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重巧记,积累善旁通

来源 :新高考·语文备考(高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yuehu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考纲解读】
  中国古代文化辉煌灿烂、泽被东西、影响深远,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对世界文明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弘扬传统文化,守望民族精魂是当今教育界倡导的一大方向。
  近年来高考语文在“语言文字运用”或“古诗文阅读”部分增加了“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内容。常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赋分3分。重视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一是近年来党中央将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一项重要方略;二是从学科内容学习上看,要让考生具备阅读理解浅易古诗文的能力,掌握基本的古代文化常识是必需的。
  【高考体悟】
  1.(2017年江苏卷)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左:文中指长江下游以东地区。古人叙地理以东为左,以西为右,江左即将东。
  B.三代:文中指曾祖、祖父、父亲三代,古人参加科举考试须如实填报三代履历。
  C.菽水:豆和水,指粗茶淡饭。多形容清贫者对长辈的供养,如成语“菽水承欢”。
  D.趋庭:《论语》中有孔鲤“趋而过庭”的记载,后世将子承父教称为“趋庭”。
  2.(2017年天津卷)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于支纪年法中的“地支”是指: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B.韩愈《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C.古代以山之南、水之北为阳,山之北、水之南为阴,如衡阳在衡山之南,江阴在长江之南。
  D.土地孕育五谷,五谷之长为稷,古代帝王对土神“社”和谷神“稷”进行祭祀,后世以“社稷”代称国家。
  3.(2017年全国卷Ⅰ)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字行,是指在古代苫後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B.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與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
  C.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D.私禄中的“禄”指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水,这里强调未用东乡君家钱财营葬。
  4.(2016年江苏卷)文化宫为评书、古琴、昆曲、木偶戏四个文艺演出专场各准备了一副对联,对联与演出专场对应恰当的一项是()
  ①假笑啼中真面目,新笙歌里古衣冠
  ②疑雨疑云颇多关节,绘声绘影巧合连环
  ③白雪阳春传雅曲,高山流水觅知音
  ④开幕几疑非傀儡,舞台虽小有机关
  A.①古琴②评书③昆曲④木偶戏
  B.①昆曲②评书③古琴④木偶戏
  C.①古琴②木偶戏③昆曲④评书
  D.①昆曲②木偶戏③古琴④评书
  5.(2016年天津卷)下列各句所涉及的年龄,由小到大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②豆蔻梢头二月初
  ③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④年近知命,位止方州
  ⑤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
  A.③①②④⑤ B.③②①⑤④
  C.②④③①⑤ D.②①③⑤④
  【解题策略】
  一、分类归纳,巧妙记忆
  古代文化常识的内容极其广泛,大致说来它包括古代官职、姓名称谓、天文历法、古代地理、科举制度、风俗礼仪、饮食器用、音乐文娱等。其他如阴阳术数、星图占卜、兵法行阵等比较生僻、艰深或带有唯心色彩的可以不纳人复习范围。
  面对内容广泛的古代文化常识,我们应该重视巧记。下面介绍几种巧记法:
  1.科举记忆法:明清时期科举共分四级,分别是“院试、乡试、会试、殿试”;院试中榜者为“秀才”,乡试中榜者为“举人”,会试中榜者为“贡士”,殿试中榜者为“进士”;举人中的第一名为“解元”,贡生中的第一名为“会元”,进士中的第一名为“状元”;一个考生,倘若能连获上述三个第一名的话,那他就是“连中三元”了。
  2.雅号记忆法:“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魔”白居易、“诗佛”王维、“诗豪”刘禹锡、“诗鬼”李贺、“诗骨”陈子昂、“诗杰”王勃、“诗囚”孟郊、“诗狂”贺子章、“诗奴”贾岛等。
  3.文体记忆法:教材所选的古文篇目,一般都按“语录体、编年体、国别体、纪传体”这四种文体去优选文章的:《论语》,语录体,是孔子的弟子和后学者关于孔子言行思想的记录,共20篇512章;《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编年体,是按年代顺序编写的史书;《国语》《战国策》,国别体,是分国叙述的记言史书;“二十四史”,纪传体,是以记载帝王、诸侯王、社会各界著名人物事迹的巨著,除《史记》为“通史”外,其他均为“断代史”。
  4.基数记忆法:殿试一甲等(状元、榜眼、探花);汉代二京都(洛阳、长安);政务三省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星宿四象分(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夜晚五时段(一更、二更……五更);许慎六书创(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人有七情欲(喜、怒、哀、惧、爱、恶、欲);方位八荒地(东、西、南、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古国九州天(冀、豫、雍、扬、衮、徐、梁、青、荆);儒家十义德(父慈、子孝、兄良、弟悌、父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
  例1:下面四首古诗都含有我国民间的传统节令,诗中所表示的节令以及它们的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②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③细雨成阴近夕阳,湖边飞阁照寒塘。黄花应笑关山客,每岁登高在异乡。
  ④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A.元宵、七夕、重阳、春节
  B.春节、中秋、端阳、除夕
  c.元宵、中秋、清明、元旦
  D.元旦、七夕、重阳、元宵
  [解析]①中的“元夜”与“元宵”有关;②中的“牵牛织女星”与“七夕”有关;③中的“黄花、登高”与“重阳”有关;④中的“爆竹、新桃换旧符”与“春节”有关。此题正确答案为A。
  附中国古代主要节日
  元日:正月初一日,新年伊始。
  上元(元宵):正月十五日。张灯为戏,又叫灯节。
  社日:农家祭社祈年的日子。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叫春社,立秋后第五个戊日叫秋社。
  寒食:清明前二日,禁火三日(介子推)。
  清明:四月初,扫墓、祭主。
  上已:原定为三月上旬的一个已日,所以叫上已。旧俗以此日临水祓除不祥,叫修楔。但自曹魏以后,把节日固定为三月三日。后来变成了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
  端午(端阳):五月初五。古时卫生驱病节日。屈原在五月五日投江,人们在这一天竞渡,表示要拯救屈原。
  ③七夕:七月初七,妇女乞巧(牛郎织女)。
  中秋:八月十五日。赏月,思乡。
  重阳(重九、九日):九月初九日。古人认为九是阳数,日月都逢九,所以称重阳。登高,饮酒,插茱萸免灾。
  腊日:旧时腊祭的日子,喝“腊八粥”。
  除夕(除岁):一年最后一天的夜晚,也指一年的最后一天。“除”是除旧布新的意思。
  二、日积月累,触类旁通
  古代文化常识是两三千年来积累的有关说法和知识,博大庞杂,需要考生日积月累,经常翻阅记忆。
  在积累过程中可以去繁求简、去熟记生,在一类中找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以此为引领,从整体上把握各种文化概念的内涵,从而做到以简领繁。甚至还可以在不同的类别中,求同存异,找到一些核心内容,更深入地把握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例如,关于宗法礼俗中的“长子”继承和嫡庶之争,我们可以将大家族中的历史和皇族的历史勾连起来探究,比较巴金的《家》中觉新,《红楼梦》中宝玉和贾琏、贾环,唐代历史中的玄武门之变,万历皇帝的立储之争,并延伸到宗族延续传统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观念,古代妇女悲惨命运的“七出”之规中的“无子,出”(见《孔雀东南飞》学习资料)。以一点带动全体,打通关节,把握实质。
  例2:古代有“月相纪日法”,指用“朔、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下面关于“月相纪日法”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五人墓碑记》:“在丁卯三月之望。”“望”指阴历每月十五日。
  ②《庄子·逍遥游》:“朝菌不知晦朔。”“晦”,阴历每月初的一天;“朔”,阴历每月末的一天。
  ③《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既望”就是阴历七月十六日。
  ④今当六月朔日,乃是妃子诞辰。“朔日”指六月初一至初九。
  ⑤道光元年辛巴冬十月朔五日。“朔五日”指这个月初五。
  ⑥正月晦日巷死。“晦日”,指正月末的一天。
  ⑦宋嘉定宁宗八年乙亥四月朔四日。“朔四日”指这个月初四。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③④⑦ D.③⑤⑦
  [解析]②晦:阴历每月末的一天;朔:阴历每月初的一天。④“朔日”指阴历每月初一。此外,阴历每月初三叫,出(fei)”,月中叫“望”(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此题正确答案为D。
  三、适量练习,把握规律
  在复习备考阶段应该适量做些练习,以了解命题的一般规律,明白其导向,从而指导自己积累古代文化常识,掌握积累方法。例如写“清明”“重阳”等节日的诗词,就要了解古代关于清明祭祀、重九登高的习俗,还要了解清明节祭祀祖先传统的意义,重九登高祈福祈寿的目的,等等。在古诗文阅读的考查中,对词句的疏通和对内容的理解,没有一定的古代文化常识基础,会存在较大的障碍,要准确地理解文意就比较困难。在现代文文本的阅读中,常常会遇到中国文化传统、儒道释主体精神的阐释和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关系的探讨等内容的文本,这些与古代文化常识都有着密切关系。
  例3:中国封建社会有三大选官制度,分为汉代察举制、魏晋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对下列材料中体现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①《后汉书·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②《晋宣帝集》有司马懿除九品、州置大中正议:“案九品之状,诸中正即未能料究人才,以为可除九制,州置大中正。”
  ③《旧唐书》载:“幼聪敏,博览经史,工草隶,善属文……本州举进士,授羽騎尉。”
  A.①察举制 ②科举制 ③九品中正制
  B.①九品中正制 ②察举制 ③科举制
  C.①察举制 ②九品中正制 ③科举制
  D.①科举制 ②九品中正制 ③察举制
  [解析]“察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制度,由汉武帝于元光元年确立。主要特征为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及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者中央,被试用及考核后,再任命为官职。以举荐为主,考试为辅,考试者,按成绩评定等第,无论高下,均能授予相应的官职。“九品中正制”,是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分为九个等级,作为朝廷选用官吏的依据。九品中正制的主要内容就是选择“贤有识鉴”的中央官吏兼任原籍地的州、郡、县的大小中正官,负责察访本州、郡、县散处在各地的士人,综合德才、门第定出“品”和“状”,供吏部选官参考。“利举制”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此题正确答案为c。
  【高考体悟参考答案】
  1.B(“典礼”产生于“夏商周‘”所以“三代”应指“夏商周”)
  2.B("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的六种经书:《诗》《书》《礼》《乐》《易》《春秋》)
  3.B(“姻亲”不是血亲中的一部分,两者是并列关系)
  4.B C'疑雨疑云颇多关节,绘声绘影巧合连环”是评书特点;“开幕几疑非愧儡,舞台虽小有机关”可肯定是木偶戏;由“白雪阳春传雅曲,高山流水觅知音”可知这是谈音乐;由“假笑啼中真面目,新笙歌里古衣冠”可知这同戏剧有关)
  5.D(①清朝以前汉族男孩15岁时束发为髻,成童;20岁时行冠礼,成年。因此用“束发”指代成童的年龄,即15至20岁。②“豆蔻”,少女十三四岁,代指少女的青春年华。③“加冠”,男子20岁。④“知天命”,50岁左右;⑤“不惑”作40岁的代称)
其他文献
从写作角度看,所谓读者意识,就是写作中的对象意识,是指写作者在写作时自觉地与读者的需要、接受水平、接受心理、审美兴趣等方面进行交流的思维活动,是一种交流意识。有读者意识的写作者,会在写作过程中,给自己的文章设定一个“假想的读者”,并且与之对话,整个写作过程其实就是写作者与这个不见面的“假想读者”对话的过程,这样才能真正增强文章的可读性,使写作回归交际的本质。  这需要考生有明确的“读者意识”。考生
期刊
文本阅读题包括文化常识、古代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连续性文本阅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五部分,反映信息时代阅读的特点和要求。在第二轮复习时要对这五个板块阅读文本的共同点进行归纳总结,进一步有效提升理解、运用、鉴赏、评价等阅读文本的“关键能力”,确保高考取得好成绩。  一、运用几条文本阅读原则  1.勾段划层,理清思路(寻找答题范围)  原则:以线索划段,以情节划层;筛选提取信息,归纳段层语意。  (1
期刊
“理解并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是高考常考题型,相比其他文言文题型,它考查的知识面最为全面,是一个需要调动所有文言知识储备的综合题型。一般2-3小题,分值大都在10分左右,但考生一般只能得到5~6分,还有很大潜力有待挖掘。  讲到文言文翻译,就不能不讲清末学者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信”指忠于原文,即译文要准确,不偏离,不遗漏,也不要随意增减信息;“达”指译文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文
期刊
一、现在的作文题大多怎样命题  目前,各级各类测试,学生作文偏题现象严重,这与学生对现在的高考作文命题缺乏了解有关。我们先看一道作文题,看它是怎样命题的。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富有诗意的哲学家说,生命不过是一种想象,这种想象可以突破人世间的任何阻隔。  审题,首先要弄清材料的核心内涵。这则材料的核心是什么?通俗一点讲:写什么?有人
期刊
文题再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真相还没有来得及展开,便被人们丢在脑后了,真相变得越来越次要。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1)自拟题目;(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写作指导  一、命题意图  (一)关注生活  生活中存在这样的现象:随着信息传播的快速,人们不断接触到更多的事件。信息量的爆炸、接触信息的途径快捷多样,因此,当很多事
期刊
在古汉语词类活用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只重视了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而忽视了古诗词中的词类活用。这就导致了一个严重的偏差:在古诗词的鉴赏活动中,学生依据古诗词简洁、概括和跳跃性强的特点,完成了省略、空白、跳跃、剪辑和组合画面等空白点的填充后,却解释不了下列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以致诗句的译写或改写遇到阻碍,严重影响了鉴赏。请看:  ①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寄李白二十韵》)  ②异日图将好景,归
期刊
高考中诗歌鉴赏的考查能力层级是D级,D级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须注意的是,只有精准提炼,概括出相应内容,后面的鉴赏才能水到渠成。而且有些诗歌鉴赏题明确考查概括内容;以江苏卷为例,近三年高考诗歌鉴赏题都考查了概括题。概括题是高考中的常见题型,而概括是高考的重要能力要求,在复习时要从这两个方面理解“概括”。  一、概括题的考查形式 
期刊
[考情分析]  小说阅读的客观题信息含量大,包含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分析,可以考查考生小说阅读的综合能力。我们要重视小说阅读的客观题,准确把握人物形象。  小说阅读的客观题看似简单,可在某种程度上比主观题更难。客观题往往涉及多个角度,既要考虑小说的情节、主题思想内容,也要考虑人物形象,还要考虑小说的多种表现手法的运用。虽然最后只是要我们作出判断,但是作出判断的过程并不轻松,对我们阅读小说
期刊
白描,即用简练质朴的文字描摹人物或景物,不加任何渲染和烘托。在具体的文学创作中,白描要求尽可能避免过度使用书卷典故和辞藻文饰,以尽量简洁、朴素、自然的笔触写景、叙事、议论、抒情,但同时又要求简洁中传神采,朴素中见精神,自然中涵功力。而优秀的诗作之所以动人心魄、移人性情,就在于作者“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借语言文字抒发的是内心的真情实感,正如钟嵘《诗品序》中所言“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漾性情,形诸舞
期刊
在议论文写作实践中,我们一般将论据材料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大类。这实际上是一种大体或粗略的分类,如果撇开这种传统的二分法思维,我们会发现,有的论据材料并不是典型的道理论据,有的论据材料兼有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二者的属性……这些论据材料在写作实际中常常有所涉及,而且从论述效果看,这类论据材料较之传统意义上的事实论据或道理論据,往往体现出一些不同寻常的特点。  这些“不同寻常”的论据材料,大体有现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