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强调校本教研既是一种学校行为,又是一种教师教学研究行为,也是教研文化的重要体现。在新课改全面推进的今天,只有将教师引导到研究的道路上来,使教师将直面遇到的问题,“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逐步成为教学的研究者,校本教研才能有可靠的保证。笔者认为认为,校本教研的“五化”管理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校本教研管理的“校本化”
校本教研强调和要求我们去解决学校、教师直面的实际问题,主要是基于学校实际条件的教学研究,目的在于从学校内部推进课程改革,使学校所有的人都能够成为课程改革的动力。因而,校本教研的“校本化”,就是要实现教研重心的下移,使学校真正成为教研的基地。这其间校长、教导主任就要甘当好教研的第一责任人,全校教师充当起教研的主体,班级教室就成了校本教研的实验室。在这种校本教育的结构中,首先要求校长、主任必须树立起教研兴校的办学理念,亲自参与教学研究,为教师参与教学研究创造有利条件,设法营造学校教研氛围和教研文化,多途径为校本教研提供有力支持;其次,教师在充当研究的主体中,学校必须以教师自我反思为基础,以解决日常教学中的问题为基本目标,把日常教学工作与教学研究融为一体,形成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职业生活方式,特别是教师就要以教室为教研室,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并以教室为主要阵地,将课堂里发生的真实事情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使各种问题在一线得到解决。只有这样,校本教研才能真正立足于教学,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研究。
二、校本教研的管理“群体化”
开展校本教研的外在标志应该是教师群体广泛参与教学研究,这就要求校长、主任正确引领教师,把参与教研当成自己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而摆脱“教研不研”的“教书匠”的角色束缚,树立起一种意识——上好一堂课就是一次教研,力争在备课中处理好学生、教材、相关资料使用的关系,进而在上课中面向群体,关注差异,捕捉信息,调整方案,体现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性,指导教师重视课后反思,从中寻找课堂教学的得与失,撰写教学后记,进行案例分析。这样,教师在不断对自己课堂教学的教研中引发思考,去促进自我学习,自我反思并在此基础上学会与他人合作,在研讨中互相学习,分享经验,彼此支持,共同成长,这样,教师的群体业务素质才能不断提高。例如,我们针对学校规模,单班年级多,研究力量单薄的现象,先后与兄弟学校联系,在镇中心教研组指导下,组成教研点,投入资金轮流选派教师参加省、市、区的各种教学观摩研讨会,报告会,为教师创造了参与教研教改的机遇,让每位教师在教研活动中都有学习、交流、对话、探讨的机会,构建了以教学信息为互动媒体的网络教研平台,实现了教研活动的零距离互动,形成了良好的教研风气。
三、校本教研“生活化”
校本教研是一种“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为了学校”的教研行动,是一种在自主思考,自我反思基础上教师互助合作,共同推进的有效解决问题的研究方式。因为教师身边的学生情况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而校本教研“生活化”则要使研究成为教师身边的事,并随时随地琢磨教室里发生的问题,切磋教学中的现象,反思教学中的“顺”与“不顺”。校领导就要有意识地为教师建立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即时交流,随地研讨的那种松散型开放式的校本教研机制,把教室、办公室、会议室变成“研究室”,做到校本教研日常化、平常化、真切化、生活化,让教师在欢声笑语中,在兴趣与热情中,在自由民主和谐的氛围中说话,在闲聊中说真话,有事做,作真事,各抒已见,各尽其才,在交流中碰撞,在碰撞中迸放出智慧的火花,使校本教研成为一种开放民主,有效的教研机制,真正成为教师间的一种对话,使教师拥有的时空成为具有文化生成的环境。例如:我们借助学校的大会议室,经过办公设施的配套重组,把它改造成了教师课间休息室,空堂课各种问题研讨的办公室,课余文化娱乐的活动室,为教师在休息室谈课改,谈学生,谈教材,谈反思提供了有利条件,逐渐使它成了我们的“教研室”,学校民主管理的开放室。
四、校本教研管理的“专业化”
作为小学教师,应具备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努力实现专业成长与发展的“自我引领”。为此,在校本教研中,我们十分重视了教师的校本培训,把教室的教学实践与研究同在职培训融为一体,使之成了教师专业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让教师能直面自己的问题,“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逐步成了教学的研究者。例如:我们针对小学教师老龄化的现状,向教师大力宣传终身学习的意义,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去年安装起现代远程教育网络设施后,充分发挥骨干教师作用,制订方案,编列小组,定时间、定内容、提目标要求,不到两周时间内就使全体教师熟练掌握了运用现代远程教育信息资源的技术。还鼓励6名教师参加了多种形式的学历教育和英语培训,为学校教学和教师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每年投入一批资金按学科需要订购了十三种教育刊物,为构建学习型校本教研活动提供了方便。组织教师开展案例分析研究,从中捕捉先进的教法、学法信息,并借助鲜活的实例去经历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到理论,由理论再到实践的多次磨合、印证,有效地促进了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改进,实现了教师专业能力的不断发展。为了指导全体教师从实践中总结,在总结中深化教研能力,近两年来我们还实施了课题牵动战略,制定了“快乐教育”实施方案,在实施中定课题,定人定责,先后以“合作式教学”、“自主创新”、“品德教育”教学三个课题进行了研讨,教师人人动手,共撰写教学体会论文69篇,装订论文集锦三本。有3名教师的论文获区级一、二、三等奖,有3名教师的论文获国家级刊物及论文大赛二等奖。二00六年上半年我校的语文教研组被区教研室评为先进教研组。为了促进校本教研活动的实校性,我们除给教师建立了业务档案外,主要把个人的各种培训、学术研究纳入了各种评优奖励的考核范围之列,重奖提高快、质量优、贡献大的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调动了全体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积极性,形成了一支能干事、会干事、精于教书、勤于育人、乐于奉献的教师群体。
五、校本教研管理的“过程化”
校本教研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教育的均衡、协调、和谐可持续发展。对此,为了全面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在日常教学管理中,高度重视校本教研的过程化管理,我们严把了一下关口:一是围绕上级下发的《教师教学常规考核办法》和《教师全方位量化考评细则》,更新完善了德育、教学、安全、校本教研等19种管理制度,紧扣备、讲、批、辅、评六大环节,并以教育、教学质量奖惩制度为核心,坚持周初搞布置,周末抓反馈,月初做计划安排,月末开大会总结评比通报表彰的激励手段,保证了各项任务的落实;二是实行任务细化,责任到人,按绩效逐项考评量化的办法,促使各项目标任务的高质量完成;三是注重校风中的“规范养成”教育,构筑了牢固的基础,坚持了空档“三统”管理(即:早、午、晚统查校园,班级的自学风气,并在中午统唱校歌搞路队护送,月底统查教案,学生作业搞分析反思讲评),逐步形成了一种人人关注教风、学风状况的良好局面;四是实行教学失误分析责任追究制度。对在学科教学中没有进取精神,因工作懒、方法死,管理粗造成人为损失的教师由本人写出教学分析与反思,上会交流,帮助其努力改进;五是根据本校师资状况,教师个性特征,专业特长爱好,学科特点需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尽可能的为每一位教师发挥个人业务能力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平台,使教师形成了一种平等竞争,心情舒畅和谐的工作环境;六是为了建立以新课改为中心的校本教研长效机制,切实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课堂教学能力,构建一支研究型教师群体,还制订出适合本校特点的《校本教学研究制度》,从目的、任务、工作原则、组织方式、活动时间、教研内容、具体措施、活动设计要求到奖励办法等制度。
一、校本教研管理的“校本化”
校本教研强调和要求我们去解决学校、教师直面的实际问题,主要是基于学校实际条件的教学研究,目的在于从学校内部推进课程改革,使学校所有的人都能够成为课程改革的动力。因而,校本教研的“校本化”,就是要实现教研重心的下移,使学校真正成为教研的基地。这其间校长、教导主任就要甘当好教研的第一责任人,全校教师充当起教研的主体,班级教室就成了校本教研的实验室。在这种校本教育的结构中,首先要求校长、主任必须树立起教研兴校的办学理念,亲自参与教学研究,为教师参与教学研究创造有利条件,设法营造学校教研氛围和教研文化,多途径为校本教研提供有力支持;其次,教师在充当研究的主体中,学校必须以教师自我反思为基础,以解决日常教学中的问题为基本目标,把日常教学工作与教学研究融为一体,形成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职业生活方式,特别是教师就要以教室为教研室,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并以教室为主要阵地,将课堂里发生的真实事情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使各种问题在一线得到解决。只有这样,校本教研才能真正立足于教学,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研究。
二、校本教研的管理“群体化”
开展校本教研的外在标志应该是教师群体广泛参与教学研究,这就要求校长、主任正确引领教师,把参与教研当成自己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而摆脱“教研不研”的“教书匠”的角色束缚,树立起一种意识——上好一堂课就是一次教研,力争在备课中处理好学生、教材、相关资料使用的关系,进而在上课中面向群体,关注差异,捕捉信息,调整方案,体现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性,指导教师重视课后反思,从中寻找课堂教学的得与失,撰写教学后记,进行案例分析。这样,教师在不断对自己课堂教学的教研中引发思考,去促进自我学习,自我反思并在此基础上学会与他人合作,在研讨中互相学习,分享经验,彼此支持,共同成长,这样,教师的群体业务素质才能不断提高。例如,我们针对学校规模,单班年级多,研究力量单薄的现象,先后与兄弟学校联系,在镇中心教研组指导下,组成教研点,投入资金轮流选派教师参加省、市、区的各种教学观摩研讨会,报告会,为教师创造了参与教研教改的机遇,让每位教师在教研活动中都有学习、交流、对话、探讨的机会,构建了以教学信息为互动媒体的网络教研平台,实现了教研活动的零距离互动,形成了良好的教研风气。
三、校本教研“生活化”
校本教研是一种“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为了学校”的教研行动,是一种在自主思考,自我反思基础上教师互助合作,共同推进的有效解决问题的研究方式。因为教师身边的学生情况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而校本教研“生活化”则要使研究成为教师身边的事,并随时随地琢磨教室里发生的问题,切磋教学中的现象,反思教学中的“顺”与“不顺”。校领导就要有意识地为教师建立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即时交流,随地研讨的那种松散型开放式的校本教研机制,把教室、办公室、会议室变成“研究室”,做到校本教研日常化、平常化、真切化、生活化,让教师在欢声笑语中,在兴趣与热情中,在自由民主和谐的氛围中说话,在闲聊中说真话,有事做,作真事,各抒已见,各尽其才,在交流中碰撞,在碰撞中迸放出智慧的火花,使校本教研成为一种开放民主,有效的教研机制,真正成为教师间的一种对话,使教师拥有的时空成为具有文化生成的环境。例如:我们借助学校的大会议室,经过办公设施的配套重组,把它改造成了教师课间休息室,空堂课各种问题研讨的办公室,课余文化娱乐的活动室,为教师在休息室谈课改,谈学生,谈教材,谈反思提供了有利条件,逐渐使它成了我们的“教研室”,学校民主管理的开放室。
四、校本教研管理的“专业化”
作为小学教师,应具备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努力实现专业成长与发展的“自我引领”。为此,在校本教研中,我们十分重视了教师的校本培训,把教室的教学实践与研究同在职培训融为一体,使之成了教师专业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让教师能直面自己的问题,“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逐步成了教学的研究者。例如:我们针对小学教师老龄化的现状,向教师大力宣传终身学习的意义,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去年安装起现代远程教育网络设施后,充分发挥骨干教师作用,制订方案,编列小组,定时间、定内容、提目标要求,不到两周时间内就使全体教师熟练掌握了运用现代远程教育信息资源的技术。还鼓励6名教师参加了多种形式的学历教育和英语培训,为学校教学和教师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每年投入一批资金按学科需要订购了十三种教育刊物,为构建学习型校本教研活动提供了方便。组织教师开展案例分析研究,从中捕捉先进的教法、学法信息,并借助鲜活的实例去经历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到理论,由理论再到实践的多次磨合、印证,有效地促进了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改进,实现了教师专业能力的不断发展。为了指导全体教师从实践中总结,在总结中深化教研能力,近两年来我们还实施了课题牵动战略,制定了“快乐教育”实施方案,在实施中定课题,定人定责,先后以“合作式教学”、“自主创新”、“品德教育”教学三个课题进行了研讨,教师人人动手,共撰写教学体会论文69篇,装订论文集锦三本。有3名教师的论文获区级一、二、三等奖,有3名教师的论文获国家级刊物及论文大赛二等奖。二00六年上半年我校的语文教研组被区教研室评为先进教研组。为了促进校本教研活动的实校性,我们除给教师建立了业务档案外,主要把个人的各种培训、学术研究纳入了各种评优奖励的考核范围之列,重奖提高快、质量优、贡献大的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调动了全体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积极性,形成了一支能干事、会干事、精于教书、勤于育人、乐于奉献的教师群体。
五、校本教研管理的“过程化”
校本教研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教育的均衡、协调、和谐可持续发展。对此,为了全面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在日常教学管理中,高度重视校本教研的过程化管理,我们严把了一下关口:一是围绕上级下发的《教师教学常规考核办法》和《教师全方位量化考评细则》,更新完善了德育、教学、安全、校本教研等19种管理制度,紧扣备、讲、批、辅、评六大环节,并以教育、教学质量奖惩制度为核心,坚持周初搞布置,周末抓反馈,月初做计划安排,月末开大会总结评比通报表彰的激励手段,保证了各项任务的落实;二是实行任务细化,责任到人,按绩效逐项考评量化的办法,促使各项目标任务的高质量完成;三是注重校风中的“规范养成”教育,构筑了牢固的基础,坚持了空档“三统”管理(即:早、午、晚统查校园,班级的自学风气,并在中午统唱校歌搞路队护送,月底统查教案,学生作业搞分析反思讲评),逐步形成了一种人人关注教风、学风状况的良好局面;四是实行教学失误分析责任追究制度。对在学科教学中没有进取精神,因工作懒、方法死,管理粗造成人为损失的教师由本人写出教学分析与反思,上会交流,帮助其努力改进;五是根据本校师资状况,教师个性特征,专业特长爱好,学科特点需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尽可能的为每一位教师发挥个人业务能力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平台,使教师形成了一种平等竞争,心情舒畅和谐的工作环境;六是为了建立以新课改为中心的校本教研长效机制,切实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课堂教学能力,构建一支研究型教师群体,还制订出适合本校特点的《校本教学研究制度》,从目的、任务、工作原则、组织方式、活动时间、教研内容、具体措施、活动设计要求到奖励办法等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