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学语文教研组文化及其建设策略

来源 :中华少年·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mzxp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研组文化是当代学校变革和转型的重点,对当代教育思想极具启发意义。论及教研组建设的论文成果虽有,然从文化层面角度来考察建设教研组确是寥寥无几。本文从阐释教研组文化的内涵出发,指出当前中学语文教研组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再从教研组制度文化、研讨文化、行为文化以及物质文化几个方面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以促进教研组文化向更高形式发展。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研组文化;策略
  
  
  一、教研组文化的内涵
  教研组是教学实践的个体单位和实体,是教学研讨的合作群体,教研组成员所体现现代合作意识,以及教研组依靠文化的无形力量所凝聚每一位成员的凝聚力就是教研组文化。具体而言,教研组文化是一种组织的文化,是教研组老师思想、智慧、行为规范的体系,还包括教研组老师教学风格、心理氛围、师德、价值观、人际关系和文化活动以及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等体系,体现出一种职业的追求和精神的风貌,从而构成现代教研组整体的运转方式与团队气氛。
  我们知道,随着现代学校“重心下移”思潮的勃发,①现代学校转型和变革的重点已经转移到教研组上面,其深层的根基就在于教研组文化的转型和重建,这也是当代教育思想的研究热点。就对教研组的建设来说,文化是最深层次的东西,它是教研组及其成员的活动行为及其成果在历史的发展中或自觉或不自觉地沉淀和凝结的思想结晶。作为稳定的生存方式的教研组文化一旦生成,它将对教研组文化中的个体教师产生巨大的制约作用和促进作用,还从深层次上制约着教研组的发展方向。当代教研组文化的变迁代表着作为管理者的教研组组长和作为被管理者的普通教师的根本生存方式的转变。所以,将教研组的建设上升到文化的层面来考察,通过寻找教研组建设的文化之根,就能探索当代教研组变革的文化路径。
  我们尝试从文化的层次上考察教研组建设的时候,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对教研组中的每一个教师的生存状态和生存方式的关注,而构成这种生存状态和生存方式的是一种细微的、具体的日常行为与活动。即教师在教研组活动中生活状态,教师的备课和评课活动,教师的学习和人际交往状态等等。这个意义上,文化构成了教研组及其成员生存与发展的根基,而我们研究教研组文化实际上是在研究人本身。“新基础教育”②的教研组文化就是以改造和重建设教研组成员的日常生存方式和生存状态为核心目标的文化。
  
  二、中学语文教研组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中学语文教研组文化建设相对于小学语文组建设和大学语文组建设有其特殊性,我们应该具体就置于中学语文教研组文化中的每个教师的学历、学识、品德、价值观等精神文化和工资、奖金、家境等物质文化所形成教师一系列特殊的生存状态和生存方式做出特殊的考察。然而遗憾的是,我们在中学语文组建设过程中因为忽略这方面的考虑,而形成了一系列的问题。现择要而谈。
  第一,缺少合理的制度文化建设。中学语文教研组相对于小学教研组和大学教研组来讲,领导对个体教师的管理比较严格,要求也较严厉。然而这些都是外在压力,语文教研组如果要真正形成一种公正、公平、和谐的文化氛围,还得从内部的制度管理上着手,然而恰恰是这方面制度的制定较为缺乏。包括小组管理制度、读书交流制度、教研组常规活动制度、备课主讲制度、听课评课制度、师徒带教制度、专题论坛制度、案例、课例研究制度、跨学科研讨制度、课题研究制度、奖励激励制度、评价制度等等都没有建立起来。
  第二,教师之间研讨交流趋于减少。中学语文教师因受到的压力和管理上限制,往往不敢于发表自己的主观见解,个性得不到充分释放,这往往抑制了教师素质的提高和教研成果的交流。有些老教师往往对青年教师求全责备,严厉苛刻,这无助于青年教师的健康成长。中学语文教师的家务往往比较繁琐,同行或同教研组的成员之间,在一起交流或者闲聊时间也大为减少。更有甚者,由于学校在职称的评定和奖金的激励方面对教师形成竞争的压力,再加上考试考核制度的负面效应,教师之间不能形成合力,在教学教研过程中不是团结一致,共同出谋划策,而是彼此独立,知识和经验往往不能有效分享。而在考核成绩的时候,又彼此争夺,甚至达到白热化,伤害了同事之间的友情。
  第三,缺少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一个中学学校要办好,关键在于有一个能够团结大家的领导;一个语文教研组要搞好,也得有一个凝聚组员的教研组组长。现在很多中学学校的教研组长,身兼多职位,即使语文组组长又是学校领导,使得其分散了精力,不能对教研组进行合理有序的管理和建设,大大减弱了组长的作用,且给个体教师成员带来不好的影响。
  第四,教研组物质文化的建设不到位。物质文化的建设对建设教研组文化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教研组的物质文化具体应该活动场所、教研组成员使用的教材、教参、教具和学习材料上,还包括教研组的文化产品如教案、课例、随笔和各种教学录像等方面。现在教学更是需要公自动化设备,网络设备,成员之间的通讯设备,教研组小型图书室等设施,然而,学校对中学语文教研组物质文化的建设要么是因为经费紧张,要么是根本不重视而往往被忽视了。
  
  三、中学语文教研组文化建设的具体策略
  
  第一,建设合理有序的教研组制度文化。对教研组而言,制度就是教研组成员日常活动的规则,它的基本特征是“确定性”:定人、定时间、定活动主题、定活动方式、定活动程序步骤、定评价标准等等。③
  首先,建立教研组的组训。教研组制度文化是以教研组为单位的,在与学校文化保持方向上一致的情况下,教研组需要有符合自身实际的文化理想和发展愿景,如同学校文化有校训一样,教研组也应有自己的“组训”,这既是教研组文化理想的核心体现,也是教研组精神文化的基础。以此理论为指导,柳州市第二十四中学语文教研组将“建学习型的组织,创学者型的队伍”确立为组训,并以此为基础而形成的语文教研组文化愿景是“创建一个充满民主气氛、洋溢自主精神和体现务实作风的学习型组织和实践共同体”,置身在此文化氛围中的教研组个体教师都严格遵守这一组训,将有力促进该语文教研组的健康有序发展。
  其次,建立完善的教研组制度文化。教研组制度文化具体包括:教研组常规活动制度、读书交流制度、备课主讲制度、听课评课制度、专题论坛制度、师徒带教制度、案例、课例研究制度、跨学科研讨制度、课题研究制度、奖励激励制度、评价制度等等。④以听课为例,柳州市第二十四中学语文教研组对听课教师提出了如下规范性要求:要为执教老师发现一个亮点,找出一个缺点,提供一条建议,写出一个听课小记等。又以评课制度为例,该校语文教研组课后评价工作往往分三步骤:由上课教师对公开课的教学内容、任务、设计思想和实践情况等作详细说明;由组内其他教师各抒己见,每个人发表诸如“我上这堂课我会怎么处理”的观点,对课堂进行剖析;在人人参与、互研互学的交流、探讨过程中,教师的认识层层深入,形成共识,给出最优化建议,促使教师的专业水平在取长补短中不断提高。
  总之,这些制度之所以构成一种文化,是因为它们的背后是教研组成员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从制度设计到制度执行的过程,构成了教研组成员的日常生存方式,是教研组有序健康的发展的有力保证。
  第二,建设教研组和谐民主研讨精神文化。研讨文化在教研组文化建设中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这和教研组以研究教学为责任的性质是分不开的。教学的研讨交流是教研组的中心任务。研讨文化的形成需要一个学术文化氛围浓厚的激励平台。需要允许教师个性的发挥,需要教师敢于发表意见,需要有经验的教师发挥榜样的作用。
  首先,教研组教师成员应勇于发表意见,这是和谐民主的文化氛围的基本保证。以公开课教学活动为例,柳州市第二十四中学语文教研组是按两种方式对待的,方式一,教研组老师外出比赛或举办公开课,其他组内老师总乐于提供帮助,一起参加备课,提供参考意见。语文组在课前备课的时候都帮着出谋划策,准备资料。上课的时候还帮着瞻前顾后,认真听课,课后小组组长还组织老师们一起评课,这样就使得老师们体会到团结力量。方式二,借助集体学习,集中式备课,组织参观,资料信息共享等,这都是增强合力的有效方法。对校内的公开课,该语文组要求开课教师自主备课,以促使其深入思考,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总之,尽一切力量,探索和改进教学的方法和技能,以使公开课获得成功。
  其次,允许共性与个性并存,提倡“百家争鸣”式的争论。教研组成员之间,教学思想和风格肯定会千差万别,这就需要尊重个体教师的个性,充分挖掘其潜能。还应允许教师持不同观点,让他们在实践中积累,在反思中提高。然后相互借鉴,异中求同,找到有利于教学教研的规律性的创见,形成不同教研组的共性文化。以此为基础,个体成员都以教研组的共同文化为准则,从而形成新一层次的个性文化特色。这样就不同于过去的各自为战的境况,每个教师成员即是学习的群体,又是群体学习的对象,从而形成合力,共同进步。
  最后,建立老教师对青年教师的师徒指导模式。以公开课教学为例,柳州市第二十四中学语文教研组进行分步实施,一般先由老教师上研讨课或示范课,起到专业引导作用。而青年教师的公开课主要是将当代比较先进的教学理念实施于授课之中,渗透课改思想,体现课改的精神,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他们在教学上渐进成熟和经验上的逐渐丰富。在该语文组内各种师徒关系就有好几对,老教师毫无任何保留的将其几十年的教学经验传授给年轻教师,还将长期积累的丰富资料提供给年轻教师分享,如此以老带新,以师受徒的方式,青年教师从学校带来先进的教学理念,老教师则传授长期积累的教学经验,在相互切磋指点中之中,青年教师迅速成长为教学骨干,担起教学重担。
  第三,加强教研组行为文化建设。教研组的行为文化。它体现在教研组成员在各种教研组活动中的具体行为,包括领导人的处事待人方式,还包括处理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教研组文化交流之间的行为方式。
  首先,优选教研组组长。我们知道,教研组长的主要任务是协助教导主任把学校计划中有关教学、教育部分逐项逐步落实。他们既要制定本学科教育、教学计划,又要组织本学科教学研究、评估和总结,他们是学校落实学科教育教育工作的基层组织,对教师的影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教研组长的选拔,应该将组织活动能力、指导教学能力、开展教科研能力、协调关系能力、以及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团结意识等方面综合起来,在敬业与科研方面起到带头作用,在成员中起到核心作用,团结成员开展工作,在合作的前提下,形成正确的竞争,处理好教学教研的分工协作及取得教学教研成果的利益分配,从而形成有福中享,有难同当的教研组文化。
  其次,要处理好上下关系。语文教研组是学校的一个构成单元,要受到学校文化的影响,是构成学校文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学校对教研组的管理,既要有严格的一面又要有相对宽松的一面,给教研组一定的自由活动空间,还要在经费、设备及人力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有章可循和灵活多变的管理模式,是学校应该具备较好的管理文化。在教师的奖惩考核方面,要,改变过去以单一教师的奖惩方法,转为以对教研组群体考核为主,以个体教师考核为辅的模式,这就改变个体教师恶性竞争的不良得失观念,推动教研组的和谐融洽发展。另一方面,教研组要处理师生关系。教研组文化能够对学校的学风起到积极的影响,也能够对班级的班风起到促进作用,而班级单元的学生健康成长是教研组工作的中心和重点,学生的成长的优劣是衡量教研组文化建设成败的重要标准
  最后,处理好内外关系。语文教研组作为一个较为独立的教学单元,其与其他科目的教研组在专业知识领域差异很大,然而在教学方法和授课手段上尤其共性的规律可循,充分交换教学教研中发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经验教训,对提高年级教学意义重大,对提高各教研组成员的教研能力意义重大,故各科目的教研组之间应形成良性的合作交流的关系。另一方面,各个中学同一级别的语文教研组之间在备课方法、评课方法、奖惩制度以及教学理念方面都会千差万别,各有优点,可以相互交流切磋,互相借鉴,取长补短,以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但也不一定是同一级别的学校的教研组之间互相学习和交流。比如初中语文教研组完全可以与小学语文教研组之间开展定期的交流,探讨共同关心的问题,从而对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学习情况有更全面的了解,并互相帮助,形成一种宏观的教学模式。
  第四,加强教研组物质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在学校文化和教研组文化中占有很重的地位,这是由学校和教研组的经济实力和意志力量决定的。这种文化应该包括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的东西。
  首先,硬件方面主要指的是教研组主要的物质文化。教研组的物质文化非常丰富,它不仅体现在教研组研讨的活动场所(如会议室的布置)、教研组成员使用的教材、教参、教具和学习材料上,更体现在教研组的文化产品上,如教案、课例、随笔和各种教学录像上。现代型中学还要重视教研组的配套建设,比如办公自动化设备,网络设备,成员之间的通讯设备,教研组小型图书室等。这样便于成员的自动化办公,成员之间的联系,查阅资料等。从而形成现代化的教研文化。
  其次,软件方面的物质文化主要是指教研组的资料建设与管理。加强教学资料、教学统计材料、教研资料、教研组活动材料的积累和整理,建立和完善教研组工作档案,逐一记载各项教研活动的开展情况及教学教研成果,及时做好一个学期、一个学年的教研工作总结,逐步建立和完善具有本组特色的教研组校本资料档案(教研组活动、集体备课、教学教案一体化、学生课时练习、各类公开课、各种活动材料、兴趣小组、考试成绩、获奖情况、活动会议记录等)。
  总而言之,我觉得建设新时期的教研组文化,或者说现代化的教研组文化,就是要转变过去那种绝对竞争、各自为政、孤军奋点、经验保守、无所作为的教师工作和精神状态,形成学习、研究、交流、提高的团队协作的工作和精神状态。当这种“教师的生存状态”固化为以教研组为单元、以教研组室为地域的文化成果时,教研组文化就基本形成。而文化有着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同样,教研组建设也应该不断探索和创新,推动教研组文化向更高形式发展,并以其形成的教研组文化影响教师个体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我目前所在的学校,已经在教研组文化建设方面有所建树,笔者对本校教研组文化建设的成果作了一些总结和思考,比较肤浅,期待大家更深刻的见解。
  
  注释:
  ①详见《学校中层组织》系列论文,《中小学管理》2005年第7期。
  ②详见刘树仁《新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载《基础教育研究》(南宁),2002(6)。
  ③参见李政涛《什么是“教研组文化”?——“教研组文化”系列之一》,上海教育科研,2006(07)。
  ④参见钱薇《浅谈教研组建设的评价》,《中小学管理》2006年2期。
其他文献
心理学告诉我们,创造性思维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事物的心理过程,是创造力的核心。创造思维是一种具有主动性和独创性的思维方式,它往往能突破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其观点总是富有新的创意。创造性人才都具有优秀的创造性思维品质。  江泽民曾说:“教育肩负培养创造性人才的使命。”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思想品德素质等,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期刊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形成理想的人格、塑造良好的个性。教师应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结合有效的教学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新世纪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教育目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 德育渗透    教书育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德为素质之基,为人之本。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教育最基础的、也是最永恒的话
期刊
关键词:新课程;教师;角色定位    21世纪是一个充满竞争与机遇的世纪,教师是教育实践和教育改革的直接承担者,一切教育改革和发展都离不开教师的参与,琼?托马斯曾说过一句名言:“革新的成败最终取决于全体教师的态度”。[1]  新课程从学生的学习方式、学校的职能、课程的结构、管理与评价以及教学过程等方面挑战了教师的教学传统和思想观念,也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和适应是新课程得以成功
期刊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最有效的内部动力,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和教学成绩。古代教育家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轻松、愉悦、主动、有效地学习,关键就是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几年来,我在教学过实践中围绕这一课题,进行了一些探讨和尝试。  一、抓住学生的心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初中学生刚开始接触英语时,有种好奇心理,在课堂上他们往往具有双重心
期刊
摘要: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能否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努力形成与新课程相适应的素质结构  关键词:新课程 素质 能力    教师是教育实践的直接承担者和教育改革的实施者,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与认识,最终决定着新课程的走向。为适应新课程改革,历史教师必须提升自身素质。下面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一、教师必须具有渊博的知识  教师必须掌握深
期刊
语文是一门文字优美、语言丰富、文化底蕴深的学科,在语文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手段不尽相同,其中,情感教学在其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应引起语文教师的关注。  关于语文教学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众说纷坛,特别是课改后我们的语文教学已经从传统的以讲为主的单向型直线往复转向多样性、灵活性的辐射型,注重讲究教学的艺术,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的能力、创新能力、感悟能力等多种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显得尤为重要
期刊
摘要:根据素质教育理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一个互动的过程,也是学生作为“主体”接受知识的过程。同时,教学方法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只有积极探索、研究出有效的数学教学方法应用于课堂中,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关键词:教学 方法 提高 成绩    新课程标准认为学生是数学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的发展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学生的学习应是发展学生心智、形成
期刊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是教育界重要的研究课题,语文学科的广大教师常常就激发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进行反复的探索和努力。探讨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有着较为特殊的现实意义。而“课本剧”,顾名思义就是把课文改编成剧本,让学生自编自导,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质量。  首先,创设教学情境,活跃课堂气氛。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把学习中的“乐”提到如此地位,是有
期刊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多媒体课件在教育教学中得到广范应用。“媒体”和教师单纯的“口传”其优越性不仅在于它的信息传递效率高,形象直观,刺激兴奋。便于视听和接受,更重要的是它生动有趣,引人入胜。满足了幼儿情感、审美等各种感官的需要。引起幼儿对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鼓舞和推动幼儿学习的巨大力量。早在西周时期,孔子就提出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见解。幼儿园孩子年龄小,
期刊
兴趣是一个人的求知获艺的先导。在教学中,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一旦引起学生的兴趣,那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大大的提高,智慧的火花也会迸发出来。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要千方百计的撩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导语设计巧妙,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对第一节课有很重要的作用。课的开始好比小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基础。上课也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心灵上,这样才可以吸引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