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现行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精神和当前初中语文教材的实际,语文教学的功能,就是通过教师的科学导学方式,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深入细致地读解文段,从中领悟课文的文学理论、语法、修辞知识,以及艺术手法,从而理解文章所揭示的内涵,达到既获得知识,又有效地提高对文章的分析、思维、理解、记忆、概括、模拟、实践、开创等能力的目的。尤其是在当前“减负”的要求下,语文教学更要体现科学的教授法,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鉴于上述情况,我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的“导读讨论法”达到了得心应手的效果。
“导读讨论法”的最大优点在于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其施教过程大体分为三个步骤:一是导读,二是讨论,三是评点。
“导读”则是教师科学之导,学生认真之读。要达到此目的,执教者必须在课前对教材作一番深入细致的研究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导读提示。这要求在备课的过程中吃透教材精神,在文学上按该课的文体知识的一般性及特殊的表达过程,弄清其表达的内涵、运用的艺术表现特色、比较突出的有关语法、修辞、逻辑等知识,找出其中的重点、难点,并就其中的重点、难点来设计有关阅读、默读、朗读、细读、泛读、精读的提示,使学生在导学的过程中有的放矢地抓住问题去读出文中知识的奥秘,从而通过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去涉猎知识,有效提高分析、掌握、运用理论与知识的能力。如我在教学《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课文时,每次都在执教前,先从通讯的角度对文章深入研究,细致解读每段、每句,甚至每一个字、词,使作为执教者的我对其中的主题、结构、表达方式、写作特色乃至文中比较鲜明、突出的语法、修辞知识及词义等,都尽在自己的脑子里。在裁处教材时,如何有计划地突出重点,照顾难点,连贯系统。在这基础上,抓准了重点,就通过不同的角度去选取典型事件,恰当地运用几种表达方式和通过一些准确、生动的词语去渲染备受人们所敬仰的人物形象。
由于执教者吃透了教材的精神,“导读”就会胸有成竹,水到渠成。在第一课时开始,我在学生课前已阅读的基础上再次布置学生泛读课文,并出示以下几条导读提示:(1)这篇文章揭示了一个什么样的主题?(2)文章是通过哪几件事来表达主题的?(3)泛读之后,试析题旨与事件的关系。(4)假如你写一篇有关颂扬班集体的通讯,你如何组织材料?在第一课时引导学生分析开头部分我又设计了以下的导读提示:细读1至3自然段后讨论下面问题①这段的表达方式是什么?②开头用这种表达方式有何作用?③第三段中的“品质”、“意志”、“气质”、“胸怀”的表达非常准确,并赋予读者豁达欣然、尊崇的美感,试析其词语、短语表达有何特点?
上述是我教《谁是最可爱的人》一课所设计的导读提示,这些导读提示具有抓住重点、突出难点,既有文学、语法知识的学习,又有能力的训练。
至于“读”,也要根据文章的不同内容及重点确定。“读”有多种形式:研读、精读、细读、阅读、泛读、默读、朗读,对精彩文段,应研读或精读,对学生整体来说,有集体朗读或指导某学生朗读,小组齐读,还有教师范读。
“讨论”是几个环节中最重要的环节,因为导读的目的就是要给学生造就一个自我认识、自我发挥、相互促进,开发潜能的机会。讨论的方式为方便起见,一般是两桌四个人为一小组,可选出组长,从讲台起向后,前桌的向后转180度面向后两人,面对面就导读提示表达己见,并对不同见解提出质疑,做到畅所欲言。教师在这个阶段或是巡回各小组之间,或是深入某一小组倾听讨论情况,尽可能了解掌握整体学生对所提出问题的理解、认识情况。
例如,我在教《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的第三课时时,我布置学生精读“父亲赶紧走去,……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并在黑板上写出十三条导读讨论题给学生。从学生讨论的情况来看,尽管问题是出多了一些,但学生的精读、讨论约用20分钟,从讨论的场面来看是热烈的,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还有的组有争论不休的情态。特别是我在其中一组听到在讨论到“我父亲脸色早已煞白……谢谢您船长”这层谈话看出了“父亲”表情、语言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何作用?这一问题时,其中有一同学抢先发表己见:认为“其特点是抓住‘父亲'的表情、语言去描写,作用在于通过其失态的表情和语无伦次的说话,生动地刻画他在特定环境下内心的恐慌,从而表露出‘父亲'在希望破灭之际的恐惧与不安心情,使他那爱慕虚荣、虚伪、自私、毫无人情味的特定个性,突现出来。”该同学讲完后,其余三位同学也异口同声地表示:“我的见解也基本同你的!”这时,作为执教者的我很开心!加上由开始讨论渐入佳境而出现的踊跃发言,热烈争论,这局面使我感到此时的我犹如指挥千军万马在大战役中决战、决胜阶段的无限欣慰与喜悦!这是讨论法最科学的方法!这种“双边活动”的形式也是生动活泼的,其使师生处于浓厚的求知兴趣之中。
“评点”,总的来说,是教师根据学生讨论情况进行反馈,其主要过程大体有四点:一是由教师就导读的提示组织各组代表回答,以全班形成共识;二是对一些难点,教师可分别通过讲读法、诠释法、比较法、分析法、口述法、举例法、演绎法等使学生理解、掌握;三是个别学生对不懂问题再次向教师质疑;四是教师进行总结,肯定对的纠正偏差。总的来说,评点,以教师为主,“评”出明确的认识,“点”得准确。
“导读”、“讨论”、“评点”三者有着密切的联系,简单地说是一个组织学生围绕教材有机地开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双边活动过程。特别是在人类社会进入二十一世纪的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科学文化的日新月异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要求学生学的知识越来越多,而学生又在必须“减负”的背景下学习,这就有一个时间与知识量大的掌握之间的矛盾,要解决好这个矛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表现最为突出。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能动性,而“导读讨论法”最大优点是以学生为主体,最有效地发挥学生主人翁精神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导读讨论法”的最大优点在于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其施教过程大体分为三个步骤:一是导读,二是讨论,三是评点。
“导读”则是教师科学之导,学生认真之读。要达到此目的,执教者必须在课前对教材作一番深入细致的研究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导读提示。这要求在备课的过程中吃透教材精神,在文学上按该课的文体知识的一般性及特殊的表达过程,弄清其表达的内涵、运用的艺术表现特色、比较突出的有关语法、修辞、逻辑等知识,找出其中的重点、难点,并就其中的重点、难点来设计有关阅读、默读、朗读、细读、泛读、精读的提示,使学生在导学的过程中有的放矢地抓住问题去读出文中知识的奥秘,从而通过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去涉猎知识,有效提高分析、掌握、运用理论与知识的能力。如我在教学《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课文时,每次都在执教前,先从通讯的角度对文章深入研究,细致解读每段、每句,甚至每一个字、词,使作为执教者的我对其中的主题、结构、表达方式、写作特色乃至文中比较鲜明、突出的语法、修辞知识及词义等,都尽在自己的脑子里。在裁处教材时,如何有计划地突出重点,照顾难点,连贯系统。在这基础上,抓准了重点,就通过不同的角度去选取典型事件,恰当地运用几种表达方式和通过一些准确、生动的词语去渲染备受人们所敬仰的人物形象。
由于执教者吃透了教材的精神,“导读”就会胸有成竹,水到渠成。在第一课时开始,我在学生课前已阅读的基础上再次布置学生泛读课文,并出示以下几条导读提示:(1)这篇文章揭示了一个什么样的主题?(2)文章是通过哪几件事来表达主题的?(3)泛读之后,试析题旨与事件的关系。(4)假如你写一篇有关颂扬班集体的通讯,你如何组织材料?在第一课时引导学生分析开头部分我又设计了以下的导读提示:细读1至3自然段后讨论下面问题①这段的表达方式是什么?②开头用这种表达方式有何作用?③第三段中的“品质”、“意志”、“气质”、“胸怀”的表达非常准确,并赋予读者豁达欣然、尊崇的美感,试析其词语、短语表达有何特点?
上述是我教《谁是最可爱的人》一课所设计的导读提示,这些导读提示具有抓住重点、突出难点,既有文学、语法知识的学习,又有能力的训练。
至于“读”,也要根据文章的不同内容及重点确定。“读”有多种形式:研读、精读、细读、阅读、泛读、默读、朗读,对精彩文段,应研读或精读,对学生整体来说,有集体朗读或指导某学生朗读,小组齐读,还有教师范读。
“讨论”是几个环节中最重要的环节,因为导读的目的就是要给学生造就一个自我认识、自我发挥、相互促进,开发潜能的机会。讨论的方式为方便起见,一般是两桌四个人为一小组,可选出组长,从讲台起向后,前桌的向后转180度面向后两人,面对面就导读提示表达己见,并对不同见解提出质疑,做到畅所欲言。教师在这个阶段或是巡回各小组之间,或是深入某一小组倾听讨论情况,尽可能了解掌握整体学生对所提出问题的理解、认识情况。
例如,我在教《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的第三课时时,我布置学生精读“父亲赶紧走去,……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并在黑板上写出十三条导读讨论题给学生。从学生讨论的情况来看,尽管问题是出多了一些,但学生的精读、讨论约用20分钟,从讨论的场面来看是热烈的,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还有的组有争论不休的情态。特别是我在其中一组听到在讨论到“我父亲脸色早已煞白……谢谢您船长”这层谈话看出了“父亲”表情、语言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何作用?这一问题时,其中有一同学抢先发表己见:认为“其特点是抓住‘父亲'的表情、语言去描写,作用在于通过其失态的表情和语无伦次的说话,生动地刻画他在特定环境下内心的恐慌,从而表露出‘父亲'在希望破灭之际的恐惧与不安心情,使他那爱慕虚荣、虚伪、自私、毫无人情味的特定个性,突现出来。”该同学讲完后,其余三位同学也异口同声地表示:“我的见解也基本同你的!”这时,作为执教者的我很开心!加上由开始讨论渐入佳境而出现的踊跃发言,热烈争论,这局面使我感到此时的我犹如指挥千军万马在大战役中决战、决胜阶段的无限欣慰与喜悦!这是讨论法最科学的方法!这种“双边活动”的形式也是生动活泼的,其使师生处于浓厚的求知兴趣之中。
“评点”,总的来说,是教师根据学生讨论情况进行反馈,其主要过程大体有四点:一是由教师就导读的提示组织各组代表回答,以全班形成共识;二是对一些难点,教师可分别通过讲读法、诠释法、比较法、分析法、口述法、举例法、演绎法等使学生理解、掌握;三是个别学生对不懂问题再次向教师质疑;四是教师进行总结,肯定对的纠正偏差。总的来说,评点,以教师为主,“评”出明确的认识,“点”得准确。
“导读”、“讨论”、“评点”三者有着密切的联系,简单地说是一个组织学生围绕教材有机地开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双边活动过程。特别是在人类社会进入二十一世纪的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科学文化的日新月异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要求学生学的知识越来越多,而学生又在必须“减负”的背景下学习,这就有一个时间与知识量大的掌握之间的矛盾,要解决好这个矛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表现最为突出。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能动性,而“导读讨论法”最大优点是以学生为主体,最有效地发挥学生主人翁精神的积极性和能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