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社会,是个充满竞争的社会,更是个离不开合作的时代。合作意识与协作能力已经成为人们自下而上发展的必备品质。培养现代公民的合作意识与协作能力,基础教育责无旁贷,小学教学应该为合作学习搭建舞台。如何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呢?我想,教师必须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策略。下面就此谈谈几点看法:
一、营造气氛,激发兴趣
“对教学而言,合作意味着交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构建,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和谐的教学气氛、平等的师生关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果教师能充分发挥各手段,营造一种宽松、愉快、生动活泼、主动探索的合作学习氛围,十分有助于让学生在这种气氛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度,能激发他们合作学习的兴趣。
二、优化组合,适时引导,提高合作学习质量
1、优化组合,增强合作信心。班级的成员在性别、成绩、能力、背景等方面有一定差异。组建学习小组时,就先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进行综合评价;然后搭配成若干学习小组,还应尊重学生自愿原则,通常4—6人为一个学习小组,男女学生各一半为宜,各组间无明显差异,力求均衡,便于公平竞争。组内成员要有具体的明确分工,在一个阶段里每人都应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责任,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一段时间后,角色互换,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小组成员间的座位以面对面或相邻形式为好,这样更有利于互相学习、讨论,达到充分交流的目的。组建后,要求每个小组中的成员相互友爱、坦诚相见、民主平等,并适时组织一些小游戏,使学生在游戏中时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关爱的真势情感,既学会合作,又增強信心。
2、重视“小先生”的培养,提高讨论实效。为了提高小组讨论的实效,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而又不脱离于学习目的之外,让每位成员都能有所思,有所议,有所获;集体交流中又能充分反馈各小组的真知灼见,培养好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负责人—“小先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陶行知曾对“小先生”提出过这样的要求“前进的小先生要有四种精神:一、追求真理;二即知即传;三、联合起来;四、百折不回。”这为我们选定“小先生”提供了良好的依据。所以在教学中要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有目的地确定“小先生”的人选。并发动学生进行评定,这样他们才能有的放矢地完成各种合作任务。然而在选择“小先生”时,我认为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思想品德好;②学习成绩好;③协调能力强;④有创新精神;⑤要有宽容心。
“小先生”的影响力量有时比教师大得多,是“知行”的结合典范。但是他们在工作难免也会出现这样或那样一些毛病。如:有些刚开始工作时不知所措,该干什么;有的和老师、组员配合不好;有的年龄小,思想容易波动等。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应对“小先生”精心培养,耐心指导,使他们逐步做好“小先生”的工作。①要从思想上帮助他们,要防止当了“小先生”后产生骄傲自满情绪。发现问题应个别进行教育,使其及时改正,得到同学的理解和信任。②在学习上严格要求,使他们做到不因为当了“小先生”而影响了学习。
3、适时引导,促使合作学习顺利进行。实践证明,学生合作学习前教师及时指点,提出一些合作要求,如指导学生一些合作学习的步骤,明确合作的游戏规则(诸如要尊重别人,不随便打断别人发言,善于采纳别人意见,控制自己情绪等),有助于学生顺利开展合作,达到预期合作效果。合作学习时教师加入某些小组的交流中,则可以及时收集反馈信息,以利于调控合作进程,辅导学生正常开展交流。前不久,听一位林老师上了一堂五年级的口语交际课《购物》。课堂上,教师在组织学生观看录像、复述录像内容后让学生分四人小组表演去超市购物。教师的本意是创设一个模拟情境,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然而,从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看:A组的几名学生忙于争论谁扮演什么角色,闹得面红耳赤,直至教师喊停也未开始练习;B组的几名“顾客”抢着“购物”,“营业员”正大声喝斥;C组两名学生正站着练习,而另两名学生却正嬉笑着,在谈着其他的话题……而那位年轻教师站在讲台那儿,显得并不着急。整个课堂热闹而噪杂,各种响声此起彼伏。结果,当教师组织学生全班性小组交流时,被教师叫上台的几名学生却只是愣在那儿。像上述案例中,如果教师能及时参与某些小组的活动,并及时采取对策的话,则也许不会出现那样混乱的局面。
三、精选内容,促进合作学习的发展
如何使小组合作学习不流于形式,真正起到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呢?我认为选择活动的内容和确定讨论的题目是至关重要的。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一句话:合作必须有其合作的价值,应该有一定的难度,时机也要准确。曾听过一个青年教师上《田忌赛马》:
师:谁能上来在黑板上摆摆这几匹马?看看孙膑献的计谋究竟是怎样的?
生:我!我!我来摆! (未强调以小组为单位汇报)
师:你能说说孙膑这样分配马匹是什么意思吗?(女生较为流利的说出了原因)
师:同学们小组间讨论一下:为什么马是一样的,只是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却有了不同的结果呢? (学生和前次一样进行讨论,教师巡视)
虽然合作问题“为什么马是一样的,只是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却有了不同的结果”值得学生好好研究讨论,但是事实上在提出问题之前,那名上台摆马的学生已经将答案在摆马的同时说出来了,而教师又没有将该问题再深一步的引导,让学生真正折服孙膑勇于打破常规的科学思想方法,所以,这次合作也是无太大意义的。至于其他两个合作问题,学生其实完全不用讨论就可以立刻答出,这种情况下,合作学习岂不是为合作而合作?一个没有合作价值的问题,合作是一种重复劳动,会使学生厌倦。因此,精选合作内容是开展小组学习的实施前提。我认为,对于语文课而言,具有合作价值的内容应该具有下面的一些特点:㈠内容可具体分解。㈡内容有探究价值。
一、营造气氛,激发兴趣
“对教学而言,合作意味着交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构建,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和谐的教学气氛、平等的师生关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果教师能充分发挥各手段,营造一种宽松、愉快、生动活泼、主动探索的合作学习氛围,十分有助于让学生在这种气氛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度,能激发他们合作学习的兴趣。
二、优化组合,适时引导,提高合作学习质量
1、优化组合,增强合作信心。班级的成员在性别、成绩、能力、背景等方面有一定差异。组建学习小组时,就先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进行综合评价;然后搭配成若干学习小组,还应尊重学生自愿原则,通常4—6人为一个学习小组,男女学生各一半为宜,各组间无明显差异,力求均衡,便于公平竞争。组内成员要有具体的明确分工,在一个阶段里每人都应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责任,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一段时间后,角色互换,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小组成员间的座位以面对面或相邻形式为好,这样更有利于互相学习、讨论,达到充分交流的目的。组建后,要求每个小组中的成员相互友爱、坦诚相见、民主平等,并适时组织一些小游戏,使学生在游戏中时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关爱的真势情感,既学会合作,又增強信心。
2、重视“小先生”的培养,提高讨论实效。为了提高小组讨论的实效,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而又不脱离于学习目的之外,让每位成员都能有所思,有所议,有所获;集体交流中又能充分反馈各小组的真知灼见,培养好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负责人—“小先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陶行知曾对“小先生”提出过这样的要求“前进的小先生要有四种精神:一、追求真理;二即知即传;三、联合起来;四、百折不回。”这为我们选定“小先生”提供了良好的依据。所以在教学中要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有目的地确定“小先生”的人选。并发动学生进行评定,这样他们才能有的放矢地完成各种合作任务。然而在选择“小先生”时,我认为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思想品德好;②学习成绩好;③协调能力强;④有创新精神;⑤要有宽容心。
“小先生”的影响力量有时比教师大得多,是“知行”的结合典范。但是他们在工作难免也会出现这样或那样一些毛病。如:有些刚开始工作时不知所措,该干什么;有的和老师、组员配合不好;有的年龄小,思想容易波动等。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应对“小先生”精心培养,耐心指导,使他们逐步做好“小先生”的工作。①要从思想上帮助他们,要防止当了“小先生”后产生骄傲自满情绪。发现问题应个别进行教育,使其及时改正,得到同学的理解和信任。②在学习上严格要求,使他们做到不因为当了“小先生”而影响了学习。
3、适时引导,促使合作学习顺利进行。实践证明,学生合作学习前教师及时指点,提出一些合作要求,如指导学生一些合作学习的步骤,明确合作的游戏规则(诸如要尊重别人,不随便打断别人发言,善于采纳别人意见,控制自己情绪等),有助于学生顺利开展合作,达到预期合作效果。合作学习时教师加入某些小组的交流中,则可以及时收集反馈信息,以利于调控合作进程,辅导学生正常开展交流。前不久,听一位林老师上了一堂五年级的口语交际课《购物》。课堂上,教师在组织学生观看录像、复述录像内容后让学生分四人小组表演去超市购物。教师的本意是创设一个模拟情境,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然而,从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看:A组的几名学生忙于争论谁扮演什么角色,闹得面红耳赤,直至教师喊停也未开始练习;B组的几名“顾客”抢着“购物”,“营业员”正大声喝斥;C组两名学生正站着练习,而另两名学生却正嬉笑着,在谈着其他的话题……而那位年轻教师站在讲台那儿,显得并不着急。整个课堂热闹而噪杂,各种响声此起彼伏。结果,当教师组织学生全班性小组交流时,被教师叫上台的几名学生却只是愣在那儿。像上述案例中,如果教师能及时参与某些小组的活动,并及时采取对策的话,则也许不会出现那样混乱的局面。
三、精选内容,促进合作学习的发展
如何使小组合作学习不流于形式,真正起到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呢?我认为选择活动的内容和确定讨论的题目是至关重要的。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一句话:合作必须有其合作的价值,应该有一定的难度,时机也要准确。曾听过一个青年教师上《田忌赛马》:
师:谁能上来在黑板上摆摆这几匹马?看看孙膑献的计谋究竟是怎样的?
生:我!我!我来摆! (未强调以小组为单位汇报)
师:你能说说孙膑这样分配马匹是什么意思吗?(女生较为流利的说出了原因)
师:同学们小组间讨论一下:为什么马是一样的,只是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却有了不同的结果呢? (学生和前次一样进行讨论,教师巡视)
虽然合作问题“为什么马是一样的,只是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却有了不同的结果”值得学生好好研究讨论,但是事实上在提出问题之前,那名上台摆马的学生已经将答案在摆马的同时说出来了,而教师又没有将该问题再深一步的引导,让学生真正折服孙膑勇于打破常规的科学思想方法,所以,这次合作也是无太大意义的。至于其他两个合作问题,学生其实完全不用讨论就可以立刻答出,这种情况下,合作学习岂不是为合作而合作?一个没有合作价值的问题,合作是一种重复劳动,会使学生厌倦。因此,精选合作内容是开展小组学习的实施前提。我认为,对于语文课而言,具有合作价值的内容应该具有下面的一些特点:㈠内容可具体分解。㈡内容有探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