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投资与税收政策浅析

来源 :经济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ote_jeann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高新技术代表着科技竞争的实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在各国的经济发展中将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新技术产业化问题日益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与重视,而被誉为高科技产业化“推进器”的风险投资也因此而成为产业界和科技界关注的焦点。
  
  一、我国风险投资事业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风险投资事业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才发展起来的。1985年,中央在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对于变化迅速、风险较大的高科技工业可以设立创业投资给予支持”。这10多年来,它在我们国家取得了长足地进展,然而,我们也看到,我国的风险投资业只经历了10多年的发展历史,至今尚处于初始阶段,还无法独立支撑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风险投资在发展中还存在大量的问题,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风险投资资金总量不足。据统计,1990年,我国科技成果转化需要资金1257.3亿元,而实际投入资金只有188.49亿元,缺口达到1068.8亿元,而其中能作为风险资本运作的则更少。
  2.风险投资主体单一。目前,在我国许多风险投资都会看到政府的身影,主角大多是政府,或者是带有很明显的行政色彩。我国风险投资的资金来源主要仍是财政科技拨款和银行科技开发贷款,投资主体单一。从表1中可以发现,近几年成立的科技风险投资公司的出资方仍然是政府部门,这势将对投资效益构成不良影响。
  3.风险投资人才极度缺乏。从事风险投资事业的人才,不仅需要掌握金融领域内中的相关知识、而且还应当熟悉高新技术产业的相关技术,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对风险投资进行评估,降低投资的风险。但是,由于我国风险投资人才欠缺,一些专业人士为技能方面的“跛子”,有技术的不懂金融,懂金融的不了解技术,这种偏跛也是导致我国风险投资成功率大大低于国际水平的重要原因。
  
  二、对风险投资事业实施税收激励的必要性
  
  发展高科技,实行产业化,这是我国经济从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的根本保证,也是推进我国产业升级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在这过程中,风险投资将扮演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国高科技商品化、产业化、国家化虽有所发展,但步子不大, 步伐不快。其中有科学技术自身即生产关系方面的原因,但更多的原因是资金来源不足,难以形成产业规模。而资金来源不足,一方面固然是由我国现实情况决定的,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是整体经济水平还比较低的发展中国家,难以在短时期内筹集到足够的发展资金,但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有一些原因来自于政策层面,法律法规不完善,政府对资金的引导缺乏明确方向和支持力度。
  风险投资事业是一个高风险高收益的新兴事业,不管是从公平的角度还是从效率的角度来看,都需要制定对它进行扶持的相关税收政策。
  
  (一)公平原则
  经济学家认为,税收负担在纳税人之间的公平分配是极为重要的,因此税收公平原则应该是涉及税收制度的首要的或最重要的原则。
  税收的公平原则是指国家征税要使各个纳税人承受的负担与其经济状况相适应,以保证各纳税人之间的 税负水平均衡,即要求条件相同的人们纳相同的税,而对条件不同者应加以区别对待。它又分为横向公平和纵向公平。
  风险投资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它具有很高的风险性,收益高度不确定。如果获得成功,则它带给投资者的收益有可能非常高,而如果失败了,投资者有可能血本无回。但是由于它失败的可能性很大,在一个风险厌恶的模型下,人们就不愿或不敢进行这项事业,相反,人们宁愿选择那些收益较低但收入有保障的项目进行投资,因而它与传统类型的投资相比明显处于劣势地位。从公平性看,税收制度的制定应该有助于消除风险投资的这种劣势地位,通过对风险投资赋予一定的税收优惠而降低其风险,也就是说让政府帮它们分担一部分风险,以此来增加它们的吸引力,使之与传统投资进行竞争时不至于处于明显劣势地位。
  另外,在累进税制下,风险投资与传统投资相比更是处于不利地位,因为它们的收益具有不确定性,导致年度之间的收入分配不均,在某些年份它们所投资的风险企业有可能获取非常高的利润,而其他年份则可能亏损,如果没有亏损年度递延抵扣的规定(例如个人所得税下就是这样),那么与传统投资相比,风险投资者就要负担更高的税收负担。从这个层面上理解,也可以说风险投资与传统投资相比处于不利地位。
  因此,制定有利于风险投资发展的税收政策,从公平性的角度看具有很大的必要性。
  


  (二)效率原则
  税收的效率原则是指通过制定税收政策,对资源配置和经济运作机制产生影响,从而使税收额外负担的最小化和额外收益最大化。它的评价标准就是:税制是否有利于经济的有效运行,是否有利于提高社会经济的整体效率和效益。
  一方面,由于风险投资基金一般规模都比较大,它可以集中力量投资于某些风险高且投入大的项目,解决了高新技术发展的资金缺口问题,正是因为这一点,所以风险投资支持的风险企业一般都处于高新技术领域。另一方面,从各国的发展实践中可以看出高新技术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它可以导致资源得到更有效的配置,使人力、资金以及自然资源等从低效率部门更多地转向高效率部门,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率。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制定有利于风险投资的税收政策,可以促进风险投资更快更好地发展。
  因此,不管是从公平还是从效率的角度看,对风险投资实施优惠政策都是必要的。它不仅可以消除风险投资相比于传统投资的劣势地位,增强风险投资的竞争力,使之处于更公平的竞争环境下,而且,它通过促进风险投资事业的发展可以带动整个社会经济效率的提高。
  
  三、对风险投资事业实施税收激励的可行性
  
  在现实的国情下,对风险投资事业实施税收优惠是否具有可行性?作者认为答案是肯定的。
  首先,从税收政策来看,税收政策可以对风险投资事业进行扶持,它并不会增加税收的负担或导致税收收入减少。税收政策的额外负担可以有两种理解:第一种观点认为税收政策制定并实施之后,导致纳税人的效用损失大于政府的效用增长,即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某项税收政策的实施导致社会的整体经济效益下降;第二种观点则认为税收政策的额外成本是税收政策制定并实施之后给政府造成的净收入减少,即从政府的角度看,某项税收政策的实施导致政府财政收入减少。从第一种观点看,鼓励风险投资的税收政策只会增加纳税人的效用,而不是相反,因而纳税人不会发生效用损失,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用也不会因此而受损。从第二种观点看,制定扶持风险投资事业的税收政策,在实施之后的短期内可能会导致政府收入下降,但是,从长期来看,则情况刚好相反。首先,促进风险投资的税收政策可以促进高新技术的发展,从而有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剩余产品价值,于是所得税的税基也就相应扩大;其次,由于风险投资是知识经济的主要支撑力量之一,而知识经济时代将产生许多新部门,新行业,新产品和新服务,导致社会交易量大幅增长,从而有助于拓展流转税的税基。当税基扩大带来的税收收入增长超过最初对风险投资实施税收优惠时税收收入的减少时,我们就会发现,鼓励风险投资的税收政策不仅不会减少政府的收入,相反,从长期来看,它可以增加政府的税收并使之维持长期的稳定发展。例如,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开发区,实施优惠的税收政策,大量引进风险投资资金,积极鼓励高新技术产业,1997年增值税收入为4.2亿元,比上年增长14.8%。1998年为5.4亿元,又比上年增长 29.9%,增幅明显高于全北京市同时期的平均水平(分别为11%和16.4%)1。
  我国2000年恢复征收利息税,虽然收入没有达到预期的“400亿元”,但是也将近120亿元。按照20%的税率计算,那么全年的储蓄利息为600亿元,再按照2%的利率,可以估计我们国家的居民储蓄为30000亿元,可见我们国家的储蓄总额还是相当大的。政府恢复增收利息税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内需和促进投资,采取的是一种推压方式,但是,光有推压方式还是不够的,还应当制定适当的政策引导人们更合理地使用手头的资金。正是由于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储蓄较以前有大幅增长,因此只要采取适当的措施和政策,降低风险投资的风险程度,提高风险投资的预期收益,让人们觉得这个事业充满希望和活力,就可以将居民的巨额储蓄引导到发展风险投资事业上来。
  从各国发展风险投资的税收政策与实践中也可以看出风险投资事业的发展与税收政策的发展变化息息相关,即,对风险投资事业实施税收优惠政策能够极大地促进风险投资的发展,相反,如果没有税收政策的支持,风险投资的发展势将陷于重重困难之中。例如美国,1969年末股市迅速跌落,经济出现衰退,但就在这个时候,美国国会决定把长期资本利得税的税率从29%骤增至49%,这个决定给风险投资带来极大的冲击。由于这项增税方案的出台,导致美国风险投资规模从1969年1.71亿美元急剧下降到1975年的0.01亿美元,仅为以前的0.6%2。但是,美国在1978年出台的《1978年岁入法》规定资本利得税的税率从49%下降为28%,1981年公布的《经济减税法案》进一步使这个税率下降为20%,这两项措施分别导致美国下年的风险投资额增长50%和将近一倍3。由此表明,对风险投资实施税收优惠政策是能够大力促进风险投资事业发展的。
  
  注释:
  1 曾国祥主编《可持续发展与税收》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9月出版 第244页。
  2 黄宝印吕克敏等主编《风险投资》,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9年12月出版,第8页。
  3 吴晓吾《美国风险投资的特点及启示》, 《中国对外贸易》2000年第7、8期。
  
其他文献
本文从实证的角度讨论了我国证券公司竞争力的问题,从产业组织内部的比较,从集中度、规模经济、范围经济、资源配置等方面讨论了我国证券公司竞争力的现状和提高途径。   —— 编 者  我国证券业萌芽于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形成了产业的基本框架,目前已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截止到1999年底,我国共有证券公司90家,兼营证券业务的信托投资公司203家,中外合资的投资银行1家,证券营业部2412
期刊
一、关于对已往法律的修改    1.1999年,美国修改了1933年“Glass-Steagall法”关于禁止同一家金融机构的分支机构同时从事银行业务和证券业务的规定。  2.修改了1956年“银行控股公司法”关于禁止同一家金融机构的分支机构同时从事银行业务与保险业务的规定。    二、关于新业务的开展与管理    1.取消了现有对银行从事证券业务和保险业务的限制。  2.开创了一种新的组织模式,
期刊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确立和资本市场的产生与发展,是20多年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所取得的具有深远意义的重大进展。但是,由于我国的资本市场是在新旧经济体制的剧烈摩擦和尖锐对抗的夹缝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摩擦双方和对抗双方相互妥协和不断“磨合”的结果,因而我国的资本市场从产生的那一天起,就带有“先天不足”的制度缺陷。10年来,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和人们对资本市场在认识上的不断深化,市场中的一些“原生”的
期刊
2001年3月24日,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和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FSI)主办了“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关系”理论研讨会。研讨会的主题是 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关系及银行信贷资金流入股票市场的管理政策。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吴晓求作了主题报告,《我国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关系研究——关于信贷资金流入股市的理论政策》概括地说明了报告涉及的诸多问题:第一,是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关系问题。
期刊
一 、近来银行不被看好    近来,碰到几种情况,是关系银行的:  1.不久前,我给一个单位的金融专业研究生讲课,有的研究生问:是不是学“投资”有前途,学“银行”没前途?他们说的“投资”是指围绕证券市场的一套运作和“学问”。随后了解,在金融专业中,这样的考虑相当普遍。  2.另一种情况是,一些大学的金融专业对于“发展方向”和“课程安排”有些拿不定主意,酝酿着一种“非此即彼”的选择:是依然按原来的兼
期刊
作为经济与金融信息化、网络化的直接产物,网络银行是20世纪银行业最具影响力的创新。这种创新,不仅仅是为现有银行产品和服务开辟了一个新型的销售媒介或销售通道,也不只是将现有银行业务移植上网,或在互联网上设个网站那样简单,它改变了传统的银行经营模式和经营理念,形成了新的银行产业组织形式,是信息化革命导致的社会制度变迁在金融领域中的深刻体现。    一、网络银行的发展状况    按照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
期刊
一、经济发展与资本市场    一部经济史,就是企业兴衰更替的历史,在企业的设立、成长、衰落和解体的全过程中,如果企业面临的障碍和耗费的资源达到最小化,一国经济就会取得广泛、深入的发展。显而易见,资本市场的运行机制能够为这一过程提供便利。因此,政策制定者面临的问题在于,如何通过资本市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即怎样构建资本市场。  如果一个国家的资本市场有利于私人部门融资,该国经济就会取得更充分的发展。
期刊
公司经营业绩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治理结构是否有效率,而治理结构是否有效率,又取决于其股权结构安排是否合理。通过对国内外券商股权结构现状的比较分析,我们发现,我国的证券公司目前大多数股权结构安排都不太合理,由此导致在公司治理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最终影响到公司的经营绩效和发展潜力。    一、股权结构对公司治理机制的影响    公司治理结构是指股份公司中以委托代理关系为连接并规范股东、董事会、经
期刊
进入9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金融业的兼并重组可谓波澜壮阔,而近年来全球各大证券交易所的合并与联盟又为其填上了浓重的一笔,成为兼并浪潮中的一个新的亮点,这无疑将对国际金融市场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全球范围内证券交易所的合并与联盟    从世界范围内来看,近期较为有影响的联盟与合并事件有:  1998年3月18日,全球最大的电子化交易市场——Nasdaq与美国第三大股票交易所——美国证券交易所通
期刊
一、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    从2000年国民经济运行的趋势看,我国1998年提出的“国企三年脱困”目标已经可以实现。但“国企三年脱困”并不意味着国有经济的改革已经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根据按照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文件精神,进一步改革的重点,一是推进国有资产的资本化;二是在企业中普遍建立维护出资人利益的法人治理结构。  从长远看,国有经济实施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战略性调整,意味着国有经济的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