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德育应该是实践的、理性的,应该充分利用生活的资源给学生予道德意志的培养。五邑地区有丰富的侨乡文化,对其进行合理的挖掘再利用能促进德育工作的开展。从人教版语文教材中涉及梁氏一门成员的课文到江门本地存有的梁任公先生的文化,再到梁氏一门院士才俊光耀门楣的“探秘”,通过《梁启超家书》,学生能亲身参与到德育资源的挖掘中去,能切身体会理性的道德意志的魅力,并在对家风的学习过程中感受梁启超科学的德育教育方式,逐渐从受教育者转化到教育者,将德育工作的效果一直延续下去。
【关键词】德育;地方文化;家风
一、实践理性德育
近年来,关于德育工作开展的方式一直被学界讨论着。教育者逐渐意识到知性德育使德育理论和实践割裂的缺点,也看到了生活德育将德育泛化,把“生活”理想化和概念化,陷入感性的泥淖中的问题。
德育离不开理性的建构,也离不开生活的实践。在进行德育教育的实际操作中,必然绕不开德育教育资源。事实上,立足本地,依托五邑文化,很多建筑手艺、文史书画都能成为德育之源,如何才能达到最好的德育效果,就要看如何在实践中让学生利用其进行道德意志的建构了。
二、挖掘地方文化资源
身处五邑地区,学生无时无刻不感受到侨乡元素的存在。江门市区五邑华侨广场、五邑华侨历史博物馆、院士路,开平碉楼文化等凝固的艺术纪录着五邑侨乡的文明。随着时间推移沉淀而成的进取、勤劳、包容、贡献的华侨精神与我国民族精神交相辉映,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组成部分,值得本地教育工作者挖掘并传播。
德育工作的开展可以以侨乡文化为依托。华侨文化的价值内核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脉相承的,五邑地区的教育系统可以构建以华侨文化为主题的地方课程体系中,将五邑华侨文化资源融入到学校的教育工作中,并开拓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有效路径。可尝试将五邑优秀文化融入教学体系,融入到课程与教材,也可尝试整合侨乡文化,设立校本课程、地方课程,甚至可结合坏奥文化资源编写具有五邑侨乡特色的读物。
在对五邑侨乡文化资源进行德育教育之时,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实践理性德育的理念,让学生在感受文化之时亲身体会,亲身挖掘侨乡俊才的精神内核,从而形成属于自己的道德判断。
三、德育与课堂教学融合
在人教版语文教材必修一第三单元有《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必修五第四单元有《中国建筑的特征》,其中所涉及的人物是梁启超先生及其儿子梁思成。五邑地区的学生对二人并不陌生,新会区有梁启超故居、梁启超中学、有二人雕塑的名人广场,还有以梁任公名字命名的启超大道。這是丰富的地方文化资源。
其中《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体会梁实秋笔下的梁启超的形象,文章提到其温文尔雅、情感丰富、知识渊博的一面,却未提及他的儿子;而《中国建筑的特征》的作者是梁思成,此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感受作为国徽设计者之一的梁思成对中国建筑史的贡献,其中难以避免会提到梁思成的成长经历,也绕不开谈论到梁启超。虽然两篇课文的学习时间相隔一年,但是对于熟悉二人并在二人故里成长的五邑学子来说,两篇课文可以同时学习,并且还可以开拓出别样的第二课堂。
梁思成是梁启超的儿子,梁氏一门九子皆才俊,三人为院士。梁启超何以在个人成功之余,培养九子成才,这是每个了解他们家族成员故事的人心中都会提出的疑问。借着这个疑问,可以引导学生挖掘其中的奥妙,让学生参与到其家学文化的探寻活动中去,在探索的过程中逐渐体会梁启超其人及其家庭成员的个人魅力,体会他们身上散发的道德魅力,从而达到培养正确的道德判断力的效果。
当然,贸然让学生挖掘体会是不科学的。笔者利用中纪委专题纪录片中国传统中的家规之《梁启超:一生家国梦,几代赤子心》纪录片的视频资料,辅以《梁启超家书》的文本资料,结合“学习课文——参观故居——解密家学”的活动环节,让班上的同学分成6组,从课内走向课外,给予充分的准备时间,解密梁氏一门成功的“秘诀”。
实际上,在《梁启超家书》中蕴含了丰富的德育理念。他教导女儿要尽力做好每一件事情,“我生平最服膺曾文正两句话:‘问收获,但问耕耘。’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他则甚?着急他则甚?尽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自得。”;他教导儿子笑面人生“生当乱世,要吃得苦,才能站得住,一个人在物质上的享用,只要能维持着生命便够了。至于快乐与否,全不是物质上可以支配。能在困苦中求快活,才真是会打算盘哩。”这些都能给当代青少年以启发。生硬地学习《梁启超家书》只会加重学生对理性的德育概念产生天然的抵触和厌恶,所以在这个道德培养的过程中,笔者力图让学生充当解密的主人,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兴趣,让他们自己谈谈梁氏一门成功的秘诀,分享给同学甚至分享给父母。
家风学习是近年来所提倡新形式,中纪委网站也推出了一系列的家规纪录片。可以说,建立在家风学习基础上的德育学习是深远的,其影响不在这一代,不在下一代,而在于千秋万代。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强调教育要关注人的精神世界的发展,不断实现自我,完善任性并达到可能的境界。学生在探寻的过程中可以发现,梁启超一门皆成才的重要秘密在于其能以身作则,亲自表率,在于其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式。德育的目的不在于培养课室里的学生,而在于使受教育者加入教育的行列中,变成教育者而教育下一代。在此基础上,对于《梁启超家书》的学习,对于梁氏一门家风的探秘可以达到这一点,能够将德育的效果一直延续下去。
参考文献:
[1]赵志毅.《德育的“意志”转向——兼论走向“实践理性”的学校教育》[J].教育研究,2012(2);
[2]钟晓琳,朱小蔓.《德育的知识化与德育的生活化:困境及其“精神性”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2012(5);
[3]陈文捷.《梁启超家书》德育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4]谭海鸥.《地方优秀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过程的探索》[J].肇庆学院学报,2009(1);
【关键词】德育;地方文化;家风
一、实践理性德育
近年来,关于德育工作开展的方式一直被学界讨论着。教育者逐渐意识到知性德育使德育理论和实践割裂的缺点,也看到了生活德育将德育泛化,把“生活”理想化和概念化,陷入感性的泥淖中的问题。
德育离不开理性的建构,也离不开生活的实践。在进行德育教育的实际操作中,必然绕不开德育教育资源。事实上,立足本地,依托五邑文化,很多建筑手艺、文史书画都能成为德育之源,如何才能达到最好的德育效果,就要看如何在实践中让学生利用其进行道德意志的建构了。
二、挖掘地方文化资源
身处五邑地区,学生无时无刻不感受到侨乡元素的存在。江门市区五邑华侨广场、五邑华侨历史博物馆、院士路,开平碉楼文化等凝固的艺术纪录着五邑侨乡的文明。随着时间推移沉淀而成的进取、勤劳、包容、贡献的华侨精神与我国民族精神交相辉映,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组成部分,值得本地教育工作者挖掘并传播。
德育工作的开展可以以侨乡文化为依托。华侨文化的价值内核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脉相承的,五邑地区的教育系统可以构建以华侨文化为主题的地方课程体系中,将五邑华侨文化资源融入到学校的教育工作中,并开拓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有效路径。可尝试将五邑优秀文化融入教学体系,融入到课程与教材,也可尝试整合侨乡文化,设立校本课程、地方课程,甚至可结合坏奥文化资源编写具有五邑侨乡特色的读物。
在对五邑侨乡文化资源进行德育教育之时,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实践理性德育的理念,让学生在感受文化之时亲身体会,亲身挖掘侨乡俊才的精神内核,从而形成属于自己的道德判断。
三、德育与课堂教学融合
在人教版语文教材必修一第三单元有《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必修五第四单元有《中国建筑的特征》,其中所涉及的人物是梁启超先生及其儿子梁思成。五邑地区的学生对二人并不陌生,新会区有梁启超故居、梁启超中学、有二人雕塑的名人广场,还有以梁任公名字命名的启超大道。這是丰富的地方文化资源。
其中《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体会梁实秋笔下的梁启超的形象,文章提到其温文尔雅、情感丰富、知识渊博的一面,却未提及他的儿子;而《中国建筑的特征》的作者是梁思成,此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感受作为国徽设计者之一的梁思成对中国建筑史的贡献,其中难以避免会提到梁思成的成长经历,也绕不开谈论到梁启超。虽然两篇课文的学习时间相隔一年,但是对于熟悉二人并在二人故里成长的五邑学子来说,两篇课文可以同时学习,并且还可以开拓出别样的第二课堂。
梁思成是梁启超的儿子,梁氏一门九子皆才俊,三人为院士。梁启超何以在个人成功之余,培养九子成才,这是每个了解他们家族成员故事的人心中都会提出的疑问。借着这个疑问,可以引导学生挖掘其中的奥妙,让学生参与到其家学文化的探寻活动中去,在探索的过程中逐渐体会梁启超其人及其家庭成员的个人魅力,体会他们身上散发的道德魅力,从而达到培养正确的道德判断力的效果。
当然,贸然让学生挖掘体会是不科学的。笔者利用中纪委专题纪录片中国传统中的家规之《梁启超:一生家国梦,几代赤子心》纪录片的视频资料,辅以《梁启超家书》的文本资料,结合“学习课文——参观故居——解密家学”的活动环节,让班上的同学分成6组,从课内走向课外,给予充分的准备时间,解密梁氏一门成功的“秘诀”。
实际上,在《梁启超家书》中蕴含了丰富的德育理念。他教导女儿要尽力做好每一件事情,“我生平最服膺曾文正两句话:‘问收获,但问耕耘。’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他则甚?着急他则甚?尽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自得。”;他教导儿子笑面人生“生当乱世,要吃得苦,才能站得住,一个人在物质上的享用,只要能维持着生命便够了。至于快乐与否,全不是物质上可以支配。能在困苦中求快活,才真是会打算盘哩。”这些都能给当代青少年以启发。生硬地学习《梁启超家书》只会加重学生对理性的德育概念产生天然的抵触和厌恶,所以在这个道德培养的过程中,笔者力图让学生充当解密的主人,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兴趣,让他们自己谈谈梁氏一门成功的秘诀,分享给同学甚至分享给父母。
家风学习是近年来所提倡新形式,中纪委网站也推出了一系列的家规纪录片。可以说,建立在家风学习基础上的德育学习是深远的,其影响不在这一代,不在下一代,而在于千秋万代。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强调教育要关注人的精神世界的发展,不断实现自我,完善任性并达到可能的境界。学生在探寻的过程中可以发现,梁启超一门皆成才的重要秘密在于其能以身作则,亲自表率,在于其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式。德育的目的不在于培养课室里的学生,而在于使受教育者加入教育的行列中,变成教育者而教育下一代。在此基础上,对于《梁启超家书》的学习,对于梁氏一门家风的探秘可以达到这一点,能够将德育的效果一直延续下去。
参考文献:
[1]赵志毅.《德育的“意志”转向——兼论走向“实践理性”的学校教育》[J].教育研究,2012(2);
[2]钟晓琳,朱小蔓.《德育的知识化与德育的生活化:困境及其“精神性”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2012(5);
[3]陈文捷.《梁启超家书》德育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4]谭海鸥.《地方优秀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过程的探索》[J].肇庆学院学报,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