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系统采用STC12C5A60S2为主控芯片,通过MPU6050传感器提供反馈信息、采用PID控制算法调整轴流风机的状态、在液晶和按键的人机交互作用下显示并切换工作模式,形成一闭环测控系统。该测控系统通过控制驱动各风机,使风力摆按照一定规律运动,同时保证摆杆下方悬挂的激光笔能在地面画出要求的轨迹。
【中图分类号】TP30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236-1879(2018)07-0031-01
一、方案论证
1.1 控制器模块方案。
控制器是整个控制系统的核心,承载着执行控制算法,实现控制功能的作用。因此,要保证系统整体的控制质量,控制器的选择非常重要!在控制器的选择方案中,主要进行了如下對比:
方案一:选择常见且应用广泛的AT89C52作为控制芯片。对于这种单片机,我们有良好的知识基础,上手快,成本低。然而对于本控制系统,程序量较大、所需I/O口较多,89单片机将很难满足控制要求,难以胜任控制任务。因此,89单片机并不适合作为本系统的控制器。
方案二:较之89系列单片机,STC12单片机资源丰富,集成EEPROM、AD、 PCA可编程计数阵列等;其功能更强大,执行速度更快。对于本系统来说,足以完成控制任务。故而作为本控制系统的首选。
2.2位置检测模块。
检测模块不仅是获得被控系统所需信息的唯一渠道,而且从根本上决定了被控系统的控制精度,相当于控制系统中的“眼睛”;因此检测模块的设计对整个控制系统的设计至关重要!基于此,在选择检测元件时,主要做了如下对比:
方案一:选择整合性6轴运动处理组件MPU6050,利用其自身集成的3轴MEMS陀螺仪,3轴 MEMS加速度计精确地对被控对象的运动状态进行数据采集;在数据处理上采用卡尔曼滤波算法,测量精度极高。另外,该传感器封装小节省空间,对本系统的控制十分有利。
方案二:选择角度、加速度模块 MMA7361传感器。这一模块虽有压降小,适合高噪声电源环境工作等特点,但其测量精度及测量范围等各方面性能不及MPU6050。综合考虑,选取MMA7361作为检测变送传感器并不明智。
经过上述对比,最终本系统选用了MPU6050作为位置检测的传感器。
2.3动力装置方案设计。
动力装置作为本控制系统中的执行机构,是控制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控制器送来的控制信号转换成执行动作,从而操纵作用于被控对象的能量,将被控变量维持在所要求的数值上或一定的范围内。轴流风机作为此系统的唯一动力装置,其提供的动力是否充足、可调性是否优良将直接决定能否完成控制任务和控制质量的高低。为此考虑了成本、体积等因素,主要拟定了以下两个方案。
方案一:选择某牌直流12V-2.3A轴流小型风机。该风机体积小、质量轻,对摆杆的运动十分有利。另外,该种风机功率大、动力充足,能为控制系统提供充足的能量。
方案二:选择与上述风机同品牌的12V-1.8A轴流风机。与上述风机相比,该风机质量较大,功率却不及小型风机。其他方面,此二种风机并无差异。
上述方案的论证,似乎证明方案一将是本系统的不二之选,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经过充分的实验发现(详见4.1中风机性能测试),方案一中风机启动过慢、控制不及时,而且其提供风力并不比方案二中轴流风机大。因此,本系统最终确定以方案二作为动力装置。
2.4 外围模块方案设计。
本系统中的外围模块,主要是指与对风机的控制不起直接作用的功能调用模块、显示模块、声光提示模块、电源模块。
主要是指键盘(按键)模块和显示模块。由于该系统所涉及的控制任务较多,使用键盘按键进行不同那个任务间的相互切换,降低了对程序的逻辑要求,易于编程、方便实施。而显示模块将检测到的信息直观的显示出来,利于对整个控制过程进行实时监控。这种良好的人机交互环境,也非常符合当前控制过程智能友好的趋势。
3.2 软件实现。
在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并构建了相应的硬件电路之后,控制任务将完全依赖于程序实现。而此系统的关键在于,根据反馈角度对轴流风机进行较精确的控制。这一精确控制体现在PWM的控制中,因此控制算法的选择尤为重要。
3.2.1 所用算法。
本系统采用增量式PID控制公式:(如下所示)
△u(k)=Kp[e(k)-e(k-1)]+Kie(k)+Kd[e(k)-2e(k-1)+e(k-2)], (公式4)
其中,△u(k)系统应增加的输出
Kp为比例系数
Ki积分时间
Kd微分时间
e(k)第K次采样的误差
e(k-1) 第k-1次采样的误差
e(k-2) 第k-2次采样的误差
于本控制系统而言,误差即给定值与反馈的到的姿态角之间的差值。经过计算得到u(k)作为控制器的输出,调节风机转速,这一改变直接作用于被控对象,最终达到控制效果。这一过程中控制质量的优劣,关键在于PID控制算式中比例系数Kp、积分时间Ki和微分时间Kd的整定。本系统整定主要采用了经验试凑法,这里不再赘述。
参考文献
[1]《单片机实用系统设计与仿真经典实例》,电子工业出版社,周润景 刘晓霞著
[2]《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培训系列教程<数字系统与自动控制系统设计>》,电子工业出版社,高吉祥主编
【中图分类号】TP30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236-1879(2018)07-0031-01
一、方案论证
1.1 控制器模块方案。
控制器是整个控制系统的核心,承载着执行控制算法,实现控制功能的作用。因此,要保证系统整体的控制质量,控制器的选择非常重要!在控制器的选择方案中,主要进行了如下對比:
方案一:选择常见且应用广泛的AT89C52作为控制芯片。对于这种单片机,我们有良好的知识基础,上手快,成本低。然而对于本控制系统,程序量较大、所需I/O口较多,89单片机将很难满足控制要求,难以胜任控制任务。因此,89单片机并不适合作为本系统的控制器。
方案二:较之89系列单片机,STC12单片机资源丰富,集成EEPROM、AD、 PCA可编程计数阵列等;其功能更强大,执行速度更快。对于本系统来说,足以完成控制任务。故而作为本控制系统的首选。
2.2位置检测模块。
检测模块不仅是获得被控系统所需信息的唯一渠道,而且从根本上决定了被控系统的控制精度,相当于控制系统中的“眼睛”;因此检测模块的设计对整个控制系统的设计至关重要!基于此,在选择检测元件时,主要做了如下对比:
方案一:选择整合性6轴运动处理组件MPU6050,利用其自身集成的3轴MEMS陀螺仪,3轴 MEMS加速度计精确地对被控对象的运动状态进行数据采集;在数据处理上采用卡尔曼滤波算法,测量精度极高。另外,该传感器封装小节省空间,对本系统的控制十分有利。
方案二:选择角度、加速度模块 MMA7361传感器。这一模块虽有压降小,适合高噪声电源环境工作等特点,但其测量精度及测量范围等各方面性能不及MPU6050。综合考虑,选取MMA7361作为检测变送传感器并不明智。
经过上述对比,最终本系统选用了MPU6050作为位置检测的传感器。
2.3动力装置方案设计。
动力装置作为本控制系统中的执行机构,是控制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控制器送来的控制信号转换成执行动作,从而操纵作用于被控对象的能量,将被控变量维持在所要求的数值上或一定的范围内。轴流风机作为此系统的唯一动力装置,其提供的动力是否充足、可调性是否优良将直接决定能否完成控制任务和控制质量的高低。为此考虑了成本、体积等因素,主要拟定了以下两个方案。
方案一:选择某牌直流12V-2.3A轴流小型风机。该风机体积小、质量轻,对摆杆的运动十分有利。另外,该种风机功率大、动力充足,能为控制系统提供充足的能量。
方案二:选择与上述风机同品牌的12V-1.8A轴流风机。与上述风机相比,该风机质量较大,功率却不及小型风机。其他方面,此二种风机并无差异。
上述方案的论证,似乎证明方案一将是本系统的不二之选,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经过充分的实验发现(详见4.1中风机性能测试),方案一中风机启动过慢、控制不及时,而且其提供风力并不比方案二中轴流风机大。因此,本系统最终确定以方案二作为动力装置。
2.4 外围模块方案设计。
本系统中的外围模块,主要是指与对风机的控制不起直接作用的功能调用模块、显示模块、声光提示模块、电源模块。
主要是指键盘(按键)模块和显示模块。由于该系统所涉及的控制任务较多,使用键盘按键进行不同那个任务间的相互切换,降低了对程序的逻辑要求,易于编程、方便实施。而显示模块将检测到的信息直观的显示出来,利于对整个控制过程进行实时监控。这种良好的人机交互环境,也非常符合当前控制过程智能友好的趋势。
3.2 软件实现。
在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并构建了相应的硬件电路之后,控制任务将完全依赖于程序实现。而此系统的关键在于,根据反馈角度对轴流风机进行较精确的控制。这一精确控制体现在PWM的控制中,因此控制算法的选择尤为重要。
3.2.1 所用算法。
本系统采用增量式PID控制公式:(如下所示)
△u(k)=Kp[e(k)-e(k-1)]+Kie(k)+Kd[e(k)-2e(k-1)+e(k-2)], (公式4)
其中,△u(k)系统应增加的输出
Kp为比例系数
Ki积分时间
Kd微分时间
e(k)第K次采样的误差
e(k-1) 第k-1次采样的误差
e(k-2) 第k-2次采样的误差
于本控制系统而言,误差即给定值与反馈的到的姿态角之间的差值。经过计算得到u(k)作为控制器的输出,调节风机转速,这一改变直接作用于被控对象,最终达到控制效果。这一过程中控制质量的优劣,关键在于PID控制算式中比例系数Kp、积分时间Ki和微分时间Kd的整定。本系统整定主要采用了经验试凑法,这里不再赘述。
参考文献
[1]《单片机实用系统设计与仿真经典实例》,电子工业出版社,周润景 刘晓霞著
[2]《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培训系列教程<数字系统与自动控制系统设计>》,电子工业出版社,高吉祥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