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DNA分子的複制”一节的教学设计中,通过假说演绎、模型建构等科学研元方法的应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学生经历了科学探究的过程,享受了科学探究的乐趣。
关键词 科学研究方法 DNA分子複制 生物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文件编号:1003-7586(2011)07-0009-02
1 教材分析
“DNA分子的複制”是苏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必修2)《遗传与变异》第四章第二节“DNA分子的结构和複制”的内容。关于DNA的複制,教材首先通过“积极思维”栏目介绍了证明DNA半保留複制的巧妙实验,然后从理论角度解释了DNA半保留複制的过程。通过第四章第一节“探索遗传物质”和第二节“DNA分子结构”内容的学习,学生在知识内容上已经了解DNA作为遗传物质的特点和DNA分子的结构特点;在技能和方法上,已经尝试制作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熟悉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和运用离心机离心的原理。
2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包括“对DNA分子複制的推测”、“DNA半保留的实验证据”和“DNA分子複制的过程”,本节内容是科学家运用科学方法揭示出的科学事实。为了让学生领悟科学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尝试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性学习,教师将教学内容合并为“探究DNA的複制方式”和“DNA分子的複制过程”两个模块。在“探究DNA的複制方式”模块中利用假说演绎、建立模型的科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在“DNA分子的複制过程”模块通过绘制DNA複制过程图解建构物理模型来领悟DNA複制过程的特点。
3 教学用具准备
长为30cm红色、绿色独股铜芯线(2.5mm2);长为2cm塑料吸管;剪刀;展示DNA複制过程的课件。
4 教学过程
4.1分析现象,产生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使学生明确DNA作为遗传物质必须要保持前后代的连续性。教师提出问题:DNA是如何保持前后代连续性的?学生联系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过程,得出DNA通过複制保持前后代连续性的结论。教师引导学生思维,提出问题:DNA是如何複制的呢?
4.2模型演示,作出假设
教师要求学生利用两根红色独股铜芯线制作成简易DNA双螺旋,进一步明确DNA是由两条脱氧核苷酸链构成的。另取两根绿色独股铜芯线代表複制后新形成的两条脱氧核苷酸链。教师要求学生利用手中四根独股铜芯线(两红、两绿)、剪刀、塑料吸管等模拟制作出1个DNA分子複制后形成的两分子DNA中脱氧核苷酸的组成情况,即红色和绿色独股铜芯线通过什么形式进行缠绕。教师在教室中巡视,指导学生制作DNA複制过程的物理模型。制作完毕后,教师要求学生根据制作的DNA複制过程的物理模型,作出DNA分子複制方式的假设。部分学生作出的假设是全保留複制,部分学生作出的假设是半保留複制,少数学生作出的假设是弥散複制。
4.3经历科学实验过程,验证假设
教师说明当假设经过实践检验并被证明是正确的才能成为科学理论。教师通过课件展示美国两位科学家证明DNA複制方式的实验过程,同时介绍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离心技术以及实验设计的巧妙之处,引导学生体会科学家实验设计的原理、方法、步骤,分析实验结论。
4.4利用模型,修正假设,得出结论
学生在经历了科学家的实验过程,分析了实验结论后,教师要求学生运用红色和绿色独股铜芯线重新制作DNA複制过程的物理模型,即亲代DNA由两条红色独股铜芯线缠绕在一起,形成的子代DNA由红色和绿色独股铜芯线分别缠绕在一起,模拟DNA分子半保留複制过程。学生达成共识:DNA分子的複制方式是半保留複制。
4.5根据结论,演绎推理
米希尔森和斯塔尔的实验中亲代DNA是15N标记的细菌DNA,将细菌放置在14N培养基中连续培养,分别在0、20、40min取样(细菌每20min分裂一次),然后破碎细胞,离心处理。在学生理解DNA複制方式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如何通过实验过程的分析,排除DNA複制方式不是全保留複制?为什么要对子二代进行离心处理?学生演绎推理:如果是全保留複制,子一代离心结果应该同时出现重带和轻带,事实上出现的是中带;仅对子一代进行离心处理并不能排除弥散複制的方式,对子二代进行离心,如果结果接近中带可以确定是弥散複制,事实上分为轻带和中带,排除弥散複制。
4.6课件展示,探究DNA分子半保留複制的过程
教师在学生经历探究DNA複制方式的过程后,进一步启发学生回顾“探究DNA複制方式”过程中物理模型的制作过程,演绎推理DNA半保留複制的过程,如需要的条件、精确複制的原因、複制的特点等。(学生讨论认为:DNA複制过程需要解旋;需要的原料是四种脱氧核苷酸;DNA分子中碱基对很多,为保证複制的速度,应该是多起点解旋和複制;複制过程中需要消耗能量;碱基互补配对是DNA精确複制的原因。)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播放生动形象的DNA半保留複制过程动画,直观展示DNA複制的过程,要求学生在看完DNA複制过程的动态演示的基础上尝试绘制DNA半保留複制过程图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和修正图解。
4.7总结交流,演绎推广
在学生绘制的DNA複制过程的物理模型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总结DNA複制过程的特点、DNA複制的意义等,填写在相应的表格内。在此基础上,演绎推广,完成相关习题。
5 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对应的“课程标准”要求是“概述DNA分子的複制”。“DNA複制的方式”并不是本节重点内容。通过将这部分教学内容设计成“探究DNA的複制方式”引导学生运用假说演绎、模型建构的科学方法进行探究性学习,没有直接将知识内容呈现给学生。学生教师通过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享受了科学探究的乐趣。学生通过模型制作模拟了DNA半保留複制的过程,对DNA複制过程的特点有了直观的认识,使基础知识与经典实验有机结合在了一起。
关键词 科学研究方法 DNA分子複制 生物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文件编号:1003-7586(2011)07-0009-02
1 教材分析
“DNA分子的複制”是苏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必修2)《遗传与变异》第四章第二节“DNA分子的结构和複制”的内容。关于DNA的複制,教材首先通过“积极思维”栏目介绍了证明DNA半保留複制的巧妙实验,然后从理论角度解释了DNA半保留複制的过程。通过第四章第一节“探索遗传物质”和第二节“DNA分子结构”内容的学习,学生在知识内容上已经了解DNA作为遗传物质的特点和DNA分子的结构特点;在技能和方法上,已经尝试制作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熟悉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和运用离心机离心的原理。
2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包括“对DNA分子複制的推测”、“DNA半保留的实验证据”和“DNA分子複制的过程”,本节内容是科学家运用科学方法揭示出的科学事实。为了让学生领悟科学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尝试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性学习,教师将教学内容合并为“探究DNA的複制方式”和“DNA分子的複制过程”两个模块。在“探究DNA的複制方式”模块中利用假说演绎、建立模型的科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在“DNA分子的複制过程”模块通过绘制DNA複制过程图解建构物理模型来领悟DNA複制过程的特点。
3 教学用具准备
长为30cm红色、绿色独股铜芯线(2.5mm2);长为2cm塑料吸管;剪刀;展示DNA複制过程的课件。
4 教学过程
4.1分析现象,产生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使学生明确DNA作为遗传物质必须要保持前后代的连续性。教师提出问题:DNA是如何保持前后代连续性的?学生联系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过程,得出DNA通过複制保持前后代连续性的结论。教师引导学生思维,提出问题:DNA是如何複制的呢?
4.2模型演示,作出假设
教师要求学生利用两根红色独股铜芯线制作成简易DNA双螺旋,进一步明确DNA是由两条脱氧核苷酸链构成的。另取两根绿色独股铜芯线代表複制后新形成的两条脱氧核苷酸链。教师要求学生利用手中四根独股铜芯线(两红、两绿)、剪刀、塑料吸管等模拟制作出1个DNA分子複制后形成的两分子DNA中脱氧核苷酸的组成情况,即红色和绿色独股铜芯线通过什么形式进行缠绕。教师在教室中巡视,指导学生制作DNA複制过程的物理模型。制作完毕后,教师要求学生根据制作的DNA複制过程的物理模型,作出DNA分子複制方式的假设。部分学生作出的假设是全保留複制,部分学生作出的假设是半保留複制,少数学生作出的假设是弥散複制。
4.3经历科学实验过程,验证假设
教师说明当假设经过实践检验并被证明是正确的才能成为科学理论。教师通过课件展示美国两位科学家证明DNA複制方式的实验过程,同时介绍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离心技术以及实验设计的巧妙之处,引导学生体会科学家实验设计的原理、方法、步骤,分析实验结论。
4.4利用模型,修正假设,得出结论
学生在经历了科学家的实验过程,分析了实验结论后,教师要求学生运用红色和绿色独股铜芯线重新制作DNA複制过程的物理模型,即亲代DNA由两条红色独股铜芯线缠绕在一起,形成的子代DNA由红色和绿色独股铜芯线分别缠绕在一起,模拟DNA分子半保留複制过程。学生达成共识:DNA分子的複制方式是半保留複制。
4.5根据结论,演绎推理
米希尔森和斯塔尔的实验中亲代DNA是15N标记的细菌DNA,将细菌放置在14N培养基中连续培养,分别在0、20、40min取样(细菌每20min分裂一次),然后破碎细胞,离心处理。在学生理解DNA複制方式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如何通过实验过程的分析,排除DNA複制方式不是全保留複制?为什么要对子二代进行离心处理?学生演绎推理:如果是全保留複制,子一代离心结果应该同时出现重带和轻带,事实上出现的是中带;仅对子一代进行离心处理并不能排除弥散複制的方式,对子二代进行离心,如果结果接近中带可以确定是弥散複制,事实上分为轻带和中带,排除弥散複制。
4.6课件展示,探究DNA分子半保留複制的过程
教师在学生经历探究DNA複制方式的过程后,进一步启发学生回顾“探究DNA複制方式”过程中物理模型的制作过程,演绎推理DNA半保留複制的过程,如需要的条件、精确複制的原因、複制的特点等。(学生讨论认为:DNA複制过程需要解旋;需要的原料是四种脱氧核苷酸;DNA分子中碱基对很多,为保证複制的速度,应该是多起点解旋和複制;複制过程中需要消耗能量;碱基互补配对是DNA精确複制的原因。)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播放生动形象的DNA半保留複制过程动画,直观展示DNA複制的过程,要求学生在看完DNA複制过程的动态演示的基础上尝试绘制DNA半保留複制过程图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和修正图解。
4.7总结交流,演绎推广
在学生绘制的DNA複制过程的物理模型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总结DNA複制过程的特点、DNA複制的意义等,填写在相应的表格内。在此基础上,演绎推广,完成相关习题。
5 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对应的“课程标准”要求是“概述DNA分子的複制”。“DNA複制的方式”并不是本节重点内容。通过将这部分教学内容设计成“探究DNA的複制方式”引导学生运用假说演绎、模型建构的科学方法进行探究性学习,没有直接将知识内容呈现给学生。学生教师通过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享受了科学探究的乐趣。学生通过模型制作模拟了DNA半保留複制的过程,对DNA複制过程的特点有了直观的认识,使基础知识与经典实验有机结合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