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课堂教学的改革。太多的学校和教师通过新课改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的探索实践,已经积累出值得借鉴的丰富经验,运用新课改打造出有效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切实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当然也存在部分学校和教师处于在刚起步阶段,更有的学校和教师仍然停留在传统教学,存在不敢改、越改越乱的问题。
关键词:传统教学;新课改
当前教师实施新课改有太多不到位之处,传统教学至今仍在我们的课堂上留有痕迹。最常见的诸如:
一、教师的讲授方面。传统教学大致不允许学生先知先会,课堂引入新课后就主讲灌输新知然后练习巩固,有的甚至满堂灌,教师讲授都是课堂教学最基本的常规行为。新课改的课堂多是先学后教,“学”有自学、对学、群学,“教”更多是兵教兵,老师不会操作怎样“先学”,“后教”的意义也就无从谈起,新课改提出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之后,许多老师产生困惑,认为把课堂上的时间交给学生,就把自己解放了,于是老师少讲、不讲,正好掩盖老师的知识储备不足与课堂准备不充分,这种情况下学生从课堂上获得的知识,更是不如传统的教学,课堂低效、无效甚至负效。
二、课堂上的学习方式方面。学生自主学习的“自主”变成“自流”,老师让学生自学,却没有具体要求,没有提示,没有指导,自学结束没有检查,没有反馈,个别老师甚至一味强调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学,学习方式由自己选;学生合作学习无效,有的合作讨论内容不合理,在不值得讨论的地方开始合作讨论,有的合作讨论时间不合理,有的时间过少,一带而过,无法充分展开,讨论成了摆设,有的时间过多,造成时间过剩,学生无事可做,有的小组中分工不明确,小组成了开小会的场所,组长的意见和想法代替了其他人,有的合作讨论的形式单一,一讨论,学生便说个不停,导致课堂失控;学生的课堂活动体验无效,有的活动无目的,无价值,课堂碰撞出的不是思维的火花,而是滑稽的丑态,无益于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有的是活动无体验,语文课上的活动脱离了语言本身,形式上是活动的特征,但内容上偏离了语文的目标,有的活动方式单一,生硬的表演课文内容,造成了学生的视觉疲劳不说,而且还起到了反作用等等。
三、课堂中的问题解决方面。传统课堂中的问题都是由老师事先设计好的,课堂过程按照预设一成不变,老师掌控问题的走向,缺少生成性,有的课堂上的连续提问,学生只习惯性举手,仓促回答问题,有的一问就会,没经思考就回答,看起来形式热闹,实际上问题没有任何价值,有的即使让学生提问,问题只是限制在老师设定的狭隘的圈子里,这样的课堂学生的主体地位无从谈起。新课改提倡的课堂提问方式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课堂上根据学生提问中的难点,随机将问题归类、深化,从中发现值得师生共同探究新的有价值的问题。但当前师问生答、师说生听、师说生做这种传统的解决课堂问题方式仍普遍存在着。
四、课堂上的点评问题。传统的课堂,老师对于学生的表现不够敏感,多是给予简单的肯定、否定,体现不出深入引导和挖掘,课堂教学宝贵的生成资源在不经意间白白浪费掉,有的教师对学生学习进行的点评单一苍白,不能够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恰当评价,让人感到老师语言空洞;有的老师滥用表扬,不管问题价值大小,学生回答的含金量多高,总以一个口吻“对、好、不错、太棒了”等等;有的老师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准确,不够客观,对学生思维中的创新不敢加以大胆肯定,对似是而非的回答也不能给出明确的评判。
传统的语文教学,书本知识至上,知识传授至上,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通过题海战术求得知识掌握。新课改以来,对语文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用三个维度整体性设计课程目标,在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上,为教师搭建相当好的平台,旗帜鲜明强调语文的实践性和语文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新课改提倡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倡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彻底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
怎样才能解决传统教学中的各种问题,使语文教学切实获得新课改的精髓,让课堂教学实现真正意义的有效性呢?笔者经过新课改的学习和实践,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传统教学下语文素养,仅从“听说读写”的角度来认识,传统的语文教材只体现了知识和能力两个维度,对于人文性很强的语文学科,割断情感因素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凸显牵强,新课程标准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以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養不仅是知识素养和能力素养,更好应包含情感素养,语文学科素养加上“核心”后,在提高学生听说读写思能力、探究性学习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的同时,应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文化品味、审美情操。语文教师要依据学生身心发展与语文学习的实际,在不同学段分别侧重实现学生的三维学习目标达成。
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学习目标,掌握字与词、朗读知识,文章的表达技巧,提高朗读能力、表达能力、探究性学习和搜集与处理信息能力,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课本淡化了“知识”这一维度,同时侧重于能力与情感的维度,这就符合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语文学习的实际。对于初中学生,语文学习重在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重在感悟、重在积累,过于强调知识的维度,势必影响学生兴趣的激发、能力的形成和情感的熏陶。
二、新课改强调师生共成长
新课改的实施,通过构建有效课堂,真正提高了语文学科的教育教学质量,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改强调教师在实践中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研究文本、研究教法、研究学生。要上好课,功夫在课外,课堂上短短四十五分钟精彩的背后,倾注的无疑是执教者多年来积淀下来的才华和智慧。因此对于我们广大的语文老师来说,目前要走的仍是一条默默探索、负重前行的道路,特别是一些农村初中的语文教师,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更多,我们只有通过刻苦自砺,才能“同期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4月版;
[2]《致教师》,朱永新著,长江文艺出版社,2016年10月。
关键词:传统教学;新课改
当前教师实施新课改有太多不到位之处,传统教学至今仍在我们的课堂上留有痕迹。最常见的诸如:
一、教师的讲授方面。传统教学大致不允许学生先知先会,课堂引入新课后就主讲灌输新知然后练习巩固,有的甚至满堂灌,教师讲授都是课堂教学最基本的常规行为。新课改的课堂多是先学后教,“学”有自学、对学、群学,“教”更多是兵教兵,老师不会操作怎样“先学”,“后教”的意义也就无从谈起,新课改提出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之后,许多老师产生困惑,认为把课堂上的时间交给学生,就把自己解放了,于是老师少讲、不讲,正好掩盖老师的知识储备不足与课堂准备不充分,这种情况下学生从课堂上获得的知识,更是不如传统的教学,课堂低效、无效甚至负效。
二、课堂上的学习方式方面。学生自主学习的“自主”变成“自流”,老师让学生自学,却没有具体要求,没有提示,没有指导,自学结束没有检查,没有反馈,个别老师甚至一味强调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学,学习方式由自己选;学生合作学习无效,有的合作讨论内容不合理,在不值得讨论的地方开始合作讨论,有的合作讨论时间不合理,有的时间过少,一带而过,无法充分展开,讨论成了摆设,有的时间过多,造成时间过剩,学生无事可做,有的小组中分工不明确,小组成了开小会的场所,组长的意见和想法代替了其他人,有的合作讨论的形式单一,一讨论,学生便说个不停,导致课堂失控;学生的课堂活动体验无效,有的活动无目的,无价值,课堂碰撞出的不是思维的火花,而是滑稽的丑态,无益于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有的是活动无体验,语文课上的活动脱离了语言本身,形式上是活动的特征,但内容上偏离了语文的目标,有的活动方式单一,生硬的表演课文内容,造成了学生的视觉疲劳不说,而且还起到了反作用等等。
三、课堂中的问题解决方面。传统课堂中的问题都是由老师事先设计好的,课堂过程按照预设一成不变,老师掌控问题的走向,缺少生成性,有的课堂上的连续提问,学生只习惯性举手,仓促回答问题,有的一问就会,没经思考就回答,看起来形式热闹,实际上问题没有任何价值,有的即使让学生提问,问题只是限制在老师设定的狭隘的圈子里,这样的课堂学生的主体地位无从谈起。新课改提倡的课堂提问方式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课堂上根据学生提问中的难点,随机将问题归类、深化,从中发现值得师生共同探究新的有价值的问题。但当前师问生答、师说生听、师说生做这种传统的解决课堂问题方式仍普遍存在着。
四、课堂上的点评问题。传统的课堂,老师对于学生的表现不够敏感,多是给予简单的肯定、否定,体现不出深入引导和挖掘,课堂教学宝贵的生成资源在不经意间白白浪费掉,有的教师对学生学习进行的点评单一苍白,不能够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恰当评价,让人感到老师语言空洞;有的老师滥用表扬,不管问题价值大小,学生回答的含金量多高,总以一个口吻“对、好、不错、太棒了”等等;有的老师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准确,不够客观,对学生思维中的创新不敢加以大胆肯定,对似是而非的回答也不能给出明确的评判。
传统的语文教学,书本知识至上,知识传授至上,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通过题海战术求得知识掌握。新课改以来,对语文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用三个维度整体性设计课程目标,在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上,为教师搭建相当好的平台,旗帜鲜明强调语文的实践性和语文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新课改提倡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倡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彻底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
怎样才能解决传统教学中的各种问题,使语文教学切实获得新课改的精髓,让课堂教学实现真正意义的有效性呢?笔者经过新课改的学习和实践,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传统教学下语文素养,仅从“听说读写”的角度来认识,传统的语文教材只体现了知识和能力两个维度,对于人文性很强的语文学科,割断情感因素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凸显牵强,新课程标准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以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養不仅是知识素养和能力素养,更好应包含情感素养,语文学科素养加上“核心”后,在提高学生听说读写思能力、探究性学习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的同时,应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文化品味、审美情操。语文教师要依据学生身心发展与语文学习的实际,在不同学段分别侧重实现学生的三维学习目标达成。
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学习目标,掌握字与词、朗读知识,文章的表达技巧,提高朗读能力、表达能力、探究性学习和搜集与处理信息能力,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课本淡化了“知识”这一维度,同时侧重于能力与情感的维度,这就符合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语文学习的实际。对于初中学生,语文学习重在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重在感悟、重在积累,过于强调知识的维度,势必影响学生兴趣的激发、能力的形成和情感的熏陶。
二、新课改强调师生共成长
新课改的实施,通过构建有效课堂,真正提高了语文学科的教育教学质量,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改强调教师在实践中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研究文本、研究教法、研究学生。要上好课,功夫在课外,课堂上短短四十五分钟精彩的背后,倾注的无疑是执教者多年来积淀下来的才华和智慧。因此对于我们广大的语文老师来说,目前要走的仍是一条默默探索、负重前行的道路,特别是一些农村初中的语文教师,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更多,我们只有通过刻苦自砺,才能“同期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4月版;
[2]《致教师》,朱永新著,长江文艺出版社,2016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