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之乐,见素抱朴

来源 :莫愁·时代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kt3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携手探究传统文化


  2008年,乔巍本科毕业后去美国东北大学继续深造,学习机械自动化。在异国他乡留学的日子,乔巍发现自己在许多事情的认知上和西方同学持有不同的观点,这种不同来自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2010年,已在互联网行业工作了五年的李妍赴美攻读公共管理学硕士,成为乔巍的校友。在联谊派对上,两人相识,渐渐走到了一起。
  李妍热爱中医,受其影响,乔巍经常和她一起学习、讨论中医理论。中医学中包含天文、地理、人文、历法等知识,让乔巍眼界大开。
  乔巍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专门去了解了咏春拳、武当功夫等,用练武代替去健身房健身。
  2013年,乔巍博士毕业后,前往美国伦斯勒理工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之余,他和李妍宅在位于哈德孙河畔的公寓中,研究天文历法、中医养生、文字训诂等中国传统文化,一起读古书、练书法、吹竹笛、弹古筝。
  随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深入,乔巍和李妍对汉服也产生了兴趣。“我们自己动手做汉服吧。”在李妍生日时,乔巍送给她一台缝纫机。在尝试做了几件衣服后,李妍便开始融入一些自己的设计,让传统汉服的款式更适宜日常穿着。他们天天都穿自己做的汉服,从夏装到冬装,走在街上非常引人注目。
  乔巍的母亲和李妍的父亲来美国探亲,看到他们的状态不禁疑惑:“怎么天天学这些和自己专业无关的东西?”乔巍解释说是因为发自内心的喜欢。
  传统文化的学习,让他们获得了太多,乔巍和李妍决定为中国传统文化出一份力,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和学习。“上善若水。”两人畅想未来,想要创办一个叫“若水堂”的传统文化学堂:“我们有了孩子,一定要让他在‘若水堂’中成长,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中长大。”李妍说。

寻觅梦中家园?


  在乔巍和李妍的心目中,若水堂应该依山傍水、有着中国古典建筑之美,是个能春赏百花夏沐雨、秋吟朗月冬对雪的好地方。
  乔巍已经可以拿到不错的薪水,将来能在美国拥有稳定的工作和舒适的生活。乔巍的父母实在想不通,读了这么多年书,儿子为什么要放弃优厚的待遇回国,甚至还要放弃从事多年的专业。
  乔巍理解父母的担忧,他告诉父母自己心中所想:“人活着不是单单追求物质的享受,更重要的是心中的信念和理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才是我们最好的生活状态。”
  2016年,乔巍和李妍回国筹建若水堂。他们自驾从包头出发,花了五个月时间,走了5000公里,途径十二座西部城市,却始终没有找到心目中的理想之地。为了缓解经济压力,乔巍入职西北工业大学担任副教授。学校的位置恰好位于终南山脚下。通过考察,他们很快发现了问题:终南山夏季潮湿,冬季漫长寒冷,一年中适宜山居的时间很短,并不适合建造若水堂。
  乔巍和李妍再次上路。他们在云南玉龙雪山山脚下一个名为白沙的纳西族古镇,找到了理想中的院子。
  这处闲置的院子位于村落的最高处,环境清幽,全木结构房屋也有可改造的空间。此外,它的位置更是观赏玉龙雪山的最佳地点。在乔巍和李妍的心目中,若水堂的样子已经隐约可见。

心安即故乡


  租下小院后,乔巍便着手设计和改造。设计图纸、拆墙、砌砖、翻土、搬运、水电、木工……乔巍喜欢研究古建筑,从设计到改造都亲力亲为,李妍则在一旁出谋划策。
  在去大理鹤庆县找木工途中,两人偶然找到了一套光绪年间的老房架。保存良好的老木料高大齐整又干燥坚实,再加上手工雕花精致无比,两人很喜欢,立刻决定购回。这件宝贝成了若水堂核心建筑“潜龙阁”的骨架。
  历时两年,总占地面积约三亩的若水堂终于完工。整体设计以秦汉风格为底色,同时兼具唐风。其中,庭院两进,耕地一亩,建筑五栋,拥有独立的膳房、后厨、男女卧房、客房、茶室、琴房等功能区块。
  两人还为每间房子取了名,并以小篆镌刻而出,比如会客的“潜龙阁”、学习的“绝学阁”、练功的“止戈”、缝纫的“见素”、做木工的“抱朴”等。
  2019年8月,乔巍写下《隐山辞》,辞去了大学职务,安心与李妍在玉龙雪山下开启了“归隐田园、传道授业”的生活。
  在潜龙阁二楼,推开木窗,只见蓝天白云,雪山连绵,万顷草场似与天接,让人顿生出尘之感。虽居于山野,但乔巍和李妍并不认为自己是在隐居,而把他们当下的状态概括为“修行”。他们提倡“饮食有节”“起居有常”,生活作息遵循《黄帝内经》,顺应四季变化。每日卯时起床晨练,巳时劳作、读书,申时练功,晚间戌时还会和友人围炉夜话,探讨经典。
  廊下听雨、卧看星空、晨钟暮鼓、抚琴吹箫、洒扫耕读、习武射箭……别人眼中的诗意生活,正是若水堂的日常。
  虽然生活多循古制,但他们并不排斥现代技术。手机、电脑、现代化的农业技术,还有庭院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在若水堂被充分利用:“我们想要恢复的是先秦士阶层的精神,而不是照搬古代的生活。”
  平日里,若水堂中常有高朋满座。被问及山居之乐时,他们说:“弹琴时全身心专注于琴,翻土时脑子里想的都是如何耕作,快乐不在乎雅俗,只要沉浸在当下,自在即可。”
  2020年暑假期间,若水堂招收了第一批孩子。学习班的内容十分丰富,从礼仪、祭祀、中国传统音乐、绘畫欣赏,到阴阳八卦基础原理介绍、《道德经》经典内容解析,再到古文字学、古代先贤人物介绍。此外,他们还教授孩子们习练武当基本拳、射箭、木工、刺绣等课程。
  如今,若水堂还处于起步阶段,乔巍和李妍还有很多的设想要完成,庆幸的是,他们已经找到了目标和方向。
  编辑 王冬艳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诗人臧克家曾说:“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最近,我就读了这样一本好书——《人间至味醉湘西》。作者彭梁心用优美流畅的文笔,向我们娓娓讲述了环境优美、民风淳朴的神秘湘西大地上那些让人垂涎欲滴的乡土美食,同时还解读了独特的湘西饮食文化里的典故、历史以及民俗风情。本书共收录了80篇美食随笔,辑分为野蔌山蔬次第尝、山野肉珍馐外香、小梅风韵最妖娆、吊脚楼内味犹爽、千娇百媚浓家常……将地域文化与特色食材
期刊
团圆意为团聚、圆满,一直是“中国感情”的一个标签、一种幸福,春节仿佛就是为此量身定做的。这不仅是中国式感情,也是东方智慧:家好,世界就好。  中国人关于幸福的主语,通常是“我们”,就是族群、亲人,是大团圆。这种幸福更有温度与广度,为此,我们觉得“人间值得”。  因为我们重情,月亮成了中国人的诗篇;因为我们重情,发明了万家团圆的春节。那些安稳的岁月,那些代代相托的感情,那些围起来的美好,那些愈久弥香
期刊
2020年秋天,雅鲁藏布江两岸的青稞又迎来了丰收,但选育高产青稞的尼玛扎西却再也看不到了。9月5日,尼玛扎西在西藏阿里出差途中不幸遭遇车祸去世。终年55岁的他,把毕生心血都献给了农牧民,献给了他钟爱的青稞事业。放弃高薪回家种青稞  1966年4月25日,尼玛扎西出生在西藏扎囊县扎唐镇杂玉村一个农牧民家庭,兄妹五人,他排行老三。他从小放羊,每次放羊都把羊群赶到很远的山对面,因为那里有所学校。7岁的小
期刊
“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为国战死,事极光荣。”——中国远征军第200师师长戴安澜……再读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编辑的《抗战家书》,丁进还是忍不住泪流满面,土生土长于南京的他,即使在成年之后,每每路过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心中仍有梗塞压抑之感。  时至今日,在南京保卫战遗址调查保护这条路上,丁进已经走过了十个年头。缘起
期刊
在南京有这样一个她,巾帼不让须眉,以缝纫针为“武器”,肯吃苦,能钻研,在高质量生产军警制服的路上,书写出女性坚韧、慧雅的匠心故事。她就是南京际华五三零二服饰装具有限公司服装缝制车间主任谢秀荣。零起点的“首席技师”  二十年前,谢秀荣是一名普通的进城务工人员,对未来充满了迷茫。“我的改变得益于公司以人为本的好环境。公司以签订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的形式,实施合同工与正式工同工同酬、同保险同福利、同培养同
期刊
他带领团队研制了全球首个深度学习处理器芯片“寒武纪1号”,能效达传统芯片百倍,被国际某权威杂志刊文评价为深度学习处理器的“先驱”和“引领者”。他的基础研究成果大规模用于多种智能手机和智能服务器中,为我国“智能+”產业核心芯片研发探索出一条新道路。他叫陈云霁,曾荣膺2019年“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和第“24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爱打游戏的“天才少年”  9岁上中学,14岁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
期刊
感染母子同病区住院  郭昌磊是武汉市一家国企的技术人员,母亲张红娟退休后,一直和郭昌磊一家生活在一起。  2020年1月底,郭昌磊被确诊感染新冠病毒,张红娟也被感染。医院没有床位,张红娟被确诊后,只能在输液厅里输完液再回家。  2月5日,郭昌磊接到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的电话,该院腾出来一个床位。郭昌磊立即开车带母亲赶往该院住院部,在24病区住了下来。2月6日,郭昌磊也得到该病区的一张床位。  郭
期刊
“亲测有效”“太好看了”“太好吃了”……在朋友圈里,这种对某种商品或服务体验的分享几乎天天可见。从营销的角度来看,被分享的过程就是接受了一种另类广告,这种广告依靠良好的口碑和相互的信任为基础,利用人际互动,进行更亲密、更高效的信息传播,因而催生了一种崭新的走货模式——“种草”。意见领袖兜售生活方式  如今,“种草”已经把日常消费和网络社交结合起来,塑造了一种新的消费形态。在不少年轻人看来,“种草”
期刊
爱好摩托车骑行的叶小权怎么都没有想到,命运会在他最幸福的时候打开厄运之门。但是,妻子却用爱从死神手里为他夺回了一张生命回程票。享受骑行的快乐  叶小权1982年出生于浙江省东阳市的一个普通家庭,高中毕业之后就走上社会。精明能干的他先后拜师学会做咖啡、理发和文身等技能,也賺得第一桶金。2002年,不再为生存发愁的叶小权买了人生第一辆重型摩托车。每每骑上心爱的摩托车,他都会觉得生活是那么美好。那一年,
期刊
“每当我看见天边的绿洲,总会想起东方齐洛瓦。”上世纪80年代,这句广告语广为流传。电视画面上,烈日当空,在一望无垠的沙漠中,一个孤独的旅行者正在艰难跋涉,衣衫褴褛,汗流浃背。不幸的是,他的水壶已经干了。正当他陷入绝望时,一台冰箱忽然出现在前方。旅行者仿佛看到了生命的绿洲,不顾一切地冲上去,打开冰箱,捧起饮料开怀痛饮,这时画外音响起……  用现在的眼光看,这个广告并无特别之处,在当时却让人耳目一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