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城北城村东汉墓发掘简报

来源 :文物春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yan881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河北容城;北城村;东汉墓;发掘
  【摘要】2010年4月,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等单位在配合津保高速铁路建设的调查勘探中,于容城县北城村发现了一座砖室墓,12月进行了发掘,出土随葬品有陶器、漆器、铜钱等。经分析墓葬的时代为东汉中期。
  
  2010年4月,为配合津保(天津-保定)高速铁路的建设,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会同保定市文物管理所、容城县文物管理所对铁路沿线进行调查时,于容城县北城村村南发现了一座汉代墓葬,12月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出土了一批随葬品,现简报如下。
  一、墓葬位置
  墓葬(编号M1)位于容城县城关镇北城村南偏西,南距容城县城约1公里,北距北城村约150米,北侧20米有南水北调天津干渠东西通过(图一),地理坐标39°04′06.7″N、115°51′16.4″E,海拔11米。墓葬所在地为耕地,自然地貌平坦。
  二、 墓葬形制
  该墓葬已被破坏,上部结构不详。墓葬平面呈刀把形,方向185°。自南而北由墓道、前甬道、前堂、后甬道和后室组成。不含墓道南北通长6.28米,东西宽2.12~2.66米,深1.8米。墓口距地表深0.5米。除墓道为土圹外,其余部位均以砖砌成。墓砖系长方形青灰色素面砖,长27厘米,宽15厘米,厚6厘米。
  墓道土圹平底,东西宽1.36米,深1.8米,因受自然条件的限制,仅发掘靠墓室长0.6米的一段。
  前甬道位于墓道与前堂之间。长0.8米,宽0.85 米,残高0.87米。
  前堂位于前甬道北侧,东西横长,西部宽出后室。长2.04米,宽1.18米,残高0.27米。
  后甬道位于前堂、后室之间。南北长0.92米,东西宽0.85米。
  后室位于北部,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2.96米,东西宽1.52米。
  墓壁砌砖除前甬道为顺向错缝平砌单行砖外,其余均为一两卧砌法,残存高0.4~0.9米;铺地砖为整砖和砖块,一字形横向平铺,单层;后室间有顺向铺砖,局部略有隆起,稍显凌乱。
  三、随葬器物
  该墓因遭破坏,随葬品均出土于填土中,有陶器、漆器、铜钱3类,共27件。
  1、陶器 共20件。大部分为泥质灰陶,有少量夹砂灰陶和泥质红陶。
  陶鸡2件,泥质灰陶,手工捏制。M1∶9,公鸡,头昂尾翘,通体略显瘦高,鸡冠较显。长9.5厘米,高9.5厘米(图三,1)。M1∶8,母鸡,体宽,颈短,尾部稍宽,通体显得宽胖。长9.7厘米,高9.2厘米(图三,2)。
  陶猪1件。M1∶7,泥质灰陶,手工捏制,嘴较尖,前伸,眼眶凸出,背脊凸起呈薄刃状,造型粗犷,形似野猪。长8.9厘米,高7.1厘米(图三,4)。
  陶犬1件。M1∶6,泥质灰陶,手工捏制,身体细长,通体较矮,微弓,四肢粗矮,头略向右侧,耳朵竖立。长11.6厘米,高6.9厘米(图三,3)。
  陶磨1件。M1∶10,为上扇,泥质灰陶,手工捏制,圆形,表面中部有一圆形凸棱,中间一道脊,形成两个相对的半月形深槽,底面较平,有手捏的痕迹。直径9.2厘米,厚2厘米(图三,5)。
  柳斗1件。M1∶14,泥质灰陶,模制,呈头盔状,口下部饰一周凹弦纹,其下通体饰绳纹。口径5.2厘米,高5.5厘米,壁厚0.4~0.6厘米(图三,7)。
  陶盘1件。M1∶5,泥质灰陶,圆形,平底。径35厘米,高2.5厘米(图三,6)。
  陶仓2件。泥质灰陶,模制,仓顶搭放在仓体之上,不连在一起;顶部结构相同,一高一矮。M1∶1,悬山式瓦顶,正脊中间平直,两端向上翘起,两坡做成沟槽使凸起部分如瓦垅,前壁中部偏上有并排两个长方形气窗,两侧壁中上部各有1个圆形气窗。面宽26厘米,侧宽12厘米,通高46厘米(图三,9)。M1∶2,四壁较矮,无气窗,面宽26厘米,侧宽12厘米,通高28.5厘米(图三,10)。
  陶釜1件。M1∶3,泥质灰陶,圆形,敞口,平沿,斜腹,平底。口径10厘米,底径5厘米,高3.5厘米(图三,8)。
  陶楼2件。均残缺。M1∶22,仅存底座。长方盆形,泥质灰陶,平底。长41.1厘米,残宽18.3厘米,高7.5厘米。
  陶灶1件。M1∶12,泥质灰陶,残缺。不规则长方形,较宽一端有一拱形火门。长21.6厘米,宽18厘米,高7.5厘米。
  陶奁1件。M1∶11,泥质灰陶。圆形,直口,直腹,下部内折,底部残缺。残高15.3厘米。
  耳杯1件。M1∶4,残缺。泥质灰陶,平底。
  陶罐2件。仅存口沿。夹砂红褐陶,皆为方唇、母口、斜肩。
  陶壶2件。仅存口沿。泥质灰陶,M1∶17,微敞口。
  陶鼎1件。仅存1足。泥质灰陶,扁平状,手制。
  2、漆盒1件,已成碎片。
  3、铜钱6枚。锈蚀严重,为方穿圆钱,仅有两枚可辨钱文为“五铢”。
  另外,在填土中发现一些散乱的墓主骨骼,经鉴定为男性,年龄45岁左右。
  四、结语
  经调查,在建设南水北调天津干渠时,曾发现过一些砖室墓,出土了陶器、铜镜等遗物,现在干渠线中仍可见汉代墓砖和陶片。我们曾对该墓周围进行了详细勘探,没有发现其它墓葬。故认为这一带曾是一处汉代的家族墓地,而所发掘的这座墓(下转80页)(上接27页)葬,则是墓地中最南面的一座。
  该墓葬破坏严重,仅存墓室底部。从其形制看,与东汉中晚期的洛阳烧沟汉墓第四型[1]、涿州凌云集团新厂东汉墓群M1[2]比较接近,因此该墓的年代应在东汉中晚期。
  墓葬因被破坏,所出土随葬品的组合已破碎不全,但仍出土了20多件,似乎表明墓主人具有一定的身份;但东汉时期流行厚葬,该墓中的随葬品多为素面器,且做工比较粗陋,也折射出墓主人的身份不高,因此,推测墓主应该是农村中的中小地主。
  以往的发掘资料表明,东汉时期这种前堂后室结构的墓葬,前堂多超出后室两侧,横陈于前端,而该墓葬的前堂、后甬道及后室的东壁皆贯穿于同一条直线上,形状比较特殊。这种做法是时代演化的反映,还是地方特色,有待进一步探讨。
  发掘:高利军、樊冬冬、樊书海、王法岗
  执笔:王法岗、樊书海、赵春明、张丽
  绘图:梁彪、樊冬冬
  ————————
  [1]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烧沟汉墓》,科学出版社,1959年。
  [2]史殿海:《涿州凌云集团新厂东汉墓群发掘简报》,《文物春秋》2007年3期。
  〔责任编辑:张金栋〕
其他文献
【关键词】河北;文安县; 太子务村;新石器时代遗址  【摘 要】2009年,廊坊市文物普查队在文安县太子务村发现了一处面积大、遗物丰富的新石器时代遗址。经对采集遗物对比分析,推断该遗址应为仰韶时期后岗一期文化与龙山时期后岗二期类型。  2009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中,廊坊市文物普查队在文安县太子务村发现了新石器时代遗址,因该时期遗址在廊坊市辖区内发现很少,现将调查情况简要介绍如下。  一
期刊
[关键词]北京;清官;旧藏玉器;类比分析  [摘要]清官旧藏玉器中,唐、宋、元玉器比较有代表性,各地出土的与之相对应时代的玉器也很丰富。选择出土地点和时代均明确的标准器,与旧藏的传世古玉在形制、花纹等方面作对比研究,从而重新找出传世古玉当初的时空与地点,为我们研究、确定传世古玉的年代和归属地提供了条件和可能。经过器形、纹饰、玉质、加工特点等方面的比较研究,得出的结果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拽出了传世
期刊
【关键词】《逸周书》;西周金文;献俘礼  【摘要】献俘礼见于古代文献记述,但其具体程序已不为人所知,传世和近出的青铜器铭文为我们重新认识这种古代军礼提供了可能。根据《逸周书·世俘》的记述及小盂鼎等西周青铜器铭文的内容,先秦时期的献俘礼包括告俘、献俘于天、燎祭、献俘于周庙、审讯俘酋、告成、■祖、饮至、封赏将领等诸项内容。    献俘礼属于古代军礼的一种。关于西周时期的献俘礼,古代文献与出土材料虽都有
期刊
【关键词】宋代;死亡士卒;收瘗;漏泽园  【摘 要】大战之后,收瘗、掩埋阵亡士卒遗骸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北宋前期有就地掩埋、责令寺僧收瘗和护送返乡等几种方式,至宋徽宗时开始建立专门埋葬阵亡士卒遗骸的园区——漏泽园。本文依据文献资料所载,对宋代收瘗、掩埋阵亡士卒的几种方式进行了考察,并借鉴已有的考古成果,重点论述对漏泽园的管理、监督及其数量、地点等问题,对漏泽园的规模及其中军人墓穴的数量、规格、军
期刊
【关键词】中国考古学;新石器时代;文化性质;建筑;制陶  【摘 要】本文对《中国考古学·新石器时代卷》的编写特点、学术价值以及对新石器时代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的指导意义做了评述,同时就考古学文化性质及各文化之间的关系、红烧土房屋和窑洞式房屋、慢轮制陶和快轮制陶的起源等三个考古学研究中的问题,谈了亲身感受和看法。  新中国建立以来,随着中国考古学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其前身是中国科学
期刊
【关键词】《天问》;汤;有易氏;联盟    【摘要】有易氏的历史经王国维先生考订后渐为世人所知,在上古史诗《天问》中还保存有有易氏的资料——商汤借助有易氏势力灭夏,即“汤谋易旅,何以厚之?覆舟斟■,何道取之?”其真实意思是:商汤依靠与有易氏的婚姻联盟,厚赂有易军队参加伐夏战争,取道(征伐)“韦、顾、昆吾”而诛灭夏桀。由于种种原因,这一珍贵史料已湮没于北方儒书,而完整地保存在《天问》中,弥足珍贵。 
期刊
【关键词】北京;昌平;兴寿镇;元代墓葬;简报  【摘 要】2010年11月13日至12月27日,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对北京市昌平区兴寿镇的四座元代墓葬进行了考古发掘,对研究北京北部地区元代墓葬形制、葬俗以及社会经济状况都具有比较重要的意义。  2010年11月13日至12月27日,为了配合昌平区兴寿镇土地一级开发项目回迁安置用房工程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对工程占地范围内的古墓葬进行
期刊
【关键词】河北;井陉;清代墓葬;发掘简报  【摘要】2010年10月至12月,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为配合井陉县电业公司孙庄变电站工程,发掘了12座清代墓葬,出土了一批铜、瓷、陶类随葬品,对研究井陉的清代墓葬形制、埋葬习俗等有较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2010年10月至12月,为配合井陉县电业公司孙庄变电站建设工程,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会同井陉县文物保管所对西元墓地进行了考古发掘。该墓地位于井陉县孙庄乡西
期刊
【关键词】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画报;创刊号  【摘要】1942年7月,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在河北省平山县碾盘沟出版了《晋察冀画报》创刊号,这是敌后抗日根据地出版的第一本以照片为主的新闻摄影画报。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收藏的这件珍贵革命文物,为我们研究抗日战争的历史,特别是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抗战文化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珍藏着一本《晋察冀画报》创刊号,该画报为16开,94页,用重磅木
期刊
【关键词】河南省;新郑市;春秋战国;墓葬;发掘简报   【摘 要】 M709、M722是新郑铁岭墓地较为特殊的两座墓葬,它们处在一片春秋晚期墓葬之中,二者的形制、随葬品摆放位置、随葬品风格都极其相似,有助于我们认识铁岭墓地的墓葬制度。而M722墓壁上的洞穴则揭示了大型墓葬构建时的出土方法,所出土的中柱盆亦可使我们重新审视它的作用。  新郑市铁岭墓地2008-2010年的发掘工作主要集中在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