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国文化建设的历程中一直担当着重要的角色,无论是古代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还是近现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抑或是今天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建设,思想政治教育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是文化传承和文化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当前,我们正在进行着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建设,必须在继承前人、总结前人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展开,才能少走弯路或不走弯路,才能少犯错误。故而在此,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思想政治教育传承古代文化,建设当代文化的历史。只有这样,才能给处于新世纪新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其文化建设职能提供借鉴和指导,以促进和谐文化的建设。
关键词:和谐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儒家文化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而中国古代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也是以儒家文化的传承为主要任务的。中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思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思想既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又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借鉴。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是沿着和谐文化建设方向发展的。它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是一个严密而完整的科学的思想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的思维的一般规律的学说,是普遍的科学真理。它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始终沿着和谐文化建设的方向发展的。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传家宝,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并最终取得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伟大胜利的根本保证和重要条件之一。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善于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发展了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其中,在文化建设方面始终贯彻和谐文化建设的思想,以促进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以人为本,实质是强调其和谐文化建设职能。十七大报告中首次出现“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提法,这是党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体现,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在此之前,胡锦涛总书记在2003年12月5日至8日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曾深刻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就是指在实践中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这就初步确立了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而十六届三中全会“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正式确立了“以人为本”理念在社会发展及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在内的各学科发展中的指导地位。十七大提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新举措,将更进一步扭转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的灌输方式,有效防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弱化现象,其实质是突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和谐文化建设职能。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最终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的人本观以唯物史观为前提。唯物史观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人是全部人类活动和全部人类关系的本质、基础”,“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而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历史不过是追求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忽视了人的主体性,忽视个人的自由民主权利和物质文化需求,把受教育者仅仅视为被动接受教育的教育客体,使教与被教成了主从关系,从而使教育对象丧失了主体地位。我国传统的家国一体、国家至上的族群主义、整体主义替代个人利益至上的政治文化,加上传统儒家的人伦道统,几乎扼杀了人的一切个性,一直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地位和价值未能给予高度重视。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上,多从社会需要角度出发,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要培养继承既定社会秩序与道德规范的个体,而在作为个体的人的价值问题及人格独立问题上却缺乏应有的关注。可以说,“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回应了时代要求,顺应了社会的发展趋势。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学科,应以自身的优势担负起培养教育对象主体意识和独立人格、促进人的自我实现和全面发展的责任。时代呼唤着人的主体性,人们也期望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尊重人,尊重人的主体地位,不断培育和完善人的主体性,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以人为本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从人的需要出发。人的需要是人对其生存、享受和发展的客观条件的依赖和需求,是人反映现实的一种形式和积极行为的内在动因。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就必须着眼于人的需要,重视、研究和满足人的需要。要关注人们多方面的感受和需求,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针对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做好各方面工作,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人文关怀,完善心理疏导机制,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引导人们用和谐的方法、和谐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处理问题,培育乐观、豁达宽容的精神,培养自尊自信、理性平和、健康向上的社会心态,以开阔的心胸和积极的心境看待一切。着力丰富社会文化生活,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培育人的心理和谐提供社会环境支持。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和谐文化建设职能的体现。
参考文献:
[1]徐魁峰.思想政治教育与构建和谐社会[J].高教论坛,2006,(3).
[2]刘顺昌.思想政治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理论学习,2007,(6).
关键词:和谐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儒家文化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而中国古代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也是以儒家文化的传承为主要任务的。中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思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思想既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又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借鉴。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是沿着和谐文化建设方向发展的。它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是一个严密而完整的科学的思想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的思维的一般规律的学说,是普遍的科学真理。它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始终沿着和谐文化建设的方向发展的。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传家宝,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并最终取得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伟大胜利的根本保证和重要条件之一。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善于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发展了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其中,在文化建设方面始终贯彻和谐文化建设的思想,以促进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以人为本,实质是强调其和谐文化建设职能。十七大报告中首次出现“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提法,这是党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体现,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在此之前,胡锦涛总书记在2003年12月5日至8日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曾深刻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就是指在实践中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这就初步确立了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而十六届三中全会“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正式确立了“以人为本”理念在社会发展及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在内的各学科发展中的指导地位。十七大提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新举措,将更进一步扭转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的灌输方式,有效防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弱化现象,其实质是突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和谐文化建设职能。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最终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的人本观以唯物史观为前提。唯物史观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人是全部人类活动和全部人类关系的本质、基础”,“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而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历史不过是追求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忽视了人的主体性,忽视个人的自由民主权利和物质文化需求,把受教育者仅仅视为被动接受教育的教育客体,使教与被教成了主从关系,从而使教育对象丧失了主体地位。我国传统的家国一体、国家至上的族群主义、整体主义替代个人利益至上的政治文化,加上传统儒家的人伦道统,几乎扼杀了人的一切个性,一直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地位和价值未能给予高度重视。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上,多从社会需要角度出发,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要培养继承既定社会秩序与道德规范的个体,而在作为个体的人的价值问题及人格独立问题上却缺乏应有的关注。可以说,“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回应了时代要求,顺应了社会的发展趋势。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学科,应以自身的优势担负起培养教育对象主体意识和独立人格、促进人的自我实现和全面发展的责任。时代呼唤着人的主体性,人们也期望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尊重人,尊重人的主体地位,不断培育和完善人的主体性,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以人为本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从人的需要出发。人的需要是人对其生存、享受和发展的客观条件的依赖和需求,是人反映现实的一种形式和积极行为的内在动因。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就必须着眼于人的需要,重视、研究和满足人的需要。要关注人们多方面的感受和需求,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针对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做好各方面工作,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人文关怀,完善心理疏导机制,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引导人们用和谐的方法、和谐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处理问题,培育乐观、豁达宽容的精神,培养自尊自信、理性平和、健康向上的社会心态,以开阔的心胸和积极的心境看待一切。着力丰富社会文化生活,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培育人的心理和谐提供社会环境支持。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和谐文化建设职能的体现。
参考文献:
[1]徐魁峰.思想政治教育与构建和谐社会[J].高教论坛,2006,(3).
[2]刘顺昌.思想政治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理论学习,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