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提升思维品质的英语说明文文本解构教学

来源 :英语学习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junfeng_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高中英语核心素养内涵的发布,如何落实高中英语学科思维品质的培养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关注。本文从语篇组织模式的内涵和分类出发,对不同语篇层面的高中英语说明文文本进行逐一解构,并通过概念图将思维过程外显。该实践旨在探索一条英语说明文文本阅读的新途径,以期提升学生的英语学科思维品质。
  关键词:思维品质;说明文;解构阅读;语篇模式
  * 本文为吉林省教育学会“十三五”规划课题“解构阅读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行动研究”(项目编号:JYXH13510072)的研究成果之一。

引言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明确指出:思维品质体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心智特征,思维品质的发展有助于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8)。然而,传统的英语阅读课堂更关注对词汇用法和语法的教学,导致学生脱离语篇进行单个词汇的机械记忆,或者对文本的理解浮于表面。他们难以深入思考文本内容,形成基于主题意义的语篇框架,从而也就无法发展较高层次的认知能力。也就是说,学生如果长期缺乏以挖掘文本意义为目标的深度思维训练,其思维品质就无法从低级认知状态跃迁到高级认知状态。本文将基于语篇组织的基本模式,探讨针对高中教材中说明文文本的解构教学,以期促进学生与文本的互动,提升其高阶思维认知能力。同时,教师在解构教学中引导学生使用概念图将思维过程外显,切实提高学生文本解构能力和思维能力。

英语说明文文本解构的理论与实践


  1.说明文文本解构的重要性
  《课标》提出语言教学活动是基于不同语篇类型而设计的。不同的语篇类型有着不同的语篇功能,而不同的语篇功能又决定了不同的意义表达和意义构建方式,即不同的语篇组织结构。本文选取说明文进行探讨的原因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以人教版高中《英语》(2007年版)必修教材为例,笔者发现Reading板块和Using language板块中,有32%的文本是说明文(见表1),可见说明文在教材中所占比例之高,其重要程度自然不言而喻。
  第二,说明文的主要目的是传递信息、说明事实、表明观点和态度。针对说明文的阅读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准确、全面、客观地理解和表述信息、表明观点和态度的能力。
  第三,由于说明类文本意义构建的方式相对稳定,其语篇组织结构也就相对稳定,符合认知从低阶到高阶、从简单到复杂的基本规律。通过解构说明文文本,学生的逻辑更加清晰,表述更有条理,自身口语和写作能力也得以提升。学习说明文解构也能为学生后续解构记叙文文本打下良好的基础。
  2.语篇组织模式
  Hoey(2001)认为语篇是具有完整语义的句子的集合;整个语篇或者语篇段落中一定存在一类或者几类组织结构。语篇段落或语篇段落中的各个关系被称之为语篇组织模式。说明文主要的语篇模式有三种:匹配模式、问题—解决模式和一般—特殊模式。

  (1)匹配模式
  匹配模式是指在同一語义范畴内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义单位的比较,或者同一语义单位下各个层面的比较。如果语义单位之间呈现出重复性和对应性,这种关系模式就被称为相容匹配;如果语义单位之间呈现出对立性和异质性,这种关系模式就被称为对立匹配。匹配模式常见的表征方式为重复、标记词和语义或结构上的平行关系。
  笔者选取人教版高中《英语》(2007年版)必修1 Unit 2 Reading板块The Road to Modern English的第一段,对句子之间的匹配模式进行分析。
  At the end of the 16th century, about five to seven million people spoke English. Nearly all of them lived in England. Later in the next century, people from England made voyages to conquer other parts of the world and because of that, English began to be spoken in many other countries. Today, more people speak English as their first,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than ever before.
  首先,教师可以从语篇标记词入手进行分析。语篇标记词是语义关系外在的表征手段,它将复杂的语义关系群之间的内部联系外显出来,因而相对容易辨识和操作。本语篇介绍的是英语的发展史,因而需要我们寻找标识时间概念的语篇标记词,如at the end of the 16th century、later in the next century、today。根据匹配关系的概念,本段落的四个句子可以分为三个语义群。这三个语义群在同一语义范畴,即时间范畴内,展现在不同时段主题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其次,教师可以考查语义重复。三个语义群中动作的发出者全部为people;无论是主动语态还是被动语态中,动作也全部一致,即speak(spoke、to be spoken);动作的承受者,即动词的宾语或者被动语态中的主语全部为English。从以上分析可知,三个语义群中句子的主干部分不只是语义层面的完全重复,还是词汇层面的完全重复。
  最后,教师可以考查结构关系。从语义或者词汇重复上,不难看出三个语义群结构上的平行关系。从时间状语、限定词、行为主体、动作和客体到地点状语,三个语义群内部的语义结构完全对应(见图1)。   在以时间为主线的说明文语篇中,教师应注意观察表层的变与不变,深入思考变与不变的原因,逐步提升思维层次。由图1可知,行为主体、动作和客体是不变的,而时间状语、限定词和地点状语是变化的。不变的部分是说明文语篇的话题,即说明对象;变化的部分是说明对象随着时间变化而发生的外在属性变化。从变化的部分可以继续探究变化的原因,即从At the end of the 16th century到Later in the next century,文本明确提示people from England made voyages to conquer other parts of the world;从 later in the next century到today,文本并未给出明确的解说,其答案可在后面的文本中找寻,此处可看作是一个悬念。
  (2)问题—解决模式
  问题—解决类型的语篇模式通常是指在语篇起始部分设置问题,在之后的部分中回答问题。语篇起始部分的设问通常充当语篇的主题句,起着统领整个语篇的作用。此类型的语篇模式有多种变体,呈现出不同层级间的问题—解决模式,体现在段内小句之间或者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关系,也可能是标题与正文的关系或者是文字与图表的关系。此外,该模式还可以进行层级的迭代,产生新的包含问题—解决模式的语篇模式。问题—解决模式最常见的表征方式为提问,其变体为对事物的叙述或对现象的描述。
  以下笔者仍然选取人教版《英语》(2007年版)必修1 Unit 2 Reading板块The Road to Modern English的第五段里段落内部小句之间的问题—解决模式进行分析。

  So why has English changed over time? Actually all languages change and develop when cultures meet an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At first the English spoken in England between about AD 450 and 1150 was very different from the English spoken today. It was based more on German than the English we speak at present. Then gradually between about AD 800 and 1150, English became less like German because those who ruled England spoken first Danish and later French. These new settlers enriched the English language and especially its vocabulary. So by the 1600’s Shakespeare was able to make use of a wider vocabulary than ever before. In 1620 some British settlers moved to America. Later in the 18th century some British people were taken to Australia too. English began to be spoken in both countries.
  段落起始就以“为什么英语随着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这一问题统领整段。紧接着,作者用信息补充类语篇标记词Actually引出答案,即文化的相遇和交流会导致语言的变化和发展。这就与第一段的“变与不变”相呼应,成为语言外在变化的内在解释。随后,作者仍然依照时间顺序,以匹配模式展开对英语变化与发展的历史的介绍。
  人教版《英语》(2007年版)必修2 Unit 3 Reading板块的语篇Who Am I?很好地诠释了标题与正文之间的问题—解决模式。这篇文本以问题为标题,以正文內容为答案,构成了问题—解决模式下的另一种不同语篇层面的变体。这种语篇模式变体的产生,与前文所述的问题在文本中的功能是密不可分的。所以,问题在哪个层面的语篇提出,就会在哪个层面形成问题—解决模式。
  除了在不同语篇维度上的变化之外,说明文文体中另一种问题—解决模式的变体是用第一段或者前几个段落对一个现象进行描述,或者对一个人物或事件进行叙述。下面以2018年高考英语全国Ⅱ卷中阅读理解D篇为例,分析该模式下的文本展开方式。
  We’ve all been there: in a lift, in line at the bank or on an airplane, surrounded by people who are, like us, deeply focused on their smartphones or, worse, struggling with the uncomfortable silence.
  作者开篇描述了一个场景——在公共场所中,人们埋头看自己的智能手机,气氛显得尴尬。这种对现象的描述或者对事情的叙述能将读者迅速拉进文本描绘的主体世界中,并使读者快速关注所述现象,即文本主题。阅读完这一段,读者会不禁反思作者描述这一现象或事件的原因及问题的解决办法等,这其实也是读者问题意识形成的过程。总之,此类说明文看似没有提出任何问题,实则引发读者在认知层面生成问题。而关于这一段的问题设置方式无外乎两种:一种是设置基于语篇功能的问题。如前所述,这类段落的语篇功能通常是吸引读者,引出主题。另一种是设置基于主题意义的问题,让读者根据文本意义进行概括。本试题的题目为“What phenomenon is described in the first paragraph? ”,可见是对主题意义的考查。   问题—解决模式的另一个变体是问题与解决迭代产生,即第一问题的解决方式产生了新的问题,而新问题的解决方法中还可能产生新问题,如此循环往复,直至问题被真正解决。这种模式真实地反映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处理问题的方式。笔者以2015年高考英语湖南卷阅读理解B篇为例进行分析。
  In its early history, Chicago had floods frequently, especially in the spring, making the streets so muddy that people, horses, and carts got stuck…
  An engineer named Ellis Chesbrough convinced me the city that…
  This of course created a new problem: dirt practically buried the first floors of every building in Chicago…
  That’s where George Pullman came in… Now that Chicago’s waste water was draining efficiently into the Chicago River, the city’s next step was to clean the polluted river.
  该文本首段以记叙的方式描述问题,引出主题——历史上,芝加哥市曾经遭受水患。紧接着在下一段介绍了一位工程师的治理方式,然后引出该治理方式产生的新问题。为了解决新问题,作者又引出另一位工程师。最后一段的结尾句则说明水患得以治理,但新问题又出现了。这篇文本记录的是工程项目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对此过程的不断迭代,真实地反映出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的经验积累。
  (3)一般—特殊模式
  人们对事物的认知方法可以分为归纳法和演绎法。演绎法是一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知模式,而归纳法是一种由特殊到一般的认知模式。在日常生产生活中,人们对事物的基本规律进行概括,再用具体的例证对这一规律加以解释和说明,结尾可能进行总结。该模式通常使用语篇标记词或者语义关联手段来体现关系,通常表现为概括—举例和整体—细节两种方式。
  为了例析一般—特殊模式,笔者还是选取人教版《英语》(2007年版)必修1 Unit 2 Reading板块The Road to Modern English部分内容,对段落内部小句之间的模式进行分析。
  Native English speakers can understand each other even if they don’t speak the same kind of English. Look at this example:
  British Betty: Would you like to see my flat?
  American Amy: Yes, I’d like to come up to your apartment.

  该段第一句话概括了一个现象——即便英语本族语者并不是说同一种英语,但他们却可以理解彼此。然后,作者使用了一个明显的一般—特殊模式的语篇标记词组look at this example,引出例子,进一步说明这个现象。
  本文第5段(文本见前文)的第2句“实际上文化的相遇和交流会导致语言的变化和发展(Actually all languages change and develop when cultures meet an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是对现象的整体描述。在下文中,作者從公元450年写到18世纪,对这一现象进行细节描述。这一部分就形成了整体—细节模式的组织结构。
  3.基于语篇组织模式的解构教学实践
  从上述举例可以看出,一个文本甚至一个段落可能包含不止一种的语篇组织模式。各种语篇组织模式都服务于作者对语篇意义的建构。笔者以文本第7段进行分析。
  English now is also spoken as a foreign or second language in South Asia. For example, India has a very large number of fluent English speakers because Britain ruled India from 1765 to 1947. During that time English became the language for government and education. English is also spoken in Singapore and Malaysia and countries in Africa such as South Africa. Today the number of people learning English in China is increasing rapidly. In fact, China may have the largest number of English learners. Will Chinese English develop its own identity? Only time will tell.   段首句是对“如今,英语成为南亚地区的二语或者外语”这一事实的整体概述。然后,语篇连接词for example表明首句与后面部分为一般—特殊模式。而在“特殊模式”部分,作者详述了印度说英语的人数之多及其原因。接下来,作者采取匹配模式开展意义的建构,略述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南非等国家说英语的情况。最后,作者仍然采用匹配模式,突出中国拥有最大的英语学习人群,并提出中式英语的身份问题。
  段落和段落之间的意义也采取以上三种模式进行建构。因此,在语篇分析时,教师也要关注段落间语篇连接词的外在表征和语篇意义内部的关系。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语义判断The Road to Modern English的前四段均为对英语变化的描述,因而根据匹配关系中指称同一范畴的意义,可知其段落组织模式。而第一段和第五段之间则形成了问题—解决模式。第一段通过列举三个不同时期说英语的人数及分布的国家和地区的变化,在读者的脑海中形成了疑问。继而在第五段直接提出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语义建构。而在第二至第四段里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的变化又可以在第六段的叙述中找到答案。而最后一段既涉及说英语的人数变化及分布的国家和地区變化,也谈及英语在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身份问题。由图3可以看出,整个文本由两个段落层面的问题—解决模式支撑,而两个问题—解决模式之间又构成了匹配关系。从意义的构建层面来看,可以用文中“Actually all languages change and develop when cultures meet an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这一句来解释。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而国家和地区间的交流和沟通势必会影响到语言,不论国家和地区是否有交流的意愿,也不论沟通的方式如何。这就是语言变化的第一层含义。而语言变化的第二层含义,是当一种语言进入到另一种语言区时,第一种语言就要找寻与第二种语言融合、适应的点,进而形成具有第二种语言特色的第一种语言,即确认第一种语言的身份。在第一种语言与第二种语言相互磨合时,两种语言都悄然发生变化。

结语


  语篇组织模式可分为匹配模式、问题—解决模式和一般—特殊模式三类。在分析英语说明文文本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语篇组织模式从不同层面对文本进行逻辑梳理和意义解构,提高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进行语篇组织构建的能力,提升学生对语义逻辑的分析能力和认知水平,进而提高其英语学科的思维品质。如此,在说明文阅读教学的课堂上,学生就不再单纯地理解、记忆,而是基于理论进行对比、分析、综合,运用语篇知识进行意义建构,最终提升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Hoey, M. 2001. Textual Interaction: An Introduction to Written Discourse Analysis[M]. London: Routledge.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18.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陈宇博,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英语教师。
其他文献
这一年,我们试图通过一种特别的形式纪念逝去的攀登者,唤起脑海里相熟的面孔,细数生平往事,说与你听。  他们有人正当壮年,却留下父母妻儿撒手而去;他们有人垂垂老矣,得以福禄绵延寿终正寝。知道了故事的开头,却永远猜不中尾声,或许这就是攀登的魅力。  我们试图去理解什么是攀登,去寻找一个攀登者的身份属性与定义。这不单单是对自我身份与价值观的标榜,更多蕴含着个体对攀登文化的理解与认同。也因对攀登社群的归属
The cracking sound of a wooden bat hitting a small white ball was just one fascination, and watching spectators, hearing their voices reveal dreams and desperate yearnings were bonuses.1 In the sport
英语副词相对于其他规则复杂的英语词类来说,虽然种类繁多、无处不在,却好像从未当过英语学习路上的拦路虎。首先,从作用上来说,副词用来修饰限定动作、状态等发生的时间、地点、程度、方式,在语言表达中虽然重要,却不占据主谓宾这些决定核心内容的成分;其次,按照功能来分类,一些常用的如时间副词(before, ago, etc.)、频度副词(often, sometimes, etc.)、地点副词(here,
摘 要:庄绎传教授学翻译、做翻译、教翻译,终生乐此不疲。他在人生的三个阶段分别做了几件大事。在第一阶段,庄教授首先参与《毛泽东选集》的翻译工作,撰写《汉英翻译500例》;然后为《翻译通讯》撰文,并出版《英汉翻译练习集》。在第二阶段,庄教授首先在中央电视台主持系列翻译讲座,然后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教授广播函授翻译课程一年,并编写了高自考教材《英汉翻译教程》。在第三阶段,庄教授则撰写了《翻译漫谈》等两本
人类爱八卦,这是写在我们基因里的特质。在平日的工作环境中,身边同事的家长里短,一举一动都会在小圈子里作为我们的谈资,供消遣说笑之用。一些人认为互传八卦有利于情感的维系,而中枪者也深知其带来的压力和危害。当八卦变成了自我保护、打击对手的武器,当我们处在流言风暴的中心时,我们还会这么怡然自得么?
Every year without knowing it I have passed the day  When the last fires will wave to me  And the silence will set out  Tireless traveller  Like the beam of a lightless star  Then I will no longer  Fi
My late grandmother drilled1 into our heads that we were middle class. To her, this was a source of great pride; being middle class wasn’t just better than being poor, it was also better than being ri
说起安达卢西亚,许多中国人会感到陌生,但还记得著名真人秀节目《花儿与少年》2014年花少旅行团的最后一站吗?是的,那就是安达卢西亚!它宁静、质朴、节奏缓慢,有热烈的阳光、徐徐的海风、风格迥异的建筑群,节目组也将他们到过的这个地方称为“最美的‘私奔’之城”。怎么样,这样的一个地方有没有让你动心?  Traveling to Andalucía, a part of Southern Spain, h
摘 要:高中英语听说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忽略对听力文本的深层挖掘,忽略语篇的主题意义和语用价值,导致学生在听力活动中不能有效地进行意义建构,从而影响口语输出的效果。本文结合具体的听说教学实例,探寻话语标记语for example和 such as在口语语篇主题意义探究中的语用功能,旨在实现以听促说,完成交际目的。  关键词:高中英语;听说教学;主题意义;话语标记语;语用功能引言  《普通髙中英语课
摘 要:产出导向法从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两个层面为我国外语教学中出现的“学用分离”这一根本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本文以产出导向法为理论支撑,聚焦高中英语新教材的优化使用策略,积极践行学用一体,坚持一切语言教学活动都与运用紧密相连的理念,从驱动、促成、评价三个方面展示外研版高中《英语》(2019年版)选择性必修一Unit 3中The Return of the Champions一课的创新阅读设计,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