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染色体变异”一节的概念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课堂教学结构零乱、板书不合理、学生对概念内涵理解肤浅等问题。本文提出绘制概念图、确定核心概念、注重情境创设、尝试下定义、在实践中运用概念等教学策略。
【关键词】染色体变异 教学策略 概念图 核心概念
“染色体变异”一节的教学中,涉及的概念有染色体结构变异、染色体数目变异、染色体组、二倍体、单倍体、多倍体、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等,如此多的概念在一节课中密集地出现,如果处理不当,会导致课堂教学结构零乱、教学环节过渡生硬、板书设计不合理、教学重点不突出、学生对概念内涵的理解肤浅、解题错误率高等问题,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本文以染色体变异为例,探析概念教学的策略。
1.绘制概念图
对于以生物学概念学习为主要目标的课堂教学,在确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思考本节课的核心概念是什么?核心概念与学生原有概念之间的联系是什么?核心概念与其他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是什么等问题。回答这些问题不能简单依据经验或者教学参考资料,应该先明确《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的具体内容标准,在此基础上阅读教材,区别教材中的概念与事实,再列出相关概念,比较这些概念哪个更加抽象、上位,然后绘出本节课的概念图。
从逻辑的角度分析,“染色体正常”与“染色体变异”是两个并列的概念,没有从属关系;“染色体变异的应用”是“染色体变异”的拓展延伸。从认知的角度分析,学生首先要了解正常的染色体形态、结构和数目,然后才能对染色体的变异进行归类,最后理解利用染色体变异育种的原理与技术。如果教师能跳出教材的束缚,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创设情境,重组相关概念的呈现次序,这样的教学设计就比较流畅,课堂教学不再是概念和事实信息的简单堆砌,而是学生进行有意义的知识体系的建构。
2.确定核心概念
美国课程专家埃里克森( Erickson) 认为,核心概念是指居于学科中心,具有超越课堂之外的持久价值和迁移价值的关键性概念、原理或方法。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没有明确生物学的核心概念,但在“染色体变异”这一节的教学内容中,众多的概念里必然有一个概念的地位十分重要,处于核心地位,并能够有效的组织起相关的事实和其他概念。
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个别的增加或减少的变异具有不确定性,而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在自然条件下可以发生,在人工条件下能够顺利完成,从而在生产、科研领域具有较高的价值。通过对生物课程标准、教材的解读,本节的教学重点是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的变异及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二倍体、单倍体、多倍体、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等概念的形成都以染色体组为基础,染色体组可以确定为本节课的核心概念。
3.注重情境创设
在“染色体组”这一概念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先呈现高倍镜下人类染色体图,学生通过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遗传规律的学习,已经形成体细胞中染色体成对存在的概念,引导学生发现根据染色体的大小的形态差异,可以对染色体进行分组和编号,从而进行识别和研究。因为人类的染色体数目相对较多,接着呈现雄果蝇体细胞的染色体图解,请学生绘出精子中的一组染色体,如果能制作雄果蝇体细胞的染色体模型,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教学效果会更好,从而得出染色体组是一组形态上各不相同的非同源染色体的特征。最后呈现蜜蜂的个体发育过程,从雄蜂的存在,理解染色体组概念中“共同控制生物有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内涵。在学习染色体组这一核心概念后,可介绍玉米、香蕉、普通小麦、蜜蜂等物种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和染色体组数,很自然地引出二倍体、多倍体、单倍体的概念。
4.尝试下定义
在对事物属性进行反复分析与综合的基础上,用准确的言语揭露事物的本质,给概念下定义有助于科学概念的形成。如果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概念的定义,一定经过直观感知、抽象概括和判断推理等思维过程,他们对概念的理解就是深刻的。
在以人、果蝇、蜜蜂等生物为情境,掌握了染色体组这一核心概念后,教师引出二倍体的概念,即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个体,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但是雄蜂的体细胞中只有一个染色体组、香蕉的体细胞中有三个染色体组、普通小麦的体细胞中有六个染色体组,学生很快接受单倍体、多倍体的概念术语,但对概念的内涵还是模糊的,教师不要急于讲授这两个概念的内涵,而是让学生模仿二倍体的定义,尝试对单倍体和多倍体下定义。在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汇报交流过程中,很自然地完成对这两个概念的对比分析,如个体发育的起点是受精卵还是配子、体细胞中染色体组数目等,从而真正掌握概念的内涵,并能在新情境下加以应用。如果这些概念都是由教师讲授,学生通过记忆来学习,那么在考试结束后,这些概念就很快被抛之脑后。
【关键词】染色体变异 教学策略 概念图 核心概念
“染色体变异”一节的教学中,涉及的概念有染色体结构变异、染色体数目变异、染色体组、二倍体、单倍体、多倍体、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等,如此多的概念在一节课中密集地出现,如果处理不当,会导致课堂教学结构零乱、教学环节过渡生硬、板书设计不合理、教学重点不突出、学生对概念内涵的理解肤浅、解题错误率高等问题,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本文以染色体变异为例,探析概念教学的策略。
1.绘制概念图
对于以生物学概念学习为主要目标的课堂教学,在确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思考本节课的核心概念是什么?核心概念与学生原有概念之间的联系是什么?核心概念与其他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是什么等问题。回答这些问题不能简单依据经验或者教学参考资料,应该先明确《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的具体内容标准,在此基础上阅读教材,区别教材中的概念与事实,再列出相关概念,比较这些概念哪个更加抽象、上位,然后绘出本节课的概念图。
从逻辑的角度分析,“染色体正常”与“染色体变异”是两个并列的概念,没有从属关系;“染色体变异的应用”是“染色体变异”的拓展延伸。从认知的角度分析,学生首先要了解正常的染色体形态、结构和数目,然后才能对染色体的变异进行归类,最后理解利用染色体变异育种的原理与技术。如果教师能跳出教材的束缚,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创设情境,重组相关概念的呈现次序,这样的教学设计就比较流畅,课堂教学不再是概念和事实信息的简单堆砌,而是学生进行有意义的知识体系的建构。
2.确定核心概念
美国课程专家埃里克森( Erickson) 认为,核心概念是指居于学科中心,具有超越课堂之外的持久价值和迁移价值的关键性概念、原理或方法。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没有明确生物学的核心概念,但在“染色体变异”这一节的教学内容中,众多的概念里必然有一个概念的地位十分重要,处于核心地位,并能够有效的组织起相关的事实和其他概念。
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个别的增加或减少的变异具有不确定性,而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在自然条件下可以发生,在人工条件下能够顺利完成,从而在生产、科研领域具有较高的价值。通过对生物课程标准、教材的解读,本节的教学重点是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的变异及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二倍体、单倍体、多倍体、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等概念的形成都以染色体组为基础,染色体组可以确定为本节课的核心概念。
3.注重情境创设
在“染色体组”这一概念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先呈现高倍镜下人类染色体图,学生通过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遗传规律的学习,已经形成体细胞中染色体成对存在的概念,引导学生发现根据染色体的大小的形态差异,可以对染色体进行分组和编号,从而进行识别和研究。因为人类的染色体数目相对较多,接着呈现雄果蝇体细胞的染色体图解,请学生绘出精子中的一组染色体,如果能制作雄果蝇体细胞的染色体模型,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教学效果会更好,从而得出染色体组是一组形态上各不相同的非同源染色体的特征。最后呈现蜜蜂的个体发育过程,从雄蜂的存在,理解染色体组概念中“共同控制生物有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内涵。在学习染色体组这一核心概念后,可介绍玉米、香蕉、普通小麦、蜜蜂等物种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和染色体组数,很自然地引出二倍体、多倍体、单倍体的概念。
4.尝试下定义
在对事物属性进行反复分析与综合的基础上,用准确的言语揭露事物的本质,给概念下定义有助于科学概念的形成。如果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概念的定义,一定经过直观感知、抽象概括和判断推理等思维过程,他们对概念的理解就是深刻的。
在以人、果蝇、蜜蜂等生物为情境,掌握了染色体组这一核心概念后,教师引出二倍体的概念,即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个体,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但是雄蜂的体细胞中只有一个染色体组、香蕉的体细胞中有三个染色体组、普通小麦的体细胞中有六个染色体组,学生很快接受单倍体、多倍体的概念术语,但对概念的内涵还是模糊的,教师不要急于讲授这两个概念的内涵,而是让学生模仿二倍体的定义,尝试对单倍体和多倍体下定义。在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汇报交流过程中,很自然地完成对这两个概念的对比分析,如个体发育的起点是受精卵还是配子、体细胞中染色体组数目等,从而真正掌握概念的内涵,并能在新情境下加以应用。如果这些概念都是由教师讲授,学生通过记忆来学习,那么在考试结束后,这些概念就很快被抛之脑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