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上最可怕的力量是习惯,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也是习惯。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的一句格言:“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生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德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智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可见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一个人的成功影响是多么的大呀!小而言之,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大而言之,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习惯就像你的一个敌人,你征服它,管得住自己,你就是习惯的主人,而你如果被它征服了,你就是习惯的奴隶,做主人还是做奴隶,全在于自己的选择。日常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可见,中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那么,如何培养中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呢?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对于学生行为习惯的教育,作为教师,我们不但要抓住课堂这个主阵地,还要在课堂外包括举办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比如说:观看爱国主义影片,也可通过每周一次的升国旗仪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包括教育学生升国旗要肃立、脱帽、行注目礼,要让学生明白理解升国旗的重要意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增强学生对升国旗仪式的认识,使这种良好的行为不自觉的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因为习惯的养成非一日之功,也并不是短时间能奏效的,人都有惰性,学生在习惯养成过程中出现反复也是难免的,在这种情况下,施以必要的外力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建立一套严格的检查制度,长期督促、检查学生遵守规范的情况,是保障学生良好习惯形成的最关键的因素。正确的动机并不都能产生正确的结果,知规范也不一定就能守规范,偶尔能遵守也不能叫养成习惯,而使学生最终达到“养成习惯”目标的手段,就是长期的检查、督促与训练。只要求不检查,就等于没要求。检查是中心环节,必须经常坚持。
(一)課前预习的习惯
预习是教师对学生课后学习的一个首要要求,通过预习,学生对这节课要学的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对自己看不懂的理解不上去的知识做一个重点的标记,然后在听课过程中,要带着问题去听,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且学习效率也会有很大的提高。我们在设计课前预习时,要充分考虑学生们在兴趣爱好、个性特点、意志品质、学习方法等方面存在的个体差异性,改变“一刀切”、“一锅煮”的做法,尽量分层设计,对于后进生要充分考虑到他们的实际能力,适当调整预习的要求,增加一些他们力所能解的问题,减少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切实使后进生预习时有事可做,而且能够解决一些问题;而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则可适当提出一些更高的要求.对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的预习任务,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预习中学有所获。
(二)课上认真听讲的习惯
课堂教学是学习新知识的重要途径,学生知识的增长,能通过传授与接受实现的,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才是真正实现接受新知识,提高学习成绩好方法。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在课堂上就要求学生做到:专心听讲,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不讲废话和闲话,不做与上课无关的事,并且在老师上课的时候要积极思考,要一边听一边想,还要适当做些笔记,不懂多问,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回答问题先举手,得到允许后站起来发言,发言时声音响亮,别人发言时要认真仔细地听,虚心学习,取长补短。上课前要求同学们要把数学书、笔记本、练习本以及所需文具准备好,课桌上不要出现其它书本,这是为了避免课堂上受到其它因素的影响而不能集中注意力听课。要认真观察,全神贯注投入听课。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要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必须做到认真观察,即认真地观察老师的演示过程,板书的解题格式,甚至是一举一动,因为有时老师的一个手势、一个眼神,往往也能起到画龙点睛的点拨作用。要培养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边听边想的习惯,遇到不懂的地方,要及时举手,向老师提出来,强化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学习,把疑难问题放在课堂中解决。要求学生上课时不要被周围的事物影响,注意力、思维要始终放在老师要求的方面并且在课堂中认真做好笔记。同时还要注意倾听同学的发言。同学在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时,要注意听,边听边想,同学回答得对或不对,如果不对,错在什么地方,如果让自己回答,该怎样说好。
劳动可以培养人的吃苦精神,战胜困难的毅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增长聪明才智,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人就是通过劳动创造智慧的,劳动会使学生越来越健康,越来越聪明。劳动能强健我们的体魄,磨练我们的意志,培养我们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的精神。可是现在有很大一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里被视为宝贝,视为“小皇帝”,一些活儿,甚至一些简单的小事如扫地、洗碗、洗衣服,都由家长包办,家长只让他们专心读书,能考上大学。无数事实证明,这种把学习和劳动对立起来的观念,有百害而无一利。教师应教育学生如果不走出这一个误区,久而久之,便会养成这些学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在家里没有劳动习惯,在学校里自然也不想参加劳动了。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和正确的劳动态度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形成的。每次劳动都是一次重要的学习、锻炼的机会。学生劳动后,要及时进行评析总结,指出其优缺点,引导学生去欣赏自己的劳动成果,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要体现在日常教学细微环节之中,而这点往往容易被我们所忽视。通过我们日复一日、一点一滴地加以耐心的培养。学生一旦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他们也就可谓是学会了学习,教师也就做到了:“教是为了真正意义上的不教”。这样的课堂教学是我们希望看到的,也是我们不断努力的目标,相信有我们的不断努力和奋斗,学生的未来一定是光彩辉煌的。
习惯就像你的一个敌人,你征服它,管得住自己,你就是习惯的主人,而你如果被它征服了,你就是习惯的奴隶,做主人还是做奴隶,全在于自己的选择。日常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可见,中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那么,如何培养中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呢?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课外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对于学生行为习惯的教育,作为教师,我们不但要抓住课堂这个主阵地,还要在课堂外包括举办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比如说:观看爱国主义影片,也可通过每周一次的升国旗仪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包括教育学生升国旗要肃立、脱帽、行注目礼,要让学生明白理解升国旗的重要意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增强学生对升国旗仪式的认识,使这种良好的行为不自觉的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因为习惯的养成非一日之功,也并不是短时间能奏效的,人都有惰性,学生在习惯养成过程中出现反复也是难免的,在这种情况下,施以必要的外力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建立一套严格的检查制度,长期督促、检查学生遵守规范的情况,是保障学生良好习惯形成的最关键的因素。正确的动机并不都能产生正确的结果,知规范也不一定就能守规范,偶尔能遵守也不能叫养成习惯,而使学生最终达到“养成习惯”目标的手段,就是长期的检查、督促与训练。只要求不检查,就等于没要求。检查是中心环节,必须经常坚持。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課前预习的习惯
预习是教师对学生课后学习的一个首要要求,通过预习,学生对这节课要学的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对自己看不懂的理解不上去的知识做一个重点的标记,然后在听课过程中,要带着问题去听,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且学习效率也会有很大的提高。我们在设计课前预习时,要充分考虑学生们在兴趣爱好、个性特点、意志品质、学习方法等方面存在的个体差异性,改变“一刀切”、“一锅煮”的做法,尽量分层设计,对于后进生要充分考虑到他们的实际能力,适当调整预习的要求,增加一些他们力所能解的问题,减少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切实使后进生预习时有事可做,而且能够解决一些问题;而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则可适当提出一些更高的要求.对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的预习任务,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预习中学有所获。
(二)课上认真听讲的习惯
课堂教学是学习新知识的重要途径,学生知识的增长,能通过传授与接受实现的,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才是真正实现接受新知识,提高学习成绩好方法。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在课堂上就要求学生做到:专心听讲,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不讲废话和闲话,不做与上课无关的事,并且在老师上课的时候要积极思考,要一边听一边想,还要适当做些笔记,不懂多问,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回答问题先举手,得到允许后站起来发言,发言时声音响亮,别人发言时要认真仔细地听,虚心学习,取长补短。上课前要求同学们要把数学书、笔记本、练习本以及所需文具准备好,课桌上不要出现其它书本,这是为了避免课堂上受到其它因素的影响而不能集中注意力听课。要认真观察,全神贯注投入听课。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要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必须做到认真观察,即认真地观察老师的演示过程,板书的解题格式,甚至是一举一动,因为有时老师的一个手势、一个眼神,往往也能起到画龙点睛的点拨作用。要培养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边听边想的习惯,遇到不懂的地方,要及时举手,向老师提出来,强化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学习,把疑难问题放在课堂中解决。要求学生上课时不要被周围的事物影响,注意力、思维要始终放在老师要求的方面并且在课堂中认真做好笔记。同时还要注意倾听同学的发言。同学在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时,要注意听,边听边想,同学回答得对或不对,如果不对,错在什么地方,如果让自己回答,该怎样说好。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
劳动可以培养人的吃苦精神,战胜困难的毅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增长聪明才智,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人就是通过劳动创造智慧的,劳动会使学生越来越健康,越来越聪明。劳动能强健我们的体魄,磨练我们的意志,培养我们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的精神。可是现在有很大一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里被视为宝贝,视为“小皇帝”,一些活儿,甚至一些简单的小事如扫地、洗碗、洗衣服,都由家长包办,家长只让他们专心读书,能考上大学。无数事实证明,这种把学习和劳动对立起来的观念,有百害而无一利。教师应教育学生如果不走出这一个误区,久而久之,便会养成这些学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在家里没有劳动习惯,在学校里自然也不想参加劳动了。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和正确的劳动态度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形成的。每次劳动都是一次重要的学习、锻炼的机会。学生劳动后,要及时进行评析总结,指出其优缺点,引导学生去欣赏自己的劳动成果,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要体现在日常教学细微环节之中,而这点往往容易被我们所忽视。通过我们日复一日、一点一滴地加以耐心的培养。学生一旦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他们也就可谓是学会了学习,教师也就做到了:“教是为了真正意义上的不教”。这样的课堂教学是我们希望看到的,也是我们不断努力的目标,相信有我们的不断努力和奋斗,学生的未来一定是光彩辉煌的。