借鉴,有对日后教学工作改进与提高的思考,更有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的紧迫感。具体从下面三个方面说说感受。  一、应该让读书沉浸在血液中  “不读书的人,天和地是狭小的,他充其量只能活
摘 要: 小班化教学是深化课程改革的一场革命,但要利用好小班化教学为现代教育带来的良好优势条件,还需要教师不断地优化教学策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来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 初中数学 小班化 教学策略 优质教育    小班化教学模式是在我国推行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产生的。小班化教学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促进学生
历史多媒体教学能充分将文字、图形、动画、声音、色彩等巧妙结合起来,使传统历史教学中许多抽象、不易突破的教学重点、难点变得具体生动、形象、直观,有利于学生从多渠道、多角度接受历史信息,扩大知识面,增强感染力。但多媒体在带给人们惊喜的同时,也出现“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局面,有些教师因为没有摆正多媒体手段在教学中的地位,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违背认知规律,无视历史学科特色,盲目追求“现代化”教学模式,过多、
“赵清,快去做操。”一个胖胖的女孩子站起来,害羞地笑笑,转身跑向操场做操去了。我点点头,又摇摇头,“这个孩子,”我轻声嘟哝了一句。真的,她就像个小孩子,如我不到班上去请她,十有八九她又不去做操了。这个孩子就是我班患重度情绪心理障碍的赵清同学,她的一举一动常常牵动着我的神经。  一、“对不起,我是一个没用的人”  2009年9月,开学之初,我公布了一系列班集体的规章制度,其中特别强调了不允许带手机到
摘 要: 作者采用本院自行编制的“教职工工作满意度问卷”,对本院部分人员进行测量。调查结果显示:本院教师在人际关系、领导与管理、硬件配备等方面满意度较高,而在薪资待遇、工作性质、进修提升和工作环境条件方面满意度较低。本次调查着重“群体因素”和“条件因素”两个方面的分析和研究,剖析问题根源,找出解决办法,从而为学院的改革和各项工作完善提供依据。  关键词: 高职院校教师 满意度 问
课堂教学实际上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学习的过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尽可能地让每个学生在每节课上都“动”起来,使学生感觉语文学习不是枯燥乏味的煎熬,而是生动有趣的愉悦体验,让学生花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达成学习目标,从而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一、让学生“动心”是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前提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吸引住
摘 要: 本文在现今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探讨如何教会学生学习,使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的自主行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传授历史知识,更要让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学习策略的训练。  关键词: 历史教学 新课改 教学策略    在教育部门“五严”要求下,各所学校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和教师授课时间都大受限制,而历史学科在教学中所占时间就更为有限
我在讲七年级(上)思想品德课第五课第二节“发现我们的潜能”一课时,课后安排了一节实践活动课。  一  活动方案如下。  全班分四组,每组10—11人。每组同学各自讨论尝试挖掘自己的潜能,看哪组做得更好,经过同学们课前的精心准备,每组中选出四个人为代表展示本组的成果。  有展示图文结合颜色鲜明的手抄报,有展示悦耳动听的歌曲演唱,有展示基本功雄厚的软笔书法,最让人意外的是第四组推出四个人分别推销不同的
摘 要:《怀高公无忌》是金代著名诗人王寂的代表作品之一。诗作所表现的悲情风格,是那个特定时代文风的具体表现,是诗人内心感伤情绪的真诚流露,也是诗人多舛命运的真实写照。  关键词:王寂 《怀高公无忌》 〈辽东行部志〉 悲情风格    《怀高公无忌》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为金代著名诗人王寂。王寂,字元老,蓟州玉田(今河北玉田县)人,天德三年进士,官至代理礼部尚书。高无忌,王寂已故好友,曾任归仁县主簿,官
新课程实施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注重学生作为“人”的个体性发展;学生不再被认为是简单的产品,而是充满着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创造性的学习个体。这既是时代的要求,又充满了人性关怀的色彩,直接逼近了素质教育的核心。学生被置于教学舞台的中心,不再是走着整齐划一的“军步”,而是各具姿态的“独舞”,其舞翩翩,其乐陶陶。这样是不是就意味着教师就可以完全退出舞台,走向教学的“边缘”,甚至当观众呢?如是这样,教师就毫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