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是师生在一定环境里交互活动的过程,课堂环境对教学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课堂环境可分为物理环境和社会心理环境,本文以社会心理环境为重点,从师生关系、教学活动类型、课堂气氛三个方面对小学数学课堂环境与学习成果的关系进行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环境;学习成果;关系
教学是教师、学生在一定课堂环境里进行交互活动,从而促进学生学习的过程。作为一种情景因素,课堂环境本身也是一种教育因素,对教学过程的实施、学习成果的取得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环境与学习成果有怎样的关系,怎样的课堂环境有利于学习成果形成,怎样的课堂环境又会对学习成果产生不良影响呢?笔者根据对于相关理论的研讨和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了一些思索。
一、课堂环境的内涵
课堂环境是教学活动的场所及其他因素综合形成的环境,可以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
所谓“硬环境”,就是课堂中的物理环境,如教室的布置、活动空间、采光、温度、教室外噪音情况等时空环境和物质环境,通过相关课题的研究和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观察,可以发现教室的空间大小、光照、噪音、温度等环境因素,教室环境布置、学生的座位安排都可能对学生的学习成果产生影响,对注意容易分散的小学生更加如此。在需要学生倾注一定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室应注意构建安静、和谐的课堂物理环境,帮助学生更好地参加学习活动,确保学习成果。
所谓“软环境”,指课堂社会心理环境,主要包括师生关系类型、教学活动类型和课堂气氛。学习活动在这样的软环境中进行,与课堂物理环境相比,社会心理环境对学习成果的影响更大。本文将就小学数学课堂中软环境对于学习成果的影响进行详细的分析阐述。
二、小学数学教学的特点
小学数学教学以小学生为教学的主体,以基本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为教学内容,在学习方式、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策略的选取上有着自己的特点。小学生处于以具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主要形式的过渡阶段,对生动具体的事物认识比较容易,但是对抽象的知识和概括出来的理论在理解和掌握上常常刚到困难,面对数学学科比其他学科具有的更强抽象性和逻辑性,小学生在学习中更容易受到课堂社会心理环境的影响。
三、小学课堂环境对学习成果的影响
(一)师生关系对学习成果的影响
教学是师生双边互动的过程,师生关系的类型,直接影响到教学活动的方式和效果,也对学习成果有巨大的影响。一方面,师生之间的心理态度对学生的学习成果有所影响。“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对教师的喜欢与信赖的程度直接影响小学生对于课堂学习活动的参与度,从而影响学习成果;同时,根据皮格马利翁效益的,教师对于学生的期待也会在一定的言行之中体现出来,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进而影响学习成果。另一方面,师生之间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双边互动的关系,例如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教师对于学生的组织,对于教学进程的调控都对学习成果产生直接的影响。总而言之,和谐、积极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取得优秀的学习成果。
(二)课堂气氛对学习成果的影响
课堂气氛是指师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绪及情感状态。学习的过程不仅有思维的参与,也有情绪和情感的参与,情绪的饱满与否会对学习的兴趣、思维的灵敏度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学习成果或者是课堂教学效果。假如,教师在学习乘法口诀的时候,可以组织学生之间的竞赛,创造你追我赶的积极竞争氛围有利于学生的掌握程度,但是如果教师对竞争的结果过于强调,就可能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一定压抑,从而产生厌学心理。总之,在课堂教学情境中,教师应满足学生的需要,创造师生、生生之间平等、民主、和谐的关系,让学生产生愉快、轻松、竞争等积极的情感状态,有利于良好学习成果的取得。
(三)教学活动类型对学习成果的影响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学活动类型是指教师教授、指导学生掌握相关基本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过程。根据建构主义学观和新课改理念,我国的小学数学课堂基本上可以分为倾向建构型和倾向传统型。学生学习是倾向于自我建构还是传统的被动性学习,对学习成果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传统型的课堂中,学生在教师的教授下学习,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数学知识体系在头脑中的自我建构。传统数学课堂,一般是采取老师讲解相关的算法、概念、定理,指导学生通过练习巩固算法、掌握概念、论证和应用定理,以学生对算法、概念、定理等的掌握为教学目的,学生的数学观比较狭窄,数学态度较为消极。虽然小学生在教师、家长的影响下对数学学习有着一定的兴趣,但更多是倾向于表层,学生学习所得到的学习成果一般停留在对教材内容的把握,缺乏对基本数学关系、基本几何概念的认识,并不利于数学课程的进一步学习。
倾向建构的课堂中,教师利用建构主义学习观关于学生学习的理论,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的主动学习自主建构数学知识体系,取得学习成果。一般而言,建构型的课堂创设了更多的机会让学生自主学习、参与活动,鼓励学生的动手操作、提出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之间的小组合作,鼓励更深层次的学习,比传统课堂中一本正经的讲授、听讲和反复练习对小学生来说当然更有吸引力,参与的广度和深度更强,学生的数学观相对来说更加开放。建构性课堂引导小学生主动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更有利于知识体系的建构,更有利于学习成果的生成。
四、结语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要积极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和积极进取、团结协作的课堂氛围,利用新课改理念里关于学生学习主动建构的理论,努力创造良好的课堂环境,为小学生数学学习活动顺利进行、取得良好的学习成果和为将来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积极推动新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丁锐,黄毅英,马云鹏.小学数学课堂环境与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关系[J].教育科学研究,2009,12:39-42.
[2]丁锐,马云鹏.课堂环境与学生学习表现的因果关系研究——一个基于数学课堂的前实验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11,10:22-29.
[3]郑姝,陈玲,陈美玲.基于1:1课堂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深度教学的资源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13,03:89-95.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环境;学习成果;关系
教学是教师、学生在一定课堂环境里进行交互活动,从而促进学生学习的过程。作为一种情景因素,课堂环境本身也是一种教育因素,对教学过程的实施、学习成果的取得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环境与学习成果有怎样的关系,怎样的课堂环境有利于学习成果形成,怎样的课堂环境又会对学习成果产生不良影响呢?笔者根据对于相关理论的研讨和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了一些思索。
一、课堂环境的内涵
课堂环境是教学活动的场所及其他因素综合形成的环境,可以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
所谓“硬环境”,就是课堂中的物理环境,如教室的布置、活动空间、采光、温度、教室外噪音情况等时空环境和物质环境,通过相关课题的研究和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观察,可以发现教室的空间大小、光照、噪音、温度等环境因素,教室环境布置、学生的座位安排都可能对学生的学习成果产生影响,对注意容易分散的小学生更加如此。在需要学生倾注一定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室应注意构建安静、和谐的课堂物理环境,帮助学生更好地参加学习活动,确保学习成果。
所谓“软环境”,指课堂社会心理环境,主要包括师生关系类型、教学活动类型和课堂气氛。学习活动在这样的软环境中进行,与课堂物理环境相比,社会心理环境对学习成果的影响更大。本文将就小学数学课堂中软环境对于学习成果的影响进行详细的分析阐述。
二、小学数学教学的特点
小学数学教学以小学生为教学的主体,以基本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为教学内容,在学习方式、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策略的选取上有着自己的特点。小学生处于以具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主要形式的过渡阶段,对生动具体的事物认识比较容易,但是对抽象的知识和概括出来的理论在理解和掌握上常常刚到困难,面对数学学科比其他学科具有的更强抽象性和逻辑性,小学生在学习中更容易受到课堂社会心理环境的影响。
三、小学课堂环境对学习成果的影响
(一)师生关系对学习成果的影响
教学是师生双边互动的过程,师生关系的类型,直接影响到教学活动的方式和效果,也对学习成果有巨大的影响。一方面,师生之间的心理态度对学生的学习成果有所影响。“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对教师的喜欢与信赖的程度直接影响小学生对于课堂学习活动的参与度,从而影响学习成果;同时,根据皮格马利翁效益的,教师对于学生的期待也会在一定的言行之中体现出来,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进而影响学习成果。另一方面,师生之间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双边互动的关系,例如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教师对于学生的组织,对于教学进程的调控都对学习成果产生直接的影响。总而言之,和谐、积极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取得优秀的学习成果。
(二)课堂气氛对学习成果的影响
课堂气氛是指师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绪及情感状态。学习的过程不仅有思维的参与,也有情绪和情感的参与,情绪的饱满与否会对学习的兴趣、思维的灵敏度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学习成果或者是课堂教学效果。假如,教师在学习乘法口诀的时候,可以组织学生之间的竞赛,创造你追我赶的积极竞争氛围有利于学生的掌握程度,但是如果教师对竞争的结果过于强调,就可能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一定压抑,从而产生厌学心理。总之,在课堂教学情境中,教师应满足学生的需要,创造师生、生生之间平等、民主、和谐的关系,让学生产生愉快、轻松、竞争等积极的情感状态,有利于良好学习成果的取得。
(三)教学活动类型对学习成果的影响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学活动类型是指教师教授、指导学生掌握相关基本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过程。根据建构主义学观和新课改理念,我国的小学数学课堂基本上可以分为倾向建构型和倾向传统型。学生学习是倾向于自我建构还是传统的被动性学习,对学习成果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传统型的课堂中,学生在教师的教授下学习,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数学知识体系在头脑中的自我建构。传统数学课堂,一般是采取老师讲解相关的算法、概念、定理,指导学生通过练习巩固算法、掌握概念、论证和应用定理,以学生对算法、概念、定理等的掌握为教学目的,学生的数学观比较狭窄,数学态度较为消极。虽然小学生在教师、家长的影响下对数学学习有着一定的兴趣,但更多是倾向于表层,学生学习所得到的学习成果一般停留在对教材内容的把握,缺乏对基本数学关系、基本几何概念的认识,并不利于数学课程的进一步学习。
倾向建构的课堂中,教师利用建构主义学习观关于学生学习的理论,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的主动学习自主建构数学知识体系,取得学习成果。一般而言,建构型的课堂创设了更多的机会让学生自主学习、参与活动,鼓励学生的动手操作、提出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之间的小组合作,鼓励更深层次的学习,比传统课堂中一本正经的讲授、听讲和反复练习对小学生来说当然更有吸引力,参与的广度和深度更强,学生的数学观相对来说更加开放。建构性课堂引导小学生主动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更有利于知识体系的建构,更有利于学习成果的生成。
四、结语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要积极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和积极进取、团结协作的课堂氛围,利用新课改理念里关于学生学习主动建构的理论,努力创造良好的课堂环境,为小学生数学学习活动顺利进行、取得良好的学习成果和为将来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积极推动新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丁锐,黄毅英,马云鹏.小学数学课堂环境与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关系[J].教育科学研究,2009,12:39-42.
[2]丁锐,马云鹏.课堂环境与学生学习表现的因果关系研究——一个基于数学课堂的前实验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11,10:22-29.
[3]郑姝,陈玲,陈美玲.基于1:1课堂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深度教学的资源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13,03:8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