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循

来源 :艺术当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nbobo1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4月春回,一片生机盎然。芳草地画廊如期迎来了第二回推介新人的系列群展——“循循”。“循循”自“从无序到有序”,进入“从感知到介入”,集中呈现了青年艺术家的艺术生存状态及创作观念。他们或直接或间接地反馈对生活和社会的感悟,以不同的艺术方式来传达各自的态度。“循”,行顺也。“以心循道而入,明道而得。”艺术需要用心感知,才能体悟其中之道,从中我们也可窥见艺术家们的不懈努力与执着。近年来,芳草地画廊也一直遵循扶持青年艺术家的发展理念,持续为更多更新的艺术家创造不同的展示机会,旨在与年轻一代共同探讨和记录新时代背景下艺术发展的规律和新的可能性。
  第二回“循循”展在侨福芳草地和798艺术区的芳草地画廊两个空间同期展出。根据不同展厅的空间特点,展览在作品挑选与布置上也做了精心安排。位于侨福芳草地大厦内的画廊,整体色调以灰黑色为主,呈现出一种时尚、开放的时代气息,因而在作品挑选上比较偏重色彩明亮、情绪饱满、趣味性强的作品,如秦玮鸿的《带你飞到任何地方》、朱佩鸿的《我的空间——生长Pink》、周雅玲的《日常的黑眼》、罗健的《Where are you?Mr,B》等。而地处798艺术区的芳草地画廊,则以常规的白色空间为作品提供了更为纯粹的展示条件,作品因而呈现出一种宁静纯粹,如马铭泽的《皮肤温度的二分之一杯水》、李捷的《动物园》、孟思特的《等待》、王小双的《游离》、王豪的《朴》等。
  此次展览共展出十九位艺术家的近四十件作品,通过绘画和雕塑的方式,分别从材料、形式、内容、观念等层面多角度呈现了年轻一代艺术家的创作思绪和关注点。一方面,他们基于对自我意识的探究,以艺术的方式实现自我内省。王小双、詹佳、朱佩鸿通过绘画过程的本身来体悟创作的温度;韩维娜、马铭泽、李捷用一种细腻的、诗意的情绪描绘生活中看似无意义的状态,实际上却是对时光流逝的感叹及心境变迁的记录,作品最终以平缓的方式直抵人心;李睿、王豪从材料本身的特性出发,间接呈现其自我心性。另一方面,在信息时代,艺术家或积极或内敛地回应一些社会现象和问题。侯忠颖通过《特效药》反思机械复制时代下人类发展面临的困境,以及困境之下的自我救赎;从云峰则从不同的文化谱系出发,游走于现实和理想世界之间;胡卫齐直接用色彩来诠释或对抗社会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困惑和不安;张钊瀛通过剧场再现的方式,反思现实社会中的荒诞现象;罗健从对艺术现象的分析入手,来诠释自己对作品和现世的认同和讽刺;周雅玲的作品反映了她在信息交互时代下的创作兴趣和思考;孟思特诠释了独生一代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于洋则从社会发展伴生的浪费、机械复制、墨守成规等问题切入,通过对废弃材料的再造,对社会和艺术提出反思。
  从懵懂无序到深入感知,从理性分析到客观介入,艺术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艺术家自身的成长也是如此。这批年轻艺术家从自我感悟出发,尝试以艺术的方式反思、介入社会,从而自醒。我们可以窥见一股厚积薄发的力量正在崛起。
其他文献
身体,不是一个自为的存在,它部分作为周围环境的映射,部分构成一个隐秘的小宇宙。  “紧身——瑞士亚沙之窗”中一系列的发生引发对于行为的再度思考,同时提出有关身体属性与观看之、司的诸多问题,有可解的部分,也有依然存疑的困惑,这正是其值得探讨之处。  行为所呈现的身体类型  为了厘清“紧身”中五个行为表演的属性与其引发的反应,有必要对行为所呈现的身体进行分类。玛丽  卡洛琳侯米诺(Marie-Caro
期刊
1947年,由艺术家马格利特主编的比利时超现实主义杂志《会生活》向多位艺术家和作家发出了调查问卷,比利时诗人马塞尔·布达埃尔也在其中。在被问及“你最想要的是什么?”,布达埃尔答道:“某些粗鄙不明的东西;显然还有钱,因为特别是贫穷让我真的很难堪。”  在他的回答中,布达埃尔为自己勾勒了一个藐视惯例、放荡不羁、一贫如洗的形象。近期在纽约现代艺术馆举办的马塞尔-布达埃尔回顾展上,这一形象被细致地描绘和诠
期刊
四年前,英国雕塑家安东尼·葛姆雷带着他的艺术项目《亚洲土地》来到中国,由一百吨黏土和三百位制作者创作出的手掌大小、带有眼睛的十二万只小泥人,在中国的多个城市进行了巡回展出。这些充满人工痕迹的小泥人昭示了一种集体意识在空间之中的存在,让人不禁感叹,相对于“无限”这个概念来说,任何个体、任何事物都只是一个符号。  四年后的今天,葛姆雷在北京常青画廊迎来了他的第二次个展“屯蒙”。此次作品《屯蒙》依然运用
期刊
“事件的地貌”的英文标题直译为“在中国凿一个洞”(Digging a Hole in China),不免让人对展览真正想展现的意图有所猜测。在美术馆空间中挖洞造屋,同样令人联想起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大地艺术。展览所呈现的十二位艺术家的作品的时间跨度从1994年至今,而在今日中国,这一以。土地”为主题的当代艺术实践,能否为当下社会理解“土地”这一词汇和“我们从何而来”这一哲学思考中的难题提供
期刊
为优秀的中国当代艺术家做手稿研究展,是合美术馆建馆之初就订下的办馆举措之一。而本展之所以特地聘请方力钧先生携作品参加,一方面因为他是中国当代艺术界十分优秀的一线艺术家,另一方面也因为他藏有大量的创作手稿与相关文献资料,很利于我们做好这一学术展览。  此展以“另类生存”命名,有着如下三层含义:首先是指他本人在成长期间的“另类”生存状态,即与许多同代人完全不同的生存方式;其次是指他当初作品中人物生存状
期刊
第九届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中的“新中国画vs新水墨画”展览,从艺术界定和文化梳理,尽可能地归纳了“新中国画”和“新水墨画”两种形态的作品,将两者置于同一空间进行对话。这“不仅可以让艺术家们进行平等的学术对话,也有利于理论家全面深入地清理‘新中国画’与‘新水墨画’发展的线索,以研究新中国画与新水墨画在新形势下的异同之处与各自的艺术规律”(策展人鲁虹语)。“新中国画vs新水墨画”与“墨海新境”“鹏城墨韵
期刊
这次大展还有不少在观念上有刺激作用的作品,但展出的方式比较“文明”,易于接受,便没有什么乱子。像“厦门达达”(厦门的一个艺术群体)的用许多条粗麻绳,再利用汽车的动力试图将中国美术馆拉掉的计划,但并没有实施,也不可能实施。他们仅仅是把这些计划画成工程图、施工图挂在展厅里展览,煞有介事的样子。另外几大捆优质的粗麻绳也运到了展厅,但是没有用来拉美术馆,而是沿着各个展厅、楼梯到处爬行着,绳子上拴着“厦门达
期刊
这些年,刘鼎的身份游离在艺术家与策展人之间,通过艺术创作、谈话、写作、展览策划等方式,研究形成中国当代文化艺术意识形态化背后的观念变迁。他回访新中国成立后的文艺理论及其实践的内在演变历程,分析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体系及美学,重新评估其视觉文化遗产,并不断提出问题,如艺术如何介入现实政治,文化艺术的核心价值是如何被定义、被解构,乃至被边缘化的,文化自觉与主体性究竟该如何把握等。刘鼎近期在天线空间的
期刊
在唐·伊德(Don lhde)眼中,伽利略使用望远远观察月亮的行为是一种技术逻辑的具身性关系的体现,也即——  (1)伽利略——望远镜——月亮  实际被展现为:  (2)(伽利略——望远镜)——月亮  这意味着望远镜成为自身“知觉——身体”经验的一部分。我们也可接着试想一下,“钢笔”作为一种技术媒介在人的日常经验中呈现出怎样的技术逻辑——用钢笔在纸上勾勒出的不管是复杂的论文还是精致的插图,人们总是
期刊
在艺术创作中,观念性的实践并不意味着要牺牲艺术作品的品质。考虑到两者并存的可能性,杨子荣的“抽象绘画”系列作品不只与美学息息相关,而且也在观念的创新上占一席之地,尤其表现在对线条与颜色的处理方式上。杨子荣试图把绘画中美学考虑重新注入观念艺术,或类观念艺术的创作领域中。不同于以往仅限于文字记录与印刷形式,甚至诋毁美学的传统观念艺术,杨子荣的抽象绘画兼顾了知识上的含量以及美学上的重量。  杨子荣近期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