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根据素质教育理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一个互动的过程,也是学生作为“主体”接受知识的过程。同时,教学方法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只有积极探索、研究出有效的数学教学方法应用于课堂中,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关键词:教学 方法 提高 成绩
新课程标准认为学生是数学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的发展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学生的学习应是发展学生心智、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因此,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不同学习内容,让学生采取掌握、接受、探究、模仿、体验等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一、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
每一节课开始,应当把当节课的知识点以问题或情景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及时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把学生的思维活动调节到最佳状态。
在教平面直角坐标系时,根据学生平时到影剧院看电影找座位先找几排再找几座的方法,引申出在平面内确定一个点的位置必须有两个数,而且这两个数是有序的。由于联系生活实际,不仅降低了学习难度,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容易理解掌握,而且还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一步激发增强了学习动机。
数学知识是系统连贯的,新知识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接受新知识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若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忘记了或淡漠不清,接受新知识就会产生困难。因而,课堂教学,教师要善于通过复习学过的知识来导人新课,来加强对学过的知识的巩固,这种导人可以从总结旧课人手,也可以通过学生听、写、练等活动,或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回顾旧课导人新课。但这种导人往往缺少趣味性,如果处理不好,就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在设计新课教学时,事先精选一至两个新旧知识之间,最具实质性的联系点,再精心编写一段“导语”,以激发学生积极投入学习。
例如:在学习“解一元一次方程”时,可以先回顾上一课时学习的“移项”的有关知识,接着让学生一起来解第二课时的一道课外练习“小明买了3块面包和1盒1.8元的牛奶,付出10元,找回4元。求:1块面包的价格。”大部分学生设1块面包的价格是x元,列出的方程是3x+1.8=10一4或3x+1.8+4=10,这两个方程是用移项来解,少部分学生列出的方程是10一(3x+1.8)=4。此时可先让学生去比较这个方程与前两个方程的不同之处——有括号,这个方程恰恰就是第三课时要学习的“解带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这样就很自然地导人新课,然后让学生尝试去解这个方程,学生的积极性被激发出来而投人到学习中。
二、利用多媒体创设数学学习情境
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要求教学能够与时俱进,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利用技术之间的交互作用,创设逼真的数学学习情境,用录像、影碟以及计算机软件的方式呈现数学问题,以视觉形式出现比文本形式出现更使得数学材料具有活动性、可视性和空间立体感,而且易与其他学科相结合,把数学知识与其他知识融通起来,进而使学生深刻体会数学的作用与价值,感悟数学的真谛,真正经历数学化的过程,感受数学的优美、力量、统一性。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探究的情境,变“苦学”为“乐学”。
例如:利用多媒体,在大屏幕上展现出一幅新的图景:工兵排地雷
我说:上节课做游戏时大家兴趣都很高,今天我们来做一个新游戏,那就是工兵排地雷。游戏由两部分组成,一类是根据给出坐标点的数值,找出坐标系中点的位置;一类是根据坐标系中点的位置,找出坐标点的数值。先请一位同学上来找一找,用鼠标点一点。如果你找对了,地雷就爆炸了。如果找不对,地雷就不响。
学生个个跃跃欲试。上台操作的学生都做得很好,地雷在各点上纷纷开花。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很快复习巩固了给点找坐标的方法。在游戏过程中,由于巧妙的情境设计,地雷在坐标系中心开花,使学生对原点坐标的认识进一步加深。
三、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通过语言、表情、手势、眼神等途径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讲完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后,我用这种手势来表示内错角,让学生想出另外两种手势来表示同位角和同旁内角。
又例如:在教勾股定理时,我在课上来了个小插曲:早在5000多年前,人类就发现了这个定理,世界上几个文明古国都有关于这个定理的记载,我国古代称直角三角形的较短的直角边为“勾”,较长的直角边为“股”,斜边为“弦”,在《周髀算经》中就记载了西周时期(约公元前1000年)早已发现这个定理,因此称勾股定理。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约公元前585——497)学派也发现了这个定理,因此国外又称“毕达哥拉斯定理”。同学们通过计算发现勾股定理至少比毕达哥拉斯定理早发现了500年。从而一方面为古人的成就而折服,同时又为我国古代数学的丰功伟绩引以自豪,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潮,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坚定决心。
四、分层教学法使各类学生受益
1、课前预习层次化。针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相对提高,学习的目的性、自觉性明显增强的特点,只要教师能深钻教材,领会一“纲”两“说明”之精神,把握其弹性,根据己定的教学目标,明确提出各层次的预习目标,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看书预习方法,就会获得满意的预习效果。比如,让初一学生预习时,可要求A层学生主动复习旧知识,基本看懂预习内容,试着完成相应的练习题,不懂时主动求教于别组的学习伙伴,带着疑问听课;B层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预习内容,会参照定理、公式、例题的推演自行论证,并据此完成练习题,遇阻时,能自觉复习旧知识,能主动求教或帮助别组;C层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预习内容,定理、公式要主动推导,例题要先行解答,能独立完成相应的习题,力求从理论和方法上消化预习内容,并能自觉帮助别组同学。
2、课堂教学层次化。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交流,调动双边活动的积极性是完成分层次教学的关键所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完成教学目标,同时又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在安排课时的时候,必须以B层学生为基准,同时兼顾A、C两层,要注意调动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比率,不至于受冷落。一些深难的问题,课堂上可以不讲,课后再给C层学生讲。课堂教学要始终遵守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上升的规律,要求不宜过高,层次落差不宜太大。要保证C层在听课时不等待,A层基本听懂,得到及时辅导,即A层“吃得了”,B层“吃得好”,C层“吃得饱”。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掌握新的教学基本功,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成绩。
关键词:教学 方法 提高 成绩
新课程标准认为学生是数学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的发展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学生的学习应是发展学生心智、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因此,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不同学习内容,让学生采取掌握、接受、探究、模仿、体验等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一、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
每一节课开始,应当把当节课的知识点以问题或情景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及时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把学生的思维活动调节到最佳状态。
在教平面直角坐标系时,根据学生平时到影剧院看电影找座位先找几排再找几座的方法,引申出在平面内确定一个点的位置必须有两个数,而且这两个数是有序的。由于联系生活实际,不仅降低了学习难度,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容易理解掌握,而且还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一步激发增强了学习动机。
数学知识是系统连贯的,新知识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接受新知识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若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忘记了或淡漠不清,接受新知识就会产生困难。因而,课堂教学,教师要善于通过复习学过的知识来导人新课,来加强对学过的知识的巩固,这种导人可以从总结旧课人手,也可以通过学生听、写、练等活动,或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回顾旧课导人新课。但这种导人往往缺少趣味性,如果处理不好,就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在设计新课教学时,事先精选一至两个新旧知识之间,最具实质性的联系点,再精心编写一段“导语”,以激发学生积极投入学习。
例如:在学习“解一元一次方程”时,可以先回顾上一课时学习的“移项”的有关知识,接着让学生一起来解第二课时的一道课外练习“小明买了3块面包和1盒1.8元的牛奶,付出10元,找回4元。求:1块面包的价格。”大部分学生设1块面包的价格是x元,列出的方程是3x+1.8=10一4或3x+1.8+4=10,这两个方程是用移项来解,少部分学生列出的方程是10一(3x+1.8)=4。此时可先让学生去比较这个方程与前两个方程的不同之处——有括号,这个方程恰恰就是第三课时要学习的“解带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这样就很自然地导人新课,然后让学生尝试去解这个方程,学生的积极性被激发出来而投人到学习中。
二、利用多媒体创设数学学习情境
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要求教学能够与时俱进,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利用技术之间的交互作用,创设逼真的数学学习情境,用录像、影碟以及计算机软件的方式呈现数学问题,以视觉形式出现比文本形式出现更使得数学材料具有活动性、可视性和空间立体感,而且易与其他学科相结合,把数学知识与其他知识融通起来,进而使学生深刻体会数学的作用与价值,感悟数学的真谛,真正经历数学化的过程,感受数学的优美、力量、统一性。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探究的情境,变“苦学”为“乐学”。
例如:利用多媒体,在大屏幕上展现出一幅新的图景:工兵排地雷
我说:上节课做游戏时大家兴趣都很高,今天我们来做一个新游戏,那就是工兵排地雷。游戏由两部分组成,一类是根据给出坐标点的数值,找出坐标系中点的位置;一类是根据坐标系中点的位置,找出坐标点的数值。先请一位同学上来找一找,用鼠标点一点。如果你找对了,地雷就爆炸了。如果找不对,地雷就不响。
学生个个跃跃欲试。上台操作的学生都做得很好,地雷在各点上纷纷开花。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很快复习巩固了给点找坐标的方法。在游戏过程中,由于巧妙的情境设计,地雷在坐标系中心开花,使学生对原点坐标的认识进一步加深。
三、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通过语言、表情、手势、眼神等途径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讲完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后,我用这种手势来表示内错角,让学生想出另外两种手势来表示同位角和同旁内角。
又例如:在教勾股定理时,我在课上来了个小插曲:早在5000多年前,人类就发现了这个定理,世界上几个文明古国都有关于这个定理的记载,我国古代称直角三角形的较短的直角边为“勾”,较长的直角边为“股”,斜边为“弦”,在《周髀算经》中就记载了西周时期(约公元前1000年)早已发现这个定理,因此称勾股定理。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约公元前585——497)学派也发现了这个定理,因此国外又称“毕达哥拉斯定理”。同学们通过计算发现勾股定理至少比毕达哥拉斯定理早发现了500年。从而一方面为古人的成就而折服,同时又为我国古代数学的丰功伟绩引以自豪,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潮,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坚定决心。
四、分层教学法使各类学生受益
1、课前预习层次化。针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相对提高,学习的目的性、自觉性明显增强的特点,只要教师能深钻教材,领会一“纲”两“说明”之精神,把握其弹性,根据己定的教学目标,明确提出各层次的预习目标,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看书预习方法,就会获得满意的预习效果。比如,让初一学生预习时,可要求A层学生主动复习旧知识,基本看懂预习内容,试着完成相应的练习题,不懂时主动求教于别组的学习伙伴,带着疑问听课;B层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预习内容,会参照定理、公式、例题的推演自行论证,并据此完成练习题,遇阻时,能自觉复习旧知识,能主动求教或帮助别组;C层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预习内容,定理、公式要主动推导,例题要先行解答,能独立完成相应的习题,力求从理论和方法上消化预习内容,并能自觉帮助别组同学。
2、课堂教学层次化。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交流,调动双边活动的积极性是完成分层次教学的关键所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完成教学目标,同时又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在安排课时的时候,必须以B层学生为基准,同时兼顾A、C两层,要注意调动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比率,不至于受冷落。一些深难的问题,课堂上可以不讲,课后再给C层学生讲。课堂教学要始终遵守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上升的规律,要求不宜过高,层次落差不宜太大。要保证C层在听课时不等待,A层基本听懂,得到及时辅导,即A层“吃得了”,B层“吃得好”,C层“吃得饱”。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掌握新的教学基本功,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