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小学美术课堂较关注美术基本知识的传授与技能技法的训练与培养,内容形式都比较单一,导致学生慢慢地丧失了对美术学习的主动性与兴趣,且缺乏一定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新课程改革下的美术教学,要求美术教师改变单一的知识化的课堂,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潜移默化地渗入每一堂课,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放在首要位置,根据不同学段、不同个性的学生,因材施教,在美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人文情感、创作灵感。根据这一定位,作为美术新课程教育教学的小学美术教师,可从以下几个途径进行探索。
一、营造艺术氛围,创设育人环境
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浓郁的艺术文化氛围、优美的育人环境,体现的不仅仅是文化积淀和底蕴,对学生的心理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尤其是对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室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富有文化艺术气息的教室能让学生静下心来,在美的享受中潜心创作。因此,教师可以在美术教室贴一些中、西方大师不同风格的绘画作品,让学生在感受大师作品艺术魅力的同时,净化自己的心灵,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还可以在教室的墙上张贴一些优秀的儿童绘画作品,让学生一走进教室,就仿佛置身于美的艺术殿堂。在这里,他们的思绪是自由驰骋的,他们的心灵是纯洁无瑕的,这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提高学习兴趣
传统小学美术课堂以教师讲述为主,对一些美术技能和美术理论知识反反复复地讲,只怕学生听不懂、记不住,导致学生对美术丧失了一定的兴趣,没有了往日的激情与动力。为此,小学美术教师要改变传统的灌输模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采用新颖直观的形式来引起学生的关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整个教学环节当中,为他们营造“心灵自由”的空间,让每一个学生自由地呼吸、自主地学习、自信地创作,大胆画出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在潛移默化中渗透人文素养。
三、多样化组织,巧妙设计教学活动
小学阶段的学生,天真、活泼、好动,专注性弱,对任何新鲜事物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基于这些特点,就要求美术教师在课堂上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中自主地学习、感受和创作。
1.游戏探究——激发学生探索欲
众所周知,爱游戏是儿童的天性,他们在游戏中成长,从游戏中学习。游戏以它独特的趣味性,带给学生愉悦、兴奋,从而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因此,在设计《会动的线条》这一课时,教师让学生从家带来各种不同材质的线,如铁丝、铜丝、棉线、电线等,让他们自己去弯折、变形,体验感受不同材质的线的不同特性。整堂课学生很开心也很用心,用自己的小手不断地折呀、弯呀,拿电线的学生,很容易折成了各种样式的线条,如折线、弧线,而拿毛线的学生却怎么也折不成形,着急得直抓头,这时他们的小脑袋已经开始了思考:为什么别人手中的线能变形,而我的就不行呢?于是便进入了深一层次的思考,最后得出结论:哦,原来是它们的材质不同,铁丝硬、毛线软,只有硬度合适的材质才能够随意变形、轻松成型。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对这节课更加感兴趣了,为了搞明白接下来的问题与现象,他们就开始了自主的探究、分析、创作。总之,游戏式教学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游戏形式,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不能为了单纯的游戏而让教学流于形式,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
2.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团队意识
在美术课堂中,教师根据不同的课程目标要求,可以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他们分工合作,通过讨论、交流和实践的形式,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实现教学目标。例如,在三年级上册“演电视”一课中,笔者组织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每个学生必须承担一项任务,一人负责节目编导,一人负责文字的编写,另外一人负责画面的绘制,最后一人负责机壳设计,各司其责。学生分好工后,开始了自己负责的项目,认真投入、井然有序,彼此积极支持和信任,主动沟通和交流,圆满完成了集体学习的任务。
3.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刺激感官,激发灵感
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多媒体教学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它将图像、声音、文字、动画等各种功能融为一体,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生动的效果,唤起丰富的想象,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四年级下册有一节欣赏课是赏析宋代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最初只有课本上的一张局部图,为了让学生更直观、清晰、深层次地欣赏、理解这幅巨作,教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了这幅巨作的局部、整幅画卷,还有动图,有声音有画面,当学生看到画面中形形色色的人物突然动了起来,顿时惊讶无比,尤其是听到画面里传出真的叫卖声、打铁声、聊天儿声,更是激动得无以言表,争先恐后地想表达自己此刻的感悟与心境,你一言我一语,气氛非常活跃。整堂课下来,没有一个学生开小差,听得、看得认真,发言积极主动,感受颇为深刻,都舍不得下课了。
四、联系生活,融入自然——提高人文素养
美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大自然、社会、家庭是我们最好的教材。根据教学计划目标,教师可提倡家长利用放假时间,带领学生探寻名山大川或走访人文景点,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捕捉自然中美的情趣,在生活中识别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让他们用心去体会,用画笔去记录、去描绘。这不仅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更主要的是教会他们如何用真实的情感去体验生活,陶冶情操,学习用真情去表达和创造美,同时可引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例如,教学二年级上册《雄伟的塔》一课时,教师提前让学生在假期或周六日和父母旅行的时候,注意参观欣赏不同地域的塔,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塔的结构特点、历史、发展,及一些传说故事,并用画笔将它们记录下来,等回到课堂时,与同学一道交流学习。这样一来,学生旅行不再是漫无目的游玩放松,而是充实的、有意义的。同时在旅行的过程中,还可以体会当地的风土人情,感受人与人之间的那份真与善。
五、学生参与评价——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如果说教师的表扬与鼓励是学习过程的一种即时评价,那么,学生参与评比则是让他们做学习真正的主人,对自己对他人正确审视的过程。笔者在美术课上常采用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等形式,由每组组长做好每个人的评价记录,如态度是否认真、作业是否整洁、画面构图是否合理、表现是否有思想和创意。然后由小组长总结发言,作出总结性评价。一课一小评、一月一大评,学期末总评,并为本学期优秀的同学颁发证书及小礼物。学生特别喜欢这种方式,不但增强了学习美术的兴趣,同时还对自己、对他人有了一个正确的认识与审视,促进了身心健康发展。
美术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之一,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通过美术教育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人文素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这需要全体美术教师树立人文意识,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在美术课堂渗透人文教育,创设人文素养下的多元、开放的课堂,以人为本,渗透人文素养,促进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
(作者单位:山西省太原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九一学校)
(责任编辑 张妤)
一、营造艺术氛围,创设育人环境
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浓郁的艺术文化氛围、优美的育人环境,体现的不仅仅是文化积淀和底蕴,对学生的心理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尤其是对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室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富有文化艺术气息的教室能让学生静下心来,在美的享受中潜心创作。因此,教师可以在美术教室贴一些中、西方大师不同风格的绘画作品,让学生在感受大师作品艺术魅力的同时,净化自己的心灵,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还可以在教室的墙上张贴一些优秀的儿童绘画作品,让学生一走进教室,就仿佛置身于美的艺术殿堂。在这里,他们的思绪是自由驰骋的,他们的心灵是纯洁无瑕的,这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提高学习兴趣
传统小学美术课堂以教师讲述为主,对一些美术技能和美术理论知识反反复复地讲,只怕学生听不懂、记不住,导致学生对美术丧失了一定的兴趣,没有了往日的激情与动力。为此,小学美术教师要改变传统的灌输模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采用新颖直观的形式来引起学生的关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整个教学环节当中,为他们营造“心灵自由”的空间,让每一个学生自由地呼吸、自主地学习、自信地创作,大胆画出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在潛移默化中渗透人文素养。
三、多样化组织,巧妙设计教学活动
小学阶段的学生,天真、活泼、好动,专注性弱,对任何新鲜事物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基于这些特点,就要求美术教师在课堂上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中自主地学习、感受和创作。
1.游戏探究——激发学生探索欲
众所周知,爱游戏是儿童的天性,他们在游戏中成长,从游戏中学习。游戏以它独特的趣味性,带给学生愉悦、兴奋,从而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因此,在设计《会动的线条》这一课时,教师让学生从家带来各种不同材质的线,如铁丝、铜丝、棉线、电线等,让他们自己去弯折、变形,体验感受不同材质的线的不同特性。整堂课学生很开心也很用心,用自己的小手不断地折呀、弯呀,拿电线的学生,很容易折成了各种样式的线条,如折线、弧线,而拿毛线的学生却怎么也折不成形,着急得直抓头,这时他们的小脑袋已经开始了思考:为什么别人手中的线能变形,而我的就不行呢?于是便进入了深一层次的思考,最后得出结论:哦,原来是它们的材质不同,铁丝硬、毛线软,只有硬度合适的材质才能够随意变形、轻松成型。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对这节课更加感兴趣了,为了搞明白接下来的问题与现象,他们就开始了自主的探究、分析、创作。总之,游戏式教学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游戏形式,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不能为了单纯的游戏而让教学流于形式,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
2.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团队意识
在美术课堂中,教师根据不同的课程目标要求,可以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他们分工合作,通过讨论、交流和实践的形式,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实现教学目标。例如,在三年级上册“演电视”一课中,笔者组织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每个学生必须承担一项任务,一人负责节目编导,一人负责文字的编写,另外一人负责画面的绘制,最后一人负责机壳设计,各司其责。学生分好工后,开始了自己负责的项目,认真投入、井然有序,彼此积极支持和信任,主动沟通和交流,圆满完成了集体学习的任务。
3.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刺激感官,激发灵感
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多媒体教学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它将图像、声音、文字、动画等各种功能融为一体,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生动的效果,唤起丰富的想象,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四年级下册有一节欣赏课是赏析宋代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最初只有课本上的一张局部图,为了让学生更直观、清晰、深层次地欣赏、理解这幅巨作,教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了这幅巨作的局部、整幅画卷,还有动图,有声音有画面,当学生看到画面中形形色色的人物突然动了起来,顿时惊讶无比,尤其是听到画面里传出真的叫卖声、打铁声、聊天儿声,更是激动得无以言表,争先恐后地想表达自己此刻的感悟与心境,你一言我一语,气氛非常活跃。整堂课下来,没有一个学生开小差,听得、看得认真,发言积极主动,感受颇为深刻,都舍不得下课了。
四、联系生活,融入自然——提高人文素养
美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大自然、社会、家庭是我们最好的教材。根据教学计划目标,教师可提倡家长利用放假时间,带领学生探寻名山大川或走访人文景点,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捕捉自然中美的情趣,在生活中识别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让他们用心去体会,用画笔去记录、去描绘。这不仅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更主要的是教会他们如何用真实的情感去体验生活,陶冶情操,学习用真情去表达和创造美,同时可引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例如,教学二年级上册《雄伟的塔》一课时,教师提前让学生在假期或周六日和父母旅行的时候,注意参观欣赏不同地域的塔,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塔的结构特点、历史、发展,及一些传说故事,并用画笔将它们记录下来,等回到课堂时,与同学一道交流学习。这样一来,学生旅行不再是漫无目的游玩放松,而是充实的、有意义的。同时在旅行的过程中,还可以体会当地的风土人情,感受人与人之间的那份真与善。
五、学生参与评价——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如果说教师的表扬与鼓励是学习过程的一种即时评价,那么,学生参与评比则是让他们做学习真正的主人,对自己对他人正确审视的过程。笔者在美术课上常采用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等形式,由每组组长做好每个人的评价记录,如态度是否认真、作业是否整洁、画面构图是否合理、表现是否有思想和创意。然后由小组长总结发言,作出总结性评价。一课一小评、一月一大评,学期末总评,并为本学期优秀的同学颁发证书及小礼物。学生特别喜欢这种方式,不但增强了学习美术的兴趣,同时还对自己、对他人有了一个正确的认识与审视,促进了身心健康发展。
美术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之一,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通过美术教育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人文素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这需要全体美术教师树立人文意识,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在美术课堂渗透人文教育,创设人文素养下的多元、开放的课堂,以人为本,渗透人文素养,促进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
(作者单位:山西省太原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九一学校)
(责任编辑 张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