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鼎:历史叙述的想象和观看

来源 :艺术当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yibi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些年,刘鼎的身份游离在艺术家与策展人之间,通过艺术创作、谈话、写作、展览策划等方式,研究形成中国当代文化艺术意识形态化背后的观念变迁。他回访新中国成立后的文艺理论及其实践的内在演变历程,分析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体系及美学,重新评估其视觉文化遗产,并不断提出问题,如艺术如何介入现实政治,文化艺术的核心价值是如何被定义、被解构,乃至被边缘化的,文化自觉与主体性究竟该如何把握等。刘鼎近期在天线空间的新个展“李建国生于一九五二年”,延续了他在2014年个展“华盛顿湖”中对个体经验的观察视角,通过“李建国”这一虚构人物来建构对于历史的整体性解读。
  展览标题“李建国生于一九五二年”如同一个普通的履历开头,带有一种故事性的色彩,也给展览烙上特殊的时代印记。画廊一半的展厅墙面上方被漆成钴蓝色,让人想起过去曾流行一时的绿漆墙裙。艺术家刻意营造的空间氛围为展览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时间轴线,试图呼应主题所投射的时代命运。在委托创作的油画《李建国》中,背朝观众的男女一丝不挂,看似毫无束缚的他们眺望远方,却不得不面对脚下和眼前的重重障碍。作为指代新中国成立后出生的一代人境遇的角色,“李建国”实际上隐含了集体的意志与意义,也无可避免地陷入一个封闭的自我想象的虚构空间。这或许正是展览透露出某种失落和悲观情绪的原因所在。
  基于一种书写叙述的创作方法,文本在此次展览中至关重要,是理解发生在“李建国”身上的轶事及其遭遇的社会事件的线索。观展体验伴随着阅读的快感与知识的繁复演绎,并不令人感到轻松。无论是丙烯绘画《无政治身份者》中被引用的诗句、油画《标记》中文艺理论家周扬的语录、十频录像装置《十人谈》中的艺术论述,还是绘画装置《口信》中所杜撰的美国艺术家劳生伯格写给中国艺术家的信,诸多概念在不断制造现实的同时形成一整套理论逻辑,反映了20世纪下半叶中国文化政治的复杂状况。《景区地图》描绘了一系列流行思潮、书籍名称与各种星球地表交织的图像,呈现了一种繁荣且散漫的文化景观。《1988(语言作为问题)》则可视为这一景观在艺术界的具体表现。探讨艺术语言问题的档案散落在一幅水墨画下,表达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当代艺术转向的迫切意愿和趋势。它们不仅是历史事件的记录者,也是事件的制造者。
  在以劳生伯格的名义写下的信中,艺术家写道:“只要自己认为成功,那就是成功。如果你很谨慎怕批评,那你成功的机会就少多了。”信的内容暗示了更多丰富的隐喻,这些隐喻不是单纯的意识形态,而是通过虚构和想象产生的身份怀疑。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观念的式微并不意味着政治美学化的消亡,艺术被意识形态工具化始终存在,且以一种离散的、渗透式的形态进入当下。基于此,“李建国生于一九五二年”既是刘鼎对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治历史图景进行反思的一段艺术脚注,也可视为一次自身文化认同探索的旅程。
其他文献
这些年,常听漆澜说要画得任性一些。怎么任性?他画《屋漏痕——致黄宾虹》,一画就是三年,每天却只动笔少许,不允许有雷同的笔法和形色关系,意在反复打乱以前画中国画形成的“手顺”。手顺,因技巧熟练,程式分明,一挥而就,几乎不假思索,这被漆澜戏称为“惰性的流畅”。那是一张大约一米见方的画,语言强劲,颜色杂沓,色块和线条紧密地缠绕在一起,多个抽象空间被挤压在一个平面中,再一起向外蔓延、膨胀。画面右下方,亮绿
期刊
1968年,库布里克公映了科幻电影《2001太空漫游》。电影中,人猿在狂喜时抛起骨头,画面一转,变换成太空中悠然漫步的宇宙飞船。它带给那个时代的人们极大的时空震撼,几万年间,弹指一挥的波澜壮阔与豪迈情怀。同年,南非进行了世界上第一例心脏移植手术,希莱贝尔格成为第一个因心脏移植手术而获得新生的人。  远在万里外,古老的藏族人,依旧每年会在特殊的节日,举行一种叫“转山”的宗教仪式,意为朝圣冥想之行。朝
期刊
每个具有明确想法的人在节点转折的时刻,都会在不同阶段呈现出其中的思考与延展的形态,甚至容易让人产生一切可以重新再来的期待。对于艺术家来说,一个阶段创作的完成往往带有这样的意义。陈文骥的艺术创作脉络其实是清晰可辨的,他的艺术一直是在不断跨越对物象的似真性之后,持续深入、纯化视觉语言的过程。从他20世纪八九十年代初的具象写实,到90年代末苍凉荒芜风景的描绘,再到疏离于写实的语言方式之后物质的抽象,尽管
期刊
身体,不是一个自为的存在,它部分作为周围环境的映射,部分构成一个隐秘的小宇宙。  “紧身——瑞士亚沙之窗”中一系列的发生引发对于行为的再度思考,同时提出有关身体属性与观看之、司的诸多问题,有可解的部分,也有依然存疑的困惑,这正是其值得探讨之处。  行为所呈现的身体类型  为了厘清“紧身”中五个行为表演的属性与其引发的反应,有必要对行为所呈现的身体进行分类。玛丽  卡洛琳侯米诺(Marie-Caro
期刊
1947年,由艺术家马格利特主编的比利时超现实主义杂志《会生活》向多位艺术家和作家发出了调查问卷,比利时诗人马塞尔·布达埃尔也在其中。在被问及“你最想要的是什么?”,布达埃尔答道:“某些粗鄙不明的东西;显然还有钱,因为特别是贫穷让我真的很难堪。”  在他的回答中,布达埃尔为自己勾勒了一个藐视惯例、放荡不羁、一贫如洗的形象。近期在纽约现代艺术馆举办的马塞尔-布达埃尔回顾展上,这一形象被细致地描绘和诠
期刊
四年前,英国雕塑家安东尼·葛姆雷带着他的艺术项目《亚洲土地》来到中国,由一百吨黏土和三百位制作者创作出的手掌大小、带有眼睛的十二万只小泥人,在中国的多个城市进行了巡回展出。这些充满人工痕迹的小泥人昭示了一种集体意识在空间之中的存在,让人不禁感叹,相对于“无限”这个概念来说,任何个体、任何事物都只是一个符号。  四年后的今天,葛姆雷在北京常青画廊迎来了他的第二次个展“屯蒙”。此次作品《屯蒙》依然运用
期刊
“事件的地貌”的英文标题直译为“在中国凿一个洞”(Digging a Hole in China),不免让人对展览真正想展现的意图有所猜测。在美术馆空间中挖洞造屋,同样令人联想起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大地艺术。展览所呈现的十二位艺术家的作品的时间跨度从1994年至今,而在今日中国,这一以。土地”为主题的当代艺术实践,能否为当下社会理解“土地”这一词汇和“我们从何而来”这一哲学思考中的难题提供
期刊
为优秀的中国当代艺术家做手稿研究展,是合美术馆建馆之初就订下的办馆举措之一。而本展之所以特地聘请方力钧先生携作品参加,一方面因为他是中国当代艺术界十分优秀的一线艺术家,另一方面也因为他藏有大量的创作手稿与相关文献资料,很利于我们做好这一学术展览。  此展以“另类生存”命名,有着如下三层含义:首先是指他本人在成长期间的“另类”生存状态,即与许多同代人完全不同的生存方式;其次是指他当初作品中人物生存状
期刊
第九届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中的“新中国画vs新水墨画”展览,从艺术界定和文化梳理,尽可能地归纳了“新中国画”和“新水墨画”两种形态的作品,将两者置于同一空间进行对话。这“不仅可以让艺术家们进行平等的学术对话,也有利于理论家全面深入地清理‘新中国画’与‘新水墨画’发展的线索,以研究新中国画与新水墨画在新形势下的异同之处与各自的艺术规律”(策展人鲁虹语)。“新中国画vs新水墨画”与“墨海新境”“鹏城墨韵
期刊
这次大展还有不少在观念上有刺激作用的作品,但展出的方式比较“文明”,易于接受,便没有什么乱子。像“厦门达达”(厦门的一个艺术群体)的用许多条粗麻绳,再利用汽车的动力试图将中国美术馆拉掉的计划,但并没有实施,也不可能实施。他们仅仅是把这些计划画成工程图、施工图挂在展厅里展览,煞有介事的样子。另外几大捆优质的粗麻绳也运到了展厅,但是没有用来拉美术馆,而是沿着各个展厅、楼梯到处爬行着,绳子上拴着“厦门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