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又是知识的载体,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媒介。通过语言,教师才能表达自己的思想,并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说话的艺术,同人心交流的艺术”。可见,语言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对于从事历史教学工作的教师来讲,语言的重要作用更加突出。因为在教学过程中,知识的传授、思维的引导、认识的提高、能力的培养都要通过教师的语言来实现。因此,我认为在历史教学中恰当的运用出彩的语言,既可以使史实更加形象生动,又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知识面,发展能力,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巧妙使用名言,画龙点睛
在教学中,注意收集一些与教学相关的名言并加以巧妙应用,会让你的讲授更有说服力,更吸引学生。比如,关于希特勒的豺狼本性,我们可以引用美国作家记者威廉.夏伊勒《第三帝国的兴亡》中的几句话:“阿道夫.希特勒有着恶魔般的性格,花岗石般的意志,不可思议的本能,无情的冷酷,杰出的智力,驰骋的想象,以及惊人的判断力……”,几句话将希特勒的本性揭露无遗,让学生对他有了更客观的认识。
又如在《美国内战》一课,讲到林肯领导了解放奴隶的斗争而受到美国人民尊敬时,用马克思的话做结论,把课文引向深入,“这是一个不会被困难吓倒不会为成功所迷惑的人。他不屈不挠地迈向自己的伟大目标,而从不轻举妄动;他稳步向前,从不倒退;他是一位达到了伟大境界而仍然保持自己优良品德的罕有的人物;这位出类拔萃和品德高尚的人竟是那样的谦虚,以致只有在他成为殉难者倒下去之后,全世界才发现这是一位英雄。”“在美国历史和人类历史上,林肯必将与华盛顿齐名。”此处名言的引用,不仅让学生对解放奴隶斗争的意义有了进一步认识,又对林肯油然而生敬意,达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
再如,在介绍拿破仑时,可引用他自己的话“我有时是狐狸,有时是狮子,进行统治的秘密在于要知道什么时候应当是前者,什么时候是后者。”这样,生动的展现一个善于权变、贪恋权势,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不讲信义的拿破仑,使学生对历史人物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二、精心设计导言,先声夺人
要使学生在课堂上对教师传授的新知识积极接受,有效办法之一就是设计生动诱人的新课导语,或出奇制胜,出人意料,或巧于引思、或鲜明对比、或言其重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获得明显的教学效果。在学习《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时,我设计了如下导言:同学们,中华民族既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又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在近代历史的耻辱柱上,铭刻着多少炎黄子孙的血泪,记载着多少残酷的事实。哪一桩、哪一件不发人深思,催人奋进?哪一字、哪一句不启人蒙昧,动人心魄呢?让我们翻开历史的画卷,重新回到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时期,去体会民族的血泪和辛酸,去回顾惨痛的经验和教训。今天,我们学习《甲午中日战争》。如此设计,既渲染了气氛,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在学习唐朝历史知识时,我这样引入新课:“唐,这是同学们比较熟悉的一个王朝。每当提到它,我们就会联想到许多动人的故事;善于纳谏的唐太宗;我国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李白、杜甫的千古绝唱;举世闻名的敦煌壁画;东渡日本的高僧鉴真;汉藏联姻的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等等。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黄金时代,它的古老文明千百年来影响着中国,影响着东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唐朝历史。这样导入,对唐朝的繁荣进行了简要的概括和必要的提高,诱导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三、斟酌教学结语,引人深思
历史,包罗万象,上至天文地理,下至政治、经济、文化,内容丰富多彩。即使是中学教材,也称得上是“麻雀虽小,五脏惧全。”因此,教师在讲课中,不仅要撒得开,更要收得拢”。所谓“收得拢”,关键是有一个富有艺术性的结束语。课堂教学的最后一句话,决不意味着教学的结束或完结,反而可能是引导学生继续探索、继续深化,继续扩展的重要一步。能有一个好的结尾,会给人以无穷的回味,能催人思考,使人联想,给人以思考动力。有这样的结尾,即使教师不布置作业,学生也能自觉看书,自觉阅读课外读物,扩大知识面。
在《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一课时,我这样结束:巴尔干半岛成了帝国主义国家争夺的焦点和欧洲的火药库。不久,一颗火星溅落此处,导致了一场大爆炸,这颗火星是怎样引起的呢?情况如何?这都是我们以后要学习的内容。又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语: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在1914—1918年,战火席卷欧、亚、非三大洲,参战国达30个,受波及的人口在15亿以上,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75%,故称“世界大战”,它给世界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与战争发动者的愿望相反,大战不但没有解决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反而加剧了帝国主义固有的一切矛盾,促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正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爆发了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正如毛泽东所说“战争引起了革命”、“革命制止了战争”。课程虽然结束了,但由于结束语承上启下,会引人深思,给学生留下了思考的余地。
此外,在重难点知识讲授时要善于驾驭教学语言,传授好重点知识,设计好重点知识的传授语言,平淡无奇的地方要讲得深刻丰富、枯燥深奥的地方要讲得通俗易懂、耗费唇舌的地方要讲得简要凝炼、启迪思想的地方要讲得自然。
总之,教学过程中的恰当的语言,就像放在佳肴里必不可少的味精一样,有了它,就使菜肴更添鲜美。所以,教师应该是运用语言的大师,努力锤炼课堂语言,提高自身修养和学识,使课堂教学的语言简洁、生动、形象、幽默。只要教师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就一定能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愉快的气氛中,使学生既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又增长了知识,真正达到学史明志,知史做人的目的。
一、巧妙使用名言,画龙点睛
在教学中,注意收集一些与教学相关的名言并加以巧妙应用,会让你的讲授更有说服力,更吸引学生。比如,关于希特勒的豺狼本性,我们可以引用美国作家记者威廉.夏伊勒《第三帝国的兴亡》中的几句话:“阿道夫.希特勒有着恶魔般的性格,花岗石般的意志,不可思议的本能,无情的冷酷,杰出的智力,驰骋的想象,以及惊人的判断力……”,几句话将希特勒的本性揭露无遗,让学生对他有了更客观的认识。
又如在《美国内战》一课,讲到林肯领导了解放奴隶的斗争而受到美国人民尊敬时,用马克思的话做结论,把课文引向深入,“这是一个不会被困难吓倒不会为成功所迷惑的人。他不屈不挠地迈向自己的伟大目标,而从不轻举妄动;他稳步向前,从不倒退;他是一位达到了伟大境界而仍然保持自己优良品德的罕有的人物;这位出类拔萃和品德高尚的人竟是那样的谦虚,以致只有在他成为殉难者倒下去之后,全世界才发现这是一位英雄。”“在美国历史和人类历史上,林肯必将与华盛顿齐名。”此处名言的引用,不仅让学生对解放奴隶斗争的意义有了进一步认识,又对林肯油然而生敬意,达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
再如,在介绍拿破仑时,可引用他自己的话“我有时是狐狸,有时是狮子,进行统治的秘密在于要知道什么时候应当是前者,什么时候是后者。”这样,生动的展现一个善于权变、贪恋权势,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不讲信义的拿破仑,使学生对历史人物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二、精心设计导言,先声夺人
要使学生在课堂上对教师传授的新知识积极接受,有效办法之一就是设计生动诱人的新课导语,或出奇制胜,出人意料,或巧于引思、或鲜明对比、或言其重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获得明显的教学效果。在学习《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时,我设计了如下导言:同学们,中华民族既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又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在近代历史的耻辱柱上,铭刻着多少炎黄子孙的血泪,记载着多少残酷的事实。哪一桩、哪一件不发人深思,催人奋进?哪一字、哪一句不启人蒙昧,动人心魄呢?让我们翻开历史的画卷,重新回到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时期,去体会民族的血泪和辛酸,去回顾惨痛的经验和教训。今天,我们学习《甲午中日战争》。如此设计,既渲染了气氛,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在学习唐朝历史知识时,我这样引入新课:“唐,这是同学们比较熟悉的一个王朝。每当提到它,我们就会联想到许多动人的故事;善于纳谏的唐太宗;我国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李白、杜甫的千古绝唱;举世闻名的敦煌壁画;东渡日本的高僧鉴真;汉藏联姻的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等等。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黄金时代,它的古老文明千百年来影响着中国,影响着东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唐朝历史。这样导入,对唐朝的繁荣进行了简要的概括和必要的提高,诱导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三、斟酌教学结语,引人深思
历史,包罗万象,上至天文地理,下至政治、经济、文化,内容丰富多彩。即使是中学教材,也称得上是“麻雀虽小,五脏惧全。”因此,教师在讲课中,不仅要撒得开,更要收得拢”。所谓“收得拢”,关键是有一个富有艺术性的结束语。课堂教学的最后一句话,决不意味着教学的结束或完结,反而可能是引导学生继续探索、继续深化,继续扩展的重要一步。能有一个好的结尾,会给人以无穷的回味,能催人思考,使人联想,给人以思考动力。有这样的结尾,即使教师不布置作业,学生也能自觉看书,自觉阅读课外读物,扩大知识面。
在《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一课时,我这样结束:巴尔干半岛成了帝国主义国家争夺的焦点和欧洲的火药库。不久,一颗火星溅落此处,导致了一场大爆炸,这颗火星是怎样引起的呢?情况如何?这都是我们以后要学习的内容。又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语: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在1914—1918年,战火席卷欧、亚、非三大洲,参战国达30个,受波及的人口在15亿以上,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75%,故称“世界大战”,它给世界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与战争发动者的愿望相反,大战不但没有解决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反而加剧了帝国主义固有的一切矛盾,促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正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爆发了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正如毛泽东所说“战争引起了革命”、“革命制止了战争”。课程虽然结束了,但由于结束语承上启下,会引人深思,给学生留下了思考的余地。
此外,在重难点知识讲授时要善于驾驭教学语言,传授好重点知识,设计好重点知识的传授语言,平淡无奇的地方要讲得深刻丰富、枯燥深奥的地方要讲得通俗易懂、耗费唇舌的地方要讲得简要凝炼、启迪思想的地方要讲得自然。
总之,教学过程中的恰当的语言,就像放在佳肴里必不可少的味精一样,有了它,就使菜肴更添鲜美。所以,教师应该是运用语言的大师,努力锤炼课堂语言,提高自身修养和学识,使课堂教学的语言简洁、生动、形象、幽默。只要教师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就一定能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愉快的气氛中,使学生既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又增长了知识,真正达到学史明志,知史做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