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文言文实词的意义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ka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阅读一直是许多考生最为头疼的部分,如何在这一部分中提高分数,除了善于积累外,还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技巧。针对文言文考题的实词部分,有以下几点方法值得借鉴。
   一、课文求义法
   利用课内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即遇到某一实词后,可以联想到课内曾经学过的这一实词的解释,看用它作为当前句中的解释是否合适。
   如,2003年高考卷文言文阅读第一题的四个选项:A.讽帝大征西方奇技。讽:劝告(出自《邹忌讽齐王纳谏》)。B.咸私哂其矫饰焉。哂:讥笑(出自读本《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C.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遇:优待(出自《屈原列传》“出则接遇诸侯”,遇,接待,从而推出此项错误)。D.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务:致力(出自《过秦论》)。除B选项是在语文读本中出现外,另三项皆出自课文。文言文知识考查一直是“题在课外,功在课内”,文言文阅读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新的,但它要考查的文言实词大都在课本中学过。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对课内文言文要充分重视,步步夯实。
   二、成语印证法
   即借助成语来推断实词词义,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语,成语的含义未因时间的流逝而改变,为推断实词词义提供了方便。
   如,“举类迩而见义远”(《屈原列传》),“闻名遐迩”这个成语大家很熟悉,“迩”对应“远”。把“近”的意思套进原句去,语意很通顺。因此,可推知,此句中的“迩”也是“近”的意思。成语求义可以和成语的运用结合起来,反推也可,互相印证,互相促进,可谓双赢。
   三、结构求义法
   古汉语相对于现代汉语,在语言结构上更具对称美,上下文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依据这一特点,可有效帮助学生理解词义。
   如,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亡矢”与“遗镞”的结构是一样的,词的配搭是一致的,“亡”与“遗”相应,“矢”与“镞”相应,从而知道“亡”“遗”都是失,就不会把“遗”理解为遗留或馈赠了。同样,可从“矢”是箭推知“镞”也是武器了。有时借助整齐的句式,还可以先推断出一个词的词性,进而推断出这个词的正确意思。如,“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一句中借助“地”可以推断“固”应当是名词,进而解释为“坚固的地方”。
   四、语法分析法
   根据词性可以更准确地推出词义,在阅读文言文时,可以先确定它在文中做什么成分,然后确定词性,进而确定词义。
   如,①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②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③故久立与其客语。④徒立故琅琊王泽为燕王。解析:①句中“渔樵”作句子的谓语,而谓语一般由动词、形容词充当,故“渔樵”应释为动词“捕鱼砍柴”。②句中“取樵”为动宾短语,“樵”作“取”的宾语,而宾语多由名词充当,故“樵”应释为名词“柴”,而不能释为动词“打柴”。③句中“故”作动词“立”的状语,而状语一般由副词或形容词充当,据此可推“故”作副词“故意”讲。④句中“故”作名词“琅琊王”的定语,而定语相当部分由形容词充当,因此可释为“旧有的、原来的”。
   五、形训求义法
   运用形训,即通过字形结构的剖析释义。分析字形能说明字的本义,有助于学生了解词的本义,也有利于学生去推断词的引申义或其他义项。汉字中的形声字占百分之八十以上,其义符为学生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
   如,“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一句中“造”的意义。“造”的义符为“之”,联系下文“袁所寓之法华寺”,不难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是“到”“去”的意思,“造”的其他意义“制造”“成就”等,显然与文意不符。
   六、音训求义法
   这种方法就是在本义或引申义解释不通的情况下,试着找通假关系,从而释出符合语境的意思。
   语言里的“词”是音义结合物,古人在记录语言里的某一个“词”的时候,往往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书写,有时写成这个样子,有时写成那个样子。后人便称之为通假。例如,早晨的“早”,在“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中,写成“蚤”。“蚤”的本义是跳蚤,早晨的“早”之所以写成“蚤”,只是因为两个字声音相同,“早”是“蚤”的假借义。
其他文献
写作,是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综合体现,也是语文教学的归宿之一。然而,也正因此,作文教学成为语文教学的难点,在语文教学中,每每遇到习作教学,总让人感觉无处下手,无的放矢。而每次习作教学之后,孩子的习作又让人觉得差强人意。因此,在从事语文教学之初,就一直在找习作教学的方法,以使自己的习作教学从无的放矢到有的放矢,使学生的习作从无法可依到有法可依。在从教几年后,有了些许心得,现总结如下:   一、从“无
期刊
古代诗歌赏析是文学阅读的重要内容,也是语文能力培养的一大途径。在多年教学实践中我参考了一些名师的教学方法,总结出一些行之有效的适合我村普通高中学生古代诗歌鉴赏能力培养的方法,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试简述之:   1、从诗歌的节奏、韵律入手,注重朗读,引导学生通过美读感受其情感、意境、艺术美。诗歌所具有的节奏感、韵律美,不是默读或者朗读几次就能感受得到的,在教学中重视诵读有事半功倍之效。比如唐代诗人
期刊
懂得赏识和激励学生是教育的要义,并不是教育的全部,因为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一个班级,几十名学生,何况是年少好动青春活泼的学生,不可能没有问题出现。出现了问题,该怎么办呢?必须直面问题,该批评当批评。当然,批评是需要顾及尊严,是需要爱心和智慧的,现采撷我所带高一1班二三事言之。   开学了,年级组织跑早操,班级队伍很整齐,但口号不洪亮,没气势。刚刚结束军训,脱下迷彩统一的服装,校服尚未着
期刊
下面就我接手问题班级,浅谈“班级管理中,班风转变”之拙见,与大家分享:   一、培养责任心意识,增强班级凝聚力。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我们班的毛病——缺乏责任心,没有主人公意识。做事随随便便,做了就行,至于结果如何就不去计较,班级扣不扣分与他们无关,打扫卫生想扫就扫,不扫就作罢。针对以上情况,我做了这些:   1、 民主选举同学心仪的班委。明确班委职责。制定班规。定时召开班委会,增强班
期刊
语言是教学思想的直接体现,是教师使用最广泛、最基本的信息载体。课堂教学过程就是知识的传递过程。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是知识的传递、是学生接受知识情况的反馈,是师生间情感的交流等,都必须依靠教学语言。教师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教师语言的情感引发着学生的情感,所以我们说教师的语言艺术是课堂教学艺术的核心。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教师的教学效果,很大
期刊
2004年,我们开始实施新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要求新课改下的教学内容要与生活相联系。因此,在教学中,除了教材外,教师应密切联系学生实际,把学生生活中的图片、电影、电视、网络、自然风光、名胜古迹、重大时事、亲身经历等引入语文课堂,使语文课堂如一朵硕大无比的怒放的奇葩,以丰富教学资源,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初步的适应社会需要的语文实践
期刊
“‘读’树一帜”是一个听来的词语,把它用到语文学习中,我觉得太恰到好处了。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既包含语文知识的传授和语文能力的培养,更包含美学艺术的熏陶。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激励下去发现、感悟、体会这些美,并通过长期的熏陶、浸染、培养,让学生形成美的情感、美的德操、美的理
期刊
语文教学是一门非常活跃的课程,是极富艺术特色的创造性活动。但是,在平时很多老师不太注意课程导入以至上课平淡,学生没有兴趣。如何化平淡的课堂为神奇的世界,增加课堂的艺术魅力,营造宽松学习气氛,把学生的注意力牢固地吸引到课堂上来,一直是我们语文教师探寻的目标。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起着重要作用。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多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
期刊
初中一年级学生语文写作教学,是整个初中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如何让学生乐于写作,乐于通过他们有限的知识,观察、记录身边的事情,从而完成语文的写作教学目标。本人近年来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有以下一些想法和做法。  一、让学生通过实践来认识事物、感悟道理。  生活中有真情实感,农村的学生,更应该走进实际。写作训练前,我们可以让学生做一些亲身体验活动。譬如:让学生捡个石子带来学校,仔细观察它的形状、颜色,
期刊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不该被忽视的重点。我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发现,作文教学只要指导、讲评得法,对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有帮助。而作文讲评课的效率又是促进作文教学、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关键。那么,怎样提高作文讲评课效率呢?  一、一堂课一个专题  作文讲评,目的是要通过讲评扬长避短,而要在短短一堂课上解决作文中的所有问题是不可能的,最好根据学生习作中具有共性的一两个方面作为讲评专题。专题的单一可以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