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实施的主渠道在课堂,新理念落实的关键也在课堂,而创设情境课堂无疑是推动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最佳策略,也是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关键所在。那么,怎样才能切实创设一种新颖、生动、开放的历史“情境”课堂?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探索,浅谈几点在创设历史情境课堂方面的具体做法和作用。
一、创设历史直观情境——激趣
创设历史直观情境,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观察考古实物、历史图片、影像资料等,把历史展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缩短学生与历史的距离。
1、运用语言与情感等,创设氛围。语言描述是一种传统的方式,但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可针对不同情况适时调节。比如《戊戌变法》中的“公车上书”,就可以做一场面描述:1895年的春天……京城笼罩着恐怖的气氛,因为清政府刚刚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消息传来,举国悲痛。进京赶考的举人们更是痛哭流涕。早已主张变法的康有为一呼百应,号召1300多个举人,怀着强烈的爱国热情上书光绪帝,要求变法图强、拒签和约、迁都再战……这就是有名的“公车上书”。这个场面描述就可以把师生带入当时的历史情景当中,去感受中国的苦难、知识分子的爱国热情,从中也可以更好理解“公车上书”的意义。
2、运用图片、实物、模型、多媒体演示等,再现情景。教师在讲授历史知识时,运用图片、实物、模型等直观材料的展示与解说,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使他们更容易接受知识;通过感官的刺激,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而多媒体为情景教学从视觉、听觉等刺激了学生的大脑,带动了学生积极思考。比如在讲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我让学生观看一系列的纪录片,特别是短短几分钟的开国大典,重现了当时的历史场面,学生仿佛也身临其境,感受和平的来之不易和对中国未来的信心。其实,这才是真正的历史教学,即首先让学生看到历史时间,再进入历史事件,最后走出历史事件。
二、创设历史问题情境——探究
如何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提问;二是学生的发问。
1、教师设疑启之,唤起学生的主动性。历史教师的提问必须建立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准确把握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从而把握历史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在讲授《五四运动》时,一开始,我利用多媒体播放影片《我的1919》中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一段精彩的发言,导出五四运动这一事件。紧接着抛出问题:“如果不是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外交的失败,中国会不会爆发反帝反封建的五四爱国运动呢?”“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是什么?利用巧妙的问题情境设计,极短的时间内学生的注意力就被吸引到教学主题上来,让学生带着新的疑问进入新课的学习。
2、鼓励学生提问、质疑,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增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讲西安事变。蒋介石被释放。有同学质疑“杀了蒋介石多解气啊!为什么放了他?”“杀了蒋介石,国内战争就不会发生了”等等。于是我从几个方面启发学生:如果杀了蒋介石,中国会出现什么局面?这种局面谁最希望?共产党是站在哪个角度解决西安事变?通过质疑、讨论、启发,学生学会了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并进一步深化对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意义的理解。在提问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也表现出很高的兴致。所以说,不是学生不会提问,而是他们需要一些帮助,给他们一个支架,他们可以发挥得更好。
三、创设历史角色情境——主体体现
创设历史角色情境,就是让学生成为历史角色的扮演者,在教师的引导下,思考历史出现的一些问题,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例如在讲到五四运动时让学生表演与五四运动相关的小品。结果有一个小组表演了“在巴黎和会上的斗争”这一小品,把在巴黎和会上各国外交使节的表情表现得活灵活现,日本代表的蛮横,美、英、法代表的见风使舵,特别是扮演中国代表顾维钧的同学把顾维钧那种义正辞严,慷慨激昂的形象表现得惟妙惟肖,博得全班同学一片热烈的掌声,掀起了课堂活动的高潮。角色扮演缩短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真正在角色的研究和扮演中尝到了历史的原汁原味,同时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也充分展示了学生自主创新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
总之,课堂是促进学生主体发展的主阵地,教师要立足于情境课堂,把学生当作一种活生生的力量,精心设计一个个鲜活的历史舞台,让学生身临其中,感受历史,使课堂真正“活”起来。(作者单位
江苏省滨海市滨海中学)责任编辑 杨博
一、创设历史直观情境——激趣
创设历史直观情境,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观察考古实物、历史图片、影像资料等,把历史展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缩短学生与历史的距离。
1、运用语言与情感等,创设氛围。语言描述是一种传统的方式,但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可针对不同情况适时调节。比如《戊戌变法》中的“公车上书”,就可以做一场面描述:1895年的春天……京城笼罩着恐怖的气氛,因为清政府刚刚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消息传来,举国悲痛。进京赶考的举人们更是痛哭流涕。早已主张变法的康有为一呼百应,号召1300多个举人,怀着强烈的爱国热情上书光绪帝,要求变法图强、拒签和约、迁都再战……这就是有名的“公车上书”。这个场面描述就可以把师生带入当时的历史情景当中,去感受中国的苦难、知识分子的爱国热情,从中也可以更好理解“公车上书”的意义。
2、运用图片、实物、模型、多媒体演示等,再现情景。教师在讲授历史知识时,运用图片、实物、模型等直观材料的展示与解说,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使他们更容易接受知识;通过感官的刺激,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而多媒体为情景教学从视觉、听觉等刺激了学生的大脑,带动了学生积极思考。比如在讲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我让学生观看一系列的纪录片,特别是短短几分钟的开国大典,重现了当时的历史场面,学生仿佛也身临其境,感受和平的来之不易和对中国未来的信心。其实,这才是真正的历史教学,即首先让学生看到历史时间,再进入历史事件,最后走出历史事件。
二、创设历史问题情境——探究
如何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提问;二是学生的发问。
1、教师设疑启之,唤起学生的主动性。历史教师的提问必须建立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准确把握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从而把握历史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在讲授《五四运动》时,一开始,我利用多媒体播放影片《我的1919》中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一段精彩的发言,导出五四运动这一事件。紧接着抛出问题:“如果不是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外交的失败,中国会不会爆发反帝反封建的五四爱国运动呢?”“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是什么?利用巧妙的问题情境设计,极短的时间内学生的注意力就被吸引到教学主题上来,让学生带着新的疑问进入新课的学习。
2、鼓励学生提问、质疑,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增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讲西安事变。蒋介石被释放。有同学质疑“杀了蒋介石多解气啊!为什么放了他?”“杀了蒋介石,国内战争就不会发生了”等等。于是我从几个方面启发学生:如果杀了蒋介石,中国会出现什么局面?这种局面谁最希望?共产党是站在哪个角度解决西安事变?通过质疑、讨论、启发,学生学会了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并进一步深化对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意义的理解。在提问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也表现出很高的兴致。所以说,不是学生不会提问,而是他们需要一些帮助,给他们一个支架,他们可以发挥得更好。
三、创设历史角色情境——主体体现
创设历史角色情境,就是让学生成为历史角色的扮演者,在教师的引导下,思考历史出现的一些问题,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例如在讲到五四运动时让学生表演与五四运动相关的小品。结果有一个小组表演了“在巴黎和会上的斗争”这一小品,把在巴黎和会上各国外交使节的表情表现得活灵活现,日本代表的蛮横,美、英、法代表的见风使舵,特别是扮演中国代表顾维钧的同学把顾维钧那种义正辞严,慷慨激昂的形象表现得惟妙惟肖,博得全班同学一片热烈的掌声,掀起了课堂活动的高潮。角色扮演缩短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真正在角色的研究和扮演中尝到了历史的原汁原味,同时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也充分展示了学生自主创新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
总之,课堂是促进学生主体发展的主阵地,教师要立足于情境课堂,把学生当作一种活生生的力量,精心设计一个个鲜活的历史舞台,让学生身临其中,感受历史,使课堂真正“活”起来。(作者单位
江苏省滨海市滨海中学)责任编辑 杨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