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独活寄生汤出自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原为“腰痛”“痹证”而设。历经千年,本方已成为骨伤科临床常用方剂,随着现代药理研究的不断深入,能以全新视角揭示本方,使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但就其内涵与外延却鲜有论述。本文旨在对独活寄生汤的内涵与外延做一探讨,辨清内涵,拓展外延,以利今后的研究与应用。
【关键词】 独活寄生汤;内涵;外延
独活寄生汤出自唐代著名医药学家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由独活、桑寄生、牛膝、细辛、秦艽、茯苓、肉桂心、防风、川芎、当归、干地黄、杜仲、人参、芍药、甘草15味中药组成。历千年锤炼,该方运用之广泛、研究之深入,尤其是在骨伤科的反复运用与验证,使其原有内涵与外延得以不断深化与丰富。本文旨在探讨这一千古名方的内涵与外延,为今后的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新思路。
1 独活寄生汤的内涵
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对独活寄生汤记载:“……夫腰背痛者,皆由肾气虚弱,卧冷湿地当风所得也,不时速治,喜流入脚膝,为偏枯冷痹缓弱疼重、或腰痛挛脚重痹,宜急服此方。”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之上有所发挥,尤其是现代药理手段的应用,以全新的视角认识这一名方,揭示它可能的作用机制,但这绝非是对其内涵的更新或补充。
1.1 历史溯源 孙思邈专为痹证而设立独活寄生汤。在唐代以前,历代医家对于痹证都有论述.痹证病名始见于《黄帝内经》,并立专篇论述,对其病因病机进行详细论述,为该病的临床论治奠定了理论基础。《内经》云:“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强调痹证乃“外内相合”而发病。正如《素问·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素问·百病始生》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痹病)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均强调风寒湿邪为致病外因,脏腑功能低下、正气亏虚是其内因,其中又与肝、脾、肾3脏关系最为密切,是为“肾主骨”“肝主筋”“脾主运化水湿”故也。
汉代痹证又称为“历节病”。华佗《中藏经》云:“痹者,风寒暑湿之气中于人,则使之然也。”提出暑湿亦是本病的成因之一。张仲景在《内经》痹证理论基础之上,结合临床实践,对痹证进一步阐释[1],如《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云:“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以脉象理论揭示肝肾不足是历节病的主要内因。《金匮要略方论·血痹虚劳脉证并治》曰:“风寒之客肌肤,初始为痹,后伤阳经,随其虚处而停滞,与血相搏,血气行则迟缓,使机关弛纵,故风痹而复手足不随也。”明确指出瘀血痹阻經络发病的机制,为后世创立活血化瘀、行气通脉之法治疗关节病奠定理论基础。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指出:“痹者,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成痹。由人体虚,腠理开,故受风邪也。”巢元方认为痹证的主要原因是体虚感邪,在肾虚的基础上,外感风寒日久所致,并首载“膝关节骨痹证”。
1.2 基本内涵 孙思邈以《内经》和《伤寒杂病论》为基础,重视虚损致痹,并创立了“风毒”学说,主张扶阳治痹,善用辛热之品[2]。独活寄生汤组成主要包括袪邪、扶正两类药物,以求补肝肾、益气血、祛风湿、止痹痛[3]。方中独活祛风除湿、散寒通痹,且性善下行,长于祛下焦风寒湿邪,袪痹止痛,尤以腰膝、腿足关节痹痛为宜,用量宜大,为君药。防风、秦艽祛风胜湿;肉桂温里祛寒,通利血脉;细辛辛温发散,祛寒止痛,均为臣药。桑寄生、牛膝、杜仲补肝肾,强筋骨;当归、白芍、生地黄、川芎养血活血,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人参、茯苓、甘草补气健脾,扶助正气,均为佐使。纵观全方,能祛风除湿通痹,兼以补益肝肾,又有活血之功效,以使祛邪不伤正,扶正不留邪,实属扶正祛邪之良方。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独活寄生汤具有抗炎、镇痛、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及调节免疫等作用[4-5]。郑春松等[6]通过计算机模拟方法研究发现,独活寄生汤是一个众多化学成分的组合分子集,是通过众多化学成分的综合调节起作用。
综上所述,独活寄生汤的基本内涵是明确的,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中医学认识的具有祛风湿、止痹痛、补肝肾、益气血的功效;二是现代药理研究发现的具有抗炎、镇痛、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调节免疫等作用。
目前,独活寄生汤多运用于治疗痹证日久、肝肾两虚、气血不足、腰膝疼痛、关节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畏寒喜温、心悸气短等证。本方设立之初用于治疗“腰痛”,尤其是以肝肾两虚、气血不足之腰腿痛,投以此方,均可获效。郭卫成[7]应用本方辨证治疗椎间盘突(膨)出症,并与西药组进行对照,结果显示,西药组有效率占72.80%,独活寄生汤组有效率占93.10%。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关节炎、颈椎病、肩周炎等病症,属中医学“痹证”“骨痹”范畴。目前认为本虚标实是其特点[8],凡辨证肝肾亏虚、气血不足者,均可运用本方加减以治之。张飞等[9]认为,肝肾亏虚是骨关节炎发病的根本,血瘀、寒湿是其发病的重要环节,治宜补肝肾、益气血、祛风胜湿,以本方加减治疗,结果有效率占95.57%。有不少学者运用本方探究骨关节炎的病理过程[10],取得了一定进展。亦有研究发现,本方治疗骨关节炎的方式是多靶点、多途径[11]。李炬明[12]提出滋补肝肾、祛风除湿散寒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运用本方加减治疗该病30例,有效率占93%。肩周炎俗称“漏肩风”“冻结肩”“五十肩”,属中医学“筋伤”范畴,多为气血虚弱、血不荣筋,复感风寒湿邪或劳损所致。姜颂军[13]以本方加减治疗肩周炎120例,疼痛较剧者,酌加制川乌、制草乌;寒邪偏盛者,酌加附子、干姜;湿邪偏盛者,去地黄加防己、薏苡仁、苍术,有效率占95%。
2 独活寄生汤的外延
独活寄生汤是治疗痹证的名方,也是治疗腰痛的效方,随着中医药理论的不断发展和现代医学的日新月异,中医学“辨证”与现代医学“辨病”相结合用于指导临床,使本方的应用日趋广阔,使其外延不断丰富,但就如何界定其外延等问题,仍需深入探讨。根据“异病同治”的治则,不少学者另辟蹊径,大胆创新,将本方运用于内、外、妇、儿各科疾病的治疗,有不同程度的收效[14];也有报道应用本方加减治疗多发性硬化症、青光眼、雀斑、产后身痛等临床杂症,并证明确有疗效[5]。那么,这些“临床新用”是否就是其外延呢?可以肯定的是治疗其原本主治范围以外的疾病,扩大了其临床应用,丰富了其原有内涵与外延。但“异病同治”是以“辨证”为基础,其核心是“同证同治”,就本方而言,虽所治之病各异,却均属“肝肾亏虚、气血不足”之证,从其证而治,体现了辨证论治和中医个体化思想的特色。如此看来,这些应用仍是其内涵的体现,而非其原有功效的延伸或补充,不能纳入其外延之列。 现代医学研究和认识的不断深入,将药理研究成果运用于临床,治疗“痹证”以外的病症,这肯定属于其外延的内容,但并非全部。临床应用作为其外延的载体,老药新用属于其中的一部分,还应包括剂型的改良、用法的改变。如独活寄生合剂,已被《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版)一部载录,以其剂量准确、作用迅速、便于服用等优点被广为接受,虽不能完全代替汤方,亦是一种创新。尹朝晖等[15]应用独活寄生汤外洗治疗膝骨关节炎64例,收效良好,这是临床应用的进步,也是中医整体观念的体现,一药多用(用法),还可节省药材,避免浪费,可谓一举多得。
3 结 语
独活寄生汤的内涵是立方的根本,外延是内涵的补充与延伸,两者都通过临床应用得以体现。现代药理学以全新视角揭示其内涵与外延,“旧药新用”既属于其内涵的内容,又是对其外延的创新与丰富。总之,临床辨证,不要僵化于西医的病名,辨证施治,应该灵活运用,掌握内涵实质,大胆创新,拓展外延。
4 参考文献
[1] 万峰,叶品良,魏座英,等.《金匮要略》痹证病因病机及治法探讨[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4(1):3-4.
[2] 郭会军,冯福海,张二中.孙思邈治痹思想探析[J].江苏中医药,2009,41(2):14-15.
[3] 石楸鸣.独活寄生汤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0,10(6):575-576.
[4] 陈成然.独活寄生汤现代药理研究及临床应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21):2926-2928.
[5] 吴广文,褚剑锋,许惠凤,等.独活寄生汤的药理作用及其在治疗骨性关节炎中的应用[J].中医正骨,2012,24(1):37-39.
[6] 郑春松,叶蕻芝,许惠凤,等.计算机模拟预测独活寄生汤的药代动力学性质[J].福建中医药,2011,42(6):55-56.
[7] 郭卫成.獨活寄生汤加减在椎间盘突(膨)出症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285-286.
[8] 李西海,陈文列,刘献祥.补肾柔肝法防治骨性关节炎作用机制探讨[J].福建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1(2):66-69.
[9] 张飞,郭锦明.独活寄生汤加味治疗膝骨性关节炎429例[J].江苏中医药,2012,44(3):39-40.
[10] 郑春松,叶蕻芝,许惠凤,等.分子对接法预测独活寄生汤对TNF-α和IL-1β作用的活性成分[J].福建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2(4):28-30.
[11] 郑春松,叶蕻芝,许惠凤,等.从化学空间角度看独活寄生汤治疗骨性关节炎的多靶点作用[J].福建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1(5):35-37.
[12] 李炬明.独活寄生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30例[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8,22(9):45.
[13] 姜颂军.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肩关节周围炎120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10):1485.
[14] 戚记伟,全仁夫,胡庆森.独活寄生汤在骨伤科中的研究及应用概况[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9,17(10):65-66.
[15] 尹朝晖,刘兴辉.独活寄生汤加减内服外洗治疗膝骨性关节炎64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2012,18(12):57-58.
【关键词】 独活寄生汤;内涵;外延
独活寄生汤出自唐代著名医药学家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由独活、桑寄生、牛膝、细辛、秦艽、茯苓、肉桂心、防风、川芎、当归、干地黄、杜仲、人参、芍药、甘草15味中药组成。历千年锤炼,该方运用之广泛、研究之深入,尤其是在骨伤科的反复运用与验证,使其原有内涵与外延得以不断深化与丰富。本文旨在探讨这一千古名方的内涵与外延,为今后的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新思路。
1 独活寄生汤的内涵
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对独活寄生汤记载:“……夫腰背痛者,皆由肾气虚弱,卧冷湿地当风所得也,不时速治,喜流入脚膝,为偏枯冷痹缓弱疼重、或腰痛挛脚重痹,宜急服此方。”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之上有所发挥,尤其是现代药理手段的应用,以全新的视角认识这一名方,揭示它可能的作用机制,但这绝非是对其内涵的更新或补充。
1.1 历史溯源 孙思邈专为痹证而设立独活寄生汤。在唐代以前,历代医家对于痹证都有论述.痹证病名始见于《黄帝内经》,并立专篇论述,对其病因病机进行详细论述,为该病的临床论治奠定了理论基础。《内经》云:“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强调痹证乃“外内相合”而发病。正如《素问·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素问·百病始生》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痹病)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均强调风寒湿邪为致病外因,脏腑功能低下、正气亏虚是其内因,其中又与肝、脾、肾3脏关系最为密切,是为“肾主骨”“肝主筋”“脾主运化水湿”故也。
汉代痹证又称为“历节病”。华佗《中藏经》云:“痹者,风寒暑湿之气中于人,则使之然也。”提出暑湿亦是本病的成因之一。张仲景在《内经》痹证理论基础之上,结合临床实践,对痹证进一步阐释[1],如《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云:“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以脉象理论揭示肝肾不足是历节病的主要内因。《金匮要略方论·血痹虚劳脉证并治》曰:“风寒之客肌肤,初始为痹,后伤阳经,随其虚处而停滞,与血相搏,血气行则迟缓,使机关弛纵,故风痹而复手足不随也。”明确指出瘀血痹阻經络发病的机制,为后世创立活血化瘀、行气通脉之法治疗关节病奠定理论基础。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指出:“痹者,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成痹。由人体虚,腠理开,故受风邪也。”巢元方认为痹证的主要原因是体虚感邪,在肾虚的基础上,外感风寒日久所致,并首载“膝关节骨痹证”。
1.2 基本内涵 孙思邈以《内经》和《伤寒杂病论》为基础,重视虚损致痹,并创立了“风毒”学说,主张扶阳治痹,善用辛热之品[2]。独活寄生汤组成主要包括袪邪、扶正两类药物,以求补肝肾、益气血、祛风湿、止痹痛[3]。方中独活祛风除湿、散寒通痹,且性善下行,长于祛下焦风寒湿邪,袪痹止痛,尤以腰膝、腿足关节痹痛为宜,用量宜大,为君药。防风、秦艽祛风胜湿;肉桂温里祛寒,通利血脉;细辛辛温发散,祛寒止痛,均为臣药。桑寄生、牛膝、杜仲补肝肾,强筋骨;当归、白芍、生地黄、川芎养血活血,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人参、茯苓、甘草补气健脾,扶助正气,均为佐使。纵观全方,能祛风除湿通痹,兼以补益肝肾,又有活血之功效,以使祛邪不伤正,扶正不留邪,实属扶正祛邪之良方。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独活寄生汤具有抗炎、镇痛、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及调节免疫等作用[4-5]。郑春松等[6]通过计算机模拟方法研究发现,独活寄生汤是一个众多化学成分的组合分子集,是通过众多化学成分的综合调节起作用。
综上所述,独活寄生汤的基本内涵是明确的,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中医学认识的具有祛风湿、止痹痛、补肝肾、益气血的功效;二是现代药理研究发现的具有抗炎、镇痛、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调节免疫等作用。
目前,独活寄生汤多运用于治疗痹证日久、肝肾两虚、气血不足、腰膝疼痛、关节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畏寒喜温、心悸气短等证。本方设立之初用于治疗“腰痛”,尤其是以肝肾两虚、气血不足之腰腿痛,投以此方,均可获效。郭卫成[7]应用本方辨证治疗椎间盘突(膨)出症,并与西药组进行对照,结果显示,西药组有效率占72.80%,独活寄生汤组有效率占93.10%。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关节炎、颈椎病、肩周炎等病症,属中医学“痹证”“骨痹”范畴。目前认为本虚标实是其特点[8],凡辨证肝肾亏虚、气血不足者,均可运用本方加减以治之。张飞等[9]认为,肝肾亏虚是骨关节炎发病的根本,血瘀、寒湿是其发病的重要环节,治宜补肝肾、益气血、祛风胜湿,以本方加减治疗,结果有效率占95.57%。有不少学者运用本方探究骨关节炎的病理过程[10],取得了一定进展。亦有研究发现,本方治疗骨关节炎的方式是多靶点、多途径[11]。李炬明[12]提出滋补肝肾、祛风除湿散寒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运用本方加减治疗该病30例,有效率占93%。肩周炎俗称“漏肩风”“冻结肩”“五十肩”,属中医学“筋伤”范畴,多为气血虚弱、血不荣筋,复感风寒湿邪或劳损所致。姜颂军[13]以本方加减治疗肩周炎120例,疼痛较剧者,酌加制川乌、制草乌;寒邪偏盛者,酌加附子、干姜;湿邪偏盛者,去地黄加防己、薏苡仁、苍术,有效率占95%。
2 独活寄生汤的外延
独活寄生汤是治疗痹证的名方,也是治疗腰痛的效方,随着中医药理论的不断发展和现代医学的日新月异,中医学“辨证”与现代医学“辨病”相结合用于指导临床,使本方的应用日趋广阔,使其外延不断丰富,但就如何界定其外延等问题,仍需深入探讨。根据“异病同治”的治则,不少学者另辟蹊径,大胆创新,将本方运用于内、外、妇、儿各科疾病的治疗,有不同程度的收效[14];也有报道应用本方加减治疗多发性硬化症、青光眼、雀斑、产后身痛等临床杂症,并证明确有疗效[5]。那么,这些“临床新用”是否就是其外延呢?可以肯定的是治疗其原本主治范围以外的疾病,扩大了其临床应用,丰富了其原有内涵与外延。但“异病同治”是以“辨证”为基础,其核心是“同证同治”,就本方而言,虽所治之病各异,却均属“肝肾亏虚、气血不足”之证,从其证而治,体现了辨证论治和中医个体化思想的特色。如此看来,这些应用仍是其内涵的体现,而非其原有功效的延伸或补充,不能纳入其外延之列。 现代医学研究和认识的不断深入,将药理研究成果运用于临床,治疗“痹证”以外的病症,这肯定属于其外延的内容,但并非全部。临床应用作为其外延的载体,老药新用属于其中的一部分,还应包括剂型的改良、用法的改变。如独活寄生合剂,已被《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版)一部载录,以其剂量准确、作用迅速、便于服用等优点被广为接受,虽不能完全代替汤方,亦是一种创新。尹朝晖等[15]应用独活寄生汤外洗治疗膝骨关节炎64例,收效良好,这是临床应用的进步,也是中医整体观念的体现,一药多用(用法),还可节省药材,避免浪费,可谓一举多得。
3 结 语
独活寄生汤的内涵是立方的根本,外延是内涵的补充与延伸,两者都通过临床应用得以体现。现代药理学以全新视角揭示其内涵与外延,“旧药新用”既属于其内涵的内容,又是对其外延的创新与丰富。总之,临床辨证,不要僵化于西医的病名,辨证施治,应该灵活运用,掌握内涵实质,大胆创新,拓展外延。
4 参考文献
[1] 万峰,叶品良,魏座英,等.《金匮要略》痹证病因病机及治法探讨[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4(1):3-4.
[2] 郭会军,冯福海,张二中.孙思邈治痹思想探析[J].江苏中医药,2009,41(2):14-15.
[3] 石楸鸣.独活寄生汤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0,10(6):575-576.
[4] 陈成然.独活寄生汤现代药理研究及临床应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21):2926-2928.
[5] 吴广文,褚剑锋,许惠凤,等.独活寄生汤的药理作用及其在治疗骨性关节炎中的应用[J].中医正骨,2012,24(1):37-39.
[6] 郑春松,叶蕻芝,许惠凤,等.计算机模拟预测独活寄生汤的药代动力学性质[J].福建中医药,2011,42(6):55-56.
[7] 郭卫成.獨活寄生汤加减在椎间盘突(膨)出症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285-286.
[8] 李西海,陈文列,刘献祥.补肾柔肝法防治骨性关节炎作用机制探讨[J].福建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1(2):66-69.
[9] 张飞,郭锦明.独活寄生汤加味治疗膝骨性关节炎429例[J].江苏中医药,2012,44(3):39-40.
[10] 郑春松,叶蕻芝,许惠凤,等.分子对接法预测独活寄生汤对TNF-α和IL-1β作用的活性成分[J].福建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2(4):28-30.
[11] 郑春松,叶蕻芝,许惠凤,等.从化学空间角度看独活寄生汤治疗骨性关节炎的多靶点作用[J].福建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1(5):35-37.
[12] 李炬明.独活寄生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30例[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8,22(9):45.
[13] 姜颂军.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肩关节周围炎120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10):1485.
[14] 戚记伟,全仁夫,胡庆森.独活寄生汤在骨伤科中的研究及应用概况[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9,17(10):65-66.
[15] 尹朝晖,刘兴辉.独活寄生汤加减内服外洗治疗膝骨性关节炎64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2012,18(12):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