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为学生创造轻松愉悦的探索性学习环境
(一)教师要创造良好学习环境
因为良好的学习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无论哪一种教学方法,教师都要首先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对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的规律进行研究,从而掌握学生心理。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客观探究情境的创设,主要包含试验情境、直观情境、自然情境以及社会情境等方面。在这种情境下,学生的学习方式变得灵活多样,学生乐于主动学习,智能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2)智力情境的创设,主要包含各种问题情境等的创设。这一创设需要教师多加关注和研究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并逐步掌握学生新旧知识的最佳结合点和学生的“最佳发展高度”,这些情况的掌握有利于促进新知识迅速同化于原有知识结构中。
(二)教师要积极参与情境的创设
(1)教师一定要保证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这样才能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探索、思考和交流。
(2)教师要把质疑的权利还给学生,不能搞一言堂,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敢于猜想、敢于怀疑,还要鼓励学生针对某一问题进行讨论争辩,赞扬学生发表的独立见解,这样才能保持学生的创新精神。
(3)以不同探究主题为依据指导学生相应的探索方法,从而使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全方位参与。
二、实施探究式教学的一般程序
(一)提出问题教师是一堂课的灵魂引领者,应该根据教学目的,积极搜寻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或者通过开设讲座、参观访问等活动来创设情境,对学生明确要研究的领域,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提出需要探究的一系列问题。
(二)探索研讨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初步计划。解决问题的初步计划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采用哪种探究方式(亲身实践调研或查阅资料)、哪种组织方式(小组或个人)、完成时间等。按照解决问题的初步计划,学生应该把收集、整理得到的有关资料与亲身实践结合起来,然后对资料中的数据、信息逐步进行分析、推理、判断,最后得出初步结论。
(三)总结提高教师要对学生得出的初步结论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的工作进行引导,并注重师生间的相互交流、补充和完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总结出相对来说比较严谨、正确的书面和口头报告材料。
三、运用探究式教学的一般形式
(一)教师为主导的探究性学习教师为主导的探究性学习的基本过程如下:启发式问题+讨论思考分析+练习。比如,在《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多媒体展示动态图组“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包括北半球夏半年,冬半年和赤道全年),“昼夜长短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变化图”,设问:(1)太阳直射哪个纬度?哪个纬度昼长最长?(2)昼长的纬度分布有什么规律?(3)极昼极夜现象从哪儿开始逐渐扩大,由哪儿开始逐渐缩小?师生小结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分析讨论:(1)一年中昼夜长短变化最大的地点在哪儿,最小的地点在哪儿?(2)北极点和南极点的极昼时间一样长吗,为什么?接下来,教师应让学生做一些有针对性的训练题,以此来巩固知识。
(二)小组合作的探究性学习在探究式教学中,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而且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比如,在《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西气东输为例》的单元教学中,我提前组织学生查阅书报杂志、上网等收集相关资料,讨论分析探究西气东输的原因,在资源、技术、市场等方面的可行性,及西气东输对西部、中部、东部地区发展的深远影响。各小组分工收集一个或两个探究问题的详细资料,然后每小组派代表进行发言,讨论相关专题。小组同学不仅共同探讨理解了西气东输不仅实现了“东西部双赢”,还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三)开放式的探究性学习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积极开展开放式探究活动,有利于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更好地把握问题的关键,对课本知识能有更深入的认识。例如,在《月球对地球的影响》教学中,月相的成因及变化是本部分的难点,由于它抽象难懂,学生不易理解,因此,教师就应组织学生连续观测一个月的月相,记录并总结月相的变化规律,尝试分析月相变化原因。具体要求:
(1)观测日期可以从每月初一开始,连续观测;也可以选定初一、初七或初八(上半夜)、十五或十六、二十二或二十三(下半夜)为主要观测日期,中间根据天气情况每隔一至两天观测一次。
(2)用文字描述并画出夜晚所见月相。
(3)月相在天空中出现的大致方位:不可见、西半部天空、通宵可见、东半部天空。这样,学生探究活动的质量才能有较好的保证,同时也为学生切实理解并掌握月相的成因及变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探究式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能更好地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特点,有利于养成学生好问、多问、深问的习惯,使学生更加积极地进行自主研究、独立探索、寻求规律,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探究、学会创新。
(一)教师要创造良好学习环境
因为良好的学习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无论哪一种教学方法,教师都要首先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对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的规律进行研究,从而掌握学生心理。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客观探究情境的创设,主要包含试验情境、直观情境、自然情境以及社会情境等方面。在这种情境下,学生的学习方式变得灵活多样,学生乐于主动学习,智能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2)智力情境的创设,主要包含各种问题情境等的创设。这一创设需要教师多加关注和研究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并逐步掌握学生新旧知识的最佳结合点和学生的“最佳发展高度”,这些情况的掌握有利于促进新知识迅速同化于原有知识结构中。
(二)教师要积极参与情境的创设
(1)教师一定要保证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这样才能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探索、思考和交流。
(2)教师要把质疑的权利还给学生,不能搞一言堂,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敢于猜想、敢于怀疑,还要鼓励学生针对某一问题进行讨论争辩,赞扬学生发表的独立见解,这样才能保持学生的创新精神。
(3)以不同探究主题为依据指导学生相应的探索方法,从而使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全方位参与。
二、实施探究式教学的一般程序
(一)提出问题教师是一堂课的灵魂引领者,应该根据教学目的,积极搜寻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或者通过开设讲座、参观访问等活动来创设情境,对学生明确要研究的领域,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提出需要探究的一系列问题。
(二)探索研讨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初步计划。解决问题的初步计划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采用哪种探究方式(亲身实践调研或查阅资料)、哪种组织方式(小组或个人)、完成时间等。按照解决问题的初步计划,学生应该把收集、整理得到的有关资料与亲身实践结合起来,然后对资料中的数据、信息逐步进行分析、推理、判断,最后得出初步结论。
(三)总结提高教师要对学生得出的初步结论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的工作进行引导,并注重师生间的相互交流、补充和完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总结出相对来说比较严谨、正确的书面和口头报告材料。
三、运用探究式教学的一般形式
(一)教师为主导的探究性学习教师为主导的探究性学习的基本过程如下:启发式问题+讨论思考分析+练习。比如,在《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多媒体展示动态图组“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包括北半球夏半年,冬半年和赤道全年),“昼夜长短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变化图”,设问:(1)太阳直射哪个纬度?哪个纬度昼长最长?(2)昼长的纬度分布有什么规律?(3)极昼极夜现象从哪儿开始逐渐扩大,由哪儿开始逐渐缩小?师生小结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分析讨论:(1)一年中昼夜长短变化最大的地点在哪儿,最小的地点在哪儿?(2)北极点和南极点的极昼时间一样长吗,为什么?接下来,教师应让学生做一些有针对性的训练题,以此来巩固知识。
(二)小组合作的探究性学习在探究式教学中,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而且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比如,在《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西气东输为例》的单元教学中,我提前组织学生查阅书报杂志、上网等收集相关资料,讨论分析探究西气东输的原因,在资源、技术、市场等方面的可行性,及西气东输对西部、中部、东部地区发展的深远影响。各小组分工收集一个或两个探究问题的详细资料,然后每小组派代表进行发言,讨论相关专题。小组同学不仅共同探讨理解了西气东输不仅实现了“东西部双赢”,还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三)开放式的探究性学习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积极开展开放式探究活动,有利于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更好地把握问题的关键,对课本知识能有更深入的认识。例如,在《月球对地球的影响》教学中,月相的成因及变化是本部分的难点,由于它抽象难懂,学生不易理解,因此,教师就应组织学生连续观测一个月的月相,记录并总结月相的变化规律,尝试分析月相变化原因。具体要求:
(1)观测日期可以从每月初一开始,连续观测;也可以选定初一、初七或初八(上半夜)、十五或十六、二十二或二十三(下半夜)为主要观测日期,中间根据天气情况每隔一至两天观测一次。
(2)用文字描述并画出夜晚所见月相。
(3)月相在天空中出现的大致方位:不可见、西半部天空、通宵可见、东半部天空。这样,学生探究活动的质量才能有较好的保证,同时也为学生切实理解并掌握月相的成因及变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探究式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能更好地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特点,有利于养成学生好问、多问、深问的习惯,使学生更加积极地进行自主研究、独立探索、寻求规律,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探究、学会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