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苏教版《史记·选读》共选19篇文章,其中17篇是人物传记。从教学方法来看,通常采用的还是传统的“知识点分解法”,对人物、故事基本上也是止于疏通文意的层面上,忽视了人物身上所蕴含的宝贵的闪亮人性的魅力,笔者认为这样的教学无异于是必修课的重复,没有抓住《史记选读》是纪传体史书的特点而展开教学,难以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起到对学生文学涵养和人格品质的提升作用,笔者认为《史记·选读》教学应“活化”历史人物,打造“乐学”文言文课堂。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活化”人物;“乐学”课堂;具体做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1-080-1
第一,视听——创设意境,“活化”人物
1.有情感地介绍“活化”人物。教师在课堂上的激情导入对于“活化”历史人物起着重要作用。比如在上《孔子世家》时,我考虑到孔子这样一个人物形象在学生眼里已经被固化成了一个圣人,早已成了每一个中国人心中的神和学生基本上敬而远之的情况,如果没有一个能激起学生阅读兴趣的导入,这节课或许很可能又上成一堂文言文知识点课,即使教师最后再回来评价孔子,也已经错过了最佳时机,为此我是用这样一番话导入的:“著名教授于丹曾经说过,孔子是灰色的,这里的灰色意义就在于他可以搭配其他色彩,也才能显示出他的高贵和纯粹。同时,也只有链接了多彩的世界,才能提升孔子的品味,下面,让我们走近这位链接了多彩世界的孔子,还原大众的孔子、人民的孔子、永远的孔子。”这一番富有情感的导入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比起传统的“今天我们学习某某文章”更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期待,学生们对《孔子世家》当中的每一个有关于孔子的故事都饶有兴致的阅读着,即使遇到了字词句的困难,也能够自觉地查字典,找资料。
2.妙用影视手段“活化”人物。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为了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历史人物从而“活化”历史人物,我还充分的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给学生以超出文本的全新的视听感受,全面调动学生的多感官感受性。例如我在上《项羽本纪》时,为了让学生感受项羽自刎乌江时复杂的心态,我特地选择了由江华和郑少秋主演的《楚汉骄雄》第三十集《霸王别姬》和王立群的《汉代风云人物》08项羽之“霸王别姬”,从影视剧和名家评论的角度让学生去感受项羽。在后来观后感的研讨课上,学生对项羽的认识和评价明显比上课之初深刻了很多,项羽这个人物形象在学生心中“活”了起来。
第二,讨论——引发争论,“活化”人物
1.在具体历史事件中“活化”人物。历史人物总是处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的,正是因为历史的遥远,当时有关人物细节早已模糊,人物命运的发展不仅仅是“大历史”的造就,必然受到当时当地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我在任何一篇《史记·选读》人物传记的教学时都反复强调这一点,我更多的会启发学生将历史人物放在当时具体的条件下加以思考分析,而学生也乐于这样去做,因为只有这样,人物复杂的性格特征和丰富的内心世界才能更好地呈现出来。例如在上《淮阴侯列传》时,笔者就让学生讨论:“你们是如何看待本文第八段韩信与刘邦讨论各自长短时两人心态的?韩信的与刘邦的这次对话,是否能暗示韩信今后命运的发展?”如此深入人物内心的探讨,一扫学生平时对待文言文历史人物不求甚解的恶习,加上前面笔者的有效地铺垫,在真实的历史事件中去讨论真实的人,学生感觉终于有了一次可以走近韩信的机会,讨论的氛围空前高涨。
2.在古今比照中“活化”人物。在课堂上,当学生能够具体地结合历史事件了解人物和探讨人物的性格特征,就要进一步地去讨论和挖掘在历史人物身上可能存在为我们现代人能学习的优秀精神品质以及值得去深思争论的地方,也只有让学生在古今对照中去讨论和“活化”人物,才能激起学生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历史和人物的热情;也只有这样,历史人物才真正具有去了解和探讨的意义,才能“活”得有价值。
例如,我在教《高祖本纪》时,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些简单的有关“黑厚学”的理论知识,我问学生是否可以用我们今天经常提到的“黑厚学”探讨刘邦的成功;在价值多元化的今天,刘邦的成功是否能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这个问题抛出后学生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黑厚学”是最近几年很多人争论的话题,其间也有人用此理论来评述刘邦,学生第一次接触到这个新的名词,并且很快意识到刘邦的处世之道竟然在千年后的现代社会找到了理论支点,并且通过“黑厚学”有关理论的解释可以提升自己分析问题能力,学生纷纷参与讨论,结合目前社会存在的现实情况,从多个方面揭示刘邦的处世方式的优缺点以及现代人在学习刘邦使存在的误区,讨论作为现代人的我们怎么更好的借鉴历史和吸收经验教训。那节课,我们由刘邦开始,纵论古今,正是在这种古今对照中,刘邦人物形象“活”了起来,不再是一般意义上书本里描述的人物形象了。
第三,写作——融入作文,“活化”人物
通过听说形式去“活化”历史人物,往往是不成系统的、零碎的。要想使学生对《史记·选读》中人物的品行、人格、精神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将个人的感悟融入作文,这不仅仅可以使历史人物“活”起来,更重要的是使文言文教学效益得到了提升,也正是在这种提升中学生才能让传记中的人物更为清晰、更为真实、更为长久地存于自己的心中。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是这样做的:
1.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个人最想去了解和研究的人物。
2.确定要去了解和研究的人物后,根据书本提供信息,从人物生平遭遇、个人成就、时人评论等方面做一个归纳。并写出自我认识。
3.通过网络精选出有关评论此人的优秀散文或议论文,认真阅读,提炼观点。
4.写作。针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择其一个角度作文。
上述四个过程紧密联系,环环相扣,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归纳演绎的过程,更是一个由个别到一般的过程,也是一个提高学生想象联想和发散思维能力的过程。通过写作,历史人物“活化”,富有立体感和深度感。通过“活化”历史人物,不但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得到提高,写作水平也得到提升,效益出来了,学生自然也就愿意去学了,“乐学”文言文课堂也就打造好了。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活化”人物;“乐学”课堂;具体做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1-080-1
第一,视听——创设意境,“活化”人物
1.有情感地介绍“活化”人物。教师在课堂上的激情导入对于“活化”历史人物起着重要作用。比如在上《孔子世家》时,我考虑到孔子这样一个人物形象在学生眼里已经被固化成了一个圣人,早已成了每一个中国人心中的神和学生基本上敬而远之的情况,如果没有一个能激起学生阅读兴趣的导入,这节课或许很可能又上成一堂文言文知识点课,即使教师最后再回来评价孔子,也已经错过了最佳时机,为此我是用这样一番话导入的:“著名教授于丹曾经说过,孔子是灰色的,这里的灰色意义就在于他可以搭配其他色彩,也才能显示出他的高贵和纯粹。同时,也只有链接了多彩的世界,才能提升孔子的品味,下面,让我们走近这位链接了多彩世界的孔子,还原大众的孔子、人民的孔子、永远的孔子。”这一番富有情感的导入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比起传统的“今天我们学习某某文章”更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期待,学生们对《孔子世家》当中的每一个有关于孔子的故事都饶有兴致的阅读着,即使遇到了字词句的困难,也能够自觉地查字典,找资料。
2.妙用影视手段“活化”人物。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为了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历史人物从而“活化”历史人物,我还充分的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给学生以超出文本的全新的视听感受,全面调动学生的多感官感受性。例如我在上《项羽本纪》时,为了让学生感受项羽自刎乌江时复杂的心态,我特地选择了由江华和郑少秋主演的《楚汉骄雄》第三十集《霸王别姬》和王立群的《汉代风云人物》08项羽之“霸王别姬”,从影视剧和名家评论的角度让学生去感受项羽。在后来观后感的研讨课上,学生对项羽的认识和评价明显比上课之初深刻了很多,项羽这个人物形象在学生心中“活”了起来。
第二,讨论——引发争论,“活化”人物
1.在具体历史事件中“活化”人物。历史人物总是处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的,正是因为历史的遥远,当时有关人物细节早已模糊,人物命运的发展不仅仅是“大历史”的造就,必然受到当时当地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我在任何一篇《史记·选读》人物传记的教学时都反复强调这一点,我更多的会启发学生将历史人物放在当时具体的条件下加以思考分析,而学生也乐于这样去做,因为只有这样,人物复杂的性格特征和丰富的内心世界才能更好地呈现出来。例如在上《淮阴侯列传》时,笔者就让学生讨论:“你们是如何看待本文第八段韩信与刘邦讨论各自长短时两人心态的?韩信的与刘邦的这次对话,是否能暗示韩信今后命运的发展?”如此深入人物内心的探讨,一扫学生平时对待文言文历史人物不求甚解的恶习,加上前面笔者的有效地铺垫,在真实的历史事件中去讨论真实的人,学生感觉终于有了一次可以走近韩信的机会,讨论的氛围空前高涨。
2.在古今比照中“活化”人物。在课堂上,当学生能够具体地结合历史事件了解人物和探讨人物的性格特征,就要进一步地去讨论和挖掘在历史人物身上可能存在为我们现代人能学习的优秀精神品质以及值得去深思争论的地方,也只有让学生在古今对照中去讨论和“活化”人物,才能激起学生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历史和人物的热情;也只有这样,历史人物才真正具有去了解和探讨的意义,才能“活”得有价值。
例如,我在教《高祖本纪》时,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些简单的有关“黑厚学”的理论知识,我问学生是否可以用我们今天经常提到的“黑厚学”探讨刘邦的成功;在价值多元化的今天,刘邦的成功是否能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这个问题抛出后学生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黑厚学”是最近几年很多人争论的话题,其间也有人用此理论来评述刘邦,学生第一次接触到这个新的名词,并且很快意识到刘邦的处世之道竟然在千年后的现代社会找到了理论支点,并且通过“黑厚学”有关理论的解释可以提升自己分析问题能力,学生纷纷参与讨论,结合目前社会存在的现实情况,从多个方面揭示刘邦的处世方式的优缺点以及现代人在学习刘邦使存在的误区,讨论作为现代人的我们怎么更好的借鉴历史和吸收经验教训。那节课,我们由刘邦开始,纵论古今,正是在这种古今对照中,刘邦人物形象“活”了起来,不再是一般意义上书本里描述的人物形象了。
第三,写作——融入作文,“活化”人物
通过听说形式去“活化”历史人物,往往是不成系统的、零碎的。要想使学生对《史记·选读》中人物的品行、人格、精神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将个人的感悟融入作文,这不仅仅可以使历史人物“活”起来,更重要的是使文言文教学效益得到了提升,也正是在这种提升中学生才能让传记中的人物更为清晰、更为真实、更为长久地存于自己的心中。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是这样做的:
1.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个人最想去了解和研究的人物。
2.确定要去了解和研究的人物后,根据书本提供信息,从人物生平遭遇、个人成就、时人评论等方面做一个归纳。并写出自我认识。
3.通过网络精选出有关评论此人的优秀散文或议论文,认真阅读,提炼观点。
4.写作。针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择其一个角度作文。
上述四个过程紧密联系,环环相扣,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归纳演绎的过程,更是一个由个别到一般的过程,也是一个提高学生想象联想和发散思维能力的过程。通过写作,历史人物“活化”,富有立体感和深度感。通过“活化”历史人物,不但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得到提高,写作水平也得到提升,效益出来了,学生自然也就愿意去学了,“乐学”文言文课堂也就打造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