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育部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的定位,使得职业能力的培养成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内容,提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文以郑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我校”)材料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为例,通过课程体系设置、导师队伍建设与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来确保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
关键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能力培养;双导师制度;实践基地建设
教育部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进行了科学定位:“培养在某一专业领域专业知识广博、精深,实践应用能力较强,能够承担专业领域的技术和管理工作,能适应职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高素质复合型专门人才。”该培养目标明确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必须掌握相关的知识结构体系和实践能力结构。学习相关专业知识的目的是形成解决自身专业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并非深层次的学术研究。但是,在实际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与学术型学位研究生培养几乎没有差别,职业指向性不明确,专业实践与行业需求不能接轨,“双导师”教师队伍失衡,实践基地建设严重匮乏等问题日益突出。目前关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践的研究较多,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培养模式的研究相对较少,尤其缺乏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本文以我校材料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为例,对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培养模式进行研究。
如右图所示,目前,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单一,大多以校内导师为主导,其选题也依据校内导师课题,以学术课题研究为主,实际应用性较弱,导致社会认可度较低,直接影响学生未来就业。同时,在课程设置上,理论课的比重多于实践课,社会实践课程缺乏等,上述这些影响因素最终都会在学生就业方面有所体现。因此,本文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职业能力培养的视角出发,围绕影响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主要因素,从课程设置、双导师队伍建设与实践基地建设三个方面,进行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推进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建设,以期取得良好的效果。
1.建立以发展学生应用能力和职业能力为重点的培养模式
根据全日制专业学位发展的特点,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以应用人才培养作为课程体系设计的核心,我校材料工程专业设计“相关和集中”架构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相关”课程主要有材料合成与制备、材料加工新技术、材料近代研究方法理论与实验及材料结构与性能等;课程内容具有宽广性和综合性,强调本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工艺的学习与实践,反映当代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发展的前沿动态,适应工程技术和生产的发展。“集中”课程则是指所有课程围绕学生职业发展目标的实现而设置的课程内容,如材料工程前沿专题讲座、材料工程实践与材料工程专业英语等课程,教学内容重视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以提高专业素养及就业创业能力。同时聘请本领域一批学术造诣深、实际工程技术经验丰富的专家走进课堂,承担部分工程硕士培养的课程,开展材料工程专题讲座和指导材料工程实践。专业学位研究生则根据职业发展的需要,学习各类“相关”课程,在“集中”的作用下使各类课程相互联结,实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功能最优化。为确保预定目标的顺利实现,课程运行关系是设定目标—课程相关—课程集中—实现目标。
2.进一步完善双导师队伍的建设
我校材料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行双导师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主要负责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学习,提高学位论文的学术水平,包括学位论文的撰写和学位申请等方面的指导工作;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实践课程、学位论文或项目报告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帮助学生解决具体问题.因此,高水平的导师素质和指导能力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基本保障。根据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特点与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不适应市场发展需求的问题,我校材料工程专业不断完善现有“双导师”制度, 以促进导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其一,建立多样化的导师遴选机制,将工程实践经历与能力纳入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聘用指标。现已外聘中钢集团洛阳耐火材料研究院、郑州机械研究所、郑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等具有工程经验的高级专门人才为兼职导师,这一方案的实施有利于充实导师队伍,促进校内外人才的优化组合。其二,我校对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培养工作还十分重视校内导师实践能力培训,通过推选校内新遴选的专业学位导师到企业的科研、生产等实践领域进行培训和锻炼,获得实际实践经验,提高其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应用能力与实践能力。同时督促具有实践经验的导师参加相关领域的进修,以更新和提高自身原有的实践经验。
3.以产学研为契机,加强实践基地建设
根据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特点,并结合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不适应市场发展需求的问题,我校材料工程专业在不断完善现有“双导师”制度的基础上,同时充分利用合作企业实践设备和平台以及市场优势,以产研助学,为学生提供接触学科前沿知识的职业型实践机会。同时开展多样式的企业合作模式,如项目合作模式:校企之间基于某一科研项目展开合作,专业学位研究生从事的项目研究,尤其是与生产相关的应用性研究,使学生直接参与到实用性科研项目中,从项目启动、设计、操作、检验和评估中不断得到锻炼。订单合作模式或委托培养模式,即直接按照高等学校与培养生、企业之间签订的协议培养用人单位所急需的特定人才,学生毕业后如满足用人单位需要,则直接进入合作单位就业。
规划与建设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工作,不仅有利于保证高校不断提高教育质量,而且有利于推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工作者努力搞好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因此,建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是一项战略性工作,仍需要政府、培养单位、用人单位和社会行业机构的通力协作,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对其加以完善,以期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更好地为国家经济及社会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李全起,刘福胜,张庆华,等.水利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33).
[2]欧世峰,李作宏,魏 静.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所面临的问题及其相应改进措施[J].教育教学论坛,2016(35).
关键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能力培养;双导师制度;实践基地建设
教育部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进行了科学定位:“培养在某一专业领域专业知识广博、精深,实践应用能力较强,能够承担专业领域的技术和管理工作,能适应职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高素质复合型专门人才。”该培养目标明确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必须掌握相关的知识结构体系和实践能力结构。学习相关专业知识的目的是形成解决自身专业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并非深层次的学术研究。但是,在实际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与学术型学位研究生培养几乎没有差别,职业指向性不明确,专业实践与行业需求不能接轨,“双导师”教师队伍失衡,实践基地建设严重匮乏等问题日益突出。目前关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践的研究较多,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培养模式的研究相对较少,尤其缺乏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本文以我校材料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为例,对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培养模式进行研究。
如右图所示,目前,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单一,大多以校内导师为主导,其选题也依据校内导师课题,以学术课题研究为主,实际应用性较弱,导致社会认可度较低,直接影响学生未来就业。同时,在课程设置上,理论课的比重多于实践课,社会实践课程缺乏等,上述这些影响因素最终都会在学生就业方面有所体现。因此,本文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职业能力培养的视角出发,围绕影响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主要因素,从课程设置、双导师队伍建设与实践基地建设三个方面,进行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推进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建设,以期取得良好的效果。
1.建立以发展学生应用能力和职业能力为重点的培养模式
根据全日制专业学位发展的特点,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以应用人才培养作为课程体系设计的核心,我校材料工程专业设计“相关和集中”架构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相关”课程主要有材料合成与制备、材料加工新技术、材料近代研究方法理论与实验及材料结构与性能等;课程内容具有宽广性和综合性,强调本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工艺的学习与实践,反映当代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发展的前沿动态,适应工程技术和生产的发展。“集中”课程则是指所有课程围绕学生职业发展目标的实现而设置的课程内容,如材料工程前沿专题讲座、材料工程实践与材料工程专业英语等课程,教学内容重视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以提高专业素养及就业创业能力。同时聘请本领域一批学术造诣深、实际工程技术经验丰富的专家走进课堂,承担部分工程硕士培养的课程,开展材料工程专题讲座和指导材料工程实践。专业学位研究生则根据职业发展的需要,学习各类“相关”课程,在“集中”的作用下使各类课程相互联结,实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功能最优化。为确保预定目标的顺利实现,课程运行关系是设定目标—课程相关—课程集中—实现目标。
2.进一步完善双导师队伍的建设
我校材料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行双导师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主要负责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学习,提高学位论文的学术水平,包括学位论文的撰写和学位申请等方面的指导工作;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实践课程、学位论文或项目报告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帮助学生解决具体问题.因此,高水平的导师素质和指导能力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基本保障。根据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特点与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不适应市场发展需求的问题,我校材料工程专业不断完善现有“双导师”制度, 以促进导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其一,建立多样化的导师遴选机制,将工程实践经历与能力纳入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聘用指标。现已外聘中钢集团洛阳耐火材料研究院、郑州机械研究所、郑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等具有工程经验的高级专门人才为兼职导师,这一方案的实施有利于充实导师队伍,促进校内外人才的优化组合。其二,我校对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培养工作还十分重视校内导师实践能力培训,通过推选校内新遴选的专业学位导师到企业的科研、生产等实践领域进行培训和锻炼,获得实际实践经验,提高其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应用能力与实践能力。同时督促具有实践经验的导师参加相关领域的进修,以更新和提高自身原有的实践经验。
3.以产学研为契机,加强实践基地建设
根据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特点,并结合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不适应市场发展需求的问题,我校材料工程专业在不断完善现有“双导师”制度的基础上,同时充分利用合作企业实践设备和平台以及市场优势,以产研助学,为学生提供接触学科前沿知识的职业型实践机会。同时开展多样式的企业合作模式,如项目合作模式:校企之间基于某一科研项目展开合作,专业学位研究生从事的项目研究,尤其是与生产相关的应用性研究,使学生直接参与到实用性科研项目中,从项目启动、设计、操作、检验和评估中不断得到锻炼。订单合作模式或委托培养模式,即直接按照高等学校与培养生、企业之间签订的协议培养用人单位所急需的特定人才,学生毕业后如满足用人单位需要,则直接进入合作单位就业。
规划与建设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工作,不仅有利于保证高校不断提高教育质量,而且有利于推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工作者努力搞好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因此,建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是一项战略性工作,仍需要政府、培养单位、用人单位和社会行业机构的通力协作,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对其加以完善,以期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更好地为国家经济及社会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李全起,刘福胜,张庆华,等.水利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33).
[2]欧世峰,李作宏,魏 静.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所面临的问题及其相应改进措施[J].教育教学论坛,201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